第一篇:应用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论文(最终版)
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带有根本性的。谈到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很多名家各有论述。我们是教数学的,华罗庚教授谈读书的两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说:先“钻进去,把书读厚”,再“跳出来,把书读薄”。我们力图使这两句话具体化。
一、预习环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引领学生先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浮在面上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会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教师怎样引导他们呢?首要的是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既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前提。把书读“厚”的过程正是在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预习的进程中,当扫除了一般性的障碍之后,教师设计情景问题,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和提问题:
1、深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的实质。
2、广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做出推论或推广。
3、纵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4、横的方面,就是抓平行概念(或性质等)之间的联系。
5、用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有什么用途以及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关键是“深”字。深入钻研的程度决定了广、纵、横、用的水平。这样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养成深入钻研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他们不再满足于对课文的一般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透些。
二、课上精讲,学生总结,再跳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越厚,认识越来越深广,这是读书进程的第一阶段,或称分析阶段。这时所获得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有待于发展到归纳总结阶段,或称综合阶段,很多课本的章末小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是着力于探索揭示本章的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课后复习、巩固、回味、加深
教师可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按下面的步骤复习:
1、回忆每章教材结构是怎样建立的。通过回忆既温习了局部,又胸有全局,更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在联系。这是复习数学的根本。
2、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记住例题的类型去作习题。教师应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联想理论,站在理论之上分析问题。
3、学会总结解题的经验。对于典型习题,做后要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在解题中暴露出在知识上或思路⊥的弱点或不足?解法是否可以改进?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条件中哪些是本质性的?哪些是非本质性的?能否把这个题目做出推广从而发现同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了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高了解题能力。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措施
4、做错了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回到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的运算、绘图上。
5、做章末解题小结。教师在一章教学之后,应要求学生把本章分散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类,总结出每一类题目的解法和技巧。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上,要把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2、在教学进程上,一般应先见森林(或树木)后看树木(或森林)。处理好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学科要这样做,一个单元也应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把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来,诱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形式上,把读书和研究相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读书进程的继续和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读书趋向更高更深的阶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狠抓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使读书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模拟科研人员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是读书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尽力捕捉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探索内容,引导学生把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由于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亲身经历了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所以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亲切深刻,而且分享到做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喜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才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篇: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1、高校高等数学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现状
当今,高校教育逐渐得到普及,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院校对高等数学教学培养的重视度各不相同,尤其是普通院校或是应用型较强的院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且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重点方向不同等原因,使得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数学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减少了对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高数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高数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高数知识的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最笨的办法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培养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1.2原因分析
1.2.1教材原因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向标。现阶段高校高等数学所使用的教材虽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修订,可是仍旧过分注重理论本身,对理论如何使用、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等内容的讲解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运用的实际能力。这样的结果:一是影响了教师的授课重点,二是让学生从心底觉得数学没用,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1.2.2教师原因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半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是培养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授课特点为照本宣科,教材如何编写教师子就如何讲解,教材忽视应用型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解也忽视应用性。
1.2.3学生原因
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直接反映在动手与实操上,建立熟悉模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数学难题的最好方法,它不仅便于教师讲解,而且也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实际情况是只有教师讲解了学生才会明白,让学生自己建模、自己解决却有些难度。因此,教会学生某个习题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1.2.4应试教育的影响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让教师了解到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欠缺,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从潜意识内告知自己:只有分数才能证明自己。这种错误的意识很难衡量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关注点只会放在应试上而不是能力培养上。因此,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检测办法。
2、加强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2.1教学内容改革
2.1.1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与各个专业的学科要求紧密结合。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从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结合该专业对数学的实际要求,在课堂上尽可能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向学生抛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改变对学习数学的片面看法,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在专业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在专业学习和应用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2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数学建模的宗旨在于能够用数学的思想,通过分析,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简化,用数学方法和手段,形象刻画实际问题。而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的增强,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可以通过举行比赛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1.3尊重差异存在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一些较为综合的、需要多个知识点整合的题目,联系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应积极鼓励,增加学生信心,对于学生疑惑之处,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结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向学生传递积极情绪,改正学生对高等数学的错误认知。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对学生专业的了解,将数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专业课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应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另一方面,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改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老师的详细讲解和悉心教导下,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慢慢克服学习高数上的困难,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对教授内容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抽象的内容用比较形象的方式,由浅入深讲解,使得深奥的理论简单化。通过对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的讲解,使得学生对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有对基本理论充分掌握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足够的自信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不仅要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知识的背景和具体应用进行讲解,结合专业知识,建立起新的关系,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2.3用发展的观点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数学,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按照现代方式,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具体来讲,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或理论时,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寻找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与独特之处,我们要用较为系统的理念审视传统的课程内容,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于联系较为紧密的概念或知识点,要整合在一起,通过系统的分析,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对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如多媒体等设备,用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地刻画出来,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更多的知识。用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仅要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还要应用现代技术,为学生讲述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要求,增加学生才干。
2.3教学模式改革
2.3.1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对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针对理论性的知识,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选择多样的模式进行教学。上课之前老师要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全面的备课,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如可以通过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类比分析、多媒体演示等的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课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实验课,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数学建模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2.3.2积极鼓励学生
要想学生充分掌握高数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还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在专业实践中数学的应用中,学生都会面临很多难题和困惑。在学生迷茫的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打消学生的逃避心理,对于难以下手的部分,进行提点,增强学生的克服难题的信心。在为学生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育,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下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剖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耐心指导学生解题。通过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克服难题,帮助学生增加解决问题的经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快乐,巩固知识,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3、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受到了教材、教师团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建设较弱。该研究在分析了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希望可以引起高校的重视,改变高校的教学理念,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促进学生向着综合、全面、应用型方向发展。
第三篇: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薄弱原因分析,数学课重新定位,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数学 应用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数学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目标。最新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薄弱原因分析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是迫于无奈,这些学生并不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数学科目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显然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信心不足,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有一种“望数生畏”的感觉。目前中职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以数学的逻辑体系为主线展开,仍然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模式,重点关注题型和技巧的训练,很少去讲数学的价值、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等等内容。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审题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相对比较欠缺,接触数学实际应用机会太少。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和狭隘,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学习数学概念、不断地解题,与专业、工作没多大联系,学生缺乏数学应用的动机和自觉性,对数学应用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
二、数学课重新定位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数学在中职学校不能不开,且要按照独立的、完整的课程来设置,关键是课程定位。中职教育的培养国家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它是与普通高中不同类别的教育,数学课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服务,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现代企业要求中职生做到“零距离”上岗,也就是说进入企业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不用企业再进行岗前培训。为了适应企业这种需求,部分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2+1”的中职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前两年专业学习,第三年顶岗实习。“2+1”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比以前少了半年,但专业技能水平又不能降低,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数学课必然要减少授课的课时,这就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推敲和精选,要讲生活中实用的、专业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中职学生学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中职数学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本着这样一种理念,笔者认为,不管何种专业,数学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2)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3)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数学基础。
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1.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学习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必要性。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因此,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业务学习不应局限于纯数学知识,而应该加强对所任教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了解,并掌握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主要形式。数学课教师的跨专业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提供专业课教材,让数学教师自学;
(2)以学校或一个教研室为单位集中学习,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数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3)通过继续教育选修。
2.增加对数学史的介绍,提升数学在中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知识时,都尽可能给学生介绍数学史上该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的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地位,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创设引入新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讲授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这些结构的数学发现过程,学习是指形成这种系统化的数学活动过程,而不是系统化的最后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识基础和特点,通过选择生活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浸润在接近真实的情境探索知识的来源,最后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情境设置中的教学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更易吸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境体验能促使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与他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事实上,通常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少会在实践中主动地去应用。
4.增加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涉及中职数学知识点的应用问题主要是指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以及专业的多个层面。对中职学生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首先能意识到并且能识别,然后再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
教师选择学生能直接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并依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进行编制,让学生体验应用的数学,把数学真正作为工具来使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教师要结合专业来设计具体应用题目,主动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熟悉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扩充、补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知识。
5.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应用性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中职数学课程考核中实行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不但能引导日常的数学教学自觉地向应用的方向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的方法:(1)课堂评价。(2)课后评价。(3)测试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让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和专业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才能重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论文
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也是为实践服务.就拿数学中的数和形的概念而言,它们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更加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的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的应用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有的中学生学习兴趣低,原因很多.如果教学的困难来自数学本身的缺陷,只要“割肉疗伤”,对数学进行再创造,必要时将数学变容易些,变通俗些,再与实际结合训练应用数学的意识,国际评估表明,我国的学生应用能力差,因而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人们习惯将应用能力误认为另外的三大传统能力,因而效果很不好.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在观察中讲理论,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兴趣,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想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和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的存款利息等就可以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此法形象生动效果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2、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的价值.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经常被数学内容的严密、抽象性掩盖,导致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分析教材时就要充分挖掘知识在生活实践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有些表面看起来无法直接联系的知识,其实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学习了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砖的费用,通过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市场上地板的种类,探索地砖的镶嵌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中的运用,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切实的了解到熟悉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贴近生活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解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联系农业科技、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对存在的困难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把本城区的地图放入课堂,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将知识真正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者多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颖有趣而又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电脑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状态,让学生很容易去思考其中的道路,从而获得圆的定义和性质.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的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几何引言时,课后一些美丽的图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成动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秀到图案的画法,并且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六角雪花图案绕中心旋转,速度由慢到快时,可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以缩成一条直线,当叶片为伸展或者收缩状态时均可以旋转或者其它图案,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或者旋转控制可以演示开花的结果的形态过程等,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换的无穷魅力,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几何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重视实习作业,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以致用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的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
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旗杆的高度等问题中,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实际能力相适宜的问题时,他们便会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要点,同时教师来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支持学生认识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者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新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学生不仅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还需要将这些理论在实践当中应用起来。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促使小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是掌握书本当中的知识,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应用能力的现状
目前,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及时地进行解决。很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并且没有将自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细致地进行研究。
(一)缺少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在学生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缺少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情况。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对于应用意识并不是很重视,往往主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于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一问题并不是很重视,忽视了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比较难理解,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很难将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会对小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很难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出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此很多数学教师对这一问题产生担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出现比较强势的现象。但是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畏惧感以及距离感,让学生不敢和教师交流沟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三)缺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个瓶颈。
从教学方法这一角度去看的话,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仍然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对知识硬性记忆,这样学生很难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的生活情况结合,只是在书本阶段对数学学科产生认识,这样很难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出来。(四)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比较缺少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就会产生当前的困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比较缺少实践性的教学。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只是让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会具有比较差的应用意识。这样,学生就很难对知识进行理解,同时教师也很难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二、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点,一般都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将比较完整的数学理论向学生传授,并且还会清晰地将每一个知识点向学生讲解。
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都是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只是当教师的聆听者,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所以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这一方面比较重视,还比较重视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服务,不仅需要对这些知识理解,还需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对这些知识运用,将知识的作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充分地发挥出来,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不断进行改进,将专业习惯对自身的束缚摆脱。但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自己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多元化,使用逻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将主体作为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过程当中对数学知识应用,合理地将生活当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创新教学模式当前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具有比较多的计算内容,都是将计算作为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需要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联系,并且学生练的大部分都是计算题。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不应该只是按照教材当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还需要不断创新教材当中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将实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进行加强。教师还需要和学生的相关专业联系,不断地对其创新,还可以对其适当的强化。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这一内容时,这一内容和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等内容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和这些内容结合,对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载体合理应用,对这些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对这些统计图的相关特点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对这些统计图进行应用,将有用的知识从统计图中提取出来。在了解了统计图的特点之后,学生就可以从这些统计图当中将有用的知识获得,可以和实际的问题有效结合,对这些统计图分析,将数据有效地表示出来。在学生体验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统计这些活动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出来,还可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让学生站在统计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当中和数据相关的知识进行统计,可以将生活和相关的数据结合。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还可以将数据图对生活当中产生的作用进行体会,还可以对其合理质疑。不仅可以这样,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生活当中的相关事宜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实践当中产生的,还需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所以数学就是将知识应用以及实践的结合。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需要将传统的观念打破,需要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断重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当中和数学知识结合,有效整合相关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对于知识来源于实践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让学生了解应用应该在实践当中应用。并且,教师需要将比较丰富的实践课程向学生开展,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数学建模等方式进行应用,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不断加强,将学生对数学知识合理运用的素养培养出来。所以,将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数学建模,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解决,并且在建模的过程当中,由于充足的已知条件比较缺少,因此学生需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不断地分析和总结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将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出来,将学生善于分析的习惯培养出来。并且,在进行建模的过程当中,学生对问题探索以及总结归纳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还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出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将课程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四)优化数学课前活动设计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数学生活化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对课堂课前活动进行更加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知识的由来进行充分的了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了解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增加经验。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收集家里的笔,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引导学生对笔的数量和学生的年纪进行统计。然后,在完成统计工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家庭成员年龄进行统计和计算,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这样的课前互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促进知识由抽象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重要的基础内容,但是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和问题。因此,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促进不同问题的有效解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