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有等红灯的耐性吗美文
前不久,在同济大学召开的一个“中德道路信号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红绿灯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行人乱穿马路的原因之一。行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极限,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中国从来没有做过相关的测试。
在红灯面前,一个人能“忍耐”多久,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行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解决交通效率、安全和更人性化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一个人性格因素的重要方面。为什么在中国没有人研究行人等待红灯时的忍耐极限?这既与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关,也与人们的“差不多”性格有关。
胡适先生有一篇描述中国人性格的文章,叫做《差不多先生传》。“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和行事原则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所以,他会把“千”写成“十”,不就是一撇的差别吗?最后他生病本应请姓汪的医生,却请了兽医王先生,因为医生也是差不多。由于这种差不多,他不治而亡。
表面上看,胡适先生是以夸张的形式为中国人画像,讥讽生活中的马大哈先生。但细细考量却指的是许多人性格中的不认真、大概、随意的痼疾,凡事估摸着办,不讲准确性和精确度,与西方人,如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凡事量化到数字、讲究程序等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人的大概和随意性与西方人的严谨和事事处处讲精确相比较,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小事上的表现。中国人遇到问路,一般的回答是:不远了。这是一种估摸着的差不多。但如果向德国人问路,他不会先回答你,而是让你走上几步,然后他会追上来说,以你现在行走的速度,一直向前10分钟就到了。显然,德国人的指路更为精确。
有了这两种国民性格的比较,就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英国人能测出他们在红灯面前的忍耐时间是45秒,德国人的忍耐时间是60秒,由此而设计红绿灯的时间,而中国人却没有这方面的测试,而是靠随意和大概,实际上就是“差不多”生活态度的另一种反映。在此基础上,中国路口的红灯才会有的亮64秒,有的竟然达到126秒。当然,大概和随意的特性也并非没有一点好处,在以靠感悟、经验和个案积累的工作和研究中,尤其是艺术中,也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数字化生活的今天,当精确、量化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研究的必需,而且必得以精确和量化才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时候,就不得不改变我们的随意和大概的特性了。
不仅仅是红灯面前应当测试国人的忍耐时间是多少,并精确到以秒为单位,就是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地方都需要这种精确的测定,从而在量化和精确的科学基础上制定政策、设计产品和提出解决的对策。比如,柜员机、银行的柜台、超市的收银台、计算机启动、打开网页要等待多长的时间,才能既有效率又在人的忍耐限度内。还有电话铃响多少声接电话、公共场馆开多少门才会避免突发事故时因人们耐心不够造成拥挤的危险等等。又比如,生活中,你聆听意见和接受批评的耐性是多少,同理,你在给他人提意见和批评他人时,是否知晓对方的耐性是怎样的程度。掌握这些更有利于缓和矛盾和化解矛盾,和谐地处理问题。这些也是反映一个人是否有宽容的胸襟和豁达性格的大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小事,但如果能通过测量和研究,量化到数字来精确地对待,而不是以大概和随意来设计,就会既有效率和安全,又人性化并让人们拥有生活和工作的好心情。
第二篇:你有资格玩吗美文
梁实秋先生在世时,有一天,我跟他同桌用餐。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冰糖肘子端上来,他不吃,要吃最后端上来的八宝饭。梁先生笑说:“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我发现许多伟人,都因为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功课表现好的学生也一样。最近报上刊登大学学测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玩,而且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怎么还能成绩这么好的时候,答案则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堂则全力以赴。
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统计报告:受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寿命长得多,老来也比较健康。报告分析,一方面因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较优裕;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克制自己,想吃的东西不吃,不想动的时候,仍然强迫自己运动,所以连老来发胖的比率都比一般人低。可不是吗?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到最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
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岂止读书如此,工作也一样。有位企业家说得妙——美国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校,拿到文凭,就要求加薪,不满意则跳槽。表面看,糟透了,但是有人从我这家跳到别家公司,也有别家栽培的跳来我的公司。结果人才交换,大家都能进步。
日本公司则不一样,员工到一定的时候,公司会安排进修、安排出国,届时又调回国,按部就班地升迁,一干一辈子,甚至死了之后都葬在公司的墓园。但也正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所以能牺牲,能奉献,尽忠职守。
可是我们的工人,没学到人家的优点,却学到缺点。他们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照顾,却没有日本工人的忠诚;他们要求美国式的自由,却没有美国人的自觉。
如果我们把这位企业家的话,用在华人孩子的身上,会不会也很有道理——今天,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各位年轻朋友,我们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东西。
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进修的自觉;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谨守的忠诚。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念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儿,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或在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记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而且到头来你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
第三篇:你有情绪性进食吗美文摘抄
你是否有过在灰暗的一天里,坐在桌旁,吃了巧克力,又接着吃了蛋糕?又或者,在热闹的派对里,你端着一盘满满的食物,和人愉快地交谈着,盘子却在不经意间变得空空如也?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提醒你,你是一位情绪性进食的人。如果你还在期望保持窈窕的体型的话,就请接着阅读:
克制
是的,你的确非常想吃东西,但先克制一下吧。可以试试5分钟策略。在你想吃东西的时候,克制5分钟之后再吃,下一回,克制10分钟,到了你能克制20分钟的时候――你就压根就忘了吃东西这回事。
先喝杯水
拥有水分才拥有美。所以啊,在吃东西前,先喝杯水。这让你能缓解情绪(无论是好的或坏的),而且到肚子饱饱的。
用低热量食物塞饱肚子
冰箱里,储存点低热量的食物,蔬菜和水果是最好的选择。当你非常想吃东西的时候,也只有这些东西可以选择。
出去走一走
无论你是太过高兴或太过难过,出去走走都是个好主意。在漫步中,你能排遣低下的情绪,也能抒发的情感。不过,最重要的就是,你总不能一边走,一边吃东西吧?
运动!
穿上你最爱的运动鞋,开始跑步吧,或者别的物理运动,动动身子,克制了进食,又消耗了热量,何乐而不为呢?
写下来
收藏些书和期刊。它们能帮助你对抗负面的情绪。如果某天真的很糟糕的话,写下你的不快,书写也是一种发泄。然后,你再决定,做些什么能让你高兴的事,但决不能是吃东西!
爱爱你自己
难道你的生活单调到只有吃吗?有很多爱自己的方式。沐浴,按摩,做个头发,或去美容都是爱抚自己的好选择,为什么非得吃呢?而且,这些方式能让你变得更美丽!
说出来!
真正的,可以分享和悲伤。所以,对她们说出来,让她们给你分析为什么悲伤或和你一起。开放的人才能。
第四篇:你有不顾一切的念头吗美文
骄傲是成长的诱饵,成长是心灵的诱饵
曾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为了实现若干年前许下的相见的承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不顾天气恶劣、交通不便,而准时赶到见面地点的故事。文章的题目是《一诺千金》,表现了两个年轻人守信的品质。
当时阅读时,只是觉得两人守信这一点很可贵。时过境迁,再次欣赏,突然被年轻人为达成诺言而不顾一切的念头深深地打动。
我们年幼时有许多天真的想法,为实现它们还不惜付出很多的代价。长大后,变得成熟,变得学会保护自己。我们知道,生命不可能像万花筒似的,每天都有眼花缭乱的巨变,那样的生命虽然花哨艳丽,却极不牢靠。于是,在电闪雷鸣的夜晚,我们躲在家里防止淋雨受凉;在季节更替的时候,注意及时添减衣物;在艰涩棘手的难题面前,理解了如何运筹帷幄;在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里,学会了如何游刃有余;在吹毛求疵的领导面前,懂得了如何尽善尽美。
我们满意今天的练达,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今天的我们长出鲜明的牙鞘已经困难,我们不愿为了什么而不顾一切。我们觉得那样的念头,只会如孤注一掷般成为别人的笑柄,那是幼稚,甚至是可耻。成熟成就了我们的患得患失,要同时权衡的事情太多,我们的心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清莹澄澈。
不宁的心态,使我们掠过楷书直奔行草,于是随处可见烟云满纸,张声作势,仿佛漫漫的艺术长途一夜之间可以走到尽头。只要生活和精神的投射稍有分神,悟道的锋芒就像强弩之末,无力穿透鲁缟了。缘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需要淡泊静味的安宁,另一方面又是现实的浮躁。
如今,再擦破手,感觉上比年幼时擦破手还要痛得多。那是因为,现在我们太懂得所谓的保护自我,唯唯诺诺地规矩做人。我们已是一粒粒的卵石,足够圆滑,并且知道如何来避免伤害,所以难得有破皮流血的机会。但是我们又可曾想过,如果事事都不肯放手一搏,人生又何来真实和激情、成败与梦想?始终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有什么用呢?我们非要把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是不是因为我们其实太年轻,只因一身肌肤太完整,就舍不得碰撞,就害怕受创,就摒弃了一个个不顾一切的念头呢?
“游心于物之初”,这在当时只是庄子个人的小小愿望,千年岁月悄然飘逝之后,应该成为我们深切的渴望。不只是淡泊恬静,更有返璞归真的豁达和张弛之间的气度。不顾一切,不是年幼的无知和莽撞,有时恰恰是顾及了人生很多方面后激发的勇气和激情,是一种自我的实现。
人生需要稳扎稳打,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然而适时地闪过几个不顾一切的念头,也未必是幼稚和可笑。老夫尚且聊发少年狂,追梦赶路的人哪,你的自信和勇敢又到哪儿去了呢?
第五篇:天材即耐性美文
蒲丰是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他发明了数学史上著名的投针试验,被命名为蒲丰投针试验。后人根据这个原理,做了投针1000次、3000次、5000次的试验,获得圆周率。几千次的投针试验,的确需要耐性,这只是蒲丰的话的最直接解释。
引申开来,蒲丰的话可以被理解为:当别人已经无法忍耐而去的时候,天才是那个还在坚持的人。那些天才画家都是一直在画画的人(毕加索一生画了37000多幅画,平均每天一幅);那些天才音乐家都是一直在作曲的人;那些天才文学家都是一直在写作的人。在别人做其他事情时或者无所事事时,他们却一直在创作着后来被称为天才的作品,他们本人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天才。
如果深究这些天才的形成原因,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之所以有那个耐性,是因为有来自内心深处的驱动力,而一般人是缺乏这种内心冲动的。只有热爱、酷爱,内心的纠结、焦虑,才能构成这种内心的冲动。纪德在日记中写道:“有一件东西最能使人们的思想有魅力,那就是不安。”许多成功的写作者都是内心备受痛苦折磨的人。由于内心的不安、痛苦和纠结,他们总在自问自答,于是写出来的东西就打动人。只不过痛苦有大小之分,如果仅仅是个人的琐碎的小痛苦,就是一个比较渺小的作家;如果是人类面临的大痛苦,就是一个比较伟大的作家。
发自内心深处的不安和焦虑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形成永不枯竭的内心动力,最终产生天才作品,最终使人变成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