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英文的历史(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0:0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学英文的历史(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学英文的历史(共)》。

第一篇:中国人学英文的历史(共)

中国人最早怎样学英语:汉语注音

人民网[微博]2013-12-17 17:08 我要分享

溥仪、润麒、溥杰、庄士敦在御花园(资料图)

大英帝国特使曾奉命觐见乾隆,请求互通商贸,吃了闭门羹,然而半个世纪后,英国人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英吉利的商品、货物和资本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随之而来,当然还有英语。

莎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深情吟诵: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现在中国人也要高声呐喊:To learn or not to learn,that’s a question!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复杂情结已然在教育战线上愈演愈烈。清末以来,英语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另一方面,加强母语教育、减少英语学习负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香港在大学推广英语教学,北京将缩减高考英语的分值。学还是不学?抑或是怎么学?除了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外,英语学习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伯爵曾奉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互通商贸,却吃了闭门羹,无奈悻悻而返。走时,马戛尔尼抛出一句狠话:“中国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失望与讽刺之情溢于言表,果不其然,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吉利的商品、货物和资本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随之而来,当然还有英语。

皇族:九五之尊“压力山大”

清廷的自大与保守,让世人诟病不已。但在大清国二百多年的基业中,有2.5位皇帝曾大胆地张开双臂拥抱欧罗巴文化。前者是一手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其次是在积贫积弱的国运中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来扭转时局的光绪皇帝,剩下的半个皇帝就是“亡国之君”宣统了。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可笑的是,《华夷译语》沿袭了历史上汉译佛经的体例——外文词条都是以汉文注音,如“Don't answer at ra.n.dom”注音为“洞脱,唵五史为,阿脱,而蓝道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两个世纪后,康熙的八世孙光绪皇帝就聪明多了。极具维新思想的光绪英语学习热情很高,每日清晨四点就开始上课,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悟性,但口语却糟糕至极。他计划用英语做新年献词,并致函各国公使。无奈,公使们不给面子,纷纷婉言谢绝。虽然不得已身为“傀儡”,但这位思想开明又颇具叛逆精神的青年单单是敢于以身作则、带头学英语的胆识就值得人们称赞。他以九五之尊带头学习“呕哑嘲哳难为听”的“蛮语”,提高了英语在宫中的地位,紫禁城内很快掀起了学英语的时尚,就连慈禧老佛爷最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1917年6月,张勋率领五千辫子兵在北京拥护溥仪复辟。虽然复辟闹剧很快消停了下去,但是小皇帝的教育问题却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李鸿章之子李经迈适时向小朝廷推荐苏格兰人庄士敦担任帝师,教授溥仪英语。溥仪对英语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第一年主要学习英文单词和一些浅显的口语对话,用的课本是《英文法程》;随后开始读《伊索寓言》、《金河王》、《爱丽丝漫游记》以及许多英文的短篇故事和西洋历史、地理;庄士敦还会把日常用语、童话、成语故事和很多儒家经典名言翻译成英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溥仪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最后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庄士敦相当满意。幼年时的英文学习,给溥仪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45年东京审判时,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对答如流,不需要戴同声传译的耳机。

学校:中西并进“寄托”美国

康熙皇帝设立的四译馆和俄罗斯文馆最终成了“摆设”。到了晚清,在外交场合,清政府不得不雇用外国人担任翻译。这些外国人往往是各国使节的翻译,也可能是在华的传教士,但有一点共性是,他们在谈判过程中总是使用各种伎俩为本国谋利益。迫于这种情况,清廷在奕等人的奏请下,率先在京沪穗三地设立了同文馆,致力于培养精通外语的高级人才。除此之外,各地的水师、船政、铁道等学堂也纷纷开展外语教学。

京师同文馆于1861年首先设立英文馆。在英语教学上,直接移植当时正在欧洲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中英文互译练习来学习和掌握英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浅解辞句、练习句法、翻译条子”,到了高年级,课程则扩大为“翻译选编、翻译公文、练习译文”等内容。同时,学生还得不断地翻译西方书籍,成绩显著者可以得到不菲的奖励。

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这种英文学习法仍没有多大改观。茅盾先生曾回忆他在北京大学预科求学时的经历:“那时候学英语,不像现在从发音规则学起、循序渐进,我们认、读、写英文字像认、读、写汉文方块字一样,先生硬教,学生硬记,天天默写单词,天天背课文……”

不久后,北京大学的老冤家——清华学堂从游美肄业馆中脱胎了。作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必须保证毕业生直接升入美国大学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在美生活和学习,因此,这里的英文教学直接采用美国模式,学校实行严格的考试和淘汰制,定期举行期考、月考,每日都有口试,口试成绩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如果学生国学不及格,西学及格,仍然可以毕业;如果西学没有及格,国学即使分数再高也毕不了业。同时,清华学堂还非常注重英语氛围的营造,校园内的演讲会、辩论会、戏剧、演出等大多数都是用英文进行,各类告示与刊物也全用英文书写,甚至在校医院看病、唱校歌都得使用英语。在这种沁润似的英语教学法培养下,清华园先后走出了“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和“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

在官办学堂如火如荼地培养新式人才之时,教会学校也在中国各地悄然生长。作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大型西式学校,马礼逊学校对中国传统私塾教育持批判态度,校长布朗自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训练整个人,包括德、智、体”,因而马礼逊学校的英语教学注重系统性和计划性,并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教学上,学校反对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到“不须远征,而自能使学生明白了解”。表现优秀的学生,更有机会赴美留学,中国留学的先驱、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官员:“佶屈聱牙”汉字注音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是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为此,他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

为了获得关于西方的第一手资料,55岁时,林则徐开始自学英语。怎奈当年没有音标,林则徐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一年十二个月的名称、常用的专有名词、英文数词、各种外币单位及英美等国驻粤官员的姓名都在林则徐的背诵范围内,但佶屈聱牙的英语发音着实让林则徐为难了一番,为了便于记忆,他利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比如在China的后边注上“柴诺”,doctor后注“诺克拓”,trade注“吐烈”。

到了晚清,皇权已被架空,国家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汉族地主阶层的手中。虽然李鸿章丧权辱国,但他仍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是著名外交家,他不会外语,却深谙“临时抱佛脚”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会找翻译学几句寒暄语,现学现卖,倒也应酬得来。

有一次出使沙俄之前,李鸿章又请来翻译,想重操故技。怎奈俄汉发音差异巨大,李鸿章怎么也记不住。最后,索性直接在随身携带的扇子上,用汉语记录了俄语发音:“请坐——杀鸡切细”(Садитесь),“谢谢——四包锡箔”(Спасибо),“再见——大四位达理也”(Досвидания)”等等。虽说方法不考究,但沟通效果却不差。二战后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也用现学的俄语向斯大林打招呼,结果斯大林听了之后毫无反应,倒是苏方的翻译打破僵局,询问丘吉尔:“首相阁下,您说的英语,怎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呢?”

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就将这种用汉语注音学习法发扬至极。《翁文恭公日记》记载:“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未初,各国来拜年。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毕竟不是正规的教育,虽然此时的曾纪泽可以“啁啾不已”,但是真正的美国人说他的英语确实“流利但不合文法”。

文人:口诵笔译终成“温拿”

政客们纷纷攘攘,东一棒槌、西一榔头的汉字注音学习法,只能Chiglish味儿十足。真正值得当代人追逐崇拜的,应当是民国的学院派文人。

虽说“辫子教授”辜鸿铭屡屡被自由主义者们骂成“老古董”,但在英文水平上,讥讽者们却很难望其项背。辜鸿铭10岁时就随义父布朗在苏格兰接受严格的德文和英文教育。布朗虽是英国人,但他的教法更神似中国的私塾教育——死记硬背。他要求辜鸿铭背诵《浮士德》,却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这样,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背了下来。到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

之后,辜鸿铭开始了半月学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英文学习计划。天资聪明的辜鸿铭越背越快、过目不忘,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翁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此时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此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对辜鸿铭日后在古希腊文、拉丁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等九种语言文字上的建树功不可没。辜鸿铭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语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英语的妙法,他回答得很简单:“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作为一名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学者和文学家,林语堂的英语学习法自有其特点,朴朴素素、简简单单地总结起来,就是注重口语训练。林语堂认为学英语必须有全句的观念,“不能专念于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口讲必须重叠练习”,使“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吸收英文的句法,久而久之,自然顺口。到了顺口之时,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觉之间学来,比写作时算什么主格宾格强得多了”;“口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说出来的,少有堆砌奇字、矫揉造作之弊,因为口讲应答之间,不容你刻意求工”。

对于沪上小姐张爱玲来说,提高英文的好方法就是不断地把自己的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并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反反复复,英语水平就会大有提高。张爱玲在港大的求学岁月里,将这种翻译学习法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为了让英文写得地道纯熟,她狠狠心三年没用中文写东西,甚至通信用的也是英文。留过洋的姑姑对她的英文功底很是佩服,说她,“无论是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译本物理或是化学书。”三年工夫没有白费,看来,正应了张爱玲在《十八春》里说的那句话——“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商人:英汉夹杂“洋泾浜”语

当中国人在地球的一端摇头晃脑地背诵着“How do you do”时,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人早已用“Long time no see”相互寒暄。昔日的古典雅言正在逐渐淡出美国人的口语,Chinglish竟成了一时的风尚。其实,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英语,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商人的口齿间。

自《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中国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一时间,外商云集,仅上海一地,刚刚开埠一个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贸易量的不断攀升,让中国各地的商贩们趋之若鹜。

然而,由于精通商贸英语的外事人才紧缺,也为了能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商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学起了英语。在与外商交谈时,连估带猜、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因为当时上海的商业机构多聚集在英法租借的界河洋泾浜的两岸,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似的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

商人们说的洋泾浜英语中有着深刻的汉语烙印,姚公鹤先生就曾说过:“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洋泾浜”英语把rice(大米)说成lice,把fish(鱼)说成fis,把have(有)念成hab,very few念成welly few。若是说起整句话来,现代的人估计更是摸不着头脑,曾有一位年轻的先生去拜访两位女士,中国仆人很严肃地告诉他:That two piecey girls no can see.Number one piecey top side makee washee,washee.Number two piecey goout side,makee walkee,walkee(那两位姑娘您现在一个都不能见。年龄大的一位正在楼上洗澡,年龄小的一位不在家,请您赶紧走开,赶紧走开)。

即便如此,但千万别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是下里巴人的专利。董桥先生曾提到他有一次跟老上海喝茶,听到邻座有人很谦虚地对他的茶友说:“我只会说洋泾浜英文!”那老上海忍不住小声说:“他也配?”哈哈,可见正宗的洋泾浜也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的专用语!

当然,“洋泾浜英语”并非上海特有,在广州、澳门、哈尔滨、台湾等地也出现了汉语与当地通行外语相结合的洋泾浜语。1949年之后,中国各地相继解放。在上海,洋泾浜英语也丧失生存土壤,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要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此绝种,你早上吃的“吐司”(toast)、喝点“咖啡”(coffee)、抽的“雪茄”(cigar)、坐的“的士”(taxi)、穿的“派克大衣”(parka)都是“洋泾浜”。当然,你很快还会在英语中见到dama(大妈)与tuhao(土豪)。

链接: 毛泽东学英语

初学时,由于熟悉的单词和短语还不是很多,毛泽东念英语文章,一个词、一个词查字典对照着念。他的阅读材料包括英文版《人民中国》、《北京周报》,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和英文参考的新闻、通讯、时事评论和政论文章,以后又逐步学习《矛盾论》、《实践论》、《莫斯科会议宣言》的英译本。

返回腾讯网首页>>

第二篇:中国人学英语常犯的5个严重错误

中国人学英语常犯的5个严重错误,中国人学英语的热情,比任何一个英语非母语的国家的人都要大,不管是升学还是求职,英语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但是中国人学英语,会有经常犯的严重错误,如果不好好改正,英语肯定学不好:

1、太执着于发音标准。中文的发音非常复杂,不标准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但英语不会,全世界经常说英语的人当中,有80%的人英语不标准。比如我的一个印度朋友的英语就不标准,但外国人都能听懂。发音标准是对中国人学英语的极大束缚,因为中国人太看重这个了。可惜的是,英语不是汉语,发音标准固然好,但如果发音标准成为一个束缚你开口说英语,束缚你表达自己和与人交流的障碍的时候,这是不是因小失大呢?一个美国老师就曾经说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耳朵是WIDE OPEN的,因为听过太多外国人说不标准的英语了。因此中国人学英语首先要把标准这个障碍去掉。COMMUNICATION才是最重要的。

2、口语练习表面化。这在英语角表现得非常明显。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然后没什么好说的了。偶尔碰到一个英语高手,大家都围上去,其实如果你不能和他围绕一个主题对话的话,还不如去听磁带。但听磁带效果也有限。

3、听说脱节。听是最重要的,是说的基础。我们从小学习极其困难的汉语的时候,就是先听然后模仿。因为我们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模仿,而且总是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只需很短的时间,我们就攻克了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但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就算听了很多,但没有在现实中通过说来模仿,所以效果不怎么样。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说法,或者虽然知道但没有真实的场景来模仿,那听说能力怎么提高呢?

4、不能写作。尽管有很多范本,但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不相关,因此很难有感觉。

5、倾向于把英语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其实语言只是一种表象,是文化,经济等多方面活动的载体。中国人太喜欢抠词汇和语法,但COMMUNICATION和_EXPRESSION这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往往被忽略。

所以我感觉中国人学英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最重要的,把英语和自己个性化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随时随地为自己创造英语环境。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现实的生活场景。这需要有英语地道的人来指导。换言之,要学自己的英语,而不是课本上的英语。为自己创造尽可能英语化的生活。

2、多听多看地道的英文。这不难,但要把听到和看到的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难了。这就需要有想象力,想象自己进入了书上或者磁带里的世界,当然,这也需要辅导,并要找到对手。

3、为自己制造英语方面的问题,然后试图用英语解决问题。比如我练习英语写作时用过的一个办法是:首先在一本英文书上找10个自己觉得不会的句子。翻译成中文。等过了半小时,在把这些中文句子翻译回去,然后比较译文和原来英文的区别。这样就等于有人告诉自己哪里错了。

第三篇:历史老师英文求职信(共)

Respect of XX school leaders:

How do you do!

Sincerely thank you in spite of being very busy toglance browse the application materials.Here is a warm and sincere heart longing for your understanding and help.In this, please allow me to your job.My name is liu Cnrencai, 5 July 1997, I graduated from shanxi 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college, bachelors degree in history.After gradu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has been the key to a high school in yangquan history teaching, and now for the teaching of level 1 teachers.Since joining the work, I work hard to history teachers work.Since 1998, for 6 years has been appraised as excellent teachers.In 2003 is evaluated state advanced workers.Below I from teaching, educ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o continue four aspects to introduce you yourself.A and teaching:

Since the teaching, with students to schools, responsible, to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with all the energy into teaching.The teaching work has repeatedlthe school, the state, and the province of the recognition, recognition as follows:

In December 2000,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xi province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new lesson “selection activities,s lecture” imperialism carve up China squalls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of new class.In September 2002, in Shanxi province high school history subject the third teachingprehensive quality appraisal activities and won the second prize.

第四篇:人人学讲普通话

“人人学讲普通话”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

1.使学生明确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坚持讲普通话。

3.希望学生能互相督促、互相鼓励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对不讲普通话的现象勇于指正。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1、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语言不通,方言隔阂阻碍着社会交际,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推广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你想与人交流,你应该说普通话;如果你想做国际人,你必须学会说普通话!

2、诗歌朗诵

3、讲故事。

讲不好普通话很容易闹笑话,请看一下这些 笑话。例一:广西某高校新来一位口音很重的校长。一天,他走进办公室严肃地对秘书说:“我要杀一个人!”话音刚落,旁边一宁夏籍的女助手被吓得花容失色。弄了半天,原来校长“杀”(sha)“查”(cha)不分,其实是想说“我要查一个人”。.例二: 与闹笑话相比,林先生可为普通话说不好付出了惨重代价。林先生在南宁某建筑公司工作,讲一口“粤味普通话”。2001年,林先生承接了一个企业建筑工程。企业的老总是天津人,普 通话非常“正”。结果两人上桌一谈,林先生错漏百出的普通话说得对方一愣一愣的,老听不清楚,林先生自己也急出了一身大汗。最后,对方老总“忍无可忍”,提前退席,建筑工程的事情也随之泡汤。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于说好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二、小小论坛。(大家举例讲讲说普通话的好处)

为了大家都能听懂对方讲什么,我们都请讲普通话。而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故而在不久的将来,为了能与更多的人交流沟通,我们更应该学好普通话。

三、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语言不通,方言隔阂阻碍着社会交际,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推广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你想与人交流,你应该说普通话;如果你走出自己的家,你要说普通话;如果你想做新世纪的人,你必须学会说普通话!

1、反思自己

自己为什么不讲普通话?你不讲普通话别人万一听不懂怎么办,如果你讲了普通话,那么大家就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自己现在的普通话水平如何,自己决定如何提高?争取随时随地都说普通话,在学校与同学老师都说普通话,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说普通话,不止是自己说普通话,回家后还要爸爸妈妈也跟着一起说普通话。

四、大家齐读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五、顺口溜朗诵。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谁能说准四十,十四,四十四,谁来试一试,谁说十四是四十,就打谁十四, 谁说四十是细席,就打谁四十。

2、板凳宽,扁担长, 板凳比扁担宽, 扁担比板凳长,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板凳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六、成立普通话检查小组

各小组自查班级,学校的普通话规范情况。发现有不说普通话的同学及时提醒,及时反馈。最后评选出“最佳啄木鸟小分队”。

七、总结

语言美是文明礼貌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不仅要说好普通话,还要能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比如,

第五篇:中国载人航天历史

数理学院123092班钟渊20091002767

中国载人航天历史

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新的重要象征。

50年代:苏联送给我们两枚导弹,中国领导人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声音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由他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也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之后,我国一些科学家建议开展我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1958年4月,几千里之外的大漠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

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研究制定星际航行长远规划。在“东风”二号导弹试验成功以后,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聂荣臻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中央专门委员会经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于钱学森的建议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工程代号为“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

70年代到90年代:“长征”号火箭在多次失败和成功中日益成熟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由于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火箭自毁。当看到自己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当真的要把通信卫星发射到所需地球同步轨道时,人们发现手中现

有的火箭已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当一切准备就绪,日历已翻到80年代。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了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提出了研制“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即“长征”二号E)的方案,即芯级采用二级火箭,在“长

征”二号C的基础上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将低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9200千克。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把一颗模拟卫星和一颗巴基斯坦搭载卫星准确地送入轨道。1992年3月22日,长二捆火箭正式发射澳星B1卫星,由于箭上程序配电器的节点间出现了多余物,导致点火后一、三号助推发动机关机,造成发射中止。

到1995年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共进行了7次发射,在第三、五次发射中,均出现卫星爆炸。以后的第六、七次发射中,长二捆火箭均取得成功。“曙光”号载人飞船计划和第一批宇航员因“文革”失去了上天的机会

其实,早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前的1965年6月,在安徽六○三火箭发射基地就曾成功发射过一批生物探空火箭,有幸乘坐探空生物火箭上天一游的有大白鼠、小白鼠、果蝇和12只生物试管等,其中有只名叫小豹的小公狗。试验圆满成功,小豹和4只大白鼠都好好地活着。几天后,生物探空火箭又将另一只小母狗珊珊送上天并成功返回。这几次生物探空火箭的发射便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前奏。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卫星系列论证规划会议,由“651”设计院主持,这是中国最大的一次关于卫星的会议,并且提到载人航天问题。同年3月底至4月初,在国防科委主持下,北京的京西宾馆又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制定“曙光”号载人飞船规划。

1969年,选拔我国第一批宇航员的工作开始酝酿。1971年5月13日,宇航筹备组成立,着手选拔宇航员,并计划在1973年年底发射“曙光”一号载人飞船。选拔宇航员在当时是一件大事,需要严格保密。因此,国防科委和空军的几个有关部门以“飞行员体检”为名,从空军上千名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了19名。但就在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紧张地进行选拔和训练之际,发生了1971年9月13日的“九一三”政治事件,空军随之成为“批林运动”的重点。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很快陷于停顿,整个“曙光”一号计划也因当时的形势而搁浅。中国第一批宇航员就这样失去了参加载人航天的机会,在“文革”波涛中结束了他们的航天使命。

90年代:“神舟”再次点燃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

进入90年代后,中国航天的科技水平已是今非昔比。红红火火的对外发射服务不仅让中国航天与世界接了轨,更有了长二捆这种让载人上天成为可能的“天车”。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登天激情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在这次会议上,江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由此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定名为“神舟”号,代号为“921”工程。

“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戚发韧说,他始终记得俄罗斯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送女宇航员进飞船时说的一句话: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飞天。戚总设计师说,他希望他所做的一切也能让他安心地对即将踏上太空路的第一位宇航员讲这句话。1996年11月,我国第二批宇航员共2人前往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训练。1999年又选出第三批,共12人。这些宇航员都是身高1.70米左右,体重在65公斤上下的男性。他们都是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具有近千小时的飞行时间、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载人航天到了收获季节

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程序分为设计、初样研制、正样和无人飞船试验及有人飞船飞行试验四个阶段进行。无人飞船共进行4次试验,如果4次试验都获得圆满成功,则可进入第四阶段,发射载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随着“神舟”四号的成功上天,中国真正的载人飞行条件终于成熟。“神舟”五号作为中国第一个将乘坐真人宇航员的飞船启程远航运往发射基地,一切与实现几千年中华民族飞天梦相关的程序开始紧张地运转起来。至此,登天的“神舟”将载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开始飞翔。▲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焦维新说,“神舟五号在神舟四号的基础上,对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又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且按照乘坐1名航天员的要求做了修改。”发射一次,前进一步。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

神舟六号:承上启下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从神五到神六的改进也是全方位的。杨利伟回来后,反映升空时座椅震动太厉害,使人体产生不适,技术人员针对这一点作了调整,这个改进被形容为“从坐拖拉机到坐轿车”。神五并没有解决宇航员排泄问题的设施,杨利伟是戴着尿不湿完成21小时的太空旅行的,而这一次,专门为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太空厕所”,连同洗漱、食品上的改进一道,成了许多民众津津乐道的一个传播热点。

“神舟六号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次飞行实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神六发射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焦维新说。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下载中国人学英文的历史(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学英文的历史(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铭记历史_共筑中国梦

    铭记历史共筑中国梦 三骏一中 七年一班 程雪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七年一班的程学冰,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铭记历史 共筑中国梦》。 七十年前,曾有......

    中国剪纸的历史(共5篇)

    中国剪纸的历史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民间艺术之一,是以我国亿万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造的一种极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

    中国土地改革历史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 目 录 摘要 ...................................................................... 1 1 绪论 ............

    中国共产党员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陈述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前言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条件 我们先......

    中国宦官历史

    2011-6-25 简述中国宦官的历史宦官, 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习称为太监,是指古代宫廷中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成员。宦官一般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子充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

    中国共青团历史

    中国共青团历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史发展的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1·英语何时出现在中国? 有人说,英语是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但我认为应当是清朝传入中国的。 众说周知,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