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动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论文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回顾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科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部分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每节课刚开始就将学生的思想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将课下的放松、无状态变成上课时的思想集中、探究欲望高,并能主动学习?这就需要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我们居住的地球”时,我用“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场景和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来引入课题,从最关注、最令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生活事件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在讲授“大气压”时,我首先安排了一个类似魔术的实验,将平口杯盛满水,用一张平的纸盖住,先用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将杯子倒过来,再放开按住纸的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纸居然没有掉下来。很多学生都被这一奇怪现象所吸引,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
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思索下去。精心设计问题,这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而惊奇和疑问又是兴趣的源泉,只要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学生才愿意去进行探索,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精心设计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但是提出的问题不能是空洞的,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授“一氧化碳性质”时提问:在农村,有人在煤炉旁放了一盆水,然后禁闭窗门睡觉,这样做将引起怎样的后果?为什么?
三、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科学课中,许多重要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好奇心较强。科学实验形象生动,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更感兴趣,几乎所有学生在上课时总是盼望教师早一点做实验。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设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能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从感知生动、奇妙的科学现象,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动手,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总结、归纳,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无形中掌握了学习科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电路图”时,我准备了很多器材,“同学们,你们能用桌上的器材让灯泡亮起来吗?”学生非常兴奋,很多学生很快就把线路连接正确;然后我又紧接着问:“你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吗?”连接正确后又比较每个组连接方法是否一样?哪里不一样?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掌握了知识,热情又高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提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各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去感知体验、实验观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契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饱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就如何激发、培养、延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
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是中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拓课堂上提问学生问题,一是为了检查自己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二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教师切忌责罚、挖苦、嘲弄学生,避免使学生产生紧张、害怕、反感等情绪,进而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要耐心听取,面带微笑地加以解答;对正确部分充分肯定,对不妥或错误之处,则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行更正,使课堂教学变为师生心理交换的过程。另外,教师的授课心境和教态的好坏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输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绪,和蔼的表情,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话语,必将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妈妈”般的师生效应,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热爱心理。
二、巧妙导入新课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做文章,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
新课导入不但要有目的性,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位教师在引入“利用对数进行计算”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提出下面一个问题:一张纸的厚度若为0.083毫米,对折3次后,其厚度是0.083×23=0.66毫米。若对折30次后其厚度是多少呢?告诉同学们,其厚度比10座珠穆朗玛峰还高!这个结果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利用对数进行计算”。这时学生高度兴奋,迫不及待想知道计算方法,从而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如讲“平行四边形概念及其性质”时,教师可以举出一系列平行四边形图形或实例,先告诉他们这些就叫“平行四边形”。接下去就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交流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而且理解了概念的含义及各种相关性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论文(范文)
摘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剖析学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促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智力水平相近而成绩相差很大,教师应该积极去面对各类学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仅会对学生个人的成长起显著的作用,而且对学校教育、社会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一个对学习没有自信的人同样会把这种不自信带到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学生学会学习,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关键词:教师;学生;数学教学
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众多,有遗传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环境等等。那么,主要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初中学生行为和导致学习落后呢?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必须搞清楚学生学习情况。一般地说,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根据国家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大和成绩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一、学生畏惧学习数学的原因
一些心理专家指出,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只是一个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心和指导
现在,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升学率仍是一所学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甚至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任课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这促使教师更重视学习优等生的发展,而忽视大多数学生。
(二)学生学习不得法
有的学生学习上较努力,但学习方法呆板、机械,不会掌握知识的重点和内在联系,因此学到的知识总处于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慢、迁移慢、学习效率低;不能在学习中很好地运用知识,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他们常常处于委屈、苦恼、孤独之中,渴望同学的友谊,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挫折体验过多,对学习缺乏自信和兴趣
特别是中下游的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水平较低,又缺乏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必然会经常经受失败、挫折的体验,再加上教师多次反复地批评,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进步的可能,在困难面前意志力薄弱,学习行为被动、消极,自然对学习的兴趣也被抹杀了。总之,造成学生畏惧数学、失去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每个学生的特征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做全面的观察、了解、调查,经过综合的全面的分析,逐步掌握其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和规律,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教育措施。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关心信任
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偏爱优等生,相反地,应把更多的关爱和精力放在差生身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特别是学习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要真诚地关心和热爱,从思想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消除戒备心理,了解教师所做的都是为他们好,从而愿意接近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因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一直较差,而且行为散漫,自我约束能力差,常常是小错天天犯,大错少不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后来,我了解到他父母工作忙,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缺乏管教,才会变成现在这样。因此,我一方面对其严格要求,使其遵守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经常找他谈话,了解他的内心活动,并从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逐渐改掉了自身的不良习惯,并能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
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是各种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而学生因经常经历挫折体验,往往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停滞不前。特别是自卑感心理型学生体现得更为明显,这类学生愿意努力,也努力过,但心理压力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处于卑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看不起自己。因此,要使这类学生进步,使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是关键。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成绩差的学生既有缺点,又有优点,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一些,更突出一些。教师不能只盯住他们的缺点,而应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充分肯定和积极引导,让他们知道自己也具备别人没有的优点,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做得很好,进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2.以鼓励为主,创造条件使学生多体验成功的感觉。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学生,当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及时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摒弃以前训斥多、责怪多、冷眼多的错误做法,对学生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帮助学生进步。
3.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较差,并且一直精神不振。后来,我发现他在体育方面表现不错,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于是我找他谈话,建议他当班级的体育委员。从此,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班级工作,在学习上也找回了自信,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自学,经过小组讨论后直接进行练习。当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教师及时讲解并且进行当堂测试。这样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在一节课中必须始终全神贯注,学习效率较高,这样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利用反馈原理,及时调节教学环境,使学生及时参与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学业辅导。畏惧数学学习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对学习内容不适应,出现情绪上的恐惧、焦虑,不能安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不仅要注重心理上的培养,而且还要从学业上进行辅导,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持续地保持自信心。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设置练习题和测试题时,教师也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彻底改变优等生松懈、中等生不求上进、差生悲观的状态,使学生不再有听“天书”之感,每节课都有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运用序进原理,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一切从实际出发。“低起点”就是摸清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只要势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如选择例题教学时,每一个知识点就编为一个小题,学生很容易学会,再将两个知识点合为一题就变成小综合,类似这样的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小步子”就是根据实际能达到的实际目标,刚开始教学时步子要小。教师要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设置的问题梯度上升,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3.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渗透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规律和学习的主动权,正确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师要严于律己,提高个人知识修养,展现人格魅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喜欢学某门学科,往往是因为喜欢这门学科的教师。“亲其师,则信其道。”首先,教师应先做到爱岗敬业,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知识渊博,知识面广。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像朋友一样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不然,教师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或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可能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在课堂上,不乏风趣幽默,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生喜欢、信任自己的教师,还会对这门学科缺乏兴趣吗?教师要结合“学会学习”向学生提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了解父母、教师的劳动艰辛,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及自学、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合理渗透学法指导。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
2.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也要提供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倡导以4人形成小组合作,给学生讨论和活动的空间,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学生和自己的同伴彼此之间进行的合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之不尽的源泉。
3.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4.迁移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兴趣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激疑情境。疑问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以疑激学,造成学生急着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办的心理,接着再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学生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只有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提高他们的成绩,提高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某个科目的学习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其对这个科目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这个科目感兴趣的话,那么这个科目他肯定学得好,反之则不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著.教学论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刘华山著.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3]陶德清著.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第四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提要: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本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阐述要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它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困难的要求,学生本身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成分,不能由教师把问题情境“转交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己认清、发现解决问题的障碍,产生想要排除障碍的欲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我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就说是直角三角形,再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最后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学生很“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我揭去盖着的纸,一看,不对了,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就可以断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的心理。于是,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发现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因此只看到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一个疑问解决了。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锐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我又提出了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一次使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我进一步指出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也就是两个内角和要小于180°。这就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问题,通过试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往往容易使学生疲劳,丧失信心,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平均数”,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学生不易理解。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2根小棒,分成三堆放在桌子上,每堆根数分别为3、7、2,再要求学生把根数不相等的三堆小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小棒的根数相等。这时学生都个个跃跃欲试,或是从第二堆7根小棒中拿出2根放到第三堆里,再拿出1根放到第一堆,得出每堆4根;或是先把三堆小棒合起来,在平均分成三堆等等。通过操作,使学生领悟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等办法,使他们变成相等的数,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感性材料。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形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尽情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
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
1、到附近的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调查一下存款的利率和国债的利率;
2、询问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的叔叔阿姨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间的差别;
3、做一次尝试:用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存一次款,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
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提出:“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教学“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桌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又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导入时,我出示两组题,男、女生各算一组,比赛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声做)第二组(女生做)
268-25-75 286-(25+75)
726-56-144 726-(56+144)
945-248-252 945-(248+252)
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不过在动笔计算的过程中,女生做得很快,男同学都很慢。部分先做完的男生很不服气地开始找原因;女同学的题目计算起来简便,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得和是整百数,一个数减去整百数当然比较方便。此时,女生也承认自己做的题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组前后对应的两题虽然算法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中间可用“=”相连,我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大胆猜测: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课题由此引出。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密切配合、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讲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味精,一袋食盐,一袋大米,一条鱼,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台电脑。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能够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还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再如,讲完“圆的周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学校的圆形花坛围上篱笆,请你算一算,得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课后要去找工具测量,才能完成这个作业。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做,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P247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P96-97、《小学数学教学研究》P203
第五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应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感,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运动;兴趣;教学
体育教学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大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所致。《体育课程新标准》中明显要求,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感,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
一、体育兴趣的特点
兴趣是一种带有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从心理层次出发反映到体育教学中,具有多样性、普遍性、选择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1)多样性。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兴趣极为丰富,如求知兴趣、活动兴趣、模仿兴趣、冒险兴趣、好奇兴趣等。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直接动因。
(2)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无论优生还是差生,其兴趣心理在学习动机中均有体现;二是兴趣心理的影响不仅在课堂内,而且涉及到课堂以外或学校以外。
(3)选择性。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敏捷、竞技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田径等。女生则喜爱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健美操、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羽毛球等。
(4)不稳定性。学生的兴趣心理易激发也容易转移,它会随时变化而变化。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如有的女生对脏、累、苦项目则表现出明显的惰性,甚至持有消极态度。
二、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1)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小学生,这种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是感兴趣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有直接地需要。因此说渴望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以及愿意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是客观现实。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与引导学生的这种需要,将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
(2)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针对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形成不在于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上,而在于对知识掌握的深度。既对技术掌握的水平越高,越能体验出某个技术动作的妙处来,就越能体验到其乐趣与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运动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以加强其有效性,使其建立信心。
(3)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认为: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经过挫折和失败后而获得的成功体验,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达到“以苦为乐”之效。
(4)课的形式及其授课方式。如何改革课的形式以及授课方式,使真正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如愿以偿,使其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是学校体育改革需逐步解决的问题。课的形式应避免过分的单一死板,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乃至提高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
学生都存在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但是在这些需要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合理的需要指的是,通过体育课中的活动进行身心上的放松,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等等。不合理的需要则表现为,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上体育课,为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来放松一下自己高度紧张的神经,但不是进行积极的放松,等等。因此培养体育兴趣时要将不合理的需要转变为合理的需要,并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思想,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其次,创建优美的教学环境;再次,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小学生体育兴趣所采取的措施,从体育教学角度观察发现: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和保护,必将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心理和生理的各种需要,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