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不是理由美文
从上卫生保健课的第一天起,教室里的一块黑板上就画有一幅人体解剖图,上面标着人体主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整一个学期,这幅人体解剖图就一直在那里,不过老师从来没提起过它。
期末考试那天,我们一进教室,发现画有人体解剖图的黑板已被擦得干干净净。那次考试惟一的试题是:“写出人体各主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抗议:“我们从来没有学过这个!”
“这不是理由!”老师反驳,“那幅解剖图在黑板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勉强答题,过了一会儿,老师把试卷全部收起,然后尽数撕碎扔到了垃圾桶里。
“永远别忘记,”老师最后严肃地告诫我们,“你们来学校上学,不仅要掌握老师教给你们的,更要懂得去主动学习老师没有教给你们的知识。”
第二篇:失礼,没有理由美文
查尔斯的父亲早已过世,但是他和父亲之间的这个故事始终让他难以忘怀。在查尔斯小的时候,他常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在那儿工作的都是成年人,父亲希望儿子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背地里都叫他“堕落的老家伙”。大家都知道他对妻子不忠的事,从道德上来讲,他绝对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称呼其他成年男性都是“某某先生”,而对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
查尔斯的父亲有一天听到了儿子与“乔”的对话,于是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
“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在大声叫‘乔’。”
儿子向父亲解释,为什么他要故意把“乔”和“史密斯先生”或“布朗先生”区别对待。
最后,儿子告诉父亲,“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这是他父亲给他上的一堂意义深远的课,这件事一直伴随着查尔斯,即使是在他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之后也是如此。
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理的斥责会刺痛我们,但这时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才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
第三篇:尽力并非理由美文
有一个老总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曾经招聘一位看起来很优秀的女员工,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那位员工是名校毕业生,学识丰富,形象不错,很有礼貌。刚开始,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早退。
有一天上午,领导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一些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到了快下班的时候她才回来,还只跑了一个地方。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实在是太大。我在传达室问了好几次,才问到其中的一个地方。”
老总有些生气:“这三个单位都是北大非常有名的单位,你跑了几乎一整天,怎么会只找到这一家单位呢?”
她着急地为自己辩解:“我很认真地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这下老总心里更有气: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接收材料的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叫什么话?
其他员工见状,好心地帮她出主意,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们的好心,反而委屈地说:“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定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
工作首先是一个心态问题,需要敬业精神、热情的行动。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奖赏。
第四篇:这不是童话
~-7-16 字数:1341
没有阅读童话的历史,那些的童话都是工作以后才渐渐了解的。比较印象清楚的是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那是刚工作不久,和学生一起学的,我挑有空的时候给他们读上一段,这书很长,陆续读了有一两个月。还有秦文君的贾里贾梅系列,这书比较耐读,把所有男孩子的优缺点都集中在贾里一人身上了,女孩子的刻画就没有那么个性鲜明了,不过,读来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在这个童话只有过去的年代里,可谓颇具时代特色。
郑渊洁的名字,如雷贯耳,也陆续地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也曾看过他教育孩子的故事,只觉得好像天下的父亲不会这样地爱孩子,完全地把孩子当一个对面的朋友来看,他是童话作家,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的童话的理想。他读书读到四年级,他儿子亚旗读了几年书,也退学在家里自学,用他自己寻找的,认为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就是在学校的几年,这爸爸也想方设法编造理由让儿子逃学,他用他的理想培养着孩子。儿子培养得很好,能自立了,能交房租给爸爸了,进了一家报业集团,做了网络总监,还谋划着出版父亲作品的连环画。这本《蛇王淘金》是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中的一本。讲了蛇王登基后想过快乐的生活,在他积聚了无数的黄金后,就到了人间做了一个孩子,叫阿奔,于是以他的眼光看世界,就有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孩子们关注故事的内容,我却更关注故事里不时冒出来的极富哲理的话。它戳伤了家庭与学校的痛。虽然是以一种极夸张的形式,但对号入座后,却更是一种苦涩的笑。
当阿奔——(蛇王在人间的名字)在两岁之前,家里人以他为中心,所有的人都因为他的幸福而幸福,他却想不通了,父母长辈们受的苦多,却把最好的东西都让给这个将来享福海了去的孩子,而这个孩子仅仅因为不肯在众人面前背诗却对他暴跳如雷,到底父母为的是什么,他们在物质上竭尽全力,只是求得在精神上的快乐,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工具,扬名的工具,炫耀的工具,与别人比较的工具,说到底是自私的。生活中的父母不会那么地对立,但如果是好吃的,一定要让孩子,但如果是在和其他孩子的比较上,一点也不肯放松要求,别人有什么了,我们也要有,特别是成绩,别人的孩子考得好,你怎么考不好?其实仔细想想,问题不是出在孩子上,而是自己。都是一样的老师教,怎么有不一样,用郑渊洁的逻辑来推理,要么是遗传的聪明因子比人家少,要么是家里教得比人家不好,怪来怪去还应怪自己啊。
笑过之后,我们再来看郑渊洁是如何教他孩子的,他觉得家长最该做是让孩子感动快乐,所以他罗列了自己小时候怎么想的,想要的快乐是什么,哪些是没有实现的快乐,就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星期天父子俩开着车,满世界找好地方玩,另一方面,即在对待学习的这一块上,他的名言是“表扬不经大脑,批评三思后行”,他认为,教育就是努力发掘长处的过程,而不是像现在,只是让孩子在失败中“舔伤口”,等待愈合。
审视我们当前教育,对学生束缚太多,自由太少,学生进了学校,就像一棵棵各样的树,进了加工厂,就成了一样的方木了,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有个性的人少了,人云亦云的人多了,当面提意见的少了,背后乱嘀咕的多了,会思考的人少了,会批判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忽地,想起了那篇《病梅馆记》,以扭曲为己任的好心主人,现在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呢?
第五篇:这些都不是理由美文摘抄
2004年4月的一天傍晚,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小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布什打来的,她的腿疾又犯了,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医院接受治疗。但是她的心情好像还不错,她爽朗地说:“没事,一点小毛病,过几天就好了。你别担心我,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孩子。”
刚挂掉母亲的电话,小布什的手机又响了,这回是父亲老布什打来的。老布什的语调显得遥远而深沉:“有空的时候,回来看看你母亲吧,她需要你。”
小布什说:“会的,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回来看您和母亲。您知道的,我最近真的抽不开身……”
“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老布什说完就挂了电话。
小布什苦笑了一声,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过了一会儿,小布什收到了一条短信,是老布什发来的:“你8岁那年,有一天夜里下着大雨,你发烧了。你母亲当时正在几十公里外的农场里。她赶回来看你,汽车在半路抛了锚。我让她找一家旅馆休息,第二天再回来,可你母亲在风雨中步行了3个多小时,夜里11点终于回到了家里。还有,你10岁那年,我正在非洲访问,你打来电话说:‘爸爸,你答应陪我过生日的。’于是,我中断了访问,回来陪你过生日。因为答应你的,我一定会做到。我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在爱与责任面前,所有的忙碌与阻碍都不能成为理由!”看着看着,小布什满心愧疚。这几年,自己一直忙于工作,总是没有时间陪伴父母,自己却心安理得,不觉得有丝毫亏欠,可父母总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借口与托词。
小布什简单地安排了一下工作,就带着夫人与两个女儿坐上了专机,飞往得克萨斯。晚上9:40,小布什满脸微笑地出现在母亲芭芭拉·布什的病床前。芭芭拉·布什看着小布什与劳拉,双手搂着两个乖巧的孙女,灿烂地笑了。
老布什沉静地站在窗外,一边抽着一根雪茄,一边朝小布什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下午,小布什一家辞别父母回到了华盛顿。因为是私人活动,小布什要为此承担10。8万美元的专机使用费,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但他说:“值得!”
一个人无论是平凡还是尊贵,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一个孩子。譬如忙碌,譬如生活与经济的压力,譬如时间的仓促与空间的阻隔,这些我们自认为十分充分的理由,在亲情与责任面前,其实根本不能称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