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名言总结(含5篇)

时间:2019-05-15 10:4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汤达名言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汤达名言总结》。

第一篇:司汤达名言总结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1.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2.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3.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

4.我们在社会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可笑,仍然是由于虚荣太甚,想从人们的恶意中窃取快乐;别人怕以产生这种恶意,原来也是由于我们激起他们的的嫉妒所致。

5.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

6.天才永远存在人民中间,就像火藏在燧石里一样,只要具备了条件,这种死的石头就能够发出火来。

7.这就是纯朴性格的好处:如果说这种性格有时会叫人作出非常笨拙的事情,如果说这种性格在上流社会几乎可以肯定会让具有它的人遭到毁灭,那么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性格对于具有相近性格的人来说,它的影响却是迅速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8.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9.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第二篇:司汤达名人名言

司汤达名人名言

1、一个最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与建树。

2、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3、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4、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

5、自我享受或爱女人,固然需要孤独,但若要获得成功,必须靠广泛地涉足这世界。

6、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

7、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8、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9、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10、天才永远存在人民中间,就像火藏在燧石里一样,只要具备了条件,这种死的石头就能够发出火花来。

11、凡是伟大的天才都带有疯狂的特征。

12、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13、意匠如神变化身,笔端有力任纵横。

14、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

15、我爱力量,我所爱的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以和一只大象显示的相等。

16、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17、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18、无聊会夺走一切,甚至连自杀的勇气也会夺走。

19、小孩用眼泪来命令,如不被接受就故意伤害自己。年轻的女人用自负心来虐待自己。

第三篇:《围城》简介司汤达

《围城》简介

故事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四年后与苏文纨乘同一条法国邮轮回国。同学的时候,苏文纨并没把方鸿渐放在眼里,她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身为女博士,她反觉得崇高的孤独,没人敢攀上来。这次同船回国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人也不讨厌,似乎也有钱,已准备向方鸿渐示爱。但因为稍微矜持了一点,方鸿渐竟被已有未婚夫的放荡的鲍小姐引诱了去。方鸿渐和性感的鲍小姐有一夜风流,一夜过后,鲍小姐便冷落疏远了方鸿渐。爱的失落,使方鸿渐觉得事事难遂人愿。

苏小姐妒火中烧,骂他们无耻。然而鲍小姐刚刚下船,她就马上打扮得袅袅婷婷来找方鸿渐。

未婚妻和方鸿渐从未见过面,就撒手人寰。他蒙岳父大人资助得以负笈欧洲,所以回国后,先看望了岳父岳母,这才回到家乡见爹娘。他刚进家门,小报记者便闻风而至,摄下了方博士西服革履的仪态,使他成了县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提亲者更是踏破门槛。方鸿渐不喜欢这些土里土气又打扮时髦的女孩们,爱情在他心中仍是一片空白的领域。

回到上海,方鸿渐住在已去逝的未婚妻周淑英家。周淑英的父亲是上海点金银行的经理,就是周家出钱让方鸿渐出国留学的。周太太向方鸿渐打听苏小姐,并希望认他的太太为干女儿,这让方鸿渐很惊慌。方鸿渐回到本县探望自己的父母,听说方家留洋的博士回来了,当地的校长想请方鸿渐为学生们做一次演讲,谁知方鸿渐竟对学生们大讲特讲起鸦片和梅毒来,这让校长很尴尬。

8月13日,凇沪战役爆发了。日本人的飞机每天都在狂轰滥炸,全国的形势不容乐观。就在这个时候,在岳父大人的帮助下,方鸿渐来到了上海,在岳父的银行里谋到了一个职位。一次,方鸿渐拜访了和他一同留学回国的女博士苏文纨。在她家里,他结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唐晓芙的长相很妩媚端庄,脸上长着一对浅酒窝。她的肤色粉里透红,眼睛灵活动人,身材窈窕适中。方鸿渐对唐晓芙可谓一见钟情。唐小姐是政治系的学生。他尽力地讨好唐小姐。苏文纨对方鸿渐也有好感,她不喜欢他对她的表妹这样殷勤。方鸿渐不十分喜欢苏文纨。

赵辛楣是苏文纨的朋友,他一直爱慕着苏文纨,但是苏小姐却从来不爱他。赵辛楣跟苏家是世交,他俩从小就在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他曾在美国留过学,本在外交公署当处长,可他因病未随机关内迁,如今在华美新闻社做政治编辑,他身材高大,气势不凡。这次苏小姐回国,赵辛楣打算把儿时的友谊重新温起,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向苏小姐求婚。可是,在苏小姐看来,她跟赵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气温上面。苏文纨小姐这次回国后,她张口闭口都是方鸿渐,因而赵辛楣对方鸿渐多少有些醋意。他不断地攻击方鸿渐,可方鸿渐却不予以还击。

一次,方鸿渐打算请唐晓芙吃饭,为了师出有名,他同时请了苏文纨。可是苏文纨知道还有表妹在场,心中不快,就给方鸿渐打电话,称自己生病了,不能赴约。她本来希望方鸿渐因为自己不能去,会将约会延期,谁想,方鸿渐只关心唐晓芙还能去否。苏文纨大为嫉妒,她语气酸酸地说,表妹当然去了。随后,她给表妹打电话,让表妹也推掉这次约会。唐晓芙却赌气见了方鸿渐,她相信自己不会爱上方鸿渐,爱情不能来的这么容易。

赵辛楣与方鸿渐初次见面,就产生醋意。苏文纨故意让自己的爱慕者赵辛楣见到方鸿渐。赵辛楣一来,苏文纨对方鸿渐的称呼立刻由“方先生”改为“鸿渐”。方鸿渐明白了苏文纨的把戏,可赵辛楣见苏文纨对方鸿渐的称呼这么亲热,便妒火中烧,他一来就不断地攻击方鸿渐。伶牙俐齿的方鸿渐不愿意还击,处处退让着。

方鸿渐借看苏小姐为名去看唐晓芙,并暗中与唐晓芙恋爱。而赵辛楣和“新派诗人”曹元朗却与他争风吃醋,苏文纨也希望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赵辛楣也真的醋意大发,从不放过一任何个扫方鸿渐面子的机会。在一次聚会上,故意将方鸿渐贯醉,让方鸿渐当着苏文纨的面出丑,苏小姐对方鸿渐表示关心,并送方鸿渐回家,这让赵辛楣感到很失望。

方鸿渐更加迷恋起唐晓芙。苏文纨对方鸿渐绝望后,就来拆散唐晓芙和方鸿渐的爱情。她添油加醋地把方鸿渐在船上和鲍小姐的风流韵事以及他已有妻室的事都告诉了唐晓芙。唐晓芙伤心欲绝,她怒斥方鸿

渐,退回了方鸿渐写给她的情书,并要方鸿渐把她的信也全部退回。方鸿渐感到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

赵辛楣为了让他远离苏文纨,介绍他到三闾大学去任教,而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一再催赵辛楣到三闾大学任政治系主任,他被苏小姐拒绝后就答应了。

爱情在他的心里死去了。苏文纨也没有嫁给赵辛楣,而是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赵辛楣和方鸿渐反而成了朋友。

岳母对方鸿渐的态度转变了,现在说女儿是方鸿渐给克死的。方鸿渐一怒之下,辞去银行职务,和赵辛楣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

三间大学是新建的大学,校长叫高松年。赵辛楣被高松年聘为政治系的主任。这次和他们同行的还有两个人。一个叫李梅亭,他去三间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他是高松年的老同事,大约有四十多岁。他对赵和方两人格外殷勤。另外一个人是孙柔嘉女士。她是赵辛楣报馆同事前辈的女儿,刚大学毕业,青年有志,不愿留在上海,她父亲恳求赵辛楣为她谋得外国语文系助教之职。孙小姐长相一般,打扮得很素净,但是也不失有心计。

李梅亭带了几个大的箱子,给旅途增添了许多的麻烦,后来方鸿渐才知道,箱子里面装的是走私货。孙柔嘉很懂事也温顺,还懂得照顾别人。下雨的时候,李梅亭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伞,孙柔嘉就把自己的阳伞借给李梅亭用,结果雨伞脱了色,把李梅亭的衣服染得五颜六色。来到旅馆,李梅亭只顾整理自己的衣服,只有方鸿渐关心孙柔嘉,叫来店伙计拿去雨伞烤干。

赵辛楣警告方鸿渐不要堕入情网。方鸿渐失恋的心一直没有平息,他只是不忍心看孙柔嘉一个女孩孤身在外,无依无靠,才给了她一点关心。可赵辛楣开玩笑说,鸿渐这一念温柔,已经播下了情种。他警告方鸿渐说,别小看孙柔嘉,她可不是一般的女孩子,她极富有心机。

经过了长途跋涉以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三间大学。到了学校后,他们没想到,就连大学这样纯洁的圣土也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李梅亭的中文系主任的位置让有着政治背景的汪处厚抢走了,作为补偿,校长高松年用校资买了李梅亭带来的私货。汪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方鸿渐的教授头衔也给剥夺了,高松年只让他做了副教授。方鸿渐给学校开来的简历中没有写明自己的学历,他不愿意欺骗校方,所以,人家给自己的一个副教授当,方鸿渐还不得不感谢高松年。三闾大学最有地位的是历史系主任韩学愈。他娶了个白俄人做太太,却谎称是美国人。他称自己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作品,这点唬住了高松年。高松年信以为真,他绝想不到韩学愈有胆量撒谎,由于学校一时找不到韩学愈所说的外国刊物,韩学愈的谎言就一直没有揭穿。可是,方鸿渐来到这里,对韩学愈构成了威胁。原来,韩学愈的学历也是那个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方鸿渐知根知底。好在韩学愈十分沉着,当方鸿渐试探他,问起这所大学的来历时,他说,这是美国最有名的大学。外面流传的一些假学历是骗子们打着这所大学名义进行诈骗。他一时遮掩过去,可心中着实害怕,就使计挑唆其他教员对方鸿渐的敌意。方鸿渐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反客为主,不但消除了敌意,而且,使那个教员知道是韩学愈从中做鬼。

中文系主任汪处厚运气不错,他的原配凑趣地死了,让他冠冕堂皇地娶了个比他小20岁的第二房。这第二位汪太太终年娇弱得很,经常生病。她曾在大学里读过一年,后因贫血症而退学。每逢头不晕、身不痛的日子,就跟老师学学画、弹弹琴。汪处厚不懂音乐,对国画也是外行,所以觉得自己老婆挺有水平。于是,他不甚放心单身男同事常上自己家来,嫌他们太年轻。高松年暗恋着汪太太,知道她在家里无聊,就表示愿意请她到学校做事。汪太太是个聪明人,一口拒绝。一来她自知自己资历不够,至多做个小职员,有伤体面;二来她知道这是男人的世界,男人是上帝。

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有智慧有品味,人长得美丽动人,比她的老头子小20多岁。校长高松年暗恋着汪太太。不久,赵辛楣开始堕入了情网。他很喜欢汪太太,因为她有容貌,善解人意,此地只有她一个女人跟他属于同一个社会。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一天晚上,赵辛楣和汪太太在一起散步,恰巧被汪处厚和高松年遇到。汪处厚怒不可遏,大骂赵辛楣勾引有夫之妇,并逼着赵辛楣和汪太太承认他俩有染。没想到汪太太却非常冷静,竟然当着他们的面承认她和赵辛楣的爱。不过,赵辛楣却退却了,他窘迫得不知所措,不敢承认他喜欢汪太太。汪太太对赵辛楣的软弱非常气愤,她指责他说:“你的胆子只有芥菜子那么大,怎

么会害怕到这个地步!” 高松年在一旁早醋意大发,却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汪太太恨赵辛楣的软弱,便轻蔑地对高松年说:“这里吃醋,还没你的份。”赵辛楣在三闾大学呆不下去了,便辞职去了香港。

孙柔嘉果然是有心机的女孩子,她知道方鸿渐语言风趣,对自己也会呵护,就想办法让方鸿渐向自己求婚。在一次晚宴上听范小姐说陆子潇追求孙柔嘉,给孙小姐写了好多信。这件事仿佛在复壁里咬东西的老鼠,拢乱了他,他想自己并未爱上孙小姐,何以不愿她跟陆子潇要好?孙小姐有她的可爱,不过她妩媚得不稳固,妩媚得勉强,不是真实的美丽。孙柔嘉已有意于方鸿渐,故意就此事向方鸿渐请教处理办法。方鸿渐对孙小姐虽然还只是朦朦胧胧有些好感,却下意识起了妒意,建议孙小姐将陆子潇的情书,不加任何答复地全部送还。就这样,方鸿渐糊里糊涂地同孙柔嘉订了婚。在订婚以前,孙柔嘉经常来看方鸿渐,可订了婚以后,只有方鸿渐去看她,她不肯轻易来。他渐渐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深。他觉得虽然自己已经订了婚,但和她还是很陌生。过去订婚没有经验,这次又这么匆忙。现在他真是莫名其妙地就有了太太。

赵辛楣走后,方鸿渐也不想在三闾大学呆下去了,自己筹划着退掉高松年的聘书,并在信中痛痛快快地批评校政一下,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谁知他并未接到聘书,孙小姐倒是有聘约的,连薪水也升了一级。见未婚夫失去了工作,孙柔嘉退掉聘书与方鸿渐一同离开三闾大学。

方鸿渐想从桂林坐飞机到香港,然后再回上海,写信让赵辛楣给他弄飞机票,赵辛楣回信说他母亲也要从重庆到香港。方鸿渐与孙柔嘉在香港举行了婚礼,在香港遇到赵辛楣和苏文纨,而此时的苏文纨已是曹元朗的夫人了。苏文纨怠慢了方鸿渐和孙柔嘉,孙柔嘉感到受了委屈,回到旅馆免不了与方鸿渐大吵一顿。辛楣是在重庆得到方鸿渐订婚的消息,就寄了一封航空快信道贺。信的最后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方鸿渐现在新订了婚,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自然就疏远了一层。孙柔嘉知道后,她有点不高兴,认为赵辛楣背后讲她的坏话。于是,她就不高兴丈夫和赵辛楣来往,就阻止方鸿渐和赵辛楣的来往,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

方鸿渐这才觉得自己不应该结婚。原来孙柔嘉完全是女人心理,爱争风吃醋,心眼太小,小肚鸡肠,动不动就爱发火,是一个爱使小性子的人,希望方鸿渐哄她。可是鸿渐心事重重,他从毕业回国,到现在颠沛流离,一事无成,心情越来越不好,爱情在心中已经死去,但是身边却莫名其妙的有了太太,感时伤事,哪有好心情。

回到上海后,孙柔嘉不想立刻去婆家,要先回娘家,婆婆嫌孙柔嘉架子太大,不柔顺。对她初次见面没有给公婆叩头也耿耿于怀,因而常常敲侧击、指桑骂槐地撩拨她和儿子的关系。柔嘉有两个妯娌,本来矛盾重重,但有一次听见公公夸孙柔嘉是新式女性能自立的话,便马上把她认作共同的敌人,尽释前嫌,一致对外。孙柔嘉做梦也想不到她成了妯娌二人的和平使者。她们不仅背后对孙柔嘉挑剔诽谤,当面说话也常常暗藏机锋。

方鸿渐在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报酬却少得可怜,有孙柔嘉一半。于是决定应赵辛楣邀请去重庆谋职。这时孙柔嘉请她的很有势力的姑母为方鸿渐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谁知方鸿渐毫不领情,反而认为孙柔嘉和她的姑母背着自己的面,贬损自己的人格。孙柔嘉气极了,两人大吵了一顿,最后鸿渐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与柔嘉和好,等他到家时发现柔嘉已经走了。

失魂落魄的方鸿渐回到自己冷冷清清的家中,他的神经已经麻木了。他的情思弥漫乱飞,他不知道自己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从毕业到现在,他到处颠沛流离,一事无成,而现在,爱情也正在他的内心里死去。他感到周身毫无力气,浑身疲惫不堪。他的心中一片空白,茫然和空虚。他忽然想到苏文纨曾对自己说过的一个比喻。说恋爱就像一座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方鸿渐想,生活何尝不是一座这样的城呢,自己在这几年已经走过了多少这样的城池?他想起唐晓芙来,如果他娶了唐晓芙,如果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爱情,其结果是不是也是一座他想逃出来的城呢?

司汤达小说的艺术特色

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生前创作了许多作品,但没有受到当时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只有当时在文坛上已很有名望的巴尔扎克,读过他的《巴马 修道院》后,发表了一篇长文《贝尔先生研究》,这是对司汤达最热情洋溢的赞美文章,他为此曾颇为感动。尽管得不到世人的肯定,但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价值丝 毫没有怀疑,他认为自己必将获得后代人的喜爱和肯定。司汤达的预言实现了,他死后逐渐被人认识,今天,几乎每个文学评论家都承认,司汤达的名字足以同巴尔 扎克、福楼拜并列,都是19世纪法国重要的也是一流的现实主义作家。

司汤达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主张文学应当反映当代人的生活,不过,我们应当注意到,司汤达的小说中,也有不少浪漫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取材于意大利素材 的长、中、短篇小说都包含了传奇式的浪漫主义成分。如《法尼娜·法尼尼》、《贾司陶的女住持》《巴马修道院》等就是。然而,它们又都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 反映,显示了对当时法国黑暗现实强烈批判的锋芒。

司汤达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善于对人类灵魂深处进行探索,展开深入而细致的描绘。他以自己独具的匠心,开创了心理小说这一类型。他的小说特别注重人 的心灵世界的真实表现,他往往通过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显示出反映生活的内倾性特征,也表现出对人的激情—心理分析的高超艺术。他十 分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总是将人物的心理冲突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上展开,人物的心里冲突又往往实人与外部环境在心灵中的投影,因此,在反映人物心 理历程的过程中,人物性格和社会风尚也得到了展示,外部世界是在展示内部世界的过程中得到表现。他的这种艺术,使他和他的作品活在二十世纪,实现了他“为 二十世纪写作的愿望”。

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1827)的发表比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6)早三十年。《包法利夫人》以心理描写著称,而《阿尔芒斯》正 是心里小说这一类型的先驱。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将这种艺术风格发挥得得心应手。《红与黑》不仅写出了于连在环境的重压下,强烈的自我意识在 他心灵中酿成的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等多重心理矛盾,也写出了瑞娜夫人、玛特尔小姐等人的复杂的心理内容。主要人物间的心里冲 突,成了这不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基础和根据。而且作者在具体的心理分析中,善于展示人物的激情与理智相冲突的内心世界,由此表现人物形象的“力”之美。

比如,在第四十四章末尾的一段写到,于连受到玛特尔的简短来信,约他半夜一点用梯子爬进她的屋里和她谈话。这封信在于连心里投下一块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 的波纹。第四十五章的全部描写,就是于连内心的独白。当时,于连心里非常矛盾。各种考虑,各种幻想,互相冲突的各种理由在他心中此起彼伏。他想,“不赴约 便是怯懦”,继而又想,“如果这是个迷人的骗局„„”接着又责备自己不该用不公平的行为报答他所受的款待和厚爱,“破坏女人的名誉„„”最后,司汤达用一 句简单的话结束了这一章:“这真是一个恐怖的夜晚。”这些描写,深刻细腻地展示了于连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分显示了司汤达长于描写人物心理的卓越才能。

在司汤达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像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小说中那样美丽的自然风景描写,也很难找到像巴尔扎克笔下的伏盖公寓那样关于房屋和餐厅内部布置、陈设、气氛的细致描绘。《红与黑》第四十六章写于连夜半来到花园时的景色,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夜色时令人失望的清明。十一点钟月亮早已升起。十二点半钟时,向 花园那面的整个官邸,都为皓月照得明亮了。”这是简练明洁的景物描写。司汤达之所以要写它,还是为了陪衬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体现了司汤达独特的艺术成就。其一是精细而深刻的心理刻画;其二是事件戏剧性的描绘。在《巴马修道院》 中,心里描写这种艺术写法的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部长篇小说的心里描写十分丰富,它的篇幅长短不一,短的不过一小段,长的可以一连好几页。当 然,这些“内心独白”都有故事情节作为铺垫。有时候,作者这种长篇“内心独白”和“推理”在小说进程中逐渐溶化,转换成为一般的叙述。这种叙述,往往带有 强烈的抒情色彩,令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去沉思、回忆和感受,不知不觉中缩短了读者和主人公情感的距离。

在司汤达的小说创作中,不仅有高超的心理描写,而且也有富于戏剧性的生动场面。司汤达小说的戏剧性场面,是在故事情节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展示人物性格到 了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比如,在《巴马修道院》下卷第二十四章中,拉西以八百万法郎第巨款收集到两大包关于谋杀亲王四世凶手到调查材料。吉娜为了隐 瞒事实真相,赶紧去见亲王五世和他的母亲,终于说服了他们,使亲王五世亲手把一大包材料丢进王妃书房调大壁炉里,把它烧掉了。临走时,吉娜还把另一包材料 亲手烧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带回家中,把告密人名字记下之后统统烧毁,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还有,司汤达小说中的戏剧描写,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特点。他的戏是心 理戏剧,它不着重靠动作,主要靠人物的内心独白,即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把情节逐渐引向高潮。小说第十四章第剧情描写就是这样进行的。

司汤达作品的另一大特色是善于从政治的角度反映时代的风貌。司汤达生活在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共和制转变的时代,深受当时弥漫于社会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热 情的熏陶。它倾向于法国大革命,十分崇拜拿破仑,对封建势力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自由、平等是他追求的政治理想。然而处于王朝复辟时代,他的理想无法得到实 现。以后,他把这种政治热情转向文学创作,并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自由、平等理想的追求和对封建专制的反抗,因而他的作品总是在浓重的政治 氛围中叙述故事,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激情。他善于思考和观察社会、政治问题,对即将发生的风暴尤其敏感。在《红与黑》中,他多次描写了 七月革命即将爆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风貌。作品中他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对于封建专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可以说具有垂古拉朽的力量。在 《巴马修道院》中,同样表现出他对政治局势的关心。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曾用过一个比喻,就是把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比作音乐会上的枪声。他认为,在一部文学 作品中出现政治,就像在音乐会里响起一下手枪声,虽然粗俗,可是又不能不对它注意。事实也如此,在司汤达的作品里,政治与艺术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

司汤达的创作之所以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善于挖掘深邃的内

心世界,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展示出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面貌。他开创了内倾性的现实主 义传统,这种内倾性的创作取向,以后经由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等一系列作家的创作延伸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司汤达在推动心理小说和现实小说的发展方面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泰纳在他的《小说论》中所说:“当作家们为了获得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而转向人的心理现实时,他(司汤达)就进入了法国伟大作家的行 列。”

第四篇:08-7-2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第二节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学习提要]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学习本节,了解司汤达的创作情况,文学地位。司汤达受拿破仑影响,追随拿坡仑。创作与拿坡仑相联系,在作品里歌颂拿坡仑。他采用传记手法创作小说,为普通人立传,重视心理描写,作品有突出的政治倾向。代表作《红与黑》。

一.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

司汤达(1783-1842)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

(一)家庭的影响

司汤达的家乡是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隔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相邻。他的母亲祖籍是意大利人,能从原文读但丁和阿利奥斯托的作品,思想开明,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自己题的碑文上自称“米兰人”。他的小说《巴马修道院》、《法尼娜•法尼尼》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主人公都是意大利人。

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培养,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他很早就阅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作品,对卢梭特别崇敬,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度过的,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同情法国大革命,拥护共和政体。他所相信的格言是:“不自由,毋宁死。”

司汤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对孩子非常冷淡和严厉。在司汤达的母亲死后,他把孩子交给了一个天主教神父的家庭教师教育,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司汤达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贪财,也恨透了那个神父,称他是暴君、伪君子。他对父亲的仇恨一生都未消失,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都有强烈的反映,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的一个特征。

(二)跟随拿破仑

拿破仑(1769—1821)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19世纪欧洲非凡的传奇人物。他的战争艺术、博学多识受到世人的赞叹,他坚决打击反动王党复辟势力,鼓励一切有才华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受到广大青年的拥戴。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在岛上病逝。20年后,遗体运回巴黎安葬。司汤达梦想勇敢和冒险,希望追随拿破仑成就一番事业。1799年中学毕业,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司汤达的命运就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1812年随军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大火留给拿破仑一座空城,这是拿破仑失败的开始。1814年拿破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

(三)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定居意大利米兰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于是他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住了7年,正式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5)。181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第一次使用了司汤达的笔名。这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家乡。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有精湛的研究。司汤达采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四)返回巴黎

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因与烧炭党人有来往而被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为此他离开米兰,回到巴黎。从1822年开始,司汤达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抨击。1822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1824年出版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5年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3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它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此书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司汤达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五)驻外领事时期

七月革命后,他被任命为法国驻意大利的领事,遭到奥地利政府拒绝。于是法国政府又改任他为一个滨海小城的领事,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此间,他的主要精力仍是写作。比较重要的小说是《巴马修

道院》(1839),描写复辟时期的政治斗争,《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社会现实,没有最后完成,死后发表。1842年3月22日,司汤达因中风去世。司汤达的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嘱,刻着意大利文:

“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二.司汤达的性格

认识他的创作,有必要了解他的性格。

(一)精力过人,具有坚毅的独立精神,时时渴望干一番大事业。

司汤达精力过人,性格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毅的独立精神,时时渴望干一番大事业。他是一个独立的、独创的、性情热烈的人,把我行我素作为幸福的第一条件。早年,他把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一个人为了忠于某种事业或某个人而甘冒生命危险的激情,由幸福的恋爱引起灵魂深处的战栗,在他看来都是人生的崇高时刻。他身上有两种热情,热爱战争和热爱女人,具体化为崇拜拿破仑(代表战争)和意大利女人。

(二)怀疑人类

他性格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害怕上当受骗,对人不信任,对人类怀疑。他除了惧怕受人欺骗,被人利用外,还惧怕欺骗自己。他养成了处处设防,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克制的习惯。他一生都喜欢掩掩藏藏,乔装打扮,神秘莫测,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隐藏起来。他有170多个笔名就是因为喜欢隐瞒真相的癖好造成的。任何感情如果他不想承认属于他自己,任何轶事如果可能泄露他的私人生活,他就用这样那样的笔名。不仅公开发表的作品他用笔名,私人信件他也不签署自己的真名。他在作品中处处留下怀疑人的警告:不要轻信别人,只相信你亲眼所见的!不要赞美不能打动你心弦的事!永远认定你的邻人是受了报酬在向你撒谎!

(三)双重人格

由于非常害怕上当受骗,现实中的司汤达表现出双重人格:一方面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面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既诚实又醉心于弄虚作假,痛恨虚伪又缺乏坦率正直。司汤达在自己这种双重人格中找到了赋予他的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就正是如此。

(四)理性特质

司汤达的心灵本质是理性。他的理性特质,使他对人类灵魂的作用过程明察秋毫,他像冷静的哲学家,企图把感情生活的每种现象分解成种种元素,并借助数、量、衡来说明问题,这使他的写作具有强烈的科学性,表现出现代思维的零度风格。他的充满理性的静观默察源于他对18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继承,源于当时冷静务实的社会风气和他热爱数学的爱好。他本人的这种理性特质也赋予给他的小说人物,让他们也能理解自己灵魂里发生的一切,这就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点,出现连篇的人物独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揭露无遗。

(五)勤奋、自信的品格:

他不把同时代人的毁誉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 “我将会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三.主要创作成就

司汤达一生写了10余部小说,重要小说是《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另外他写了三部人物传记,四篇游记和多篇论文。重要论文是《拉辛和莎士比亚》和《论爱情》。

生前,司汤达的创作不被人注意,缺少知音。他的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出版后反应寂寥,小说《红与黑》出版后10年间只卖出2本。但他不把同时代人的毁誉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司汤达生前见到的唯一一篇称赞他的作品的文章,只有巴尔扎克读了他的《巴马修道院》后发表的《拜尔先生研究》,这使他深受感动。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他曾经说过:“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1835年他给巴尔扎克的信中说:“我中了彩票,号码是1935年,到那时候我会拥有读者。”司汤达的预言实现了,他不仅在1935年拥有读者,而且在21世纪仍然拥有读者,成为和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法国重要小说家。

(一)《阿尔芒斯》(1827):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由于它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红与黑》具有许多共同点,它被称为《红与黑》的“前奏曲”,在司汤达的创作上占有特殊地位。小说描写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对

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奥克塔夫是一个贵族青年,他才貌超群,在上流社会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他即将继承二百万法郎的财产,人们对他刮目相看。奥克塔夫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只和表妹阿尔芒斯志趣相投。阿尔芒斯是个孤女,长期寄人篱下,被贵夫人收养,充当“伴娘”角色。奥克塔夫和阿尔芒斯的婚事遭到贵族社会的反对,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婚后不久,奥克塔夫听信了舅舅等人对阿尔芒斯的诽谤和挑拨,遂服毒自杀,阿尔芒斯进了修道院当修女,酿成了爱情悲剧。

(二)《法尼娜•法尼尼》(1829):著名的短篇小说,以意大利生活为主题,描写烧炭党人彼特罗和贵族小姐法尼尼的恋爱悲剧。这个短篇收在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1855)里。彼特罗越狱后与贵族小姐法尼娜•法尼尼相遇,两人热恋起来。法尼尼愿意抛弃自己的门第和财产,与彼特罗结婚,彼特罗为了投身民族独立革命,毅然离开了她。法尼尼为了把彼特罗拉回到自己身边,出卖了彼特罗的同志,使他们遭到逮捕。彼特罗知道自己情人是出卖者后,十分愤怒,遂和她彻底决裂。

(三)《巴马修道院》(1839):司汤达生前唯一获得称赞的作品(出版后立即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小说根据《法尔耐斯望族创业史》的手抄本故事改编。司汤达移花接木,把这个文艺复兴时期揭露贵族和天主教会的普通故事,改造成为一部反映近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的生活为题材,叙述了吉娜和侄儿法布利斯各自的爱情遭遇和曲折的人生经历。

(四)《红与白》(《吕西安•娄万》):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写于1836年前后,以七月王朝时期生活为题材。作者逝世后,1894年出版。它的格局与《巴马修道院》类似。主人公吕西安是巴黎大银行家的儿子,青年时代曾因共和主义倾向被学校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军队。不久,离开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最后远离法国,到卡佩尔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

四.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分析

(一)小说情节

《红与黑》(1830)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

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市长却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由西朗神父介绍,进了贝尚松神父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德•那•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在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有了私情,玛特尔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这时,德•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地位的骗子。于连的野心破灭了,气愤中他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院判处死刑。德•瑞那夫人在他死后三天也死去。

《红与黑》最初的书名叫《于连》,这表明小说是以于连的个人经历来安排情节。小说从于连初入社会,做家庭教师开始到进入上流社会当贵族秘书,被判死刑止,记录了他短暂的一生。他的生活阶段分为三个时期,维立叶尔小城做家庭教师,贝尚松省城入神学院,巴黎首都当秘书。

(二)小说的书名和副标题。

《红与黑》的书名充满政治象征。关于“红”与“黑”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一是“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二是“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表复辟时期。三是“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四是“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五是红象征平民意识和自尊心,黑象征贵族意识和虚荣心。六是“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这种看法源于《红与黑》最初的版本,当时《红与黑》分两册,第一册封面是开枪场面,第二分册是吻头颅场面)。这种种解释,都表明了书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象征。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司汤达对此的说明是:“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这个副标题和说明,形象地表明了小说的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是复辟时期的社会纪实。

(三)于连形象:

于连的一生经历了追求——奋斗——迷失——反省的曲折人生。父兄的欺凌、报复市长的快乐、神学院提升的幸福、在巴黎的成功,一步步把他引入了“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野心的歧途,监狱里的反思,终于让他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尊。

1.作品通过于连的两次爱情,很好地揭示了于连性格的复杂性和两重性。

(1)于连与瑞那市长夫人的爱情:心灵里的爱情。它起源于于连对市长的报复;对市长夫人来说,它开始于于连的诱惑;对于连来说,它结束于夫人的真挚爱情。在这次爱情纠葛中,于连的目的是维护自尊和雪耻,而于连感受到的是平等、自由、快乐、幸福。它显示了于连的性格特点:自卑与自尊,真挚又虚伪。

(2)于连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情:脑子里的爱情。它起源于玛特尔小姐的骄傲和于连的防御;开始于玛特尔小姐的征服,结束于于连的反征服。在这次爱情纠葛中,于连的目的是得到财产名誉地位,是“做玛特尔的丈夫有许多好处”;而于连的感受到的是太多的理智和思想 太多的机心和戒备。它显示了于连的性格特点:虚荣和名誉、懦弱与强悍、敏感多疑又自尊自傲、雄心与野心的双重性。

2.英雄性格

在《红与黑》中,作者多次称于连为“英雄”、“我们的英雄”。于连是个头脑敏锐,意志坚强,高傲自尊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崇拜拿破仑。因为在拿破仑的时代,坚强的个性可以不凭门第和财产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于连说:“在那个时代,像我这样的人,或者已经被杀死,或者在三十六岁时就当上了将军。”他满怀英雄气概,充满英雄幻想,却生不逢时,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在这个封建专制的时代,上层贵族社会是决不容许下层平民进入政界,施展抱负的,于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尽管他用尽种种手段想打入上流社会,然而都失败了。

当他发现他的种种追求都毫无意义时,他放弃了卑鄙的手段,不愿向现实社会妥协。他说:“天才要么成为拿破仑,否则就要像个罪犯被处决掉。”他不顾别人的解救,毅然选择了死。他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量,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做反抗的举动罢了。„„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他的演说,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力度,体现了人物在与周围环境、反动势力的冲突中,所表现出力的热情,要么以死反抗,要么抛弃名利,显示了高尚的情感和坚强的心灵。于连是一个平民反抗者形象,司汤达式的力的英雄。

司汤达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双重人格,他们追求真理,却又为反动势力效劳;他们正直善良,却又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例如于连参加保皇党的秘密会议,为保皇党送信,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物形象,形成被扭曲了的英雄性格。这个特点,恰好表明了司汤达不美化英雄,按传记的客观真实标准来记叙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社会环境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3.于连形象的典型性(课堂讨论):

关于于连形象的典型性评论界历来多有争议。这是一个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的观点有:

于连是反抗封建制度的平民英雄

于连是为理想和幸福不懈奋斗的悲剧英雄

于连是受社会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典型

于连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

于连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

于连是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恶棍

于连是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

于连是一个追求个人功名与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

于连是一个无信仰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讨论】你是怎样认识于连的?对于今天求幸福求功名的年轻人来说,于连的悲剧有何借鉴意义?

4.于连形象与“年轻人”问题及其他:

于连正处于“青年时期”:欲求强烈,容易冲动,家庭和社会对他的心理、性格的塑造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年轻人”问题:青年时期人表现出“最富有生气的欲望”,爱情、事业、功名、前程,都是“年轻人”渴望得到的。怎样获得这一切,用什么方法手段、以什么态度去看待功名利禄,往往决定着“年轻人”的命运和人生。

我们从与司汤达同时代的作家笔下所塑造的其他相关的“年轻人”形象身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拉斯蒂涅——正在成长中的野心家

杜洛瓦——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恶棍

吕西安——在诱惑中失足的青年

大卫——勇敢而单纯的年轻人,身在狼群却不带武器

克利斯朵夫——历万苦而不气馁的奋斗者

科波菲尔——历经挫折而不失良善坚守正途的年轻人

(四)创作特色

1.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生是由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构成的,很少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司汤达把握人生的特质,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红与黒》中,虽然于连渴望当将军,可是他没有赶上拿破仑执政的时代,他也就没有轰轰烈烈的上前线的大事件发生。司汤达写他的生活小事,比如写他第一次怎样鼓起勇气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多次夜半冒着危险,搭梯子翻进女主人的卧室幽会;于连于连和市长夫人年龄悬殊,地位悬殊的恋爱等。通过生活小事表现于连的内心矛盾和征服上流社会的雄心。

2.心理描写

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这是他塑造人物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人物成功的一大因素。丹纳说,司汤达是这个时代和任何时代里最伟大的心理作家。法国近代文学史权威朗松说,司汤达是一位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是显意识层的心理思维,只限于头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没有涉及到弗洛伊德潜意识层的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写都是非常冷静和理智的,充满逻辑和理性,由此显出人物性格的特点和现实态度。

例如于连在神学院遭到同学们的敌视,他对此有很多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描写是于连对神学院现状的客观分析和对自己行为的冷静反省。当我们把这种心理描写和现代心理描写意识流比较时,就更能看出两者的区别和司汤达心理描写的鲜明特点。例如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心理描写,完全是意识和无意识层的心理意识的自然流动和闪现,近似呓语,读者看到的是人物主观意识的活动,内心世界混沌迷乱,没有规律和逻辑的活动,他们大多发生在人物的下意识中,无意识层。它们就像从人物头脑里涌流出来直接被作者记录下来一样,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付”,“他暗自说道”之类的引导语。而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是有规律有逻辑的心理活动,前面都冠有“他想”“他说”“他自语道”等引导语。这是传统和现代心理描写的第一个区别。

司汤达心理描写不同于现代心理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被限制在叙述人物的生活史与社会环境中,小说体现的是人物行动的因果关系,从行动追溯到内心动机,而不是像现代心理描写那样,把人物的意识活动直接展示给读者。《红与黑》中大量的心理描写都是人物接触到某件事,参与的某个行动,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反省,由此有了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是靠情节、事件、环境来串连的,是情节带动心理。现代心理描写不按因果线索发展,它是心理意识的主观运动,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来了解情节、事件、环境,是意识带动情节、故事。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形式是传统的,但他所表现的心理紧张是现代的。于连在他的生活环境里感到压抑,他怀疑一切,时时都感到环境的压迫,害怕上当受骗,不敢对人说真话,不相信任何人,觉得处处都有危机、暗算。他多疑,敏感,自卑引起的自尊,等等,都造成了他的内心紧张。他从走上社会的那一刻起,就被深重的“责任”与“义务”所压迫,总想有所作为,把所做的任何事都与“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为此,他活得很沉重,这也造成了他的内心紧张。

在司汤达的所有主人公身上,都有这种内心的紧张,只是表现方式,轻重程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已。这种紧张感属于现代意识的一部分,由此,有人认为司汤达是“现代小说之父”(赵隆勷《司汤达和<红与黑>》)。

司汤达擅长描写爱情心理。如在于连和玛特尔的爱情纠葛中,于连对玛特尔的感情表现的既敏感多疑,又自尊自傲。当玛特尔对他说:“明天你‘应该’不走。”就为这“应该”二字的命令语气,他感觉受了侮辱,一小时后玛特尔给了他一封宣布爱情的信,他又因自己的胜利而欢呼。小说第45章的整个描写,都是于连的内心独白。他一晚上都在考虑要不要去和玛特儿约会,内心十分矛盾。他想:“不赴约便是怯懦”,继而想,“如果这是个迷人骗局„„”,接着又责备自己不该怀疑,“我破坏女人的名誉!啊!万万不可以的。”最后,作者用一句简单的话结束了这一章:“这真是一个恐怖的夜晚。”

3.政治倾向

司汤达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突出的政治倾向,这是司汤达与别的作家创作的一大区别。司汤达对小说的政治倾向是直言不讳的,他在《红与黑》里写道:“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你的书也就不再是一面镜子,像你所要求的了。”他的小说,从书名、副标题到小说内容,都充满政治性(前面已述,此略)。

小说的政治内容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崇拜拿破仑。这是司汤达一系列小说的主题。拿破仑代表了法国革命和欧洲共和制,这个时代推翻了封建君主统治,一个青年凭借才能和军功就能出人头地。他是反封建,爱国主义的象征,是有才能的青年的保护人。因此,小说的主人公都崇拜拿破仑,于连珍藏着拿破仑的肖像,阅读拿破仑传记。二是赞美革命党人。在《红与黑》中,流亡贵族亚达米哈伯爵是一个烧炭党人,他在意大利被判死刑,流亡到法国。他出入巴黎上流社会,抨击时政,宣传共和思想,受到于连敬重。三是批判专制政体,反对金融贵族统治。《红与黑》有意识地用拿破仑帝国来对照复辟时期,揭露复辟时期的反动。认为这个使“一般人都感到苦闷”的社会必须加以变革。德•瑞那市长是有权势的贵族,忠于保王党,他行事处世的惟一原则是“有利可图”。木尔侯爵是国王的亲信,顽固的保王党头目,复辟阴谋的主要组织者。他向宫廷提出一个计划,妄图取消1814年的“宪章”,彻底恢复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专制。四是揭露教会黑暗。司汤达十分痛恨复辟时期的教会反动势力,在小说中对教会的阴暗、伪善作了揭发批判。《红与黑》中贝尚松神学院是个黑暗王国,布满宗教特务,是个培养伪君子的学校。神学院里,宗教派别林立,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得势的是天主教耶稣会,被排挤的是天主教冉森教派。德•瑞那夫人的告密信就是在教会特务的胁迫下写的。参加“秘密政治会议”的就有红衣主教。教会与贵族、政府、宫廷相勾结,共同策划国内反动武装,企图镇压人民起义。

凡此种种,都是政治倾向性在小说中的显露,它贯穿小说始终。作者把艺术与政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小说批判现实社会的力量。

思考题

1.司汤达创作成就。

2.分析于连形象:你是怎样认识于连的?对于今天求幸福求功名的年轻人来说,于连的悲剧有何借鉴意义?

第五篇: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

一、作品简介: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

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司汤达在那里面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非常用心的跟着教师格罗学习数学。他热爱数学的无可争辩的精确性极其论证的真实性;这种对于精确性和真实性的爱好,后来成为他的现实主义创 1 作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179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1800年,他随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到了意大利的米兰。米兰人民长期遭受奥地利的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他们对法国革命的热情,他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司汤达的影响很深。以后他长期在米兰居住,写作,并以米兰人自居。

从1806年到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点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因此,以后他脱下戎装,投身于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的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便不奇怪了。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这里,他对意大利的爱国主义人士抱以极大的同情,与争取民族解放的烧炭党人来往密切。他的行动,引起了统治意大利的奥地利军警的注意。当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他也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党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直到1834年,他被派任为法国驻教皇辖下的奇维塔韦基亚城的领事,才再度回到意大利。

司汤达从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名为《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此后,他转入小说创作。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8——1829年写就《罗马漫步》(Promenades dans Rome),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于1827年动笔,1829年脱稿(本书即将面世之际,适逢七月事变,国人无暇他顾,形式发展不利于书报之刊行。然本书脱稿于1827年当无疑义---原编者注)。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在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逝世时,他手头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在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一段话:活过、爱过、写过。

三、心理刻画:

司汤达在作品中对复杂的人物心理把握得相当准确,他的心理刻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本书的写作。对玛蒂尔德刻骨铭心的爱促使司汤达 对爱情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本书展现了作者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深刻的感受和冷峻的分析。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司汤达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显然是按照他的理论创作的。

本书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人类心理复杂多样,千变万化,不一定全都按司汤达所说的过程发展,但是按照司汤达的分析,爱情是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过程,这表明了司汤达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用结晶来比喻爱情,说明他是把爱情视为高尚纯洁的情感来认识的。对爱情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特拉西、塞南古等人都做过,但像司汤达这样从不同角度对爱情心理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确实难能可贵。司汤达读书期间曾潜心钻研过数学,以后又研究了孟德斯鸿、卡巴尼斯和特拉西的观念学,并与特拉西交往密切,这使他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严谨的态度。作为附录收入的几个故事是其理论的具体化。“萨尔茨堡的树枝”讲述了他的结晶理论;“法国富裕阶层的爱情例证”讨论了上流社会的虚荣之爱;“欧内斯蒂娜又名爱情的诞生”具体解析了爱情产生过程的七个阶段。

司汤达将维特式的爱与堂璜式的爱作了比较,赞扬“维特式的爱有奇特的乐趣,心灵契合”;批评堂璜之流“变化无常”,追求享乐,说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在人生大市场上,是“唯利是图,而不想付出任何代价的投机商”。在司汤达看来,“堂璜所理解的爱是一种近似于追逐猎物的嗜好”,堂璜的所谓幸福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是内心摆脱了卑俗情感的高度结晶,他注重的是真正的激情,因为“激情之爱把整个大自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爱情中,一

司汤达在作品中对复杂的人物心理把握得相当准确,他的心理刻画具有鲜明的时代 3 特色。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本书的写作。对玛蒂尔德刻骨铭心的爱促使司汤达对爱情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本书展现了作者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深刻的感受和冷峻的分析。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司汤达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显然是按照他的理论创作的。

本书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人类心理复杂多样,千变万化,不一定全都按司汤达所说的过程发展,但是按照司汤达的分析,爱情是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过程,这表明了司汤达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用结晶来比喻爱情,说明他是把爱情视为高尚纯洁的情感来认识的。对爱情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特拉西、塞南古等人都做过,但像司汤达这样从不同角度对爱情心理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确实难能可贵。司汤达读书期间曾潜心钻研过数学,以后又研究了孟德斯鸿、卡巴尼斯和特拉西的观念学,并与特拉西交往密切,这使他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严谨的态度。作为附录收入的几个故事是其理论的具体化。“萨尔茨堡的树枝”讲述了他的结晶理论;“法国富裕阶层的爱情例证”讨论了上流社会的虚荣之爱;“欧内斯蒂娜又名爱情的诞生”具体解析了爱情产生过程的七个阶段。

司汤达将维特式的爱与堂璜式的爱作了比较,赞扬“维特式的爱有奇特的乐趣,心灵契合”;批评堂璜之流“变化无常”,追求享乐,说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在人生大市场上,是“唯利是图,而不想付出任何代价的投机商”。在司汤达看来,“堂璜所理解的爱是一种近似于追逐猎物的嗜好”,堂璜的所谓幸福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是内心摆脱了卑俗情感的高度结晶,他注重的是真正的激情,因为“激情之爱把整个大自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爱情中,一切是那么新 4 鲜、充满活力,表现出热烈的趣味”。但是这种激情之爱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必须经过艰辛的漫游,方能进入“奇妙无比的新世界”。对于这种情感,堂璜一类花花公子是体会不到的。司汤达反对虚荣之爱、趣味之爱,他憧憬的是超越色情、虚伪、功利的激情之爱。

对爱情的深入研究为司汤达创作中的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础。在法国文学史上,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公主》、卢梭的《新艾洛伊丝》都刻画过人物心理,但他们的心理描写往往是出于描写情感的需要,而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则对塑造人物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这么说,司汤达把法国文学中的心理描写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他对人的内心世界所作的出色研究后来在《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几部长篇巨著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司汤达所解析的人物内心世界,恰恰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也可以说出福楼拜式的话:“于连,就是我。”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将于连等人的心理活动作了细致的刻画,其描写之精微,分析之深刻,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书中人物的恋爱心理被区分为“心坎里的爱”和“脑袋里的爱”,这是其爱情理论的具体应用。德·瑞那夫人的爱属于心坎里的爱,也就是激情之爱;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也就是虚荣之爱。难怪歌德称赞司汤达具有“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

下载司汤达名言总结(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汤达名言总结(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言(含五篇)

    1、幽默是一种润肤膏,它使我避免了许多摩擦和痛苦。 ——美国总统奥巴马崇拜的林肯名言 2、没有自尊的脖子,无法支撑自信的头颅;没有背景,就奔前景。 ——网上流传甚广的2006......

    司汤达队--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周黑鸭市场调研报告一、 调研简介 在现如今卤制品行业越发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委托进行一次市场调查, (一)调查的主要目的如下: 1. 了解周黑鸭消费的主要群......

    “司汤达的人生排序”作文解读

    “司汤达的人生排序”材料作文解读 以《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著作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作家司汤达,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生前多次表示,希望将来离世后,自己的墓碑......

    大仲马名言(含五篇)

    大仲马名言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名言都是什......

    洛克名言(含5篇)

    法律的目的是对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运用法律,借以保护和救济无辜者。 ——[英]洛克《:政府论》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公正,公平的对待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在个案中尽其可能的......

    英语名言(含中文翻译)

    名言录(1) Love is stronger than death. 爱的力量大于死亡。 It takes no time to fall in love, but it takes you years to know what love is. 一见钟情只在瞬息之间,然而......

    名言警句(含5篇)

    名言警句 ●下定决心不能成功,拥有决心也不能成功,只有坚持决心才能成功!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

    减肥励志名言(含5篇)

    减肥励志名言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什么样的名言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以下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