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时间:2019-05-15 10: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第一篇: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引言

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如喜剧,它的主人公以其滑稽和幽默的表演使得人们开怀大笑,给欣赏者以轻松愉快的感觉。但同时,喜剧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暴漏出来,用嘲笑和讽刺加以否定。使得人们在笑声中体味到许多深层的东西,颖悟到相应的社会人生的道理;而悲剧,作为另一种审美形态,它又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悲剧离不开苦痛,更离不开黑暗。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他说:“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显示出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的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上卷,第30——31页)但是,苦痛是人生自由和幸福的反拨,黑暗是光明和正义的反动。悲剧诉痛苦、现黑暗,是对痛苦、黑暗的直接揭露和鞭挞。从一时的结局看,是假、恶、丑战胜了真、善、美,是“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虽以美的毁灭而告终,但显示了美的真正价值,预示出“历史的必然要求一定会实现的历史趋势。”使得人们在欣赏悲剧的同时,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下面我们就从悲剧体裁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美谈起。

一、悲剧美的本质特征

1、悲剧美的本质特征

悲剧美是崇高美在社会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作为重要美学范 畴,从本质上说,艺术上的悲剧是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劣、正义与奸诈、诚实与欺骗、公理与强权、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朽等矛盾因素的典型冲突所形成的悲剧事件的概括反映。其结果往往是正面因素暂时受到压制和反面因素表面上获得胜利,而悲剧的主角则往往是体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历史力量的正面人物。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

2、悲剧主人公的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悲剧中的人物不是泛指任何人,也不是指一般的好人,而是指特定条件下的好人。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一些比一般人要好的人,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悲剧将人生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构成悲剧主人公的特定条件是:从客观看,主人公面对的是强大的敌对势力以及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苦难和危险;从主观看,主人公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进步要求,为正义、为真理、为美好的未来而敢于赴汤蹈火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从结局看,主人公在斗争中遭到毁灭和失败。恩格斯指出,悲剧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致斐·拉萨尔》)

中外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牺牲,往往成为戏剧类型的悲剧的重要题材,也是美学范畴的悲剧所讴歌的重要内容。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都有悲剧性因素。瞿维创作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更为我们塑造了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的英雄群众。歌剧《刘胡兰》、《江姐》中的刘胡兰和江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和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把悲剧性冲突提高到了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尖锐的地步。

3、悲剧的真正价值

悲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学家 们把悲剧性看作是最高的一种伟大(即崇高),也许是正确的。”悲剧与崇高相联系,这是悲剧引起人们美感的重要原因。悲剧美所蕴含的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尖锐激烈的较量。在代表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进步力量,与那些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陈腐势力所进行的激烈复杂斗争中,社会进步力量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因为矛盾对方的力量过于强大,或者是因为展开激烈斗争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或者是因为自身出现了战略战术的失误等,最后在严重的矛盾冲突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恐惧,但同时,悲剧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坚强意志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却又引起受众惊奇、赞叹、崇敬的感情。他们为人类本质力量的提升和丰富所作出的贡献,将鼓舞千千万万的后来者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朝鲜有一部电影叫作《卖花姑娘》,这是一出悲剧。凡是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没有一个不掉泪的。为什么悲剧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呢?为什么人们宁愿掉泪也愿意欣赏悲剧呢?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段名言:“悲剧提供了苦痛之中一个快乐的影子,使人感到愉快。悲愁中的快感比那些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为甜蜜。”同听一首欢快的乐曲所产生的快感不同,人们在悲剧的审美感受中总是离不开痛感和丑感。人们之所以流泪,这是因为在悲剧中正义遭受挫折,美遭到毁灭。但美的毁灭没有使人们感到悲观、绝望,相反,主人公的行为和品质所产生的感召力以及新生事物终归不可战胜的必然趋势,使人们对人生价值及其取向的认识有了提高,审美情感得到陶冶。同时,在肯定悲剧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能够欣赏这一审美价值的自己;欣赏高尚的有价值的东西,使自己也变得高尚起来。这就是痛感中的愉悦感的来由,也是人们欣赏悲剧时产生崇高感的来由。人们用“带泪的微笑”来表示对悲剧的审美感受,的确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二、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悲剧美

总的来说,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和自由的向 往与追求遭到了无情的扼杀。但是他们又不能向精卫一样能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造成双双殉情而死的悲惨结局,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怨绵绵的苦情之歌。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惨凄凉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梁山伯与祝英台,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以他们那短暂却又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与卑鄙,显示出他吃人的丑恶嘴脸。

2、歌剧《茶花女》中的悲剧美 略

以上我们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剧《茶花女》作了具体的 分析并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悲剧美。另外,如巴赫根据马太和约翰福音书而写的两部《耶稣受难曲》,亨德尔以《旧约》故事为题材写成的清唱剧《参孙》,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序曲,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哈恰图良的舞剧《斯巴达克》,莎士比亚、但丁和普希金的悲剧原作在音乐中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中的体现,朱践耳的《交响幻想诗——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烈士》,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清明祭”》,等等,都是优秀的音乐悲剧作品。这些作品或者如同恩格斯所说的,穿着“宗教的外衣”,在为宗教的真理而斗争的旗帜下,通过悲剧主角的自我牺牲以表达人民的苦难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或者借用历史的题材,特别是革命斗争的题材,在描写起义失败所造成的悲剧的同时,体现出作为历史的主人的人民群众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或者通过表现时代和社会中敌对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以号召斗争,通过崇高的理想与卑劣的现实之间的水火不容以维护人类的尊严,通过个人内心的善行恶念之间斗争以颂扬人的精神的美。总而言之,悲剧的结局虽然使人震惊,但并不产生恐惧、悲观或绝望,相反地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鼓舞力量,不但引起人们对悲剧主角的深切同情和对祸首的仇恨,而且还加强了对正义的理想的确信和同邪恶进行斗争的意志。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胜利者和殉道者”,毛主席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都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结语

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国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产生悲剧的可能性无疑地在日渐缩小,但是作为一种艺术体裁,悲剧还可以用来反映过去历史上的题材,也可以用来反映人民群众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的悲剧性事件。我们有不少作品正也就是选用这一题材作为它的表现内容的,向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交响诗《向秀丽》(杨桦作曲)等都是这样的。由此看来,前一个时期,在报刊上展开对悲剧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悲剧在今天已经可以寿终正寝,这种说法是不够有说服力的。因此,虽然悲剧这种题材在我们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并不占有重要席位,但是,它所创造的同样是正面的形象,它也像其它各种艺术体裁一样,同样能教导人们认识和改造显示,同样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尽它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品味《泰坦尼克号》爱情中的悲剧美

浅析《泰坦尼克号》爱情中的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实际上,对于悲剧,我们不能仅仅从客体一方的角度去看。作为悲剧,它当然是人实践的一个客体。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美是审美实践的结果,所以美的产生也必须放到实践中来解释。悲剧之所以是美的,不在于它的文本中给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幻想,或者展现了人类无比强大的力量。悲剧之美恰恰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存在之痛苦,用最集中的方式描绘了人的脆弱,以及命运的残忍。在悲剧之中,人恰恰不是主宰,作为主宰者的是命运,或曰必然性。作为个人,他必然要从那个自足的世界(“天堂”或者子宫)坠落,来到这个苦难的人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出生就是悲剧,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的悲剧的开始。

我们说悲剧是的美的,仅仅因为,它打开了人类存在的另一个向度。与肯定现实世界的正当性的作品不同,悲剧从本质上讲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或者否定。讲人类的苦,恰恰是因为对幸福的期望。这种幸福不是现实之中能获得的幸福,真正的悲剧不会局限于此,它要言说的恰恰是幸福在现实中的不可给与,以及这种不可能给与的必然性。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虽然几乎所有的人对现实生活状况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满意,但是在这不太满意的情绪下面总还是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即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幸福总是可以在现存体制中得到的,但是这种对现实的揭示并非夸张片面的一面之词,我们知道,马克思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都属于人类的“史前史”。所谓史前史,就是充满痛苦与不安,挣扎与绝望的历史,还未曾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历史,所以悲剧揭示了人类的脆弱和命运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悲剧恰恰是对现实最为深刻的揭示。

这样直接对存在之悲剧性的展示,不由得打开了人对现实的另外一种向度:这个世界是一个悲剧,而喜剧在其他的世界。悲剧和喜剧永远都是对立的两级,然而又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正是对悲剧的审美实践中,人打开了自己的心扉,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对痛苦的责难和对新世界(也就是对喜剧)的向往。在这种“责难”与“向往”之中,美悄然而至。人们常说悲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震撼人心”就是来源于悲剧说出了我们想说而说不出的东西。因为它陈述了一个事实,所以我们震撼。看到自己力量的微不足道,也是一种美。因为人并非没有体验过这种悲剧状态,只不过这种悲剧状态太分散,太零散,形式上比较粗糙,毕竟自己体会自己的悲剧和让别人体会自己的悲剧是两会事情。对悲剧的纯粹静态的感受是不可能的,一旦一个悲剧展示在个人的面前,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质问”“责难”与“希望”。正是在这一连串的主客交互作用之中,美才得以产生。而我在前面说我对那个问题的回答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此。悲剧美产生于人对悲剧的审美实践之中,悲剧揭示了人的生存状况,用近乎不可接受的语言表达了一些存在于生活中的事实。正是在这种揭示、排斥、接受与反思中,我们照见自己的本质力量。悲剧是有力量的,那力量的根源就在人类自己身上。《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杰克与露丝的生死恋,结局虽不圆满,但他们的爱情悲剧谱写出的人性赞歌却让世人赞叹。在这个爱情被金钱、权力侵蚀的年代,我们更要呼唤真正的爱情,让真爱体现出人性中美的一面。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中的感人爱情让人震撼。作为一部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影片中的男主角杰克与女主角露丝的相恋,由于他们身份相差太远,一开始就不被人看好,在相恋后也遭受各种各样的责难。即使是生死不渝的爱情,在灾难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杰克为爱付出了很多,但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而他们的爱情悲剧谱写出的人性赞歌却让世人赞叹。

《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露丝年轻美貌,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反叛意识的女孩,她随着母亲和未婚夫卡尔搭乘这艘豪华舒适的秦坦尼克号巨轮前往大洋的彼岸。事实上,露丝对惟利是图的卡尔并无感情,对于露丝来说,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表面看来高贵无比,其实都是一些自私虚伪的伪君子,在这样环境中,露丝感到压抑,更为重要的是露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当她试图跳入大海时,幸而杰克及时制止并在危险时刻将她抱了回来,他们的相遇富有戏剧性的色彩。“英雄救美”的故事自然有可能成就一段人间佳话,但一个贵族小姐,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两人“门不当、户不对”,这也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隐患。

当露丝的未婚夫知道杰克救了自己的未婚妻后,尽管心里很不情愿,但为答谢杰克的救妻之恩,也邀请杰克到头等舱里进餐。卡尔的邀请,其实是很不真诚的,表面上是给杰克一个与上流社会接触的机会,但内心深处则是想在晚宴上让杰克出丑。当杰克为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参加这次晚宴发愁时,好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一位好心的富贵夫人把她儿子的衣服借给杰克穿,正是凭借这身借来的衣服,使杰克在宴会上少了很多尴尬。但露丝的母亲相当势利,根本瞧不起杰克,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直在寻找机会给杰克难堪,一门心思想让杰克出丑,她当着众人的面说“请你谈谈三等舱的情况怎么样?”在这艘巨轮上,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三等舱的乘客大都是为计划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三等舱其实是一个符号,是穷人的代名词。虽然杰克的回答得到了在场贵族的称赞,却没有得到露丝母亲的认可。

爱情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在杰克的开导和陪伴下,露丝也逐渐找回了久违的笑容,当杰克将露丝带到他曾经去过的船头时,杰克引导露丝站到船头的栏杆上,迎着风张开双臂,这个经久不衰的“迎风飞翔”姿势,可以说这是影片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美丽活泼的露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他们的爱情不可能是光明正大的,只能偷偷摸摸,爱情对于这一对地位不同的人而言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想要真正享受幸福谈何容易。

在二人沉浸在浓情蜜意中时,悲剧渐渐降临到杰克身上,卡尔设计诬陷杰克偷取了钻石项链,警察将杰克铐起后锁在了底舱。显然,杰克是被冤枉的,但是“铁证如山”,任凭杰克如何解释,也是无济于事。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是不会发生在贵族身上的。在那些有钱人看来,穷人身上有任何值钱的东西,都是从他们那些贵族身上偷来的。底层人物的悲剧是以一种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艰难的生存和斗争的不利地位,表现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而杰克的悲剧在不可抗拒的故事情节中凸显出底层人物的无奈。但杰克又是幸运的,心爱的露丝在自己被诬陷的时候,并没有听信那些看似真实的事实,而是始终相信杰克不是小偷,从所爱的人那里得到的信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永不沉没的轮船”——泰坦尼克号,当他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时,就显得那么脆弱,轮船很快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成了绝唱,而在撞上冰山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杰克与露丝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也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事实上,乘客的舱位等级与生还几率是直接相关的,“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的乘客人数虽然最少,但只要坐入头等舱,其生存几率显然最高,高出二等舱乘客存活几率的20个百分点、三等舱乘客存活几率的39个百分点。虽然二等舱乘客比三等舱乘客少一半之多,但其生存几率比三等舱乘客的生存几率还是高出18个百分点。”[2]头等舱的乘客露丝而言,她有更多的机会逃生,但她没有这样做。露丝义无反顾地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找到杰克,在紧要关头找来斧子救出了他。后来,他们来到甲板上,露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然而在登上救生艇的最后一刻,露丝改变了主意,她重新回到泰坦尼克号上,决定与杰克生死与共,不离不弃。露丝有机会坐上救生艇独自逃生,最终都为了杰克放弃了,她不想抛弃自己所爱的人独自离去。爱情对于他们而言就是酸甜苦辣、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社会等级的差异在巨大的突发灾难降临之时仍然有可能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但爱情的力量反而使这一对有着明显身份差异的恋人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影片向观众诠释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情感境界。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杰克把露丝送上了漂浮的木板上,然而,脆弱的木板支撑不了期望沉重的爱情。杰克泡在刺骨的海水里,明知自己不会坚持太久,但他却以自己仅剩的一点活气鼓励露丝:“你可以脱险”,“你要答应我,一定要活下去”,并要她发誓永不放弃。面对死亡,杰克是那么平静、坦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结局,但他们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即使海枯石烂也永不变心的爱情境界让观众动容。杰克最终还是诗意般地、悲剧地死去,杰克的死在象征意义上比身体和意识的消失更具有分量。在面临生与死的危急时刻,在那种九死一生的灾难面前,仍坚守着那份短暂的爱,他们虽然未能最终战胜突如其来的灾难,但却在生死之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人性赞歌。悲剧的力量,洗礼人性、提炼人性,观众可以找到人性中最美丽的东西。这样匆匆结束的一场爱情故事,虽使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悲剧色彩更浓,却彰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古今中外,爱情都是个永恒的、令人心醉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 但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徳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仅有爱情而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可靠的,反对金钱对爱情的亵渎,但并不是说爱情不容沾染一丝铜臭气息,想要获得超凡脱俗的爱情不经过一番修炼恐怕不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少奋斗十年”、“农家女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择偶观在社会大行其道时,不禁要问,难道真正的的爱情只有在《泰坦尼克号》等影视作品中才会出现吗?我们只能在神话传说中向往、憧憬真正美好的爱情吗?在一个爱情被金钱、权力侵蚀的年代,我们更要呼唤真正的爱情,需要真正的爱情,因为真爱是人性美的重要体现。

第三篇:悲剧美教案

教学内容:悲剧美

教学目的:1.能认真聆听本课音乐作品,感受和体验悲剧音乐的意境和美感。2.从歌曲中回看历史,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歌曲《松花江上》的悲剧性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2.难点:理解悲剧美的深层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孟姜女哭长城》学生边思考边感受: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凄惨、悲凉、痛苦)

提问:这个作品该属音乐美的哪种范畴?

(悲剧美)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对,是悲剧美,这悲凉、凄惨、悲愤的情感也正是悲剧美音乐作品的特点。音乐的悲剧美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二、作品欣赏

1.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

思考:你是否能联想起造成悲剧的历史事变? 学生思考回答: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悲剧呢?歌曲作品《松花江上》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幕。2.感受

(1)播放《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

提问:你认为歌曲的哪一部分最具有悲剧美,最能引起你内心共鸣?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A.《松花江上》背景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生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序幕,张寒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恨写出了悲剧歌曲《松花江上》,以此为形式记载了这一些悲惨的历史,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江山宝藏躬相送,血淌尸横填松江。”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悲惨啊!B.曲式结构分析:三段体式(这首歌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对故乡和亲人无比的怀念之情。

第二段:对日本帝国主义罪行深痛控诉,对悲惨景象伤痛万分。第三段:呼天喊地的哭喊声把情节推向高潮。爹娘啊...欣赏作品二 《周总理,你在哪里》

首先我先给同学听一首歌《你是这样的人》。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而写的么?(周恩来总理)同学仔细看看的他的歌词,戴玉强把这首歌诠释的很好。现在我们来欣赏悲剧美作品《周总理,你在哪里》 这是诗人柯岩的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写于1977年,作曲家施光南谱曲后由李光羲老师在1979年传唱中国,其中在法国也赢得一致赞扬。

提问:①本诗感情基调(深情的呼唤,急切的寻找,无尽的怀念)

②到哪些地方寻找了总理?(板书: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广场)

总理的六无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去不留言。

说到总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朱镕基总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朱镕基总理说过: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无父无母,我不怕得罪人。我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

欣赏作品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家有看过这个舞剧么?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名著。

故事说的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互相仇视。一对仇视家族中的一男一女戏剧性的相识 相恋后来遭遇很多打击的考验,但并没有破坏他们牢固的感情,但最后因为误会双双殉情,双方家族摒弃仇恨,讴ou歌了人类伟大的爱情以及诠释了世俗的残酷。

现在请大家欣赏《罗密欧与朱丽叶》02:02:00

01;04;00 视频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 歌词翻译如下:朱丽叶之死。

为何要在这里?你已不在的世界待到老。我是否有选择的能力,当我给你的爱死去,不要试图理解我们,不再找寻自我,将你留下的爱烧成灰烬,但留藏在你冰冷的身旁。我为爱而死 我为爱而死

罗密欧 罗密欧 没有你生命只是个代名词 罗密欧 我是如此爱你

为了夜晚的来临 在我的口中没有你的味道 罗密欧 罗密欧 我来了高高的在天上等我 罗密欧 为了明日的来临

在我的唇上没有你的味道 也许你很难过

我为你感到如此怨恨,我把与你的恨放在一起,然后让我和你一起远离。我为爱而死 我为爱而死!欣赏歌曲《黄河怨》

提问:这首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凄惨、哭诉、悲痛。)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曾巨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总结:鲁迅曾说过:“悲剧美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而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它能使人们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震撼。悲剧美不是叫人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第四篇:《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

耒阳市第二中学 林飞龙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和乐曲《一个华沙幸存者》,体验、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其音乐的悲剧美,激发痛恨法西斯的情感。

2.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的片段,体验、表现作品的悲剧美。3.积极参与讨论,能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艺术形式,对具有悲剧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

1.创设情境

(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 1

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

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3.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片段边看边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它是通过何种音乐语言来表现的? 4.讨论分析歌曲的内容、音乐特点及历史作用

(1)歌曲分析:(分析时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演唱相关片段)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第一段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又以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第二段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尾声“爹娘啊„„”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把北方‘娘们’哭丈夫、哭儿子的哭声演变成该歌曲的曲调了。”)形成爆发性的高潮,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2)歌曲的历史作用:歌曲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欷欺。歌曲的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西安事变”前夕,在东北军的一次会议上,为鼓舞士气,周恩来建议大家唱支歌,在他指挥下,会场里响起了《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将士们都哭了,眼泪使胸中的抗日烈火燃得更旺。“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 2 《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心声,所以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5.演唱、感受

全体同学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三)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

1.导人: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同样罄竹难书,纳粹在各地建立了许多集中营,杀害了约五百万波兰人和近六百万犹太人,这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

(1)投影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提问画名和内容。、(《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巨幅油画,作者采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揭露法西斯的残暴,表现国家对灭绝人性的暴行的强烈愤慨以及对死难同胞的深切同情。)

(2)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片段。

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描写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军入侵波兰,德籍高人辛德勒设法雇佣了大量犹太人,使他们幸免于难。影片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法西斯的暴行,其音乐也极富悲剧色彩。

(3)美术、电影是这样表现法西斯暴行的,那音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了解哪些有关作品呢? 2.简介《一个华沙幸存者》的创作背景

奥籍犹太作曲家勋伯格根据这一题材,用现代技法写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

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始终关注着犹太同胞的遭遇。1947年夏天,勋伯格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战争期间纳粹迫害犹太难民的报道。其中描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当纳粹士兵强行集合起犹太人,欲将他们送进毒气死刑室的时候,面对死亡的犹人突然齐声唱起了古老的犹太宗教歌曲《听吧,以色列人》。这歌声激起了难民们作为人的自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他们永生的信念。73岁高龄的勋伯格读完报道激动不已。就在那几天里,他又会见了一位从华沙犹太区侥幸逃生的犹太难民,亲耳听到该难民讲述他们苦难的非人的生活经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促使勋伯格拿起笔来,在12天里一气呵成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 音乐的杰作《一个华沙幸存者》。1948年,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盖格尔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使指挥家和演奏家们不得不将长达8分钟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此后,这部作品无论在世界何地演出,几乎都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该作品以一个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德国纳粹法西斯用枪托驱赶、殴打、辱骂犹太人的男女老幼,逼迫他们走向屠场,并要他们大声报数的令人发指的残暴罪行。

3.聆听三个音东片段,对比其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语气

(1)幸存者叙述事件发生当天的经过,用英语。

(2)纳粹军官的喊叫,用的是德语。

(3)犹太人走向死亡时演唱的众赞歌,用希伯来语。

4.聆听全曲(同步投影朗诵词和歌词)

边听边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情景?采用何种表现手法?你听了有何感受? 5.讨论、分析(分析时可再次聆听典型音乐片段)(1)音乐表现:采用朗诵、合唱、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乐曲开始处小号以尖锐、恐怖的音调描绘出已成废墟的犹太人居住区冰冷、慌乱的景象。之后,乐队演奏的激动不安的音乐衬托着朗诵者的声调,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乐队以打击乐器中的军鼓、大鼓、木琴和镲来强调纳粹军官的野蛮嚎叫;音乐中出现由加弱音器的圆号引出的一个短小的犹太歌曲音调,突然爆发出面对死亡的犹太人的同声高唱,乐曲进入戏剧性的高潮,乐队的合奏、尖锐强烈的音响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语言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该作品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并通过乐器、人声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力度,来表现悲剧美。

(2)作品的意义:作品深刻揭露了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

(四)讨论、小结

世纪的今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悲剧美的音乐作品有何特点?有何作用?21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有何现实意义? 4

悲剧音乐作品通过沉缓、滞重的节奏;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或刚烈、悲愤的旋律;爆发式的力度变换及音乐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难以名状的悲剧性的美。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以其强烈的效果与表现力,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中,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心灵震撼,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今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不仅体验到悲剧的美,还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警钟长鸣,我们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期盼世界永远和平。

课后反思:

70年,开始时有的班的同学们对此 1.《松花江上》这首歌创作距今已有歌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人欣赏时嘻嘻哈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先用《江河水》和《悲怆》的音乐,导入到悲衰的气氛之中,再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联系历史课所学的相关知识,把学生带回到历史的悲剧之中,激起同学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这时再来欣赏、演唱、分析《松花江上》,同学们都十分投入、十分动情。

2.《一个华沙幸存者》是一首采用现代技法写成的器乐作品,同学们听不懂朗诵词,对其音乐表现手法也不熟悉,较难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该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比较直观的美术、电影作品导人——了解德国法西斯残杀犹太人的滔天罪行。

(2)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意图——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3)先聆听三个音乐片段——了解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声,不同的语气,初步感受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

(4)聆听乐曲时同步投影全部朗诵词和歌词(设置幻灯片时要计算好时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5)讨论、分析时,再次聆听典型的音乐片段,有利于深入分析作品,了解、感受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

3.这堂课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师生共同感受到:优秀的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使我们在痛苦悲哀或慷慨悲壮的感受中得到激励和启示。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音乐了解了日、德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体验了音乐的悲壮美,而且还意识到要不忘国耻、警钟长鸣,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4.音乐教师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对提高音乐鉴赏的水平大有帮助。进行本课教学前,我翻阅了高一的《历史》和高二的《世界近现代史》,听了历史老师上的“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课,对我有很大启发。

第五篇:说 课 稿《悲剧美》

说 课 稿——音乐的悲剧美

一、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在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同时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设定适当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二、教学内容:

《音乐的悲剧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在前面我们已经体验了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为本节课体验、分析音乐的悲剧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材上,由于学生对国外的作品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基础,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选取了近代中国声乐作品《松花江上》,作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学生在情绪上容易产生共鸣。

三、教学对象:

高中生他们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教学过程可将视听、演唱结合,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

四、教学目标:

1.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从而获得音乐悲剧美的体验。

2.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音乐语言。3.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以及进行简单的创作。

五、教学重点:

主要是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音乐语言的特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电脑平台 钢琴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我采用了课前播放音乐的方法,播放了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这样的设计意图是:

希望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更有易于学生对音乐悲剧美的最初体验。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两幅体现悲剧美的绘画作品。第一幅是油画《南京大屠杀》

这整幅油画由 “屠”、“生”、“佛”三联组成,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整座尸山的背景是奔流滚滚的长江。油画左侧一联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门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老人的身躯,画家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含义。整幅油画震撼人心,一种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导入到同样是表现抗战时期东北人民悲惨生活的绘画作品《流民图》。

通过一个设问: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又是如何让我们从听觉上获得悲剧美的体验的呢?

——导入课题: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这两幅绘画作品,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悲剧美,因为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情感体验来的更快、更直接,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的过程呢,就是欣赏声乐作品《松花江上》。首先是播放歌曲,让学生有个完整的体验。接着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简单地讲讲9·18日军突袭东北、沈阳,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三省的人民流亡关外,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的悲苦怨愤之情。以及作者张寒晖谱写作品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使学生从创作背景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就让学生探讨:

这首歌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内容的?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在整体把握了音乐作品之后,就进行下一环节: 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及音乐表现。

这里主要是从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去分析,而每一个层次,都分别从歌词内容和音乐要素方面进行体验。

比如说第一层次:怀故。

学生通过朗读歌词,可以体会到作品采用了描写家乡的美丽富饶方法来诉说,再加一声“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悲凄之情不堪忍受!

而音乐要素方面,可以听出是由两个基本重复的长乐句构成,教师再将节奏列出,×·×

× -∣ × ×·× ×·× ∣× ×-∣

让学生明白作品通过从容而深沉的音乐特点,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再让学生哼唱级进下行的旋律,体会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那么第二层次、第三层次,都可以让学生朗读歌词,分析旋律、节奏等特点,教师再加以归纳和补充。

如第二层,旋律在小调上展开,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而第三层,是歌曲的高潮,让学生反复吟唱:“爹娘啊,爹娘啊”,体会这种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并在全曲的最高音处形成爆发性的高潮。最后力度逐渐减弱,在较长的连续下行中将声泪俱下的悲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通过歌词内容的解读,音乐要素的分析,使学生达到情感的积淀,为下一步演唱作品奠定感情基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作品呢?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有感情地演唱三个片段。

设计意图:因为音乐的语言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体会得更深,让学生将情感体验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动情的演唱进一步切身体验音乐的悲剧美。

接下来的环节,是拓展表演。

教师在举例其他的悲剧作品。如:戏曲《窦娥冤》、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器乐曲《江河水》、《葬礼进行曲》等等之后,让学生分两组,登台展示课前准备的作品。1组:

小组演唱:歌曲《小白菜》

2组:

配乐朗诵: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设计意图是:通过表演,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情绪,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

最后是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要点:悲剧美的音乐表现和内涵。教师最后做结束语。

九、教学反思:

本方案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下载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作品授权书》

    音乐作品授权书 授权方: 被授权方:天翼爱音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授权方 是列于本授权书附录《续期歌曲列表》中的音乐作品(以下简称“作品”或“授权作品”)合法的词曲著作权(词曲......

    音乐作品欣赏

    1 音乐作品欣赏(公共选修课) 一.单选题 1.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的曲作者是: A、海顿B、斯美塔纳C、贝多芬 D、马勒2. 古典交响曲第二乐章通常都是什么结构? A、回旋曲......

    音乐作品赏析

    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赏析 正如许多二度登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家一样,我们必然会将巴伦博伊姆的表现与他的上一次进行对比。如果将这些指挥家分类的话,大概哈农库特、......

    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5篇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教学目标: 1、懂得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2、能认真听赏《松花江上》、《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跳蚤之歌》,感受到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并与大家交流......

    音乐作品征集启事

    音乐作品征集启事“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启事“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组委会宗旨: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二十世纪的历史性大事......

    音乐作品欣赏试题

    音乐作品欣赏试题1.第1题 《卡门组曲》的曲作者是: A.门德尔松 B.比才 C.格里格 D.西贝柳斯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的曲作......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1、通过对乐曲《二泉映月》、《松花江上》的听赏与体验,领略音乐悲剧美的内在情感,把握悲剧美的审美特征。 2、通过对歌曲《这一仗打......

    三国演义中十大悲剧人物

    三国演义中十大悲剧人物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三国志》为蓝本,运用小说艺术的叙事手法描写和记叙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西晋初年统一三国之间大量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