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收回你的内心优势美文
认识一位文艺界的腕儿。
他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好像生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贻笑大方露了怯。可是,他又是和善之人,通常自己不先发言,觉得先提话题定了调,别人就会不得不跟着走。所以,有他在的场合,基本冷场。
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总是喜欢先发言。
几天前来北京开会,组织了一场小聚。哪里是吃饭,简直是又一场班级研讨会。她先发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入学时的细枝末节讲到如今的行业境遇。我们如同小学生,拿着筷子盯着她,点头称是。偶尔的时候,放下筷子,附和。读书的时候就是如此,她总是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点话语停歇。你的思路,从来都是跟着她走。所以,有她在的场合,大家已经懒得动脑。
还有我的爸爸。
他既不是不发言的那类,也不是先发言的那类,而是第三种情况——无论他何时开口,都是这件事的定论。一件事情,大家争执不下,或者有存疑,他一开口,这件事一般就完了,因为,肯定是他说了算。所以,有他在的场合,从来都是—边倒。
这就是我身边的三类“优势个人”,以及他们在场时的三种状态——冷场、依附心理、一边倒。
说他们“优势”,是因为在某个群体中,他们总是有意无意成了一种隐形的压力。别人通常会迫于某种形势,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是的,我们都难免迷信权威,尤其对于那些有威信、地位、权力、资历的人,我们总是先把自己放低了,然后去仰视。
殊不知,正是“放低”这种心态,让对方显得无比“优越”。或者,正是对方无意中的“优越”、“强势”,所以,你把自己“放低”。
无论何为因,何为果,其实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我知道,那位腕儿自己也有点苦恼,他很想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不顾及什么权力地位。
我还知道,那位侃侃而谈的教授,如今的水平已经不再让人仰望,大家也愿意说说自己的观点。
我也知道,我的爸爸,他其实很孤单,即使我们都听他的,但是,从来不向他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印象中有一次参加心理学的培训,与一位女士同一个小组。
她说,自己总是很自卑,从小就有权威恐惧,自己的父辈,都是挂在墙上看的。她是如此平和的一个人,说话像聊天,你发言时,她就特别认真,有不同观点,妮娓道来。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是业内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几乎有点汗颜,为自己那些粗浅幼稚的言论——如果之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优势人物在场,我肯定会有所控制。
因为被别人笼罩过,所以,知道隐藏自己的光环。
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回到事件最原始的状态中来。把身边的你我他,都看做脱了社会外衣,没有身份和光坏的人。
内心优势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当你给出去时,别人就会拥有得多一点;当你收回来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从容。
第二篇:别把你的优势拱手相让美文摘抄
认识一位文艺界的腕儿。
他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好像生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贻笑大方露了怯。可是,他又是和善之人,通常自己不先发言,觉得先提话题定了调,别人就会不得不跟着走。每次和他的交流,就像打太极,推来推去就没下文了。有时他让人谈谈体会感受,对方也是客套得很,只在外围说事儿,一到发表意见的时候,就打住了。
所以,有他在的场合,基本冷场。
我认识一位教授,总是喜欢先发言。
几天前来北京开会,组织了一场小聚。哪里是吃饭,简直是又一场班级研讨会。她先发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入学时的细枝末节讲到如今的行业境遇。我们如同小学生,拿着筷子盯着她,点头称是。偶尔的时候,放下筷子附和。读书的时候就是如此,她总是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点话语停歇。你的思路,从来都是跟着她走。
所以,有她在的场合,大家已经懒得动脑。
还有我的爸爸。他既不是不发言的那类,也不是先发言的那类,而是第三种情况——无论他何时开口,都是这件事的定论。一件事情,大家争执不下,或者有存疑,他一开口,这件事基本就完了,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肯定是他说了算。
说起来很有意思。定好第二天出去玩,爸爸会安排好在哪儿吃早饭,几时出发,路线如何,都安排哪些项目,玩到几点比较合适。就像学校里的日程表,一节课结束,铃声响起,接着上第二节;第二节结束中场休息,然后第三节、第四节,一直到放学,各自回家。就算你有一百个不乐意,到了第二天,肯定得照此执行。你觉得玩本是件轻松的事,不需要像上学一样不迟到。不行,老爸就是老师,你根本没有说“不”的余地。
所以,有他在的场合,从来都是一边倒。
这就是我身边的三类“优势个人”,以及他们在场时的三种状态——冷场、依附心理、一边倒。
说他们“优势”,是因为在某个群体中,他们总是有意无意成了一种隐形的压力。只要他们在场,别人通常会迫于某种形势,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顺应他为第一要义。他不发言,每个人都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不表态,每个人都不敢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事情本身的自然状态可能并非如此,但因为他们的存在,大家都变得面目全非,准确地说,是面目模糊。
比如,每当那位腕儿出现时,我们就算刚才还在侃侃而谈,下一刻一定毕恭毕敬;每当那位教授在场时,我们就算很有想法,也会变得依附于她,认为她说得没错;每当我的爸爸一开口,家人会立刻停止讨论,一下倒向他那边……
同事要退休,送给我们每人一幅摄影作品,偏偏老大没有。老大假装拍了桌子,同事谨小慎微:“您要吗?大师?”在同事眼里,老大可不就是大师。她给我们看“每周一展”,本来在兴头上,老大一来,立刻变成小学生;本来对一张照片特有信心,老大往旁边一站,底气立刻减了三分;退休送我们留念,用老大的话说,扫地的,看门的都有,自己却被故意落下了。同事是不想送吗?不,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不敢送”!
是的,我们都难免迷信权威,尤其对于那些有威信、地位、权力、资历的人,我们总是先把自己放低了,然后去仰视。殊不知,正是“放低”这种心态,让对方显得无比“优越”,或者正是对方无意中的“优越”、“强势”,逼得你不得不把自己“放低”。
无论何为因、何为果,其实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我知道,那位腕儿自己也有点苦恼,他很想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不顾及什么权力地位;我还知道,那位侃侃而谈的教授,如今的水平已经不再让人仰望,大家也愿意说说自己的观点;我也知道,我的爸爸,他其实很孤单,即使我们都听他的,但是,从来不向他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印象中有一次参加培训,与一位女士同组。
她说,自己总是很自卑,从小就有权威恐惧,自己的父辈,都是挂在墙上看的。她是如此平和的一个人,说话像聊天,你发言时,她就特别认真,有不同观点,娓娓道来。我们那个小组异常活跃,大家都调动了自己最积极的一面。一直到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是业内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每个人都有点儿汗颜,为自己那些粗浅幼稚的言论,以及过于随意的谈话方式。如果之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优势人物在场,大家肯定都会有所控制,把观点整合清楚了再发言,或者来个优先秩序,多给优势人物让道。
因为被别人笼罩过,所以,知道隐藏自己的光环。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回到事件最原始的状态中来。把身边的你我他,都看做脱了社会外衣、没有身份和光环的人。
内心优势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当你给出去时,别人就会拥有得多一点;当你收回来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从容。
第三篇:幸福感来自内心和谐美文
何谓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三句话:能笑,能吃,能睡”;有人说,“幸福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胜过黄金”;有人说,“幸福就是健康”;有人说,“幸福就是发现你最爱的人最爱你,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也值得他们爱”。
毋庸讳言,有幸福就有痛苦,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幸福,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幸福和痛苦,是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疾病的痛苦,就要锻炼身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健康的幸福;为了避免坐牢之苦,就要遵纪守法。
由此想到了季羡林先生说过的“内心和谐”。幸福,除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重要的是“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
清人胡澹淹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知不足》,很好地诠释了内心不和谐的种种表现:“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语言虽然夸张,但却刻画出了某些欲壑难填者的嘴脸。
贪婪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致内心不和谐。结果守着成堆的赃款,整天提心吊胆,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一朝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滋味正如一位贪心官在狱中写的:“在这里真是度日如年,不,度分如年,度秒如年……”
对普通公民来说,内心和谐则幸福常在。
第四篇:什么叫做内心强大美文
能够接受最坏的也能享受最好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能坦然应对,这种坦然并不是出于无奈的接受,而是心平气和不起波澜的面对。
不需要借助外在物质的东西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不是开着玛莎拉蒂住着山顶别墅才有从容和气魄,换一身泥衣草房就自卑到尘埃里。
不刻意表达你没有的品质,能真实面对自己,不虚荣不浮夸,不打肿脸充胖子。是穷就是穷矮就是矮,有缺陷就是有缺陷,并且并不因为这些而感到自卑。
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管是一座破庙还是皇宫。对于事情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追求,并不因为一些物质的原因轻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有自嘲精神,就算生活总是跟你开不怀好意的玩笑,你也有顺水推舟把它变成黑色幽默的蛋定。
能够认识自己是普通的大多数,可能一辈子都是普通的大多数,做不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壮举,也无法改变世界拯救宇宙,你心态平和的做自己的超人。尽人事听天命的去处理很多问题。
不把自己在生活中受的磨难和苦楚推到梦想身上,这样是很懦夫和逃避的表现。
能分清楚欲望和梦想的区别,对于物质爱情名利等的欲望个需求在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不可太过。
任何事无太多执念,顺势而为。
理解身边不同人不同角色的不同众像,以包容之心对待。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障碍,成就内心的惊喜美文
不同的高度,迥异的风景
盘旋。盘旋。
车沿着盘旋的山路一路盘旋向上。
山顶漫天飞雪。一路驶来都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不承想,雪花都会聚在这里飞扬。原驰蜡象,景色分外妖娆。
“环球同此凉热”,那只不过是伟人的诗性愿望罢了。不同的经度,风景不同;不同的纬度,风景不同。即便经度纬度都相同,不同的高度,风景也会截然不同。
基础好,才是真的好
穿上滑雪靴,踏上滑雪板,拿起手杖,开滑。像蹒跚学步的孩童,胆胆怯怯迈出了第一步,踉踉跄跄,人仰马翻。
看看周围,笨笨拙拙,四脚朝天,屁股刹车的还真不少。
爬起来,重整旗鼓。我回想着溜旱冰的经验和感觉,踉踉跄跄,竟然滑了起来。凭借手杖,左右、左右,竟然流畅地滑了起来。
朋友说我学得真快,一下子就有模有样了。
我感觉滑雪跟溜旱冰颇为近似。我旱冰溜得不能说出神入化,也称得上高手。正滑、倒滑,过障碍,玩花样,也算是得心应手了。
做什么事情基础很重要。“触类旁通”,是说做事容易,原因就是有“同类别”的基础。“隔行如隔山”,是说做事困难,原因也在于没有“同行当”的经验。
别人眼里的“潇洒”,冷暖自知
正得意于能够驾驭滑板了,突然,由于山体坡度的原因,滑板速度越来越快,像脱缰的野马驮着我疯似地向下冲去。
积雪在滑板两旁飞溅起来,风呼呼地在耳旁吹过,眼睛被风雪吹打得眯成了缝。我已经失去了对滑板的控制能力,只能听凭它承载着我飞驰而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全神贯注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
事后,朋友说我滑得很潇洒。潇洒?那是外人眼里的风景。冷暖,才是自己能体会到的感受。在不能驾轻就熟的情况下,表面的潇洒不等同于内心的从容。
障碍,成就内心的惊喜
初学者,最怕什么?障碍。
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还能正常运行。一旦遇见问题,傻了。
怕遇见障碍,偏偏滑雪场有尽头,前面就是草地,没有可滑的雪了。继续向前滑,百分之百地摔个大马趴。放弃滑行,强行停止,百分之百地不雅观地着陆。
情急之下,左脚一缩,右脚一伸,转身,回头,一个逆向而行。
不承想,一个漂亮的大回转!
电影《头文字D》中的漂移镜头在脑海里闪回;电视上滑雪比赛大回转的镜头在脑海中闪回。自己都被自己动作的潇洒惊住了。
障碍,竟然成就了内心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