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落的优势美文
我家离城市的公共广告牌不远,一友有一处旧房欲卖,托我为他贴一张广告。
于是,晚饭后我来到公共广告牌下,踮起脚尖将一纸信息贴在了广告牌最高处。
次日晚,下楼散步,行至广告牌处,抬头望去,大惊:自己所贴之信息竟已不复存在,被别人的小广告盖住了。忙回家打开电脑,又输出一份再度贴上。
第三日中午,下班路过广告牌,再次观望,只见所贴信息又被他人的广告压在下面,仅露一角。
旁边一卖报纸的老大爷对我说:从早晨到晚上,差不多有五六十人到这里贴广告,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广告贴在最上边,因为人们总习惯从最上边看起。可结果,每一个广告都存不了一天。我恍然大悟!
晚上,我将一份广告贴在了广告牌底部的一角。一连几天,我发现它都在那儿,直到朋友将房卖掉,我才去把它撕下。
高处总是受人瞩目,高处的位置也总是被人争抢,因此,高处往往是不稳定的。
角落虽然黯然,但正因为它的不起眼,却能发挥更长效的作用。
第二篇: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落美文摘抄
他是学室内装潢设计的,给别人装潢了许多,轮到自己,当然要别出心裁。
人家喜欢把客厅和阳台打通,使客厅显得大一些。他却隔开,而且把客厅隔小,让出很多面积给阳台。用玻璃隔,明亮通透。非直角隔,凹凸曲折。人家来参观,均难以理解。他便解释,这里准备做成一个绿化角,奇石嶙峋,游鱼嬉戏,花木葱郁,绿色垂悬……听得人家无限向往。
可是他很忙,装修完毕住进后,设想便一直停在设想中。逢年过节临时去买些盆花来点缀,过不久就枯萎。一住住了七八年,设想还是美丽的设想,阳台还是空空的阳台。有人问起这个玻璃阳台的设计初衷,他仍旧向人解释,当初,这里准备做成一个绿化角,奇石嶙峋,游鱼嬉戏,花木葱郁……噢噢,只是一直没做而已。
他买了更好的房子,准备将这套卖掉。
有买主来看房,说房子结构不错,装修也不错,就是这玻璃阳台形状奇怪且不实用。他有解释说当初这里准备做成一个绿化角云云。买主听了很感兴趣,说要不你就把这所谓的绿化角完成,我宁愿多出点儿价。
买主按预定日期再次光临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人在客厅,眼前却呈现一派亚热带森林风光,阳光透过玻璃,从林子的缝隙里渗透进来。
他笑说,我改主意了。
买主说,我愿意出高价。
他说,谢谢你敦促我完成了自己的设想。
现在他仍然住在那里。现在他明白,生活中有一种东西,当没有它时,它是可有可无的,似乎可以这样空空地过一辈子;一旦有了它,就再也不能没有了。绿化角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还有歌,还有诗,还有爱,都属于这样一种东西。
这可有可无的东西,使生活彻底两样。
第三篇:逼到角落中的人性美文
英国有一档热门竞猜节目叫《金球赛》,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平分或偷走(SplitorSteal)”。也就是当答题轮结束后,两名选手需要决定累积奖金(数额有时会高达10万英镑以上)如何分配。
奖金分配的规则是这样的:两位选手需分别暗自进行二选一:“平分”或“偷走”。如果双方均选择平分,累积奖金就会在两人之间平分;如果一人选择平分,另一个人选择偷走,那么选择偷走的人可得全部奖金,而另一人空手而归;如果两名选手均选择偷走,那么两人均分文不得。
在作选择时,两个选手可以有30秒时间面对面地交谈,谈论自己打算如何选择。
选手在简短的谈话中,都想让对方相信,选择偷走这件事自己想都没想过,因为这样会遭到数十万电视观众的唾骂,让他们背负难以洗刷的骂名,然而很多选手信誓旦旦的话音刚落,他们就选择偷走。
这档节目在观众中大受欢迎,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他们看到了很多节目以外的东西。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曾研究过三年共287期节目,他发现,年轻人大多不会选择“平分”,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未满30岁的参赛者。虽然在这个节目中承诺是博弈论中所谓的“空话”,但是如果有人明确承诺自己说的是真话,那么他这么做的概率将高出30%。
在对话环节中,尽管两人都声称打定主意要选平分,但他们的真实目的却是在对话过程中一边揣摩对方的心思,一边做出自己的决定。
人类准确判断情感的本领,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厉害。早在人类认知能力进化的初期,从他人面部识别情感的能力就形成了。若是看不出别人是否喜欢或厌恶自己,我们的繁殖机会大受影响,社交能力也会受限。识别对方心思这种能力,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正因为如此,在“平分或偷走”节目中,完美骗过对方的概率很低,这导致双方的选择项会趋同。
這个节目最经典的一幕是在尼克和易卜拉欣两个选手中产生的,我们还能够在网上轻易找到这段视频。当时他们的奖金总额有13600英镑,在两人简短商量时,尼克斩钉截铁地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一定会选择偷走,但是我保证,节目结束后,我会和你平分奖金。
易卜拉欣大为恼火地说:为什么不选择平分呢?如果我也选择偷走,大家半毛钱也拿不到。
主持人也从没听到这样的言论,不由插话说:这种承诺并没有得到节目组的授权,节目也不会对此作出保证。
尼克态度坚定,易卜拉欣显然非常生气,他愤怒地问尼克:“你的脑子究竟长在哪里?”尼克却笑笑地指了指自己的头。
当主持人催促两人作出最终选择时,易卜拉欣好像极度怀疑尼克的承诺,突然间放弃了他之前选择的那个球,而是拿起了另一个。
谜底揭晓了,全场的观众都看到了结果:两人都选择了“平分”!易卜拉欣惊讶地看着尼克,场下掌声一片。
尼克在这里玩了一点博弈论的小技巧——“边缘政策”,尼克的策略是故意创造风险(对方可能一分也拿不到),把对方逼到角落,从而迫使对方遵从你的意愿。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有一档名为《广播实验室》的节目,专门为这期的《金球赛》制作了一档节目。
主持人问易卜拉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易卜拉欣坦诚地回答说,我当时其实打算选择偷走,但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
主持人提醒说,你在节目中说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话,大致意思是你的父亲曾经告诉你,一个男人说话应该算数。
易卜拉欣回答说:“哦,那句话啊,事实上,我从未见过我的父亲,我只是觉得这段话会很感人。”
人性真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东西。
第四篇:躲进世界的角落美文
我心里有一个小孩儿,每当她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她就躲进角落。角落里有歌等着她唱,有谜等着她解,有回忆等着她凝视,有梦想如落叶一般等着她收拢,拾起……
在这里,她轻轻呼吸,慢慢走路。音符与音符之间的空白,形成音乐。在静默之中,在留白之处,有一片新天地。
我心里有一个小孩儿,她每一次躲进角落,都只是暂时的缺席。因为,她需要一点时间,重新找到她在世界的位置。
来到世界的角落,请保持安静,切断所有联络的管道,忘记时间,然后开始去了解这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就像在图书馆里一样,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也别好奇别人都在做些什么,读些什么书,你只要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做回你自己就行了。
你可以在花园里嬉戏,但小心点,别踩伤那美丽娇弱的花朵,风徐徐吹拂,蝴蝶轻盈飞舞。
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我是如何躲进这个世界的角落。但是我可以悄悄告诉你们,别人是用什么方法进来的:有些人是一做梦,就可以踏入另一个天地;有些人是一看书,就可以找到秘密的通道;有些人一陪小孩儿玩游戏,就不知不觉掉进了这个世界;也有些人一踏入电影院,就顺利躲进这神奇的所在。
这一次,我来到一个宁静的海边乡间,沿着一堵巨大的灰墙漫步。墙外轰隆隆地翻涌着惊涛骇浪,我被不时翻墙而过的浪花打湿衣裳,但天气是如此晴朗,空气是如此清新,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寒意,我感到心旷神怡。
或许你不知道,在世界的角落,每一棵大树里,都暂住着一个对世界适应不良的孩子,他们倾听彼此的心声,因此而获得慰藉。他们在夜晚对星空歌唱,歌声悠扬宛如天籁。
或许你不相信,这里的花会开出石头,石头会变成花。你希望我送你一枝很酷的花,还是一块娇艳的石头?
当你感到饥饿时,每一棵树都会竭尽全力,用最快的速度为你结出一颗芳香甜美的果子。
男孩儿手中那只被狐狸咬伤的青鸟,刚才还奄奄一息,现在已经开始拍着翅膀轻声啼唱了。每天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可以神奇地治愈昨日的伤痛。
等一下,请你再等一下!森林就要为你欢唱了,枝丫就要为你跳舞了,树干就要开始扭腰摆臀了,欢迎你来到这神奇的世界。只要再耐心等一下,忧郁的阴天转眼变为清朗的晴空。
但愿在世界任何角落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满满的幸福。每天能为世界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我一天最重要最美好的事情了。
尽管这个世界破洞百出,但真的不用担心哦。每个破洞都会找到一个补洞的人。但是,如果我们轻易放弃我们应该做的,世界同样也会放弃我们!最后,连角落都不给我们躲藏了。
我说的话你们都愿意相信吗?
第五篇:角落作文
角落作文
早上一走进教室,便觉察到了一股不太对劲的气氛。平时安静的屋里充斥着细小的议论声。每个人头都埋得低低的。不安分的眼神却并未盯着课本,而是不时地互相交换着什么意见。王老师面色凝重地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两三页纸。我悄悄溜到自己的座位上,胳膊肘撞了同桌:“What's wrong?”同桌头也不抬地指了指后面。我回头,瞧见后面的位子是空的。沈嘉没来吗?病了?我猜测着,同时也想,她太沉默了,每天说的话几乎不超过五句。
王老师忽然清了清喉咙,这是她要讲话的前奏。“同学们,我现在先不解释什么,我只想把沈嘉同学留下的这封信念一下,然后听听大家的想法。”
我好奇地抬起头。
“王老师,同学们,我知道我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大家都不愿意理我,可我没有别的办法好想,我只有离开„„”我吃了一惊,不明白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不是挺喜欢这个安静但又胆怯的女孩的吗?没人理她?噢,也许,但大家都认为是她不喜欢和别人玩呀!
“是的,我在班里扮演了一个很差劲的角色。在每次课堂提问我答错了问题时,班里总是一阵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默。大家不知在心底嘲笑
过我多少次了,是吗?而我孤零零地站在位子前,看着一个个低下去拼命忍住笑的头,甚至没人肯抬头给我一个鼓励的目光,那种心情呀,我实在难以忘记„„”
“老天!”同桌惊呼,“大家是怕她难堪才不看她的,谁会嘲笑她呢?”我点点头,原来每次答错问题后都平静地坐下的沈嘉,竟会有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
“„„还记得那次英语演讲吗?没人知道我鼓了多大勇气,花了多少心血,没人知道我在台上的忐忑与焦虑。也许我真的很差,可我只祈求有一点掌声,然而没有,什么也没有。我就那么没用吗„„”
我的心开始由惊讶转为不安,只是掌声而已,为什么会如此吝啬给予?谁都知道沈嘉那次的演讲出人意料的精彩,而这一切难道可以只归结为我们这个沉闷的班级并没有鼓掌的习惯吗?我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信已到了尾声。
“„„今天,是我的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孤独的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告别,应该不会给大家添麻烦,或许我会转学,或许不会再上学了,总之,这个讨厌的身影会从大家眼前消失。”
信读完了,教室里充斥着可怕的寂静,在这寂静下又分明有一股激荡的暗流,那是每一颗不安的心灵的震撼。
班长站了起来:“老师,我们会找她回来,我们知道该怎样做。”是呀,谁都知道该怎样做,可似乎谁都忘记了去做,敏感的沈嘉用她的伤口提醒了我们。忘记的也许很多,父母、老师、朋友、同学,在粗糙的日子里,我们忘记了周围太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