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把你的优势拱手相让美文摘抄
认识一位文艺界的腕儿。
他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好像生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贻笑大方露了怯。可是,他又是和善之人,通常自己不先发言,觉得先提话题定了调,别人就会不得不跟着走。每次和他的交流,就像打太极,推来推去就没下文了。有时他让人谈谈体会感受,对方也是客套得很,只在外围说事儿,一到发表意见的时候,就打住了。
所以,有他在的场合,基本冷场。
我认识一位教授,总是喜欢先发言。
几天前来北京开会,组织了一场小聚。哪里是吃饭,简直是又一场班级研讨会。她先发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入学时的细枝末节讲到如今的行业境遇。我们如同小学生,拿着筷子盯着她,点头称是。偶尔的时候,放下筷子附和。读书的时候就是如此,她总是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点话语停歇。你的思路,从来都是跟着她走。
所以,有她在的场合,大家已经懒得动脑。
还有我的爸爸。他既不是不发言的那类,也不是先发言的那类,而是第三种情况——无论他何时开口,都是这件事的定论。一件事情,大家争执不下,或者有存疑,他一开口,这件事基本就完了,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肯定是他说了算。
说起来很有意思。定好第二天出去玩,爸爸会安排好在哪儿吃早饭,几时出发,路线如何,都安排哪些项目,玩到几点比较合适。就像学校里的日程表,一节课结束,铃声响起,接着上第二节;第二节结束中场休息,然后第三节、第四节,一直到放学,各自回家。就算你有一百个不乐意,到了第二天,肯定得照此执行。你觉得玩本是件轻松的事,不需要像上学一样不迟到。不行,老爸就是老师,你根本没有说“不”的余地。
所以,有他在的场合,从来都是一边倒。
这就是我身边的三类“优势个人”,以及他们在场时的三种状态——冷场、依附心理、一边倒。
说他们“优势”,是因为在某个群体中,他们总是有意无意成了一种隐形的压力。只要他们在场,别人通常会迫于某种形势,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顺应他为第一要义。他不发言,每个人都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不表态,每个人都不敢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事情本身的自然状态可能并非如此,但因为他们的存在,大家都变得面目全非,准确地说,是面目模糊。
比如,每当那位腕儿出现时,我们就算刚才还在侃侃而谈,下一刻一定毕恭毕敬;每当那位教授在场时,我们就算很有想法,也会变得依附于她,认为她说得没错;每当我的爸爸一开口,家人会立刻停止讨论,一下倒向他那边……
同事要退休,送给我们每人一幅摄影作品,偏偏老大没有。老大假装拍了桌子,同事谨小慎微:“您要吗?大师?”在同事眼里,老大可不就是大师。她给我们看“每周一展”,本来在兴头上,老大一来,立刻变成小学生;本来对一张照片特有信心,老大往旁边一站,底气立刻减了三分;退休送我们留念,用老大的话说,扫地的,看门的都有,自己却被故意落下了。同事是不想送吗?不,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不敢送”!
是的,我们都难免迷信权威,尤其对于那些有威信、地位、权力、资历的人,我们总是先把自己放低了,然后去仰视。殊不知,正是“放低”这种心态,让对方显得无比“优越”,或者正是对方无意中的“优越”、“强势”,逼得你不得不把自己“放低”。
无论何为因、何为果,其实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我知道,那位腕儿自己也有点苦恼,他很想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不顾及什么权力地位;我还知道,那位侃侃而谈的教授,如今的水平已经不再让人仰望,大家也愿意说说自己的观点;我也知道,我的爸爸,他其实很孤单,即使我们都听他的,但是,从来不向他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印象中有一次参加培训,与一位女士同组。
她说,自己总是很自卑,从小就有权威恐惧,自己的父辈,都是挂在墙上看的。她是如此平和的一个人,说话像聊天,你发言时,她就特别认真,有不同观点,娓娓道来。我们那个小组异常活跃,大家都调动了自己最积极的一面。一直到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是业内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每个人都有点儿汗颜,为自己那些粗浅幼稚的言论,以及过于随意的谈话方式。如果之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优势人物在场,大家肯定都会有所控制,把观点整合清楚了再发言,或者来个优先秩序,多给优势人物让道。
因为被别人笼罩过,所以,知道隐藏自己的光环。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回到事件最原始的状态中来。把身边的你我他,都看做脱了社会外衣、没有身份和光环的人。
内心优势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当你给出去时,别人就会拥有得多一点;当你收回来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从容。
第二篇:别把青春的阳光碾碎美文摘抄
他是一位聪明而又乖巧的男孩,家住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自打他出生那天起,妈妈就发誓要把他培养成世界尖端人才。因此,男孩还没有上幼儿同,妈妈就忙着给他报特长班,请家教。妈妈的理由是: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男孩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很努力,也很勤奋。从幼儿同到小学毕业,男孩一直是妈妈的骄傲。每次考试,男孩的成绩总是稳居全校第一。男孩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妈妈的信念:儿子是最优秀的,一定要让最优秀的儿子考上最优秀的大学。男孩小学毕业,妈妈托人情,交借读费,不惜任何代价,让男孩到郑州最好的初中读书。
到了那所学校,男孩的梦魇才真正开始。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妈妈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专门陪读。这所学校果然是名不虚传——早晨5点起床,晚上10点放学;学生一日三餐的吃饭时问不能超过半个小时。每天回到出租屋,男孩都累得精疲力尽。可是男孩逃离了学校的“苦海”,马上又落入了妈妈精心设计的“牢房”:妈妈规定男孩每天晚上再加班学习半个小时。男孩不愿意,妈妈说:“儿呀,不吃苦中苦,哪得人上人。只有多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呀!”男孩没法,只好应了下来。
男孩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一日三餐,妈妈总是按时做好,放在餐桌上等他。饭热了,怕他吃饭耽误时间;饭凉了,又怕他吃出毛病。因此,妈妈每做一餐,就好像是做一次科学研究,不住地看时间,力争做到时间分秒不差,饭菜不凉不热,营养不多不少。一次,男孩被传染了红眼病,这可急坏了望子成龙的妈妈。妈妈陪儿子在医院输液,让儿子闭上眼睛,自己给儿子读英语单词,让儿子听,让儿子记。
男孩最终没有辜负妈妈的一片苦心。初中毕业,男孩考上了河南最好的一所高中。这所高中坐落在郑州西部郊区,闻名中原。据说,每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考生数量多达几百人。妈妈很高兴。因为考上了这所高中,就等于跨进了重点高校的门槛啊!
男孩上了高中,学校禁止家长陪读。妈妈只好回单位上班。不过,妈妈总是不放心孩子的成绩,不放心孩子的身体。每个周末,她总是骑着摩托前来接儿子。回到家里,她便把精心准备好的饭菜端到桌子上,让儿子吃。妈妈说:“学校的饭菜不好,你多吃一点,好好补补身体!”当然,最让男孩反感的是:学习、高考成了妈妈的口头禅。不仅如此,为了给男孩吃学习营养餐,她还专门为儿子报了周末补习班。
男孩就在这样的高压下读到高二,成绩在年级占到100余名。而用那所学校老师的话说,600名以前的学生基本都能考上国家重点大学。也就是说,如果自由发展,男孩完全可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可是,妈妈不满足,就像是一台榨油机,要一点一点地把儿子空余时间挤干。2012年寒假,她给儿子报了2个化学补习班,1个英语补习班,1个物理补习班,1个生物补习班,2个作文补习班。男孩就像打仗,每天不停地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不仅如此,回到家里,还要做作业,复习功课。
正月十六那天,男孩实在是太累了。他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让我休息一天吧!”妈妈说:“儿呀,你坚持吧,明天就要开学了,再坚持一天,就一天!”可是,男孩一分钟也不想坚持了,他实在是太累了。他对着妈妈吼道:
“我长了这么大,休息过一天吗?什么学习,什么高考,统统见鬼去吧,我要休息!”。
妈妈当然不肯。母子俩第一次发生了争执。男孩暴怒了。妈妈的脸庞在男孩的眼里忽而变大,忽而变小。他的耳边不停地轰鸣着妈妈声嘶力竭的声音:“高考,学习;学习,高考!”他什么也没有想,只为了不学习,便抓起了床头锻炼身体的哑铃,向妈妈的头上砸去!妈妈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
男孩名叫成才(化名),今年还不满17岁。2012年2月22日,郑州市中原区检察院依法对成才下达了逮捕令。当成才戴上手铐那一刻,长长地叹了一声说:“我终于可以不学习了!”
别把青春的阳光碾碎。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除了学习、升学,还有许多有青春的阳光。让我们把阳光归还给孩子,照亮他们青春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篇:别把混浊当高深美文摘抄800字
宋真宗时,晏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殿上。复试诗、赋、论时,晏殊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有一年,宋真宗批准臣僚们到各地览胜,唯独晏殊蹲在家里读书。宋真宗以为他不去游山玩水,是珍惜光阴、虔敬学问,便选他辅佐太子。但晏殊没有顺杆上爬,而是老实告诉皇上:只是手头紧才没有去。或云晏殊不够世故老成,岂知宋真宗就是欣赏晏殊的“傻气”——实诚真纯,对他倍加褒奖重用。
纯净的心,如池塘莲藕,即便身在污泥中,其所求的仍是那种至纯至净的人生。他们如一湖秋水,清澈见底,其实深不可测。像晏殊一类的人,虽然简单却非幼稚,自信和成熟深藏于心,仿若一轮太阳,照耀着灵魂,在媚俗的浊流中坚持着清高雅致的品性。与他们打交道就如感受春日清风、冬日暖阳,使人信赖踏实,亦让人心旷神怡、宁静致远。
然而,世上不乏精于方圆之道的人,以世故为得体、以因袭为老成、以推诿为明哲;偏信厚黑之学的人,逢人只说三分话,信奉“报喜吃甜头,报忧吃苦头,模棱两可有混头”,遇人遇事善于算计,把简单的工作关系搞得很神秘,把正常的人际关系弄得很复杂。还有的人做了官后,人前拿腔作调,“城府”很深,人后八面玲珑,挖空心思编织关系网。这种为人处世的庸俗哲学,虽如污泥浊水,但在一些人那里很有市场。
对这类把事情有意复杂化、处世故作高深之辈,有作家一针见血:复杂常常使人望而生畏,很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叫人摸不着底细。正如池塘之水,因其混浊,让人以为深不可测,实则很浅。以混浊为高深,终难掩其浅陋。在混浊中随波逐流而不能自守,亦必如田螺般沾染污浊。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处理,是愚笨的;而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聪慧的。一位哲人讲:“心思复杂了,人就不简单了;心里简单了,人也就纯净了。”自己复杂而混浊,事情也会变得复杂混浊;自己简单纯净一些,做人做事也就直接快捷得多。我们应当把头脑变得像世界一样大,而不要让世界变得像头脑一样小。
生而在世,为人处世,还是纯净一些为好。不让自己的心灵负重,我们就会充分领略到,人生,纯净最美。
第四篇:别把工作当娱乐美文摘抄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只看门狗,为了让盗贼远离主人的房子,整夜不停地吠叫。一只驴看到此景,以为看门狗吠叫是自己逗乐。所以,它也嚎叫了一整夜。第二天,驴的主人以为这可怜的动物生病了,派人去把村子里的兽医叫来,并把情况告诉兽医。
兽医对驴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说:“朋友,你必须立即在这只驴身上烙上烙印,否则它很快就会大病死去。”
驴说:“我向你们保证,我什么毛病也没有。我昨晚只是自己逗乐而已。”
这位不屈不挠的兽医说:“哦,不,我知道这个狡猾的牲畜的意思。它是情愿死,让你蒙受损失,也不愿意被烙和恢复健康。”
所以,他们用绳子把驴子捆起来,用烧红的烙铁把它全身烙了个遍。
一段时间之后,驴走出去,想看看在自己生病期间村子里有什么变化。看门狗问它为什么被烙了。驴讲述了这个故事。看门狗叹道:“把工作误作为娱乐的人,肯定是要为其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的。”
第五篇:别把错误关在门外的美文摘抄
泰戈尔哲理诗中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话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它向世人揭示出令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7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解说词。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妙!展览无用的废品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点的好东西,而既然放错了地点,就不妨重找个地点放,谁找准了这个地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市,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假医假药陈列馆,被揪出示众的全是坑人骗人害人的玩意儿。参观者睹物反思,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打假教育,并在感慨万千后切实提高了识别假货的能力。正因为展览会的设计者们为假货这个垃圾找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好地方,他们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大科学家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为了寻找一种高效率的灯丝材料,做了1200次试验,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取笑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
“不!”爱迪生反驳道,“我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正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大科学家以无用的材料作为无可辩驳的反证增强继续实验探索的自信。
有位哲人说,失败的味道挺苦,包含其间的道理却是甜的。可见经营失败就是一种高明。关键是,你必须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使他很快地成了富翁。
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的人、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识它的人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