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觅渡_觅渡_渡何处?》教学设计(蔚志升)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学设计
一、切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
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今天,随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认识人物瞿秋白。
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瞿秋白简历
1899出生于江苏武进(现常州)。1917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19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1920任《晨报》特派记者,赴苏联。十月革命后中国人第一次在苏联向国内发出各种现地报道。1922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的编辑。参与筹备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1924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1927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路线。1928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等。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1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王明等人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交往甚密。1934在江西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长。1935二月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被枪杀。
作者的事迹概括:“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文中语句)但是,历史并没有把他忘记,1986年常州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作者梁衡去了三次。“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第一次就想写篇文章,“但是6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为什么?“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瞿秋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展示图片)。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一位作家在拜谒瞿秋白故居时,身后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走了进来,“哇!瞿秋白好帅啊!”男孩女孩都叫了起来。作家不由地感慨:“秋白先生何止是帅!好好地读他吧,他是洪章巨著,他是峻岭高峰,能读懂他,一生将受益无穷。”用梁衡的话说:“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探究]欣赏“名画”,解读秋白
(一)、根据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概括出作者解读的角度。
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二)、联系课文第六自然段,把握第三、四、五自然段,分析写法,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感悟,具体解读人物——为什么人们不会把他忘记?
1、对生:
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了丁玲、郑振铎、鲁迅等,也谈到了梁实秋,分别起什么作用?
衬托、对比中体现瞿秋白选择的伟大。
(2)为什么人们没有把瞿秋白忘掉?
他富有才华(衬托),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博大的心胸)。
引导:投笔从戎(班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杨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资料:(1)、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是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儿时》)(2)、瞿秋白《赤 潮 曲》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
【注释】
1、赤潮——红色浪潮,指苏维埃革命。
2、晓霞——“晓霞”喻示着革命事业生机勃勃。
3、福音——本意为“福音书”,在这里意为等到革命成功,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幸福。
(3)、1931年5 月瞿秋白因上海党中央某机关被破坏而避难到茅盾先生家中,与茅盾谈起了创作问题。之后,他与妻子杨之华扮作乡村新来到上海的人租了南市紫霞路68号——一个爱好文学而又同情革命的谢詹如的两间楼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自此直到1932年冬天,他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和杂文。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建立了亲密的战斗的友谊。鲁迅为了表明他特别看重他们的友谊,将清代何瓦琴语书写成立轴赠给秋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
(4)、鲁迅编辑的最后一部书——《海上述林》
从1935年10月开始编辑工作。一个月之后,30余万字的《海上述林》上卷编就。《海上述林》这部书,鲁迅是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送交开明书店出版的。表达了华夏人民怀念瞿秋白的深刻含义。为人民的人,人民不会把他忘记。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响在耳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就意味着要流血牺牲,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就是1935年,在这生与死的抉择中,瞿秋白何去何从?
2、对死
第四自然段
(1)文中写了向忠发、顾顺章等,也谈到了文天祥、鲁迅、朱自清等,作用分别是什么?
美丑对比中体现体现瞿秋白在死的考验面前的崇高,烘托中可见伟大人格的可贵。
(2)为什么历史没有忘了瞿秋白?
维护的是做人的尊严。
引导: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为人进出的门紧缩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
资料:(1)、《多余的话》:
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我去休息了,永久去休息了,你们更应当祝贺我。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瞿秋白《多余的话》
(2)、早期共产党人夏明翰吟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千古绝唱,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共产党员、民族英雄吉鸿昌面对刽子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可谓壮怀激烈,气冲云霄。而“此地甚好”,似雨洒江南,雪落塞北,留下的是一曲凄美的绝唱。
(3)正如瞿秋白在长汀狱中所作《卜算子?咏梅》所言:
寂寞此人间,且喜此生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可他还写下了《多余的话》。
3、对名
第五自然段
(1)秋白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但他又写了一篇《多余的话》,但人们还是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为什么?
(2)怎样解读《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严格地剖析自己的灵魂,剖析着从绅士家庭走出的自己是怎样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的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的煎熬。以致在一度时期这篇解剖书成了定他为叛徒的罪证„„”(文中语句)
鲁迅的《野草》——心灵的探寻。《呐喊》《彷徨》展示的是心灵的印痕。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为虚名,君子坦荡荡。
资料:
1、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哪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鲁迅《写在〈坟〉后面》:
2、《觅之渡》
人生之河流,我欲泅渡何处?何方?
波涛泛起了 沉浮的故事
泅渡了千年、万年 一枝寻梦的竹篙
觅寻着 永久的期望
沉没的 都将沉默
浮起的 必然肤浅
我是一块石 被挟裹着
向前、向前„„ 但我却上溯
河之源头 逃离了 你的方向
逃逸了 我的踪影
思念 插上了翅膀
却翔不过 心的河流
水样的温柔里 铰不断的
是牵挂 是留恋
还是„„ 停留
我站在岸的这边 你在我的彼岸
觅渡、觅渡 渡之何处?
岁月的长河 渡之所在? 一羽漂浮
魂牵着 对你永恒的约定
超越了梦想 时间的阻隔
已没有距离 觅之渡
就在 你心的河弯
我心的港湾 匆匆莫匆匆 匆匆太匆匆 我将你 挽留
4、概括总结:为什么人们没有把他忘记?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名画解读总结:大写的“人”。
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秋白不朽!
附板书:
书生 生 心忧天下
柔弱 死 坚强从容
完美 名 坦荡真实
五、思考:文章为什么以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
1、祠堂前,原有一条小河,叫觅渡河。
2、很好地概述了瞿秋白探索的一生。
3、同时,是对瞿秋白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瞿秋白用在《多余的话》的篇首。
无怪乎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终究会还历史以真实。
六、历史反思:有才——惋惜、悲剧(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瞿秋白的死无疑是悲剧,悲剧的原因何在?
“秋白死在国民党的枪下,却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文中语句)
资料:1969年11月12日,河南开封,刘少奇弥留之际,喃喃自语: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所谓的“叛徒、内*、工贼”即使在最为严酷的时候,他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他说,要打倒就把我一人打倒,广大党员干部没有错,他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荣辱换取国家的太平,对党忠诚,对人民信赖,对真理的追求,至死不渝。)希望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祝愿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一帆风顺,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七、作业设计: 有一句很催人奋进的鼓动语:我们一直在努力!但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努力,还在于寻找,寻找生命中必需的东西。比如寻找自信、寻找勇气、寻找希望;比如寻找智慧、寻找知识、寻找生命的底蕴、寻找真理„„生命,由于寻找而变得坎坷和丰富;生命,由于寻找而变得美丽。请以“寻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二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4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课题:觅渡觅渡渡何处 课型:新授 课时:2课时
教法: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梁衡的生平、作品等情况;
2、熟读课文,感受瞿秋白伟大的人格魅力;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的写作特点。
4、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重点:作者对瞿秋白的评价 难点: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监狱写的《多余的话》的题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人们为什么永远纪念他?今天,我们来学习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板书)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瞿秋白简介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入党。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30年8月回国。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从1931年夏至1933年秋,在上海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2月来到苏区,任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月18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四、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深邃suì
自诩xǔ
濒于bīn
解剖pōu
罗裳luó cháng
飨xiǎng
五、课文品鉴、探究
1、本文的层次如何划分?
2、作者对瞿秋白的总体评价是什么?这样评价的根据是什么?
3、作者以“觅渡”为切入口来品读瞿秋白这幅名画,这样切入有何好处?
4、本文既没有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也没有一般意义上主观抒情和直接议论,说说作 者是如何展开文章的?
5、如何理解“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和“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这两句话?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4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第2课时
一、学生自主看书,小组合作讨论。
二、教师明确:
1、本文的层次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1-2)、介绍写作瞿秋白的缘起和瞿秋白的人生悲剧。第二部分(3-5)、从瞿秋白对生、死、名的态度,探索并由衷赞颂其伟大的人格。第三部分(6)、高度赞扬瞿秋白“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不朽精神。
2、作者对瞿秋白的总体评价是什么?这样评价的根据又是什么?
对生:心忧天下 秋白不朽
对死:视死如归
对名:坦荡真实
3、作者以“觅渡”为切入口来品读瞿秋白这幅名画,这样切入有何好处? ①“觅渡”恰好交待了瞿秋白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因为瞿家旧祠堂前原来就有一条觅渡河,这是瞿秋白曾生活过的地方。
②“觅渡”正好是瞿秋白一生探索却无果的象征。因为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一生都在觅渡,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
4、本文既没有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也没有一般意义上主观抒情和直接议论,说说作 者是如何展开文章的?
本文不是以时间为顺序客观叙述人物的生平业绩,而是以人物的才华和视死如归、淡泊名利、“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格为脉络,并辅之以作者深沉的议论和感伤的抒情来展开文章的。
全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水乳交融。
5、如何理解“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舍其事”的“事”是指瞿秋白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和身为共产党领导人的名誉;“成其心”的“心”是指他自己所希望的人生和生活,以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之心。
6、如何理解“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内心纵横交错”是指他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的人,而非被简单化的革命家或者文人。
“坦荡如一张白纸”是说他人格磊落,勇敢地把自己复杂内心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不顾自 己已经获得的荣耀。多余的话并不多余,正是他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的呈现。
教后小记:
第三篇:《觅渡》读后感
读《觅渡》有感
《人杰鬼雄》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瞿秋白的散文。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以至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几十年来,描写秋白、纪念秋白、评价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是第一个从人格上剖析秋白,一层层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用秋白的人格魅力在读者心中搅起了轩然大波。难怪此文一出,先后有百多家报刊转载,难怪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诚哉斯言!信哉斯言!记得当年《觅渡》一出,我们几个先睹为快的人,便不约而同,相互推荐。此后的几年里,我读此文不下十遍,每读一遍,就觉得和秋白接近了一步,但又总觉得和秋白有说不尽的话。秋白一生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梁衡的《觅渡》是一篇读不尽的散文。
梁衡评价瞿秋白的话:“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或许,这句话是最能概括整本书的内涵的,也是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以瞿秋白的才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名医。但他却偏偏选择了革命家这条路。他的壮烈牺牲,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景仰和崇敬。梁衡评价其为“舍其事而成其心”,也就是宁可放弃轻松安逸的生活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想:人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何为人生价值?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我以为,就是高远的目标。那怎样的目标为高远?我觉得至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即可。梁衡在《读韩愈》中写道:“他(韩愈)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枉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这也是“舍其事而成其心”,韩愈在大一统的江山上被金銮殿上的御笔指来划去,他的生活或许不像瞿秋白那样是主动放弃轻松安逸,多少有点无奈与悲凉。但生活的坎坷并没有消解他善良的心灵,他的心中仍然是有那么一种精神,一种目标。虽然这目标比之于在朝廷上辅佐君王、治理江山小得多、卑微得多,但仍是符合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的良知的,那就是既然为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舍其事而成其心”,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一颗善良之心,也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安宁祥和。所以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己于他人都为有利。
梁衡说过:人生的价值恰在于昭示过程的进行。“目标的出现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的价值不会因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宣告完成,相反的,在完成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人生的价值才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曾一次次地被杨善洲的事例深深感动。做了一辈子的地委书记,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本应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舍其事而成其心”,在一个目标完成以后,再寻求到了新的更艰难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就是植树造林。老人走了,换来的却是翠林青山。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一个人定不会空虚,而且定能快乐长久。所以说,一个能够“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能够不断寻求目标体现人生价值的人,是能真正体悟生活美好的人。
但我并不是说要“成其心”必须“舍其事”。我们之所以铭记瞿秋白、韩愈、杨善洲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因为他们的悲剧和苦难而增添了些许的更为人夺目的光芒。但是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仍是有的,比如歌德一生养尊处优、荣华富贵,也照样能独领一帜,成为世界文学星空上的明星。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想要成其心,要实现人生价值,假惺惺地去受点苦、磨点难是不行的,关键是那颗心是否坚定、是否本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愿吃苦,没有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是一味地渴求安逸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余秋雨曾说过:“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我更愿意把这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精神说成是文化人格,它所支撑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不苛求我的文字能对这个社会有多大的改观,但至少,我们应该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唯其如此,才不致于使灿烂的民族精神沦于黯淡。
“舍其事而成其心”,短短一句话,承载的是很多很多„„
第四篇:觅渡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觅渡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09-2010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德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文件为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教育局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德育为首,以养成教育为核心,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不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扎实有效的主题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和体制,力争学校德育工作再创新的辉煌。
二、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德育体系,优化德育方法,整合德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教育以及反邪教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与指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团队工作,积极参加沧浪区第三届少代会。不断推进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抓住世博会召开的契机,积极开展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阳光每一天”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着力提升心理健康专兼职辅导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特别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学生和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努力造就思想先进、品德高尚、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精神奋发的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一代新人。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办好家长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实行值日领导、值日教师和 1
学生值日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组织教师学习贯彻《小学德育大纲》、《德育规程》、《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和上级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3、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召开2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学习理论,探讨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抓紧抓实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1、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
2、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世博会为契机,通过举行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我与世博共成长——小小文明志愿者在行动”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故事会、红领巾广播、板报宣传,班级网站等活动载体,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注重发挥文明班级、“文明礼仪之星”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3、结合清明节、“五一”、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4、感恩教育。结合“学雷锋活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应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1、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关
爱后进生、贫困生、特殊群体儿童,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思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正常化、科学化轨道。
2、要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状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耐挫力。
3、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快乐小站”,按照要求定期、定时开放,及时发现处理学生的困惑,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帮助,倾听学生的心声。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五)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办好家长学校,1、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要求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家访,和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理解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召开家委会会议,全校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能够和每一个家庭取得更多的联系,建立起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使学生从中获益,我们学校也将受益匪浅,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2、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发挥德育基地的教育作用,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利用一切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3、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班会课等进行普法教育,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入开展 “交通安全教育”与“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教育以及反邪教教育活动,加强警校共建文明活动。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寒假生活总结。
2、班级环境布置。
3、制定德育计划、班队计划。
三月份:
1、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开展社会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活动。
2、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感恩教育,反哺教育。
3、“文明故事你我他”文明故事在线活动。
4、“我与世博共成长”关心世博、了解世博主题活动。
5、“植树节”环保教育。
6、结合“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进行安全教育。
四月份
1、“我与世博共成长——小小文明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
2、“文明故事你我他”文明故事在线活动。
3、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深入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4、进行春游安全教育。
五月份:
1、家委会、各年级家长会。
2、“文明故事你我他”文明故事在线活动。
3、“精彩世博 缤纷体验”主题活动。
4、母亲节、助残日感恩反哺教育。
六月份
1、六一庆祝活动。
2、文明班级、文明礼仪之星评比。
3、暑假生活指导。
4、暑假安全教育。
第五篇:上下而求索——《觅渡》读后感
上下而求索——《觅渡》读后感
《觅渡》是一本散文自选集,作者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梁衡。
这是第一次读梁衡的东西(据说他的《晋祠》和《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没有印象),扉页的作家简介曾让我有些担心此人的官方背景会影响到文章内容,令我读不下去。读过之后才发现不然,就这本《觅渡》,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出版的,拿到我手中的,已是2014年第15次印刷本——很说明我担心的多余。
序言有两篇,一篇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追求一个境界》,季老认为散文的“散”只是表象,应是为文者“惨淡经营”所得的一种文体。作者梁衡与他所见略同,并能将个人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特别是写人物的散文方面,已经过了“形似”“神似”两层,直达“境界”这第三层。在当世散文家中无出其右——评价相当高了。另一篇序言是作者自己写的《我的散文观》。文中作者提到,仅仅是传达信息和知识不算什么,也并非散文这种文体的特长,主要是为文者通过文,传递他有个性的思想,传达美。“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
集子分为“大情大理”“青史如镜”“山川如我”“理性人生”几个部分。最欣赏《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跨越百年的美丽》《石河子秋色》《吴县四柏》《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试着病了一回》《桑氏老
人》《人与石头的厮磨》《奉献给死者的艺术》《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这几篇。选多了?„„这些具体就不讲了,读者自己去看。
集子后面一部分附录,包含四篇文章:《<觅渡>自注》《我写<觅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和《文章五诀》。
先说《我写<觅渡>》这篇,作者记录了自己之所以写该文的机缘因由,乃至对人的看法和文章的构思。比如人的价值分有形的“功业”和“无形”的价值(人格力量)。比如作者在文中设计了三个“如果”用以展现瞿秋白如何看待“生”“死”“名”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还有一个隐含的“如果”(人生的悲惨)——如果人格上不那么光明磊落,且能够尽其才用和遂其心志„„形成对比和巨大反差,更塑造其生动伟大人物形象。加上此人在我党和民族史上有代表性的背景,于是乎成就了这篇伟文。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写作题材的一点看法,他认为当代社会散文写作题材纷呈,却独缺少政治类散文。认为政治与人类社会丝丝相关又波澜壮阔,不可缺失。分析其中一方面有作家对政治的偏见与疏远,另一方面有能力不及(要求有政治阅历,思想深度,文学技巧)。我国有优秀政治散文的历史和土壤,先后有《过秦论》《岳阳楼记》《出师表》《绝笔书》《少年中国说》《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别了,司徒雷登》《松树的风格》等„„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新时期就要有为之代表的优秀作品,期待着这方面的新作品,好作品。
《文章五诀》是写作技巧交流文章。认为好文章除了要有好的内
容外,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用典等写作技巧要在文中有变化杂糅交替使用,所谓“文无定法,行云流水”。某种文体以某种技巧为主,比如说明文用“形”,叙述文用“事”,抒情文用“情”,论说文用“理”,(再结合个人知识积累时不时加点“典”)。但要想内容丰富好看吸引读者就需要“五诀并用”,名家名品大多如此,如《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为人民服务》。水平越高的作家,虚实交错,使“纪实文可免其浅,说理文可避其僵”,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好了。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文字多是2004年以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