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田园情怀杂文随笔
这段日子真是糟透了,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的有近十天了,还不见好。或许是由于抵抗力下降,好久没露面的口腔溃疡又来串门,真是一波未停一波又起,我简直要崩溃了。今天气温较高,春的气息很浓,本来如此好光景,一家人出去踏个青什么的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无奈受这病体拖累,只能安于家中修养了。
没精神出门,只好在自家小院里寻找春的踪迹。看着亲手栽种的那些花木都在使劲抽芽,心里满满都是欢喜。我会呆呆地看上许久,花木的那种生命力的萌发会让我感受到一种健康与美好的情愫。原先我以为已经死掉的那株牡丹,不经意间竟也开始冒出了新枝,令人惊喜不已。
对花花草草的这份喜爱似乎由来已久。我清楚地记得很小的时候住在乡间,虽是竹篱茅舍,但是有竹林环绕,有桃花盛开,有枣树、柿子树、杏树、石榴,有月季、鸡冠花、凤仙花、太阳花,当然还有年老的外婆。我还记得自己那时学着外婆的样子给花草浇水施肥。那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只可惜我不擅长绘画,如若不然,将其展露纸间,是多么美妙。其实那个年代里的大人们充满艰辛,只是我们当时根本不懂。我们没有现在的孩子们如此这般的物质享受,但是却有着数不清的快乐,在风吹麦浪之中,在雨打芭蕉声里。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对土地的亲近,使我选择买了一楼带院的房子,我觉得这样才接地气。当很多人家把院子里整个贴上地砖,我则保留了大片的土地面积。我胡乱地在里面种植花木,看花开花落,我会时常不经意间想起儿时的场景。如今,那幅画面早已不存,外婆也离开我们许久了,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于不知不觉间,永远烙下了那样一份恬淡的田园情怀。
第二篇:小布尔乔亚的情怀杂文随笔
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来到上海,恰好发小在,于是畅游了一波。
外白渡桥依然有他独特的魅力。
它是租界时期的上海中心,它是矛盾笔下《子夜》的开篇,它是各大影视剧上海外滩的标志。
它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传奇故事的历史钩沉;
见证了多少旧上海人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无数现代人的爱情与年华。
所以,赵薇跳江的是这座桥吗?
站在外白渡桥上,安静的黄浦江水从脚下流过。
倒映在江中的是,林立的现代化高楼与奋斗者的梦想。
安说:“别发呆了,外滩走一走”
“嗯”
“等我把计步开开”
“……”
外滩对面是地标建筑东方明珠与上海中心。
远远望去便有高耸入云的威压感。
当你真的走到它的面前,你才发现自己究竟有多渺小。
它就像一个睥睨众生的巨人,俯瞰着你,甚至根本都看不到你。
这是上海的金融中心,这里有数不尽的奢侈品。
我问安:“在这生活压力一定很大吧?”
安说:“你以为老子天天没事来这?”
晚上安带我在猫屎咖啡厅,吹吹江风,看看江景,体验一番小布尔亚乔的情怀。
安问我:“上海什么感觉?”
我说:“就一个字,贵!”
安说:“如果不觉得贵,咱们就是布尔乔亚了。”
北上广深容不下肉体,三四线小镇无处安放灵魂。
再补几张其他行程时拍摄的照片。
英伦风的天津路
七宝古镇
其实上海整座城市都充斥着小资的情怀。
无论是文艺范儿聚集的田子坊;
原创设计师品牌与网红店遍地的新天地;
已被商业化侵蚀严重的豫园;
美食遍地的人民广场;
还是去了就想疯狂买买买的南京路(就想想);
Ps:这些地方由于人太多,并没未拍照。
当你放下工作的烦闷,放下所谓梦想的执著,转而追求浅显的内心、物质、精神的享受,体验小资式虚荣与惬意,那感觉真的是……棒极了!
“喂,醒醒,赶不上回去地铁了!”安说。
我知道这里的生活并不属于现在的我。
但其实,放下紧绷的神经出去走走,给未来一些期待,也许正是旅行的意义。
回到深圳后,我突然想到了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一句话,“我有时候会想到你,你应该在北方。”
第三篇:多彩端午别样情怀杂文随笔
“端午节”在我们天津俗称“五月节”,因为节日处在阴历(现在叫农历,过去说皇历)的五月初五日,故而习惯上又有“五月当五”之说,因为这一天是固定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在我国,端午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节日,节日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更由于南北不同,活动当然各有侧重了,各显神通。但不管南北有多大的不同,在这么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插艾蒿和吃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文化气息不如以前浓郁了,原因之一就是对端午文化知识的缺乏。在现在年轻人的看来,端午节好像就是吃粽子,除此之外似乎觉得没什么其他的内容或活动了。其实这也不怪年轻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洗礼后,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淡薄了,老年人在年轻人面前很少提起,年轻人的不知而导致不太关心或淡漠,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更有甚则,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受外国文化的影响,纷纷追逐外国的节日,处处漫散着“洋气”,过“洋节”,争先恐后的追赶着国际时髦,热衷于追随着洋节的节奏奔跑,且津津乐道,自然也就对中国固有的且内涵深厚,又富于文化底蕴节日很自然的就不愿了解,故而也就知之甚少。
在整个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中,信息的快捷把一个诺大的地球生生的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使许许多多的世界文化就如同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样,在感到新奇惊喜的时候,接受并容纳外来文化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年轻人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阶段,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季度繁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渗透,彼此交织而难以分辨,从而造成盲目崇拜的今天,在人们的眼里似乎有点见怪不怪的倾向,对一味坚持中华传统的上了岁数的人,在年轻人的眼里反倒变得少见多怪了。不仅文化,在饮食的食品方面尤为突出,不信你出去转悠一圈随便看看,到处都是眼花缭乱的外国食品,甚至有的纯国产的还要冠以外国名称,在包装上看不出一点国产的样子。外国食品那绝对是丰富多彩,一天吃一样儿在一年中绝对不会出现重样儿。粽子算什么,太单调而乏味道。几十年不变,太缺乏个性,吃不吃粽子对他们来讲已经无关紧要了,比粽子好吃的东西多了去了,为嘛非得在这并不怎么抓人胃口的东西上大做文章。更何况粽子一般与甜有关,属于高脂肪,高蛋白,有增肥的嫌疑,尤其是年轻的女性肯定会有些担心,吃那么多含糖量过高食品,还怎么保持苗条的身材。在当前社会中,没有骨感的人是没人喜欢的,吃那么多的粽子身体胖了嫁不出去你能负得起责吗?
正因如此,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就不太关心这些传统的节日,反对外国传入的节日倒很上心,甚至有一些崇拜的意味。是那些所谓的洋节具有了无形的吸引力,还是年轻人们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了,这一点还真的值得深思。就拿这端午节来说,估计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加三,甚至更多。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绝对不仅仅是吃粽子这么简单,在一个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粽子身上,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道德信仰和爱国情怀。一个看来极其简单的粽子里究竟会有多么深刻,而又令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含义在其中呢?不探究根源岂能有深刻的领悟,没有领悟又怎么会体会深刻的内涵,更不用说为之感动或坚守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是一个月中的第一个五,故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这一天的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每家在外屋门(有的地方称作堂屋)框上插菖蒲、艾叶,在院中和屋里薰苍术、白芷,人们喝雄黄酒的习俗,都是为了驱虫灭菌,防治疾病,以及为了压邪。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诸多的版本,流传最广的,也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则是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力主联齐抗秦,因触动贵族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当得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时心如刀绞,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在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中,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演变成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划船捞救,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避雨的小舟得知打捞屈大夫遗体时,冒雨出动,争相前往。此后每到五月初五,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演变成为龙舟竞赛。唐代文秀有《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于端午还有诸多传说。迎涛神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端午节风俗中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风物华纪丽》“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也正因为有那么多的传说,才会伴随着那么多的习俗延续下来,才使得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变得丰富多彩,这其中都反映了在我们先祖的心中,永远怀揣着一份对爱国志士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祝愿。也正因如此,才会流传两千多年,使一个看似简单的日子变成了一个传统、隆重且丰富多彩的节日。
端午节还有很多的民间活动。因南北差异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初衷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龙舟竞渡”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赛龙舟多在南方,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蒸苇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和豆馅的粽子;南方则有以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还是我国古代的卫生节。在过去卫生条件差,医疗技术落后,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中成药和西药可供选择,只有中药一种。现在到医院里看病不是化验就是B超、核磁、多普勒等高端科技,虽然麻烦但也提高了医疗诊断水平,这在过去别说想,连听都没听说过。过去虽然没有先进的医疗检查的设备,但我们的老祖宗却有着一套预防疾病的高超手段,并推而广之。中医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进行全民性疾病预防的节日。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点缀装饰之妙。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插艾(天津人发nai音)叶菖蒲。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端午时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框,以驱蚊虫和细菌,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用以驱瘴。艾,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为了防病,反映了中华民族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优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反映了我们的先祖对于人们的健康,对于疾病的防治是多么的重视,这其中也说明了我们古代讲究卫生的意识。预防和重视疾病就是为了健康,所以在历史上我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记得小的时候,在过五月节的时候,小男孩都要穿虎鞋,在每只鞋面上缝有一只用蚕茧或布作的“老虎”,稍大一点的则用针缝在左前襟上,里面放有几种草药,这中草药不仅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还可以防止病毒和细菌对身体的侵害。在制作前先要把蚕茧用雄黄酒染黄,在靠前的一面还要用笔画上老虎的眼睛、鼻子和胡须,缝上耳朵,在靠后的一面缝上一只尾巴,在身上画上黑道,就像是一直活灵活现的老虎。女孩则在腰间拴一香囊,里面同样放几种草药。香囊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做成心型的,也可以做成桃、水瓶、苹果等形状的,还有的在上面绣上图案,最简单的就是缝一个小布口袋,在一头穿上线绳,而后拉紧拴扣,就像一个单肚的葫芦,在腰间来回的晃荡,使里面的药味散发出来,一缕缕的药香飘荡着,令人心旷神怡。看着每只脚上一只黄黄的“老虎”,走起路来还跟着脚步一起左右摇摆,香气随着脚步飘荡,心里那才叫美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一样,因为粽子好吃解馋,是孩子们十分向往的一种食品。粽子有“米”的和“面”的两种。苇叶包粽子要用江米(糯米),在北方要放枣,枣有红枣(大小)和蜜枣、黑枣之分,还有豆馅的。豆馅都是自己家里做的,那叫烀豆馅,技术性是很高的,要有丰富的经验,不会烀的一烀就煳,可难吃了。在烀豆馅之前先要用水把红小豆泡上一宿,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水,先用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煮,并要用铁铲不时翻动,以防煳锅。等到红小豆完全煮烂,便用铁铲在锅中揉搓,直到完全变成泥状再把红糖等放入搅匀盛出放凉,用手抟成尜尜或球状待用。面粽子有很多讲究,面要用一二淋儿的面(后来的富强粉),这种面不仅白而且筋道,条件好的人家在和面的时候要加入鸡蛋和香油,吃着更加香甜可口。面粽子也叫“糖三角”。其实说“糖三角”是不确切的,面粽子里面的馅不止糖一种,可么以多种多样,比如桂花、核桃仁、花生仁、松仁、芝麻、葵花籽等很多的品种,把这些东西捣碎,拌以红糖或蜂蜜,还可以掺上红枣、金丝玫瑰等果脯,吃起来那才叫丰富多采,津津有味,吃了一个想两个,把肚子吃得鼓鼓的还想吃,可是却实在吃不下去了。奶奶说我们叫“眼馋肚饱”,意思是我们太馋了。其实也怪不得我们馋,在那种一天到晚三顿棒子(玉米)饽饽就咸菜的年代里,天天盼着能够吃上粳米白面,但那只能是一种奢望,好不容易看见了白面和江米粽子,而且里面的馅又香又甜,谁家的孩子不是馋的流哈喇子,恨不能吃一顿饱三天。在那个年代的孩子们的心目中,粽子绝对不是简单的粽子,更不只用于果腹的食品,而是心中的一种惦念和企盼,甚至于是一种向往。
想象那时候吃粽子的表情真的可以用贪婪来形容,那都是因为缺嘴而馋造成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的医疗技术提高了,过去那种以艾和菖蒲防病抑菌的方法已显得落后了,早已经被既方便又科学的疫苗所取代,消毒粉、消毒液、灭害灵之类效果好且用着方便,五月节插不插艾蒿已经不重要了,老人们也不过是为了重温一下心中的那份怀念而已,图的就是个心气儿,倒也彰显了节日的氛围。但对于打扫室内外卫生的习惯还是应该坚持的,因为这是一种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对于保持优美的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实际意义。至于在这一天,尤其是年轻人,要不要吃粽子,是吃面粽子还是吃江米粽子就更不重要了,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意愿自由选择,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粽子早已不是什么奢侈的食品了,再也不会出现馋得流哈喇子的现象了,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样儿的就吃什么样儿的,不必拘于形式,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在五月节的习俗变化中我们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看到人们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后,生活习惯的变化,现在真是赶上好时代了,虽然我们无忧无虑的吃喝不愁,但这端午节的习俗和来源不能忘,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尤其是对于爱国这一主题的诠释。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地过好这每年一度的端午节的同时,把爱国精神牢牢地记在心中!
第四篇:情怀可如当时旧杂文随笔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儿时的村庄。
曾经儿时的村庄,已然改变了模样。行走在陌生道路上,找不到方向,询问了村里的遇到的人,大多数都是茫然的看着我,他们并不认识我是谁。心里莫大悲哀,为什么,回家,还必须要问路?心里无言的疼痛。
母亲带我离开这个村庄的时候,我还是懵懂的年级,许多的记忆,恍惚只是在梦境里。
我曾经在梦境中,一次次梦到一个偏远的村庄,一条清清的小河,大片的橙子园,还有老屋前高大的柚子树,还有一株广玉兰,一切历历在目。
如今,我一个人回来。我离开这里时候,母亲带着我,一步三回头。我回来时候,母亲已不在,物是人非事事休。
小河还是那条小河,只是修整了,加宽了,砌了整齐的水泥围栏跟台阶。小河里的鱼儿还是曾经的模样,快乐的游来游去,仿佛鱼儿从来都没长大。如今小河边穿着高跟鞋亭亭的我呢?可还是曾经那个丑小丫?
时光倒退,一些记忆片段,柔软在心底。
记忆中,很小的时候,曾经的小女孩,光着小脚丫在小河边跟父亲玩水,晒得黝黑,跟个野小子一样。那个时候,我想我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每次玩到夕阳西下,总会有一个宽厚的背,背我回家,我记不得他的面容,可是我知道他是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如今,小河依旧,鱼儿依旧,阳光依旧,可,人已不是当初。
小河周围是大片大片的橙子园,有的橙树垂垂老矣,沧桑的枝条,无言的上伸天空。有的被新树代替,生机蓬勃。可我依然对那些沧桑的橙树,心生怜惜。我想,或许吧,或许那些沧桑的橙树,是父亲那一辈叔伯所种下。我还记得曾经家里还有一片橙园,父亲,母亲在橙园里忙碌,可是如今我找不到那片橙园的位置。
村庄里修了许多房子,路也大部分改变,我找不到曾经老屋。在村中的老榕树下,问几位聊家常的大妈老奶奶,她们疑惑的望着我,其中一位老奶奶仔细打量我许久,然后颤颤巍巍的问我是不是秀莲的闺女?秀莲,是母亲的名字。
听到母亲的名字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我的眼泪一下就漫上眸子。追究这个村庄里,还有人记得母亲的。
老奶奶拉着我的手,望着我,嘴里一直念叨∶像,真像,跟秀莲年轻时候一个模子。眼睛一模一样,像,真像……秀莲那个时候人好,又勤快……
老奶奶慈祥的絮絮叨叨说着,那一刻,我的眼泪一下漫上眸子,红了眼。
断断续续的听着老奶奶说着那些关于母亲,父亲的一些往事,那些前尘往事仿佛来自另外一个时空,而我在时空这一端,父母在时空那一端,遥遥相望,却又隔着无言无语,隔着万水千山。
凭着老奶奶的指点,我找到了父亲曾经的老屋。一栋破旧不堪的房子,年久失修,墙壁风化,门窗锈迹斑斑。听说后来爷爷奶奶住着,后来爷爷走了,再后来小叔在小镇修了新房,奶奶就跟小叔去了镇上。唯独留下这老屋,无言守候。
我在想,它摇摇欲坠,又无言守候,可是在等我回来?可是,终究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父亲早已离去,母亲也离我而去,只剩下天地间我自己一个人。
我一个人,泪眼婆娑站在老屋前广玉兰树下,泣不成声。母亲曾经一次次告诉我,我出生时,父亲视我若珍宝,父亲曾经在屋前窗下种下广玉兰一株。如今,广玉兰绿荫如盖,曾经的一切已然只能在梦中。
记得老屋后曾经还有一个菜园子,园子里四季蔬菜,母亲一身蓝布衫一头长发盘起来,很美。我绕到老屋后,菜园子不见,只一大片南竹,郁郁葱葱,仿佛菜园子从来没存在过。
我问自己:
谁能,还给我,还给我的过去?
谁能许我,重回那段旧时光?
那年,你让我何地寻找?
清风无言,唯有老屋前广玉兰年年花开依旧。
这一刻,独自一个人在儿时的村庄里,在幼年时有父母左拥右抱的老屋前,酸楚难禁,黯然泪下。
后记:
黄蕊如金春雨后,篱落疏疏,隔叶人消瘦。犹记那年携母手,菜花丛中蓝衫旧。
可惜流光难再有,泗梦殊途,已怯东风扣。灼灼芳菲风送走,谁怜孤女眉山皱。
第五篇:城市里的小田园杂文随笔
周末和母亲一起逛小区的花园。说来惭愧,我虽然搬过来很久,但工作日一直过着家和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周日又仿佛阿宅般往屋子里一蹲,两天都不迈出房门一步的事也是常有的。虽然这种日子听起来过得很不健康,但或多或少也代表了当下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吧。
母亲总觉得这样的我是在浪费时光,浪费生命,也浪费了楼下的一片好风景,处心积虑地想把我拖到外面去。我家所处的小区算是比较大的,挨着一条明媚的小河,河边也是修整得相当怡人,而小区里的绿化更是上海这座城市里难得的繁茂。每每早上起床,推窗望去,眼前便会铺展开浓淡相宜的大片绿色,这个时节,还能闻到金桂的甜香,真乃一大幸事。我却总是犯懒,不高兴到这花园子里晃荡,这天终于还是被母亲拖了下去,而我似乎也是第一次好好欣赏这眼前景致的全貌。
此处植被的丰富远超出我的想象,个人对花卉草木蕨类之流没有研究,认不得几个,更报不出那些专业术语。但果子树我可是多少知道些的。这边结了许多金桔,那边高大的树上挂着柚子。活到这把年纪,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长在树上的柚子呢。就在惊叹连连之际,母亲神秘一笑,将我带到平时出入不会走到的小区另一块地界,竟看到了传说中的石榴树,都长得矮矮小小的,但绿色的枝叶下挂着一只只小小的石榴,远看仿佛一个个小灯笼,红彤彤的,煞是好看。我凑近了捧在手里细看,个头自是远远比不上市场贩售的那么大,但玲珑小巧很是可爱。
母亲告诉我这些都是“公家”也就是物业种的,专门给小区居民观赏用的。另外还有一些则是住在低层的居民自己辟了地种的。跟着她去看那些传说中的“自留地”,果然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诸如丝瓜、小尖椒、香菜、荚豆等等,成熟了也不摘了吃,纯粹为了好玩好看,真是太有趣了。
记得有段日子看一些文艺时尚杂志总是倡议要在城市里推广绿色生活,要懂得回归本源,要学会乐活。现在看到我们小区里的一些居民,不见得看过这些小资情调的杂志听过这些头头是道的建议,却在做法上已与这种精神不谋而合,想来中国人本来就是自有一种朴实的乐趣与实惠的性格的。
几年前还住在豫园那块的时候也看到过有居民种这类农作物,当然市中心不能太夸张,说到底也就是十几株向日葵罢了。当时看到也是相当吃惊,毕竟一是没料到有人在这里种这个,二是几乎不去乡下也鲜少去植物园的自己还是头一次在图片以外的地方看到这种叫人格外愉悦的植物了。在这种繁华闹市看到它们,不得不说非常惊喜。我每日经过,看着这些美丽的太阳花随着时光的推移一点点低下它们沉重的头,扶起来发现上面插满了瓜子(密恐患者需当心),有机会感受到这种变化与成熟,现在想来,实在难得。
对城市里的人而言,除了体感冷暖,看树叶泛黄凋零,或纯粹看日历来经历季节交替岁月流逝似乎已别无它法了。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对此都不甚在意,只是亲眼见识过田园里那些植物成长,开花,结出硕果的过程后,就会别有一番收货的乐趣。而这样的幸福与喜悦对如今的我们却是少之又少。
现在能在车水马龙五光十色的喧嚣一隅养着这一份田园小盆景,可能对心灵是一种足以洗涤尘埃的福气。某一天,我更应该自己亲身去真正的田园与大自然中感受下何为时间流转,何为生命绽放,或许才能真正理解母亲所说的不要浪费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