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面镜》说课稿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平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第二篇:《平面镜》教学设计说课稿
《平面镜》教学设计说课稿
谭坝乡九年制学校 陈延周
各位领导同行: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
1、设计思路
“平面镜”是《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还缺少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是一项让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工作。
本节课以〈水中燃烧的蜡烛〉引入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特殊现象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实验探究欲望。对于什么是平面镜,本节课通过感性认识,观察生活中的镜子引导得出概念。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通过<水中燃烧的蜡烛>为引子,引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如何制定实验计划来验证猜想?需要什么样的器材进行实验?如何搜集到有效的实验数据?合作交流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对虚像概念的理解及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在镜子后面放白纸无像,无法用刻度尺测量,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的像的性质理解。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这里会出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
2、创新亮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用生活用品作为教具演示〈水中燃烧的蜡烛〉引入课题。在学生一片好奇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想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具体情况。创设的实验情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本节课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只起“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3)、注重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在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后,请学生解释几个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什么水果店、理发店安装了许多平面镜?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为什么是倾斜的?让学生明白学以至用的道理。
3、感想与反思
(1)实验探究由于器材有限,只能选部分学生做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其它学生观看,致使课堂纪律略有嘈杂,实验过程中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
(2)、学生对于虚象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粗略的认知层面上,总有一种强加在学生头上的感觉,只能留待以后做进一步的解释!
(3)、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由于本节课的要求只要达到了解的层次。所以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课文和讨论应用为主,有草草了事之嫌。
以上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很多问题看不到,不足之处请领导同行指正!
谢谢
2010年11月2日
第三篇:初中物理《平面镜》说课稿
初中物理《平面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光现象》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探究实验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本次说课内容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课内容是光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在整个光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在课前有一个良好的教材分析,还要对所教授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分析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会先通过小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探究实验为主,加强直观教学。
(海灯会给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指明方向,明确教学目标也可以让整个课堂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根据新课标理念,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三个维度。因此我指定了三维教学目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着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实验法
(在确定了以上的内容之后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进行如下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进行演示实验,在茶色玻璃板后放置一支蜡烛,然后向杯中倒水,让学生观察蜡烛在水中“燃烧”现象,并提问学生其中原因,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入本节课课题。
【意图:我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实验现象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为后面做好铺垫。】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首先我会讲授平面镜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平面镜的成像有何特点。然后让学生回顾平时照镜子时的情景,进而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像的位置在平面镜后,物与像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提问学生: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如何比较像的大小,学生根据问题可以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然后我会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包括:两个相同的棋子,玻璃板,方格纸,刻度尺,铅笔。之后我会引导学生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我会根据学生讨论的实验步骤,让多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到大致方案为: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观察像在镜前还是镜后;再将另一个棋子B放到镜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实验结论,我会解释虚像的定义,进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然后提问学生解释导入时小实验的疑问。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之后我会进行纠正补充。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较为简单,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想出大致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是巩固提升环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让学生让学生画出用对称法画出字幕“B”,“F”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最后在小结作业:我会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布置的作业为让学生课后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图:总结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本节课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布置作业可以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提纲式的板书,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第四篇:教科版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李凤艳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教学难点是:
1、虚像的概念 ;
2、平面镜成像原理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远离平面镜,物体的像就越小,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科学探究法六.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7分钟)
播放图片在水中可以看到印度泰姬陵完美的像。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照镜子,是否观察过镜子中的自己
1、平面镜里成的像的脸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靠近?
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同学们的回答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研究和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二)、组织探究(28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1.观察,提出问题:
经过第一的环节已经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5)物和像左右相反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
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讲解平面镜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带领同学看书77页,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和水中的倒影组成完美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4)物和像左右相反(5)虚像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
李凤艳
第五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的主要内容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并运用其特点分析解释问题。
2、教学目标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3)能通过对平面镜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教学用具
课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蜡烛、火柴。说教法
1、观察猜想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在平面镜的像,联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发展概括能力。
2、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3、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由于远程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真正将课堂变为展示自我的舞台,感受成功。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图片欣赏
2、照镜子
二、新课学习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二)猜想假设: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2)像是“近大远小”;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三)结合教材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教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组长组织,教师适当指导。
(五)分析交流 组内交流,得出初步结论
(六)汇报总结
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讨论交流。
(七)交流评估 交流实验中的问题
三、总结 学生谈收获。
四、练习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别山镇下里庄中学
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