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平面镜教案
平面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3、情感目标
①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物、镜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③通过铜镜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
施教策略: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方法
(1)探究法;(2)引导发现法;(3)演示法
教具 镜子 玻璃镜 两个棋子 白纸 笔 刻度尺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
1、平面镜有什么特点?
2、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探究
(一)摸一摸,看一看
教师手拿平面镜,这是一块镜子也就是平面镜,同学们可以用手摸自己准备的小镜子,(不过注意一般光学器件不能摸)观察小镜子。师:“平面镜有什么特点?”
生:表面是平的,光滑的,是玻璃做的。
师:除了平时的镜子外,平静的水面,光滑的铜、铝、不锈钢等金属表面也可以看作是平面镜。古人把金属(如铜)磨光后当镜子,曰“鉴”。我国3200年前就有了铜镜,铜镜的反光能力较差,所以铜镜中的人的形象并不清晰。后来威尼斯人首先造出玻璃镜。近来,市面上又出现了铝镜,质量又好,价格又低。现在又有了镀铬金属镜。镀铬金属镜成像清晰,而且不怕磕碰和腐蚀,大有取代玻璃镜的实力。[师板书]:我们把表面平的镜子,叫平面镜
(二)照一照,想一想
师:我们知道平面镜能成像,下面请同学们用小平面镜看自己的脸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改变镜到脸的距离,并观察镜到脸的距离,并注意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发现最多?
(三)猜一猜,做一做
师:根据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猜一下,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生:在平面镜的后面形成一个一模一样的像,在实验中,我们的脸离镜面越近,像也离镜面越近,脸离镜面越远,像也离镜面越远,像与物的距离可能相等,而且 镜中的像看上去也和我们的脸一般大小。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等会我们还可以补充,如何来验证刚才同学所说的结论呢?如果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用这个(一个)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我们知道棋子在平面镜中能成像,如何我们能找到像的位置,那么其大小和距离就有可能比较或测量,如何找像的位置呢?
1、探究平面镜成虚象
学生思考:如何我们能找到像的位置
师:把玻璃板面向学生,棋A放在玻璃板前,同学们可以看到这红棋的像,对吧,像大概在什么位置?(教师另拿一红棋B)同学们透过玻璃板,能否看见这只相同的棋子(B)。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刚才的实验能否找到像的位置?
生:可以移动棋子B,使它与A的像重合,则B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教师演示实验师:同学们动手做一下,体会一下
师:把放在平面镜后面的棋子B移开,在平面镜的背后能否看到A的像? 生:不能
师:用白纸作屏幕放在该处,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不能出现像? 生:找不到
师:为什么
生: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师板书]:我们把这种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师:我们把这种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屏幕接收。顺便说一下:能够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生: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你们能明白其意思吗?
生:知道,它们成的是虚像,就是指虚无的,不存在的东西。
2、探究平面镜成的虚象与物体等大,物距与像距相等
师:既然像的位置找到了,那么验证像是否等大,等距应该可以制订具体的实验方案了
吧?下面利用实验桌上的测量工具及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实验完成,教师问:你们在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师:你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到这个结论的?
生:通过移动棋子B使棋子A的像与棋子B重合,由于A与B棋子是大小相同的,所以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个棋子到镜面的距离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师:做得相当好。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平时的经验对平面镜成像你们还有哪些猜想 生:物和像是左右相反的?
生: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与镜的距离有关。
师: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方案
生:仍可通过刚才的实验,调节A与镜的距离,移动B看能否使B与A的像重合。若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与距离无关反之则有关。在A的左边做个记号,看镜中像的记号在左边还是右边?
师: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请同学们课后按刚才的方案加以难证,明天我们交流汇总。现在请你们总结一下:平面镜成像究竟有什么特点?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相等与距离无关,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师:很好,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一数学术语来概括另外的特点,那就是物和像关于平面镜......?
生:对称,对称轴就是平面镜
3、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师:下面请同学们花三分钟时间,自学P68《方法》掌握用作图法找出物在平面镜中的像。
师:用作图法画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学生做练习,鼓励学生板演
4、联系生活——平面镜的应用
师:古今中外,平面镜有很多的传说和应用。《木兰诗》中“对镜贴花黄”一句生动描述了古代妇女在镜前整容的情景。至今舞蹈演员仍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姿势,以便纠正。古书记载的潜望术在近代潜水艇里也有应用,其实质就是两块平面镜。教师展示一下潜望镜,并请位同学体验。请同学们看一下P69《平面镜的应用》
师:现在请你想一想平面镜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
生:学生交流讨论。
师:思考这些应用实际利用了平面镜的什么特点 生:
1、平面镜能够成像
例如:用水、铜镜、平面镜梳妆;舞蹈演员用平面镜矫正姿势;医生用小平面镜观察患者牙齿;视力表、仪表用到平面镜;店堂的柜子装有平面镜等。
2、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例如:用平面镜制作潜望镜,投影机的反射镜等
(四)新课结束,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五)作业:
1、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2、验证平面镜成像与距离有无关系及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3、思考题:某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钟上显示的时间是3:15,其实际时间是多少?做一做,并思考为什么?
4、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五、板书设计
平面镜
一、平面镜:表面平的镜子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1、成虚象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四、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五、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能够成像
2、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第二篇:教学案平面镜成像
教学案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所属课程:教科版 所属专业:物理 授课时数:1课时 设计人:周淑华
工作单位:迁安市杨店子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平面镜成像指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因、虚像等,其核心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光的反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本节课需要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第一次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还与后面的几节内容有关系,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成因。(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解析: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就是指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开始,经历“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其中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全过程,最后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的对称性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虚像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虚像的概念不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然后再通过折纸感悟成虚像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在本节课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除准备使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一些实验仪器外,还要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使用多媒体课件)欣赏迁安黄台山公园,黄台山公园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区西部,总占地面积34.2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公园设计有机结合平衡理论、生态学、几何学及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昔日的垃圾荒滩蝶变为中国水利部评定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形成以人工湖水体柔质景观和山体陆地硬质景观两大部分为主的“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和谐景观,是目前中国中等城市设施齐全、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我把欣赏桂林山水改为欣赏黄台山公园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为建设好家乡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老师:提出问题引入活动:同学们欣赏了黄台美景,湖水中倒映的高楼大厦、绿地青草简直让人流连忘返。水中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探究这个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师:其实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
我们知道,平面镜会成像,平面镜成什么样的像大家想知道么?
1、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并猜想:
(1)物和像的大小关系(相等、放大、缩小)(2)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虚像)(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相等、不相等)(4)生活中都哪些属于平面镜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无法先知,此时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提问,敢于提问,以培养他们将来会提问。同时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紧张的情绪] 教师: 刚才大家提了好多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来共同探究 一下(体现老师引导)教师:我们每天照的镜子是平面镜么? 学生:是。
老师:我们探究时能用这个么?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镜子后面涂了一层东西,手又伸不过去,又看不到后边,怎么考虑像的虚实以及像的位置?
老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怎么解决?
顿时,气氛有点紧张,陷入了僵局。这是老师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玻璃板和小镜子不同之处,然后把蜡烛放到玻璃板前观察能否看到像。
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试一试,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可以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确定好像旳位置,所以可以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学生:怎样看出是实像还是虚像? 教师:谁能帮他一把
学生:可以把蜡烛点燃,观察他在镜中的像,然后用手摸一摸如果烧手,就是实像,否则就是虚像。
学生:用水浇如果不灭就是实像,灭了就是虚像。
学生:还可以用光屏,看看能否接收到,光屏上有就是实像,没有就是虚像。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大家还有问题么?
学生:像的大小可以观察,像和物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怎么测?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然后把另一根等长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与蜡烛的像重合,再用刻度尺测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学生:这个方法费事又费时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画出刻度,然后把玻璃板放中间,把蜡烛放在刻度上,然后找像物到玻璃板间的距离。
老师:你的方法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积极思考问题。(适时表扬增加学习的动力)
老师介绍桌子上的器材(有导向的介绍:备用器材)要求用桌子上的器材探究。
学生分组做实验寻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设计并进行试验:
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支架、白纸、刻度尺、铅笔、光屏、火柴、烧杯、水。
一、用刻度尺把白纸在中间打上直线,然后等分。
二、用支架将玻璃板固定,使其竖直立于白纸中间,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并用火柴将其点燃,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像。
三、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或是把手放在后面的火上烤,感觉是否热,或是用水浇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四、确定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观察像与蜡烛的位置关系。
五、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评估:
一、实验器材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因为玻璃板透光,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二、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有什么作用?
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白纸可以记录像、物和玻璃板的位置,从而研究像和物之间的关系。
三、光屏上看不到像,这说明什么问题?
光屏上如果有像,说明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四、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五、在此实验中采用了什么物理研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老师:问题1:平面镜成像和物位置关系
以平面镜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师生活动:教师演示:(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进一步解释虚像 这时老师用准备好的折纸演示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镜成的是虚像。问题2: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问题3: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一、改变光路;
二、成像,如:舞蹈房的大镜子。目标检测:略 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
(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4、平面镜可(1)、改变光路;(2)、成像。
拓展探究:能否用跳棋子代替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如果可以,请课下自己做一下,看看他与用蜡烛做实验有什么不同?请你记下来下节课继续交流。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新一轮课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知识点就行,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而是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需要的新型人才。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备好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外,还要采用新技术,把多媒体利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才能如虎添翼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我们所急需解读的是新课改的魂,而不是摆在表面的形。
第三篇: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3节平面镜成像 栗家庄中学 王心普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打火机、刻度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偶镜”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引导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1)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小小提示:(思考题)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让学生通过比较知道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让学生了解选择两个大小相同物体的原因)如何测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测量方法)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可靠?
(多次做实验,选择不同的物体做,注意观察比较)进行实验:
学生自选器材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观察 分析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连接像与物,观察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归纳得出结论: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交流评价:
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让我们共享,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让我们共同进步。
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 小游戏:数字找像
画出不同方向的平面镜并出示几个数字,让同学们找出对应的像并贴到相应的位置。
巩固归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虚像
1)活动:拿白纸在平面镜后,观察纸上是否能看到物体所成的像 2)引导学生作图理解(多媒体出示)给出发光点S:
发光点可以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会射到平面镜上? 选出两条入射光线,并画出与之对应的反射光线; 提问: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边讲边出示S点的像点S’的形成,并说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像点。
归纳:在屏上不能承接,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把它叫做虚像。由此也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提问: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你们所知道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畅所欲言
多媒体出示潜望镜、牙医内窥镜、塔式太阳能电站等图片平面镜对我们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出示光污染图片
归纳: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揭示“偶镜”的原理:光的多次反射造成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知识点,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引导学生完成 结束寄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对称)原理:光的反射
应用: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凸面镜与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第四篇: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B、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C、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D、常识性了解生活中的球面镜。2)过程与方法
A、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B、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C、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并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B、在用多种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拓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诱导
教师手拿一平面镜,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平面镜?”
学生讨论后回答:舞蹈演员的练功房和大商场内安装镜子,人梳妆时要照镜子等。
师问:
1、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能用光屏接收吗?
2、像的大小与你自己一样吗?
3、你在镜子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
4、你在镜中看到的一切是否在镜中真实存在?
5、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如何? 教师用小黑板展示上述的问题。
以上所有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自实验探究,得出结果。下面是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先同学们用玻璃作实验,后用平面镜作实验。比较一下,为何我们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
学生操作,老师边辅导,边巡逻提问辅导。
最后抽一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总结实验:
1、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
即: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与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物像左右颠倒。也就是说:物像与平面镜对称。
课堂作业
课后P71的1、2、3。
课后完成试卷本节相应练习。
第五篇:苏教示儿教案
示儿教案实录
1.学习《示儿》,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 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 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5.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积累多首陆游及其它诗人的爱国主义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陆游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无法实现愿望的原因以及诗人的悲愤之情。
【教学准备】
多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出 示诗句:(齐读)。
位卑未敢忘忧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你知道这些诗句都表 现了什 么样的感 情吗? 学生:表 现爱国主义感 情的。
老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 现爱国主义感 情的诗歌。
读题,介绍作者引导新课
1.板书课题:示儿
2.老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谁来说一说诗题是什 么意 思?
3.老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谁了解陆游,简单的说一说。
4.老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交待儿子的到底是什 么呢?就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了解陆游临终最后的遗嘱。
2.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2.老师:好,现在谁来读一读课文。注意,同学们在听别人读的时候,你也要在心里跟着练。(指导学生评价,要求读准字音。)(一至两名)
3.老师:读得不错,把第四个句子诗中的两个生字也读得很准,这两个生字,一个是“祭”,一个是“乃”。
师板书:祭 乃(提醒两个字的写法,祭不要少一点,乃的笔顺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
4.老师:谁来把这两个生字读一读。
(请学生二位同学)真好,谁把这两个生字放回诗句中再读一读。
5.老师:知道“家祭”和“乃翁”是什 么意 思吗? 学生:“家祭”就是家中祭奠过世的亲人。“乃翁”就是你的父亲。
老师:乃翁在诗中其实指的就是——(学生:陆游自己。)
6.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评价)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老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的意 思。
2.老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 解了吗?那老师来提两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来。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最遗憾的是——(学生回答)板书: 不见九州同
他死后交待儿女一定要做的是——(学生回答。)板书:北定中原日
3.老师:同学们,当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一个怎么样的时代中?谁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师范读。)
4.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 读,你感受到了什 么?(生说:悲凉、忧伤、期望……。)你想读好这首诗吗?
四.品读一二句,感受“悲之切”
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一二句
1. 指导朗 读第一个句子。
老师:第一个句子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诗人本来知道什 么?那人死有哪一些都成空了?
生发散答:财产、烦恼、牵挂……
那怎么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谁来试一试。(指导学生把“空”字读好。)
师范读。(读出陆游临终前豁达的生死观。)
师引读:人死之后,一切财产都已成空——人死之后,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人死之后,一切牵挂都已一了百了——
2.指导朗 读第二个句子
老师:诗人面对死亡从容淡定,但他心中却有件事始终都放心不下,那是什 么?
老师:你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陆游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生自由回答。
老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 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跟着百姓,过着逃亡的生活。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陆游85岁就要离开人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的心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先请学生再引齐读。)师相机引导:他见到了没有?是啊,没有啊。(读好“不见”,读出悲伤。)
引读: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83年过去了——。
3.链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配以《十面埋伏》音乐),体会诗人的悲痛之老师:诗人他还曾经写下过这样一首诗。
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范读,学生轻声齐读。
老师:那奔腾咆哮滔滔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那巍巍千仞雄伟壮丽的西岳华山已经成为金兵的牧马之地,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他们望眼欲穿,盼来的却是——南望王师又一年。
老师: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中原的老百姓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生发散回答:金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原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流着痛苦的眼泪。
老师:诗人仅仅是为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而悲伤吗?(更是为了中原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
中原壮丽河山沦陷,诗人悲伤啊——(学生朗读一二句)中原的百姓期盼王师,望眼欲穿,诗人悲痛啊——(再读一二句)4.链接《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老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 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题临安邸》
老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学生回答:南宋的统治者们还在终日寻欢作乐,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师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老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第二个句子是一个问句。诗人在问谁?我们该怎么问?就让我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去问一问!(多次练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中原河山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的西湖边朝廷权贵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课件回到一二句)
师引读: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祖国的统一,陆游悲伤啊,读——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中原的老百姓,陆游悲痛啊,读——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的朝廷权贵们,陆游悲愤啊,读——
老师: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师引读: 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学生:九——州——同。
五.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师过 渡:这样的朝廷做不了什 么,但是诗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三四句。
1. 指导读好三四句。
老师: 从这两个句子诗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师板书:盼
你是从哪一个词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么样怎么样交待儿女呢?(请学学生朗读,指导读好无忘。)
师引读:这可是我临终时最后的希望啊—— 这可是我仅有的期待啊——
这可是我惟一的牵挂啊——
老师:读着这样的诗句,在你的眼前浮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生想象临终情景可是陆游还能听到吗?(不能)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老师:他一再叮嘱儿女——(生齐读三四句。)
他一再叮嘱——(生再齐读三四句)2.链接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出 示陆游坎坷经历)但他的一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变,请看——
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并引读:
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中年他在《枕上》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到了晚年80多岁时他又在《老马行》中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师:诗人八十多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学生回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师板书:爱国至死不渝
3.老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出陆游心中的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师——告乃翁,告乃翁!生齐——告——乃——翁!
4.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 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自由说。师相机评价。)
六、回归整体,诵读全诗。
清末梁启超对陆游这样写道:(多教学多媒体出 示)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一次读一读这首诗。
七、七.总结全课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范成大、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2.播放《满江红》。
八.板书设计:
示 儿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