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持型教学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管理的引领和支持。需要教学管理提供创生的平台和沃土。基于支持的有效教学管理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改革的实践共同主体,对教学进行持续改善,使学校教育能够选择和吸收有价值的社会文化并实现教育创新的教学管理活动。构建支持型教学管理的因素包括: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构建开放的学习合作共同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学改革;支持型教学管理
教育变革是社会文化在变迁过程中选择的具体表现,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教育变革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影响其成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从工具理性出发,将学校教育看成是一个可以控制和预测的系统,有计划地推进变革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从而忽视了组织在变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外部情境和个体在文化选择中各种文化力量的影响。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验到全面实施至今已有八年历史,不同声音依然此起彼伏的主要原因。“教育宏观存在方式只有最终对教育微观存在方式或课程教学方式,特别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产生影响才能真正对教育本质变革和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支持型教学管理从文化产生的动力和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将学校教育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开放系统,将教师和学生看成是改革实践的共同主体,重视在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中研究如何支配知识的传输和师生行为的改变,最终使教育顺应社会文化变迁,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支持型教学管理的提出
(一)支持型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一个可以控制和预测的过程,以规范的制度解决组织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是个体对群体的被动适应。当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开始反思教育的价值和给予人的意义的时候,如果过多关注如何实施新的改革计划,并将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赋予计划之中,认为教师的某种行为必定会引起学生反应,教材的改变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某种变化,就会忽视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人际间的创造性工作,常常带有不确定的复杂性这个问题,同时忽视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反应以及新的改革策略是否适合本校环境。一种文化的推行首先必须建立在人们对它认同的基础上,并通过行为渐进的“扬弃”,使之成为一种默认的习惯,才能从本质上得以存在。理解认同是一回事,但观念要转化为一种习惯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学校要有效地实施改革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外在控制型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基础教育改革带给学校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从以制度管理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考试成绩激励为主的惩戒型刚性管理向以人为本管理为主、激发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支持型弹性管理转变。致力于教师价值观形成、支持教师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文化管理模式将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寻求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二)支持型教学管理是学校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的前提
每一社会文化变迁都必须以教育变革为基础,在一个信息多元化、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社会中,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而是随文化变迁出现反应性更新。但封闭的学校常常会抗拒这种更新,并使系统处于被动的紧张状态。因此学校“向全世界开放”,意味着学校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适应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机会。对于一个想要发展的学校。忽视外部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是学校自主发展的活力标志。学校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就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的发展,将内部活动、寻求外部支持和卓越理念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支配知识的传输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总的说来,支持型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五个关键构成部分:资源,关于首要原则的知识,支持性的实践共同体,支持性的校长和相容的学区。
(三)支持型教学管理是基础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
如何把教育的新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常常以其“遗传特性”影响并作用于教育变革。一方面,我们的学生是经历了一段教育历程的学生,还带有他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还保留着从前因需要而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往往因为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或缺乏控制课堂的能力而受挫;学生也因教师的无能和反复而迷茫。于是改革就必然受遭遇阻力、挑战和怀疑,但反对往往是缄默的、无声的。学校要变革成功,就必须使组织成员拥有变革所需的能力。并积极地为师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支持创新、容忍挫折、鼓励真实合作的组织环境,建立一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基础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支持型教学管理的内涵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的核心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预期的或非预期的千变万化中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要使变革成功,首要的是促使那些在变革中的人们拥有应对变革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能力包括:个人见解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协作能力等。有效的教学管理则是通过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变化促进组织新的行为的形成。
一个基于支持的有效教学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基于支持的教学管理的主体首先是合作的团队,团队是组织发展的生命力。在一个高绩效的学校,团队是学习、教学、管理的基本单元,合作则是团队的基本原则。
第二,任务由“执行”转化为“授权”,每一个人都因为团队的目标而被授权,并从“我自己”转化为“我们”。一项教学改革绝不是“一个对另一个的否定”,而是建立在教师的认同理解基础之上的行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孤立和高度选择性使他们完全有理由决定自己的课堂行为并决定改革的成败。
第三,学生是教育变革参与的主体。教育是关乎人的行动,只有以对学生生命发展的能动性的尊重和开发为出发点,把增进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点,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改革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这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少先队员和班级等活动中。
第四,能够坚持不断地改善、选择和吸收有价值的社会文化并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加以融合,使学校教育能紧密结合时代持续发展。
基于支持的教学管理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改革的实践同体,能帮助学生和教师在变革中快速“转变”和“发展”,重视个体多元文化与差异并鼓励不断创新,对教学进行持续改善,从而能够不断用新传统代替旧传统的动态的实践活动和行动策略。其成员在组织的支持下,能够欣然接受“转变”和“发展”,拥有推动转变的能力以及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能够为个人行动负责,并能为集体的发展而相互合作。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体形成的内在控制表现为积极持续的改善和创新。基于支持的教学管理较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注重组织中人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观念的形成;更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更注重文化氛围对组织整体的发展的影响;更注重在动态的管理中通过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促进组织的发展。
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和学习状态,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提升组织员工的专业水平,并在团队的合作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学习风格。这不仅是现代教学管理追求的理想,也是解决课程改革方法论问题的核心基础。
三、支持型教学管理建构
有效教学管理可以使参与者产生有效的反应,从而树立更加有效的、以促使每个人发展为导向的新行为规范。这要求管理者拥有使变革成功的三种能力:有效的“理想”,不断促进和激励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管理理念;能够将“理想”转化为一种有效“思维”的能力。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能够将这种“思维”转化为真实“状态”持续的能力。
(一)树立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管理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促进组织和个人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支持个人潜能发展的活动。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管理者除了要考虑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伦理道德、团队意识、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育艺术水平等整体素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要认识到在教育变革中需要一个使员工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环境,同时也要在管理活动中营造这样的环境,从而使教师能在一种支持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促进教学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
管理者要推行一种新的文化,首先要评估现有文化和预期文化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使组织成员都有所认知,通过改变人的认识、观念、行为来达到变革的目的。因此,构建促进教学持续发展的自我评价体系是支持型有效教学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通过自我评价找准问题,寻找出“客观真实状态”与“主观认识状态”教学管理之间的差异,从而发现问题、发现优势、寻找发展的潜力和可能,为教学管理改进的工作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以赢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现状、教师教学现状、教学管理的常规现状、教学领导评价等。比如,学校管理者在教学评价中采用不带有任何主观意识的问卷形式,使每个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到自己学习某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现教师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引发学生学习的自我反思;并将此问卷客观地反映给任课教师,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状态和学生对自己教学方法了解的基础上,也会看到学生的优势、不足以及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引发教师在专业中的自我成长反思。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状态,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促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三)构建促进学校发展的开放性体系,建立持续发展的合作学习共同体
20世纪70年代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就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制度化教育弊端,指出需要用开放的教育系统代替封闭的教育系统,“一个全面的开放教育体系帮助学习者在这个体系中能够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开放性系统必然表现为内部与外部的不断调适,为了能使转变顺利进行,学校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时,把握机会加强对外合作,收集同系统外部的想法和一些操作模式来改进教学,如与大学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组织教师积极学习外部经验、聘请优秀的同行做报告等。学校还应在吸收外部力量的同时,整合内部资源,主动作用于环境,建立保证学校持续发展的内部学习合作系统。内部合作表现为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
(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
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时代,人自身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发现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的场所。因此在学校的工作中,所有的改进都是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而展开工作。学校在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时,应该让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认同其理念并取得学生的认同才能收到成效。学校既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文化兴趣。也要对学生的文化行为不断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文化能够反映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以对学生生命发展的能动性的尊重和开发为出发点,把增进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点,从而创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郝文武.课程改革与教育本质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3-26.[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4.
第二篇:教学管理论文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姓 名:院 系:专 业:年 级:学 号:指导老师:
教 育 管 理(本)2011年(秋)的分公司
教学管理论文:浅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摘要:有效的管理是精致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是否精致,关键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
教育教学
管理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管理”一词既熟悉又神秘,虽然知其含义,却难抓住本质。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有人说: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沟通,就是激励,就是服务。还有人说: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发挥大家的能力和思想,创造价值,等等。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
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
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吗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1]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2]李永忠,李坊银.鉴往知来革故鼎新———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尝试[J].江西教育,2007,(11).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的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农村教师流动性大、待遇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好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中的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师资培训等相关教育制度。
【关键词】 农村教师 管理难点 对策
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强调,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村人口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农村教育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怀,农村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前,农村教师的管理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影响到了我们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现。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开拓创新,认真研究解决问题,切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一)农村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严重短缺。
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农村教师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和其他人才一样对物质条件需求具有经济人的一面。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流失有一定的相关联系的。教师的流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走出农村进城市,向沿海城市、大中城市谋发展;例如在乐安县乡镇的一个中学许多骨干教师由于不满当前的物质条件的需求,而向广东、深圳特区发展,导致原本师资较好的一个学校突然间成了师资不足的学校,从而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二是走出本行,进其他单位任职高就的,下海有的是受利益的驱动,金钱的诱惑,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想做老板、当经理;有的外借,政府部门缺文职人员就从教育部门借用,被借用的几乎都是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目前有许多教师又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这无形之中又加剧了教师数量的减少。以上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从另一个方面看,近些年来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取消了国家分配政策,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政策的转变,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的断层现象明显,笔者所在县的许多农村学校近十年来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导致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一大批教师面临着退休而补充却没能跟上,导致很多学校教师数量严重缺少。(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部分农村教师师德下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怕苦怕累、追求安逸的生活,讲实惠贪图方便,一切向利益看的思想有所抬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学校也兴起走后门,有关系走后门的小孩就用心的辅导,座位也是前面或者中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中饱私囊也就见怪不怪了,长期以往,教师为人师表的表率荡然无存。在农村学校,有些教师因为在农村就一心二用,有事办事、有活干活的现象常常发生,有些教师甚至让学生到家里帮忙干活,如此以来形成了以物质代替精神,以金钱代替思想工作。学生怎能安心学知识,这样不是误人子弟吗!却不知教师工作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具有长效性,滞后性和隐蔽性。
(三)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性较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在数量上和师生比例上少了,特别是农村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少了,很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在评选到了高职称后,都想方设法往上调,不愿安心扎根农村学校,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集镇与乡村教师也分布不均衡,中心小学、初中都是人满为患,乡村完小和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完小只有七八个教师,个别地方甚至更少,缺编教师有的地方就由临时老师来上课,但这却又无法保证教
学质量,同时也加重了乡镇、村民的负担。
(四)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各地普遍存在教师所教学科不合理的现象。大部分语数教师偏多,而体、美、艺、英语等教师较少,适应不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需要,很难做到培养的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并且从往年各师范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国家在体、美、艺这方面的招生还是比较少,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后转行,有的被非教育单位截走。针对学校体美艺教师太少导致无人上课的情况,学校也只能找一些教语、数教师来上这些课,但是不是专业的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据调查,在江西地区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一般是一个老师教几门课,一位老师说:“他的学校只有7名教师,他一周上22课是:三年级的语文、二年级的数学、三年级的体育、美术,二年级的音乐。学校许多教师上课情况都是这样的,教主科的教师都不够,更不用主说是副科。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是比较普遍的,这无形之中毁掉了很多学生学习这些课的兴趣,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讲,这无疑不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五)农村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村,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社会上录用的民办教师(现已转公办),有顶替的,有代课的,这部分教师在学历上、业务素质上都相对较低,与城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相比较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自1985年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学历的达标率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不合格的局面。从整体上讲,农村教师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目前学生的需求,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的挑战。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加上许多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对农村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进修教育。并且农村学校通常没有骨干教师,没有像样的优秀教师,导致在很多农村学校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例如;很多的教师上课时不会讲普通话或者不标准,给学生的语言发音有很大的阻碍,不能够教正确的读音,从而不能更好的教学生认识字,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六)许多农村教师适应不了新课程
由于农村的教师资源紧张,录用层次低,录用后都是直接上岗,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些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思维固定,不愿意改变。教法落后;加上学校的经费紧张都极少受过培训。面对新课程改革显得力不从心,适应不了新课程。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还只停留在只会照本宣科、执行标准的教书匠水平,他们只是在单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当了“知识传声筒”的角色,很少具有创新意识,也不懂得教育的科学内涵。笔者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数据表明,只有大约10%的教师认为他们应该要从事教育研究,并且用研究的成果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只有大约20%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是优秀教师所不可或缺的。另外一部分教师根本不懂得教育研究为何物。显然,这样势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习惯于实施课堂的“满堂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切实提高落实农村教师整体待遇
当前,虽然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总体上看,教师的物质待遇仍然偏低。教师由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流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目前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是防止教师流失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政策上解决好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的问题。当前,正值国家大力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已经开始在学校推行工资分配改革,贯彻实行绩效工资制,学校也应该抓住政策和时机。一方面,有关
学校和部门要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解决涉及到农村教师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比如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户籍问题等等,使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教学,扎根于广大的农村学校;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广大农村教师的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专心地教学。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发挥为人师表作用
学校要大力贯切《教育法》、《教师法》、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尤其要重视对教师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鼓励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思想道德信念升格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和愿望。树立从事老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目前,我们应大力推先进、树典型弘扬教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把农村教育工作当成我们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战略高度来看,这也就要求各级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要满足教师的需要,以及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保证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四个途径:一是聘用师范生,优秀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当前,我省许多县市开始每年从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中为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而且招聘的力度之大、数量之多、规范之严是以前我们很少见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很好地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足的燃眉之急,及时为这些学校补充了教师。二是鼓励外流的教师重返课堂;毕竟这部分老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加上地缘的关系,当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们中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回来。三是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制度,可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应有在乡村中小学教
学的经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四是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育部门对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刚调入或新进教师队可以先到农村地区任教再调往城镇,同时适当解决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五是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工作。我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特岗位”计划,至今已有三年了,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踊跃投身到这两项事业当中去,这两个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带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效国。当务之急,一方面我们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继续做好这两项工作,为农村学校输入更多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我们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政策,并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这些特岗教师和支教教师的待遇,解决好他们的发展问题,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四)改善环境,努力改善教师结构
当前形势下要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环境,便于教师教学;还要努力改善教师结构,优化学科组合。根本的措施应该是师范院校在改革专业设臵和招生规模上,应根据中小学需要来变动按排,这样可以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提高就业率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我们相关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重视引进体美艺老师,以保障学校体美艺老师对教学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教主科的教师中对有这些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重要的是在待遇上和评职称上对主科和副科的教师要坚持一律平等。
(五)抓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要抓好继续教育,要加强学历的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小学教师要逐步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高、初中教师要逐步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学历上必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学历已经成为今后教师这个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更高层次的
学历也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供了师资保证。
(六)搞好培训机制,提高教学能力
要培养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学校要有创新机制,大力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首先,建立和健全教研网络,加强交流学习,须建立一整套制度,因校因人,分段提出要求,密切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考查措施。其次,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培训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边学边教,教中学,学中教,积极学习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更新知识结构,使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专多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结束语
教师管理的目标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内在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才干和智慧,让教师积极主动打心底儿愿意为学校的存在、发展尽心尽力。解决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通过狠抓改革,正确实行管理制度,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通过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改善教师分布情况;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努力改善教师结构,优化学科组合;通过搞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抓好 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为学校提供一支德才兼备、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过硬、建设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切实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石和不竭的动力,这也必将把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郭振武.《学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56)
[2]孟令熙.教师流动规律及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中国教师》出版社,2004(2)[3]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当代教育出版社,2006(3)[4]李建平.农村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2001.9.(12)[5]赖大益.农村小学教师配臵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思考.乐安县人大信息网,2007.1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究论文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中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的为高校服务。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实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对策,以期创造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下,高校也在实施信息化改革,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普遍采用,更好的为高校服务。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代表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要是不借助信息化技术,可能无法很好地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是越来越依赖信息化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提高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
一、信息化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
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管理工作多、杂、细、乱,随着高校的扩招,要采集的有关数据量更多,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将大大增加了基层的重复性劳动力,浪费人力和时间。利用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通过校园网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居中存储,及时更新,其数据的共享性大大增强了,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使用效率。
(二)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组织活力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分工过细,层次重叠,工作效率低下。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变为扁平形,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递,方便快捷,加大管理幅度和力度,给了操作层更大的自主权,[1]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组织活力。
(三)提高教学管理服务的公平和公正性
以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由于组织结构,具有封闭性,信息流动缓慢,服务的公平性不高。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校园网络学校,所有的公共信息都发布在网上,教学管理服务能真正地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哪怕师生在校外,通过网络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都可以得到信息,只要能上网就可以享受到服务,跨越部门和时间的限制。
(四)增加了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力度
当前,教师游离于教学管理之外,教师只能接受,根本就参与不了教学管理。搞好高校管理必须依靠教师,还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力度得到大大增加。随着掌握信息,会有越来越多的师生会在信息分析后加入到决策过程中来。信息技术使得信息获取和传递变得更快捷,教师与学生能通过网络留言或发贴,成了教学管理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问题
不同教学管理制度下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有很大不同,在进行信息化规划之前,应解决其定位问题,确定教学管理的制度以后,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发展需要,再进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如果只是暂时性的管理系统,则需要预留好系统接口、功能模块,方便以后扩展的时候所需。
(二)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建设问题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资源是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关键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信息资源的建设就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与长期任务,我们要格外注重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建设,制定有规范的信息编码规则,各类子系统中的代码规则要符合数据的规范化,要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同时也要适应未来扩充、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注意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三)系统的资源规划及系统开发问题
高校发展需要在线信息化教学管理核心软件,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资源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必须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在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时符合软件工程思想。软件工程要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遵循“自顶向下”的方法。在进行系统实施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程序修改工作,应遵循“自底向上”的原则,使整个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达到最优。[2]开发队伍的人员要有经验丰富的系统开发人员,更需要熟悉教学管理的人员,根据高校自身资源综合考虑。
(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
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懂得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掌握并熟练运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成为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高校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给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以足够的资金与设备,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要有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工程,只有由“一把手”亲自主持、实施,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一把手”要真正投入到系统实施过程中,协调各项关系,解决系统实施问题,确保系统正常有序地实施。高校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还需要保证充足的财政投入。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高校应综合权衡,开源节流,多方筹集资金,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才能建设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二)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学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信息科学知识,懂得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水平有赖于管理队伍的整体,所以要建立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的推进,要优化队伍结构,科学规划教学管理队伍,要引进高信息素养的中青年人才,发挥各个年龄层次管理者的积极作用,要着重培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学习,还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3).
[2]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第四篇:精细化管理中高校教学管理运用探究论文
【摘要】作为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融合,精细化管理更加强调精致、高效的组织管理,以常规管理为基础,立足于人本,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改革意义重大,有关方面的研究颇受热议。本文在对精细化管理内涵及价值作出简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对相关工作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理念与文化要素的双相融合,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全面、细致得关注各项工作开展,对明确教师工作方向,缓解管理压力,具有莫大优势。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手段,其运用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
精细化概念的雏形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家老子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后,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管理的一个概念而被社会所熟知。学者汪中求如述到,精细化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事物从不同的特征、细节、要素、精准、精确、科学地进行分门别类,具体细分的一个过程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微观层次的释义,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细是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强调执行流程细化;化是过程、程度或状态。本质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服务的基本属性不变。精细化管理概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与运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高校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要素参与,其构成相当复杂,而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各岗位职责的确立及执行,因而对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亦大有裨益。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教学管理精细化是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应渗透实施到各环节。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体系化运行工程,涵括了课程设置、保障机制、人才建设等诸多内容。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精细化管理运用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包括目标定位、内容划分、方法择取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应积极灌入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不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基于此,各专业教师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发展需求,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延展教学内容,切实处理好知识灌输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另外,教师还需富有创新意识,精准定位学生综合水平表现,细致研究专业教学特点,进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
(二)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服务,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因而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地位,量化其权利与职责,细化实施流程,有效避免不作为、互推诿等现象。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这对师生两大主体,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现多元化原则,及时跟踪审查其工作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以提高教学管理效力。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要与考核对象相对应,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放大其激励效能,鞭策师生自省自律,推动教学管理精细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环境下,高校要善用网络管理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务系统建设,集选课、查询、课排等服务于一体,创新教学管理发展。
(三)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教育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因此,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必须要依赖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教研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树立其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以精细化管理概念为引导,理性处置教学管理反馈信息,客观分析教师能力素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工作,精细化各时段教研目标,如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等,如此在循序渐进的发生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将实现明显改善。同时,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高校尊重教师主观意愿,注重人文关怀渗入,以带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琳.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54-255.[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15,36:221.[3]刘丁瑶.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理想追求[J].赤子(上中旬),2016,15:51.
第五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如何抓好教学管理
摘要:理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加强。因此,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首要职责,头等大事。
关键词:生命线、保障、管理、加强、职责
怎样抓好教学管理
一、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
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1 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1.2 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教师的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个性化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所有,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要依靠教职工通力合作,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例如,前段时间,镇教委举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通过教师们广泛讨论,献计献策,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性“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对来自教师中的问题一定要有下文,要有回复,不能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1.3 要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可在不言之中调动起来。
1.4 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物质推动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第二,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二、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三、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3.1 创设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广大教师经常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教师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
3.2 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阅读增加智慧,阅读增加精彩,阅读使人摆脱平庸。尤其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发展,因此,要鼓励教师多读教育杂志,教学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让广大教师穿过时空的隧道,进入信息时代,使广大教师掌握教育思想的动态变化。
3.3 精心设计,认真教研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每周大教研及小教研时间,积极开展有实效性地教研活动。强调同伴互助,推动共同提高,为教师搭建学习、研讨、提高的平台。
3.4 潜心书写,增强内化效果
鼓励教师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四、加强人文关怀
每一个教师都有长处,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找到自信,给予教师工作的动力,以促进教师内驱力的提高,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不要让纪律规则等去约束教师,让教师去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等。不能让教师时时、事事、处处围绕考核转,把学习、研究、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要激发教师由要我学,要我做,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该学,我该做,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总之,教学管理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正如所说“教育无大事:,处处是楷模”,它需要的是科学、客观、理性、扎实、公正、实效、细心、恒心、耐心、精心,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需要,我们只有不失时机的,积极主动的,分阶段的,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变革。在动态中寻找管理办法,我们的学校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