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第一篇: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对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河南省大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和前景的认识比较理性,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同时,在选择工作的标准上比较重视实现个人价值,在择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交织,在就业区域上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为期望高薪但不追求稳定。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为了解我省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以河南省会郑州所在地的不同类型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学校从专业分布上包括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和艺术类的高校;从学历层次上包括本科和高职、高专类的高校,从学校的性质上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类等,保证了样本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课题组以抽样的形式向我省五所高校的在校生发放了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9份,回收率为95.23%。通过专业统计人员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统计,并辅以相关对象的座谈、访谈、个案的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发现我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和前景的认识理性化

(一)对现行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国家的就业政策持肯定态度

我省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程度不太理想,了解较多的只占4。80%,了解一些占49。80%,而不太了解的占到三分之一,不了解的也占12.10%。这说明我省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虽然重视就业问题,但是不重视对相关就业政策的学习和了解。同时也说明各高校的就业部门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实效性不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对于现行高校就业政策持支持态度,支持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1。10%,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65.60%,而对于国家分配这样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就业政策,支持的毕业生只有11.00%。表明大学生已经在思想上接受了现行的就业政策。

(二)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喜多于忧,对就业形势认识比较清楚

有将近7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比较自信或者自信,可以看到,大部分在校生对就业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3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不太自信或没有自信。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比较清楚,有43.99%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有33.11%的大学生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对自己实现就业充满了信心,有近三成以上的大学生乐观面对严峻的形势;有19.1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很大,不容易实现就业;只有3.79%的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实现顺利就业很容易。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要么是对自身能力有自信,要么是上一届或几届的师兄师姐较好的就业状况给了他们信心。对于大学生自身的信心我们没有进行直接调查,但是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个人的能力,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社会经济景气程度影响其职业选择。可以认为自身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信心。

(三)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有互联网、报纸杂志、亲友介绍、参加人才交流会、学校就业部门等。其中,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4.27%,通过报纸杂志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0.20%,通过亲友介绍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7.59%,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4.81%,通过学校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的占48.12%,通过电视获取就业信息的占21.86%。由此看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不再像以前的学生只是被动地依靠学校获取就业信息,而是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获取就业信息。其中,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比例最高,说明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已经可以成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求职信息,选择的就业信息主动性增强了。

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务实化

(一)选择工作和单位的标准越来越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在就业的目的上,表现为大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调查发现,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是能否发挥才能、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有兴趣三项精神因素,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等物质因素则并不被太多毕业生看重,这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仅考虑满足个人眼前的一些物质利益,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价值。选择能够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6.22%,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1.86%,选择有兴趣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6.37%,选择收入高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2.16%,选择工作稳定的大学生占29.24%,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大学生占28.59%,选择工作时间灵活的大学生占16.48%。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最看重的则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受到部分毕业生的关注。其中选择单位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占36.51%,选择单位的工作环境的大学生占18.42%,选择单位的工资待遇的大学生占15.19%,选择单位能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占14.70%;选择单位能够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占7.70%。由此看出,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

(二)择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

对于就业行业的意向,商业和教育业两个行业是毕业生最倾向的就业行业,要比高新技术行业、政府部门、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高出8个以上百分点。选择教育的占28.90%,其次是高新技术行业和政府部门,以往受广大毕业生关注的金融保险行业则变得较为冷清,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则受到的关注较少,只有4.06%的大学生选择金融证券业,这与我国金融保险业逐步放开,引进国际竞争有关,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对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前景有所担忧。由此可以看出,面对社会上复杂的多样的职业,一半以上的在校生的选择惊人地高度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种职业上。

在选择行业时,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中较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大学生在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依次为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有企业、自主创业、政府部门,有1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以及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进行就业,有36.08%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有21.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三资企业,有12.46%的大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有11.81%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有11.65%的大学生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与其他性质的工作单位相比,只有5.18%的毕业生期望在民营企业就业,这与近年来民营企业工作福利、待遇较低有一定的联系。

调查结果显示,择业行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中功利意识日趋严重,社会责任感日渐淡薄,择业趋向日趋关注相关的个人利益。

(三)就业地区意向很集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大中型城市由于受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新变化。在对择业因素的重视程度上,表现为更看重未来经济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自己专业知识的发挥,更重视到地区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作而忽视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表现出不太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选择愿意到全国性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5.24%,选择愿意到发达省份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6.21%,选择愿意在本省省会就业的大学生占24.92%。省内较大城市、乡镇等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前往,有9.87%的学生选择省内较大城市、乡镇。西部地区则较少受到毕业生的关注,只有3.24%的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已历时五年,但多年以来,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地,向西部地区拓展就业之路的状况没有出现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及直辖市,多年来形成的人才积淀,使人才相对集中与过剩,大学生择业显得更加困难。

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仍难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与社会接触,家庭中父母的呵护使其在生活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职时很少从实际出发,理想化成份居多,又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进行更好的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毕业生的流向,从而为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去施展他们的才能。

(四)就业工作岗位意向上表现为:期望高薪并不一味追求稳定

对于收入和稳定性,72.19%的在校大学生则选择了收入高但不稳定,只有27.8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收入低但稳定。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是高薪,但不惧怕承担风险,不追求平稳的工作。对于晋升机会和劳动强度,95.07%的大学生选择了晋升机会但忙碌的工作,说明在校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把成就一番事业看作是自己的努力:疗向,愿意为个人的成功付出一番努力。

在对每月工资收入的选择上,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的社会舆论不绝于耳,但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值在整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毕业生对于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期望值是2579元,其中期望月收入1500元~2000元的最多,比例占到四分之一。有25.14%的大学生选择了1502元一2000元,有22.30%的大学生选择了2001元~3000元,有19.02%的大学生选择了1001元~1500元,有17.87%的大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上,只有14.59%的大学生选择了501元一1000元。

三、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理智化

(一)对待就业,大多数大学生有积极的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有63.37%的大学生表示在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时候,会找点临时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只有11.6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等待。这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有着非常明确的积极态度。

(二)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

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表示了解自己的特长,有73.95%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自身特长了解,有26.05%的大学生选择对自己不了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了解自己的途径是:75.82%的大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判断,有13.56%的大学生是通过亲友告知,只有10.62%的大学生是通过科学测试了解自己的特长。这说明大学生开始注重对自我的了解,但了解自我的途径还不很科学。

(三)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有45.6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经验;有18.9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英语水平;有18.61%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交际能力。

(四)大学生关注自己未来的保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非公有制单位要求交纳社会统筹的愿意,有60.5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会向单位提出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要求,但只有21.52%的大学生表示会坚持要求,表示无所谓的大学生占13.92%,有4.05%的毕业生表示不会提出。这说明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未来的保障。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关健阶段。熟悉、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帮助他们顺利的渡过大学时代,使他们拥有健全的身心去迎接未来。1 大学生心理特点

1.1 自我意识特点:他们多把眼光向内,注意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他们注重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还有一定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会带上幻想色彩,难能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和幼稚,还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不相协调。如何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是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要课题。

1.2 情感特点: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而深刻。他们的追求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平衡、不稳定,所以经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总之大学生的情绪丰富,有一定驾驭情绪和控制情感的能力,但还不健全、不稳定、有强烈的可变性和多变性。

1.3 性意识特点:大学生性意识的明朗化与进一步发展都是正常的,性意识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强烈的按照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带来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大学生处理异性之间关系的能力,经济地位及心理成熟程度都不足以应付这种超常的矛盾。往往会带来种种烦恼和不安,甚至会出现有悖道德规范的言行和举止。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2.1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拥有一定社会气氛的大学校园,他们的成人感迅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意识都在提高。同时大学校园环境也比以往自己生活环境赋予个人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他们尚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他们仍然处在一靠家庭、二靠学校的微妙状态。大学生这种强烈的独立意识与显著的依赖行为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现实的、是客观的。

2.2 理想与现突的冲突;大学生是同龄中的佼佼者,他们内心充满了憧憬与梦想。然而社会不会按着人们的思维去运转,有时是残忍或多情的,使人们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如何面对现实,把握现实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不足,当他们发现无情的现实远非自己所想象、所追求的那么完美,自己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出色和伟大时,就会引发很多心理上、情感上的苦恼,甚至会出现某些对抗情绪。

2.3 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大学时代是一个既渴望感情又追求孤独的时

代。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常常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微而全面的探索、反省、希望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害怕孤独,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对象,希望有一个可以共鸣的知己。这种心理特征的二重性,使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更为复杂。

2.4 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特殊阶段。大学生在校生活时间的延长导致了社会化过程的后延,经济依赖、学业艰辛的压力,难测多彩的未来„„这些导致了他们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使他们处于早熟与迟发自立的峡谷之中,由此会产生种种与性心理有关的心理冲突与矛盾。这将强烈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熟。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表明,大学时代是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特殊敏感时期,如何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是当代高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战略。

周向欣(牡丹江师范学院 157011)

大学生择业中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未来。大重演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已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与主观现实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企业家和大经理、大老板、“大款”,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考察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未真正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出现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2、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自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然而,同时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这些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平坦笔直;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对自我的存在价值及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已作为一个人才将被社会使用,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要求社会能够承认“自我意识中的我”,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择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高,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少数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时常产生自卑自贱、自怨自艾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低,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也有的学生常常处于上述两种情况的波动之中就业,择业时往往目标与行为不稳定,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发展不足,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显得不足。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感到压力重重,缺乏竞争的勇气。

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之中的艰难选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心理不平衡和难以自拔的境地。

2、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突出的时期:青年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满怀激情,追求理想,对自己进行美妙设计;另一方面,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足,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使理想束之高阁,与现实严重脱离。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层性现象及其表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层性是指,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由于大学生思想觉悟、政治信仰、人生理想、价值目标、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差异和程度不同,在世界观、人生观中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同时,在价值观念上也参差不齐,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也有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西方文化传播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利义并重”(集体与个人兼顾)的合理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变性现象及其表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变性是指,大学生价值观在时空上处于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4]邹学荣.青年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有哪些?

期望值>实际值→失望;期望值<实际值→满足

大学生入学前往往把大学生看得过于神秘,有的甚至把大学想象为“理想的天 堂”、“生活的乐园”。进入大学生活了现艰苦、单调的大学生活与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生生活相差甚远,有些人发现自己在群体中地位下降,于是幻想破灭。青春期,无可名状的烦恼、苦闷时常困扰着他们。据调查,一年级学生中大多数人感困惑、空虚、寂寞,有种种失落卑心的矛盾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卑心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觉得自

理特征。一年级大学生在中学时,多数是学习尖子、班干部和三好学生,具有很强的心理优势。进入大学后,在“群云”的新集体中,不少人很快相形见绌,甚至在竞争中逐渐落伍。不少人对这种变化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自惭形暴自弃。还一些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过于强烈,一旦意识到自己与所追求的差距太大时,往往从自信的高峰跌入自卑实自我的强烈否定。据有关资料调查,有50-60%的大学生存在着种种自卑心理。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 *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原因有四:1.毕业生多,今年是559万,明年是610万。2.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3.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4.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首先,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近几年来,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合适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

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第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1)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

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栋梁。2009年就业五大趋势趋势一:生育高峰带动教

师走俏,教育培训迎来发展高峰。以往每年招聘人数较少的幼儿园和名牌小学,都加大了教师招聘的力度。据统计,仅幼教岗位,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所有毕业生的数量,都填补不了招聘的缺口。与幼教的火热一样,教育培训业也迎来了发展高峰。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人下岗,许多人选择充电、培训,这也使教育培训机构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就业五大趋势 趋势二: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企业发展。随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各地也纷纷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人才需求上也显得更为迫切。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单位,以及机械制造、桥梁设计等行业,也由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也正在加大。2009年就业五大趋势 趋势三:快速消费品及零售行业发展依旧。快速消费品行业是与居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行业,百姓即使缩减开支也不会减少快速消费品的使用量,所以金融危机对快速消费品行业及相关的零售批发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2009年就业五大趋势趋势四:研发人才依然“吃香”。虽然金融危机使不少企业减少了人员招聘计划,但对顶尖的研发人员,企业还是求贤若渴。2009年就业五大趋势趋势五:京沪渝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京、沪、渝等城市近几年的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09年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 70%同学考研是为逃避就业 就业压力,导

致“公务员”报考热 大学生出国留学逃避就业因此,专家建议2009届毕业生们“不要观望游移,尽早抢占就业先机”。因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有一个“滞后期”,明年的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所以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对金融类专业学生来说,不妨接受培训,考一些相关资格证,随着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人才需求会重新反弹。经验表明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在校园中多停留几年往往也是很好的选择。

求职能力偏低 是求职失利主因此次调查还发现,期望薪资高并非应届毕业生求职失利的主因。对比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群与失业人群的薪资期待底线比较,就会发现本科生中就业人群的薪资期待底线平均为1687元,而失业人群的期待底线为1706元。专家认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失败主要是在校期间接受求职辅导不够和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偏低造成的。存在诸多变数积极面对是正道 不过,目前对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复旦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唐晓林表示,目前一切的工作都在正常运转中,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招聘仍存在很大的变数。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也表示,尽管企业宣讲会没有减少,但还是要看最终的招聘结果。就业指导老师均表示,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学生们都要避免产生恐慌心理,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都无益于成功求职。还是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争取各种机会。*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id=“adtime”>秒

第四篇: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4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1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2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13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65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如笔者在此研究其间。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名。参与成立本校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自强社”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社员们的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笔者对学生进校后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筛查,并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在学校层面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笔者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

第五篇:关于河南省大学生就业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为了解我省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以河南省会郑州所在地的不同类型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学校从专业分布上包括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和艺术类的高校;从学历层次上包括本科和高职、高专类的高校,从学校的性质上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类等,保证了样本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课题组以抽样的形式向我省五所高校的在校生发放了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9份,回收率为95.23%。通过专业统计人员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统计,并辅以相关对象的座谈、访谈、个案的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发现我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和前景的认识理性化

(一)对现行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国家的就业政策持肯定态度

我省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程度不太理想,了解较多的只占4。80%,了解一些占49。80%,而不太了解的占到三分之一,不了解的也占12.10%。这说明我省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虽然重视就业问题,但是不重视对相关就业政策的学习和了解。同时也说明各高校的就业部门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实效性不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对于现行高校就业政策持支持态度,支持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1。10%,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比例达到65.60%,而对于国家分配这样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就业政策,支持的毕业生只有11.00%。表明大学生已经在思想上接受了现行的就业政策。

(二)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喜多于忧,对就业形势认识比较清楚

有将近7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比较自信或者自信,可以看到,大部分在校生对就业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30%左右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显得不太自信或没有自信。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比较清楚,有43.99%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有33.11%的大学生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对自己实现就业充满了信心,有近三成以上的大学生乐观面对严峻的形势;有19.1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很大,不容易实现就业;只有3.79%的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实现顺利就业很容易。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要么是对自身能力有自信,要么是上一届或几届的师兄师姐较好的就业状况给了他们信心。对于大学生自身的信心我们没有进行直接调查,但是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个人的能力,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社会经济景气程度影响其职业选择。可以认为自身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部分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信心。

(三)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有互联网、报纸杂志、亲友介绍、参加人才交流会、学校就业部门等。其中,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4.27%,通过报纸杂志获取就业信息的占60.20%,通过亲友介绍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7.59%,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4.81%,通过学校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的占48.12%,通过电视获取就业信息的占21.86%。由此看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不再像以前的学生只是被动地依靠学校获取就业信息,而是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获取就业信息。其中,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比例最高,说明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已经可以成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求职信息,选择的就业信息主动性增强了。

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务实化

(一)选择工作和单位的标准越来越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在就业的目的上,表现为大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调查发现,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是能否发挥才能、是否具有挑战性和有兴趣三项精神因素,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等物质因素则并不被太多毕业生看重,这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仅考虑满足个人眼前的一些物质利益,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价值。选择能够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6.22%,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大学生占51.86%,选择有兴趣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6.37%,选择收入高的工作的大学生占42.16%,选择工作稳定的大学生占29.24%,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大学生占28.59%,选择工作时间灵活的大学生占16.48%。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最看重的则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受到部分毕业生的关注。其中选择单位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占36.51%,选择单位的工作环境的大学生占18.42%,选择单位的工资待遇的大学生占15.19%,选择单位能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占14.70%;选择单位能够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占7.70%。由此看出,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

(二)择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

对于就业行业的意向,商业和教育业两个行业是毕业生最倾向的就业行业,要比高新技术行业、政府部门、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高出8个以上百分点。选择教育的占28.90%,其次是高新技术行业和政府部门,以往受广大毕业生关注的金融保险行业则变得较为冷清,金融证券和其他行业则受到的关注较少,只有4.06%的大学生选择金融证券业,这与我国金融保险业逐步放开,引进国际竞争有关,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对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前景有所担忧。由此可以看出,面对社会上复杂的多样的职业,一半以上的在校生的选择惊人地高度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种职业上。

在选择行业时,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中较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大学生在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依次为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有企业、自主创业、政府部门,有1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以及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进行就业,有36.08%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有21.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三资企业,有12.46%的大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有11.81%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有11.65%的大学生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与其他性质的工作单位相比,只有5.18%的毕业生期望在民营企业就业,这与近年来民营企业工作福利、待遇较低有一定的联系。

调查结果显示,择业行业意向上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呈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中功利意识日趋严重,社会责任感日渐淡薄,择业趋向日趋关注相关的个人利益。

(三)就业地区意向很集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大中型城市由于受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新变化。在对择业因素的重视程度上,表现为更看重未来经济价值的实现而忽视自己专业知识的发挥,更重视到地区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作而忽视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表现出不太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选择愿意到全国性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5.24%,选择愿意到发达省份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26.21%,选择愿意在本省省会就业的大学生占24.92%。省内较大城市、乡镇等也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前往,有9.87%的学生选择省内较大城市、乡镇。西部地区则较少受到毕业生的关注,只有3.24%的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已历时五年,但多年以来,发达省份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及本省省会城市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地,向西部地区拓展就业之路的状况没有出现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及直辖市,多年来形成的人才积淀,使人才相对集中与过剩,大学生择业显得更加困难。

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仍难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通过

调查,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与社会接触,家庭中父母的呵护使其在生活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职时很少从实际出发,理想化成份居多,又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进行更好的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毕业生的流向,从而为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去施展他们的才能。

(四)就业工作岗位意向上表现为:期望高薪并不一味追求稳定

对于收入和稳定性,72.19%的在校大学生则选择了收入高但不稳定,只有27.8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收入低但稳定。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是高薪,但不惧怕承担风险,不追求平稳的工作。对于晋升机会和劳动强度,95.07%的大学生选择了晋升机会但忙碌的工作,说明在校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把成就一番事业看作是自己的努力:疗向,愿意为个人的成功付出一番努力。

在对每月工资收入的选择上,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的社会舆论不绝于耳,但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值在整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毕业生对于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期望值是2579元,其中期望月收入1500元~2000元的最多,比例占到四分之一。有25.14%的大学生选择了1502元一2000元,有22.30%的大学生选择了2001元~3000元,有19.02%的大学生选择了1001元~1500元,有17.87%的大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上,只有14.59%的大学生选择了501元一1000元。

三、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理智化

(一)对待就业,大多数大学生有积极的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有63.37%的大学生表示在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时候,会找点临时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只有11.6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等待。这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有着非常明确的积极态度。

(二)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

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表示了解自己的特长,有73.95%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自身特长了解,有26.05%的大学生选择对自己不了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了解自己的途径是:75.82%的大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判断,有13.56%的大学生是通过亲友告知,只有10.62%的大学生是通过科学测试了解自己的特长。这说明大学生开始注重对自我的了解,但了解自我的途径还不很科学。

(三)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最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有45.6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经验;有18.93%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英语水平;有18.61%的大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要求的交际能力。

(四)大学生关注自己未来的保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非公有制单位要求交纳社会统筹的愿意,有60.5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会向单位提出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要求,但只有21.52%的大学生表示会坚持要求,表示无所谓的大学生占13.92%,有4.05%的毕业生表示不会提出。这说明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未来的保障。

下载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特点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

    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文章摘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大学生就业论文

    抓住机遇,展望未来 班级:学号: 姓名:系部: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

    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背负的就业大山近年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与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确展现出了中国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

    大学生就业论文

    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姓名:韩鹏鑫 班级:2010级英语一班 学号:20104099 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扩招造成的毕业大学生过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虽然展示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

    大学生就业论文

    社会青睐什么样的大学生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状况与他们自身综合素质不足有密切关系。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这是社会对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提高以后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