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燃烧青春岁月绚染华夏辉煌散文
梁启超曾这样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未来,少年是希望!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将是中国的世纪”。有为青年志士,就让我们为自己骄傲,为自己喝彩吧!我们是二十一世纪朝气蓬勃的太阳!
置身于新世纪,我们感受着中华民族从辛亥革命推翻帝治到“五·四”运动;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整整一个世纪风雨的锤炼,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礼。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正承诺着一个不朽的誓言;世纪的轮回里,先辈的步履几番辗转,几番艰辛,而我们的脚步几多豪迈,几多矫健。心中太多无以言表的话语,我们寄予白鸽,让它在华夏的神州沃土与蓝天之间,飞翔成一种祝福,一种希望。
沉寂了百年的渴望,有过的百年的经历。中国从昨天走来,虽然与今天只在挥手一别间,却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征程。我们的目光触摸到了那百年的沧桑巨变,百年的斑驳足迹,这百年,记载了中华民族多少的屈辱血泪,响彻着东方巨狮的几多怒吼,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几多爱国情怀!是的,我们年轻的胸膛里,总有一腔沸腾的爱国热血,但同时也需要生活的磨砺和锤炼,我们不必矫情,不必用华丽的词藻粉饰,一千句豪言壮语,一万个宏伟计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让青春的每个脚步都踏踏实实。
青春稍纵即逝,信念系于追求,那么青春就会在我们心中永驻,希望就会在耕耘中扎根,信念就会在奋斗中升华!我们不正是在追求中赢得了充实,在充实中感受到了美好吗?年青的朋友们,就让我们在青春的词典里永远抹去“空虚”吧!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能壮怀激烈,只要我们踏实奋斗,就会亮出青春的色彩,我们也无怨无悔!
我们是新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走在世纪之初的舞台,我们要写下新世纪的风采,做为时代的生力军,我们不仅要金玉其外,更要锦绣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渊博的知识,文明的形象,才是新时代青年必备的素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小到生活琐事,大到民族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中的中国,更需要我们在世界面前展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形象。我们有志青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去描绘明天的宏伟蓝图,去书写未来那波澜壮阔的篇章!
时光匆匆流走,岁月悄然逝去,春光不待我。年青朋友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实现伟大的、辉煌的、震撼世界的中国梦将由我们来完成!让我们牢记吧,迎难而上是我们的韧性,征服险阻是我们的信念,因为我们正年轻!
是骏马,就要在崇山峻岭中奔驰;是雄鹰,就要在悬崖峭壁间展翅;是蛟龙,就要在惊涛骇浪中翻腾。让我们张开热情的臂膀去拥抱希望、去拥抱明天吧!让青春的火焰燃烧燃烧猛烈的燃烧吧!把我们壮丽的青春和伟大祖国绚染得如同朝霞一般的灿烂辉煌!
第二篇:燃烧青春岁月,实现人生价值
燃烧青春岁月,实现人生价值
——观《沂蒙山六姐妹》有感
丹凤县商镇中学
初一(1)
作
者: 陈奕赧
指导老师: 陈志耀
女人是柔弱的,因为她们柔弱,她们往往成为弱小的代名词。可在电影《沂蒙山六姐妹》中,有一群山村姑娘却将坚强演绎到一个常人不可想象的地步。孟良岗战役前夕,国民党派几十万大军对沂蒙山进行包饺子式攻击。为了守护他们心中的净土,沂蒙山区的男人们大多参军上了前线,月芬的未婚夫也是如此。因此新娘月芬和嫂子春英手中的公鸡互拜着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之后她便随支前的队伍上了前线。村中的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中的妇人们忙碌着,三天内五千斤煎饼,五千斤粮食,三百双草鞋。童养媳黑燕为了做军鞋宁愿忍受婆婆的打骂。其中最感人的莫过于春英,丈夫在前线牺牲,她未告诉任何人,强忍悲痛,一个承受着,毫不表露的工作着。„„沂蒙六姐妹们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全歼敌人,让战士们快速通过河流抵达战场,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坚实的小桥。在冰冷的河水里六姐妹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让战士们踩着肩上的木板顺利地过了河;在敌人疏疏密密的炮火下她们毫不畏惧,毅然撑起一座抵达胜利的浮桥。这一幕幕情景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让人感动。
正是无数像六姐妹一样的先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她们用她们的坚韧顽强,用她们的英勇不屈,用她们的坚持不懈,用她们的勇往直前,努力付出使得战争的天枰倾斜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也正是她们把我们推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中。所以,开国元勋陈毅说:“我至死都不能忘记沂蒙山,是沂蒙山的小米养育了人民的子弟兵,是沂蒙山的小推车推出了革命的胜利。”
今天,生活在蜜糖一样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还记着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用泪水汗水血水换来的?我们有多少人还在浪费这美好青春的时光?我们难道不应该感恩那些将美好青春岁月燃烧在战火中的先辈们?
时代在前进,我们尽管不需要向她们一样上战场流热血,但她们的那种坚毅,勇敢,舍小家为大家等品质和精神不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就让我们向她们一样,在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奋勇前进吧!让我们像沂蒙山六姐妹一样,燃烧我们的青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吧!
第三篇:青春岁月的散文
得知母校垣曲中学即将举办60年校庆的消息,我毅然将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在一个周末赶到了学校。我站在母校大门前,校园里静悄悄的。隔着大门,透过通道两旁碧绿的万年青,望着那高大气派的教学楼,一排排整齐的公寓楼,带有现代化气息的餐厅……我激动不已。离开母校28年了,我的母校“二中”不但校容校貌发生了剧变,教学质量也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从当初的“老十三”,一跃成为河东名校,成为运城教育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曾经的学子,我为之自豪和骄傲。当年学生时代那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一)迟到的报到
回想起来,自己都有点不信,开学第一天我竟然迟到了。
当我从同善镇乘坐着走走停停的那一趟客车,赶了五十多公里路来到学校门口时,已经是太阳落山时分了。
我抱着行李,傻傻地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感到学校好大,好美,比我想象的还要漂亮,还要宽阔。我有点茫然,偌大的校园,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报到。眼看天就快要黑下了,我鼓足勇气,向从我身边走过的一个女生打听,她热心的带我去报到处。报到登记时,我才知道忘了带录取通知书。
“没事,我帮你查查,你叫什么名字?”负责报到的校领导热情地问我。
“郭英。英雄的英。”他的热情让我少了胆怯。
当办完手续时,已到吃晚饭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有带,也不知道去哪里买饭票。看着天越来越黑,我感觉心里怯怯的,无助使我感到迷茫。
“你是今天报到的新生?怎么没有去吃饭?”有个和蔼可亲的声音问我。
我哀凄凄地说:“我是同善的,爸爸去出差了,我是一个人来学校报到的,迟到了,不知道在哪里吃饭。”我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有自己才能听见。
“没事,你先跟我去吃饭,随后我让同学陪你去买生活用品。”
“郑校长,这是谁呀?”到教师餐厅时,才知道带我吃饭的是学校的郑校长。
“我的女儿。”他笑着对大师傅说:“她来迟了,什么都没有带,今天先在我们餐厅吃一顿饭。”
吃过饭后,他像父亲一样嘱咐我好好学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他。随后又吩咐一个高年纪的女同学,一定要帮我买好生活用品,安排好住宿。
一直到后来,我已经入学很久了,才得知那个和蔼的父亲一般的校长名叫郑金亭。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都还记得他对我的关爱。那种父亲般的爱,使我在“二中”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温暖,后来我一直都很努力的学习,更多的是因为郑校长那份父亲般的关爱,因为二中这个大家庭那份温暖的情怀。
(二)抄书
我所在的班是七十四班,全班有七十多个学生。因为学生太多,没有座位,教室的过道里都坐满了人。出来进去,必须是外面的人站起来,里面的人才能进出。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人多书少,我班只有四十多套书,上课时,只好两个人合用一套。我因为来得迟,没有领到书,为了不误学习,就只好“抄书”。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借同学的书来抄写。那时候很多同学都在抄书,各科书都抄,有时我们晚上十一点多了,大家还在教室抄书。班主任来教室催了一次又一次,要同学们去休息,但是大家仍然在不停地抄书,都不愿意去睡觉。班主任最后发火了,强性关教室的门,大家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教室。
抄书时间久了,成了习惯。因为抄书更便于记忆,许多同学都把抄书当成一种学习的方法,当成了一种乐趣。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新书才发下来,不用再抄书了,但是抄书却成为了许多同学的爱好,每抄一遍,就等于背了一遍书,对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后来几年间,我经常把抄书当成一种乐趣,乐此不疲。
那段抄书的经历,让我在毕业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在我人生四十多岁时,能从一个家庭主妇成为垣曲作家协会会员,都是得益于那段经历。
(三)同学情深
高中三年,最让我难忘的记忆就是:饿!
那时学校食堂实行顿顿制,吃饭是一样的定量,早上半个馒头,只有二两,用手一捏,馒头更是显得小的可怜,一碗汤面,只飘着几根面条,几口就吃完了,感觉只压住了点心慌。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感觉天天吃不饱,每天饥肠辘辘,实在难捱。每天中午最后一节课,常常感到饿的头晕,不争气的肚子咕咕直叫,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几乎很少能听进去,脑子里就想着中午会吃什么饭。幸亏当时有家住在学校附近村的一个同学,名叫娟娟,常常从家里带馒头送我吃。有了娟娟的馒头,我才能顶得下来每天的几节课。若不是她的帮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渡过那段饥饿时光。当时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同学,有时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都不回家,就为了省几毛钱的车费。而我们同学间的情谊,却是至今令我难忘。那时候同寝室的同学,即使回家带来一些咸菜,也是和大家分着吃。寝室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照,其乐融融。
多年后同学相见,仍然能感觉到那份浓浓的情谊。后来我常想:当初若不是饿,我也许就考上大学了。可若没有同学的馒头,说不定我早就退学了。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同学间的情谊战胜了饥饿,才使我坚持读完了三年的高中学业。
(四)为了班级的荣誉
高二那年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有个5000米长跑比赛项目。当时参加运动会的男生共有二十四名。74班张海燕同学和高二其他班的四个男同学被预选参加决赛。当时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对他的期望都挺高,因为他平时的5000米长跑成绩22分38秒,所以班主任估计他还可以得奖,他也暗暗鼓足了劲,决心要取得名次,为班级争光。因为家里贫穷,张海燕没有运动鞋,班主任文老师就给他借了一双跑鞋,说是穿着跑鞋能跑得快些。因为是借来的跑鞋,不是很合脚,穿着有点紧。比赛开始后,张海燕一直坚持跑在前面。谁知跑到4000米左右时,他的脚已经疼得不能跑了。当时他已经杀到了前六名,全班的同学都在为他加油呼喊。张海燕没有放弃,硬是咬着牙一瘸一拐的坚持跑。最终他取得了全校前三名的好成绩,并跑出了自己平生最好成绩22分07秒,为我们高二年级取得了名次,他自己却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脱下鞋后,他才发现他的大拇趾甲都快掉了,血染红了袜子和跑鞋。
学校颁奖的时候,张海燕是一瘸一拐走上台去的。同学们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大家为他感到自豪。他勇于拼搏和视班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海燕现在在运城市市质监局上班。
(五)勤奋精神
我们那届的同学后来提起李勇,在羡慕他有份好工作的同时,更多的是佩服他当年刻苦学习的那种精神。
他之所以能考上大学,不是他有多聪明,是因为别的同学在休息玩耍时,他还在学习,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刚到学校时,李勇在普通班。当时他在班里也只是一个成绩中游的学生,每天下晚自习后,同学们大部分都走了,他为了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彻底领悟了,经常点着蜡烛,留在教室里继续看书.写作业。(当时学校下晚自习十分钟后,教室就熄灯了。)遇到不会的题,他就用笔画出来,第二天要不自己查资料,要不请教老师。在他的努力下,高一升级考试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高二重点班。
在重点班,他更加用功,晚上十一点前,他几乎很少睡觉。常常是班主任到教室把他赶出来,他才不得不离开教室。不过,有付出就会回报,他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现在是山西中北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
(六)环境锻炼意志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差,学生宿舍紧张,我们高一四个班的男同学都住在学校的大礼堂,全是打地铺。礼堂的窗户上,有好几块玻璃碎掉了,晚上风就从碎了玻璃的窗户吹进来,冷飕飕的,冬天经常有同学冻感冒,但同学们依然坚持上课,上早操,很少有人叫苦,借故退学。
后来同学靳海新曾不止一次说,学校的那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在英言经常停电,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坚持在那里工作了14年,都得益于二中的生活,得益于当年老师的言传身教。
他现在是长直乡财政所所长。
高中三年,是快乐的三年,难忘的三年,现在记起那些往事,心里感觉暖暖的,洋溢着一种幸福感。
二十八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度过了自己的大半人生。回望母校,真的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我再一次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放飞梦想!
第四篇:少数民族织染绣绚彩上海
少数民族织染绣绚彩上海
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是第40届。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为呼应本次“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主题,上海纺织博物馆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合作,特于5月17日起举办“绚彩中华――中国少数民族织染绣文化展”,为广大的市民献上了一份节日贺礼。
织染绣,即纺织、印染和刺绣,都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少数民族的织、染、绣技艺历史悠久。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人,就已能将毛线染成黄、红、蓝等颜色;文献中尧舜禹时代就已在衣裳上绘绣十二种图案作为君王礼服的纹饰;公元前8世纪左右,新疆就有人使用纺轮纺纱捻线,宋代时新疆的回鹘人就以善织“克丝”闻名;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海南黎锦,更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因其品质精良历史上多次被纳为皇室贡品。
中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织染绣技艺经验。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织、染、绣无论从工艺制作、色彩处理,还是图案构成、纹样寓意,都极具特色且极具表现力,壮族、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织锦在唐代就已负盛名。南方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经济,北方少数民族多畜牧为生,故如棉麻纺、毛毡擀制、牛羊毛编织等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细腻精致,或粗犷豪放;织染绣工艺程序繁复、劳作繁重,而所用工具如纺锤、纺车、筘、织机等仍多就简,使用本地原材料手工自制。经线纬线的穿梭交织,染色印花的特色妆点,以针代笔的精美绣画,重重造就,绚丽多彩。
本次展览展期两个月,分为“编经织纬”、“染色印花”、“刺缀运针”三个单元,共展出164件(套)少数民族织染绣珍品,囊括了3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美术和技艺的非遗项目(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这些倾注了生活热情的手工制品,处处融入了一个手工艺人的极致专注,透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其价值是无法用商业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然而它们在当下的困顿却令人担忧,比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艺的养成过程是漫长的,它存在于世代相传的继承活动之中,需要时间的浸泡、文化的熏染和情感的磨合。在高科技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其千针万线、千丝万缕的繁复与规模化生产需要难相适宜,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上海纺织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能够让全社会对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更多的关注,重新体味手艺的脉脉温情,追寻民族文化的回归。
第五篇:无言的青春岁月散文
黑的夜,不带一丝杂质,悠长的寂静悬浮在空气中。没有了灯红酒绿的奢华、没有熟悉的欢笑,一切不再拥挤吵闹。
戏剧落幕的孤独,就像人群渐渐散场的无言,心中装满千百故事,只有留给自己重复着残碎的片段。
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故事,就像爱情虚无缥缈的誓言。
灯熄灭了,静静坐在书桌前、听着时钟嘀嗒的声音,有人说时间消失在梦与现实的琐碎里,不知多少人在夜里听得见时间的声音。
当悲伤蔓延在整个世界,欲要大声呼唤或是企图驱赶悲伤,最终却无言的选择了沉默,一个人仰望着夜空,浓浓的黑夜包裹着自己,静静回忆着曾经的故事、倾听着心灵的声音、忘记了俗事烦恼、忘记了爱恨情仇、品一杯淡茶或酌一杯烈酒。
岁月蹉跎的浮躁暂且放下,青春的梦藏在最柔软的皱褶里,听一曲曾如痴如狂得歌曲、怀念记忆中的人与事,那是生命走过的印记,有欢笑痛苦、也是青春之花最绚烂的时刻。
面对孤独的时刻越来越多,这条选择的路注定是寂寞的,面对散尽天涯的朋友知己,除了祝福与思念不知道还能做何?不曾后悔,也从来没有退路,独自背着沉重的行囊前行,风雨无阻、昼夜不息。
有人说青春已经过去,苍老的容颜和渐渐逝去的童心是最好的见证。面对生活的残酷所有人选择了成熟、沉默与承受。
是啊,随没人可以不老,青春的雨季短暂的让人还没有做些什么就已经消逝在岁月的风暴中,如今又能做些什么呢?唯有无言的接受责任与生活所带来的一切……
我本不愿长大,奈何时光无情划破脸颊,这是多么幼稚的话语,却也是真实的无奈,当我们不再年轻,整日奔波在生机的夹缝中,某些东西被不知不觉中淹没消失,偶然回首已是物是人非。
无言的青春,带走了冲动梦幻,留下了陌生事故的自己。
当只剩下痛恨与惋惜心碎的倔强时,当番然醒悟:有些东西如果当初坚持了任凭时光飞逝也是无法带走的。
默默无言的承受,青春带走了花香飞鸟,缺留下了伤痕结出的永恒的寂寞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