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的细节小学读后感
【篇一:历史的细节读后感】
霜降这天除了意外的晴朗,一起到来的还有杜君立先生的新作《历史的细节Ⅱ》;而这一刻距离我收到杜先生上一部作品《历史的细节》,已经过了半年时间。将两部书放置在一起阅读,就感觉像是一对儿失散已久的兄弟。
两部作品使用了同样的叙事架构,用器物穿缀起中西的历史,而两者又汇聚成人类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我所希望的是,通过作者对于历史的重新爬梳,而获得一种常识的认知,哪怕仅仅是做着接近常识的努力,在这个功利泛滥的时代,《历史的细节》这样的作品,就成为历史写作中的吉光片羽。
一个思考历史的人,是无法回避作为观察者所选择的立场和角度的,甚至于这是比思考和文字更有理由鲜明呈现出的叙事特色。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立场,甚至于我们与作者抱有相同的观点,那么,这两部作品,尤其是第二部,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一部静态历史的叙述;历史不仅与我们有关,而且也深深塑造了今天的我们,以及汉语文明。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些,那些曾经形塑了汉语历史的力量,在今天依旧作用于我们和生活,并且可以想象这种力量的惯性对于未来的影响和掌握。
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只做历史的看客。在阅读的同时和之后,《历史的细节Ⅱ》会带来很多思考,而这些思考注定不会轻松,无论是距离今天或远或近的时空,都与当下联接成一个个循环的回路,直到今天,我们都在这些时间的回路中打转不止。那些历史的细节经过作者精彩的演绎,而问题的答案就漂浮在文字之下,在纸面上呼之欲出。
那些打破时间回路的希望,与其说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和认知,倒不如说是对我们所继承的文明遗产的清理,以及历史所遗传给我们的,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天性和禀赋的自省与克服。我很高兴的看到,杜君立用他的《历史的细节》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当然,一部作品最终是由读者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完成的。
如果我以上文字让没有读过《历史的细节》的读者略感沉重,那么,我必须在此澄清,这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倾向。这部作品无疑兼具史实和趣味性,以及一部好的历史作品所要具备的所有因素。
对于一个人来说,百年时光足以让一切叙事盖棺定论;而对于历史来说,一切都只是时间的注脚。向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投下一颗石子,荡起的涟漪也随着河水漂流远去。想象这条时间的河流此时此刻,正在流经我们每个人的命运,让这人间春秋在时间的亘古中不及弹指;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叙事,仿佛崩断的琴弦上滑落的音符,演奏着纷乱的旋律,而愿我们可以沿着这两部作品的方向上溯时光,在她不舍昼夜的流逝中,寻觅一份不能一瞬的感动。
【篇二:《历史的细节》读后感】
清明那天,当我带着一肩路灯洒下的雨水回到家时,杜君立先生的新作《历史的细节》就摆在了我的书桌上。
虽然之前已经读过不少杜先生的文章,但是,这一本《历史的细节》让我重新认知于文字中建立起的作者形象。与作者单篇的文章相比,这本书像一篇更长的文章——有一本书那么长;而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用这本书重新检阅了历史——世界的历史,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的历史。
前几年,正是历史热甚嚣尘上的时候,听众和历史说书人一起过了把瘾。但是,对于历史,我们又知道了什么?所有的“说书人”都回避了这一本质的问题:一个历史的研究者首先应该出示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这才是进入历史的通行证。而这又往往被文化掮客混淆为严肃与娱乐的分水,成为说书人逃避历史的遁词。真正对历史提出原创性观点、用这个观点解释历史、并且获得读者认可的作者,屈指可数。如今,在这张名单上,可以加上杜先生的这本《历史的细节》。
杜先生从马镫、轮子和机器三种器物作为进入历史的罗盘,带着读者从蒙昧时代跨越野蛮时代,最后进入现代。这种通过器物而非阶级、制度、经济、军事等等经纬耙梳历史的方法,虽非杜先生首创,但是,选取这三种器物,对人类文明史的重新编织,是此书最大的亮点。通过这三把钥匙,读者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去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
比如,中国是如何在历史上从世界中心变为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落后国家的?《历史的细节》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我们在轮子上输给了西方,也正因为轮子上的失利,使我们在机器的竞赛中遥遥落后。因为轮子的缺失,让我们在思维、观念、意识等精神层面与西方的文明进程分道扬镳,而这种中国观念又决定了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必然不同于西方。
又如,此书对西方如何进入机器时代的描述精确到毛细程度,使我不仅看到机器是如何在西方被重新发明出来,也看到这种机器的发明,是如何影响生产,并催生了相关的学科;同时,机器的发明也带动了产业链的发达,使得机器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虽然这本书名为“细节”,也的确向读者展示了漫长历史中的无数细节,但是,这本书通过对细节的素描,构筑了一种原创的“宏大叙事”,一种解读历史的“元话语”。无疑,作者已经用这种“元话语”成功耙梳了历史,使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在读者眼中呈现出另一张面孔。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历史的细节》是第一本同时代人,对人类文明史做出的原创性解读,这其中的历史意义,也许会在未来逐渐彰显。而作者的智慧和眼光,以及注入文字间的精力与心血,则成为了这本书。愿这只在料峭春天振翅的蝴蝶,可以掀起终结寒冬笼罩的炽热风暴。
我相信。
【篇三:《历史的细节》读后有感作文】
首先,感谢杜老师赠送这本书,这是对我等后辈学子的极大勉励。我细细读之,竟有些着迷。但是很惭愧,因诸多杂事,读得极为缓慢,有时一天只读2-3页,每读到精彩处我都会忍不住拍手叫好,并摘抄到记录本上。
我一直以为历史是宏大的、深邃的,同时又是略微枯燥的。读过杜君立老师的《历史的细节》,我觉得自己已深入到历史的长河当中。杜老师以马镫、轮子和机器为切入点,别具一格,见微知著,有三个切入点连成一条条线(历史脉络)结成面(历史的演变),别具一格的讲述了历史的方方面面。
长久以来,我们看历史、学历史都是通过空洞的历史规律来分析探究历史,但是就历史是如何演进、如何发展等诸多问题,我确实不知。《历史的细节》从具体器物的角度来解说历史的进程,选取了马镫、轮子和机器三个具体可感,微小平凡的事物解说“细节”是如何深深影响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如何左右着一些历史事件的结局。这彻底改变了我小时候所学的历史伟人解放人民,改变人们悲惨命运的幼稚历史信条。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细节》对我来说有着思想启蒙的作用。历史不再是空洞的历史规律不再是历史伟人的个人功绩,而是由无数个细节汇聚而成,完成一个个历史的拼图。所以说历史就是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历史。杜老师有一段话说得透彻、精彩:所谓历史的细节,就是打破宏大叙事的传统叙事模式,别具只眼,洞隐烛微,见微知著,以不经意的细节别开生面来梳理历史的细节包括马镫、轮子和机器对于历史的重要影响,又有以重大历史的视角,认为无数的细节连在一起,决定着历史。
在这个历史长期被权力歪曲的国度,《历史的细节》是一缕阳光,对我们广大的学子来说,更像天空中的北极星,给我们以方向。我觉得历史的真相离我越来越近,而以前那个虚伪的历史伟人的历史终将会被无情的抛弃。
书的封面有一只美丽的蝴蝶,很是引人注目。但又不知其寓意,只当是装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突然想到,蝴蝶代表着蝴蝶效应,即一些微小的事物对于一个事件甚至是一段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也隐含着人们常常忽视细节,只关注结果,由结果去反推原因。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所谓的结果正是有无数个细节连缀而成。者无疑是对历史伟人决定论的当头棒喝,当真是痛快淋漓。
《历史的细节》信息量级大,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但这也造成了一些读者(比如我)在阅读时的困难。一些地方读过之后不知所以然,很是自卑,只有回过头去,一点点的琢磨,一点点的用心去体会。有时真正理解文意后竟有一种成就感,一种会心的喜悦。
我一直信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人生信条,这与杜老师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逻辑”相契合。在多如繁星的逻辑构成的长河中徜徉,去感知,去发现,是一种既痛苦又快乐的过程。感谢杜老师,给我们送来了一本好书,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最后,我想借杜老师的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本书改变不了世界,但一本书可能改变一个人,从而改变历史。”
【篇四:《历史的细节》读后感】
好吧,我也来写点读后感。上周拿到了杜君立先生的新书《历史的细节》,看完了,想写点东西,整理一下自己的体会。
1、我们这代人,初次接触历史一般都在学校。没记错的话,历史、地理、生物通常一道登场。哦,对了,还有政治。历史老师一般都照本宣科,搞得大家昏昏欲睡。笼统地记得,历史都是黑暗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总是农民兄弟。顺理成章地,历史课的重点一般落在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一直到,洪秀全的农民起义上。当然,他们都失败了,这让人很扫兴。老师总结了他们失败的原因,一律是“局限性”所致,这种高度概括让我觉得没头没脑的,但答出这条,考试也能应付几分,考完了,交了差,也就万事大吉了。当时,朦朦胧胧地觉得,如果他们遇见马克思列宁,革命早就成功,而共产主义几乎就是现实了,想到这些,不免有些伤感遗憾。政治老师早已为我们规定了方向,笃定是共产主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领导、老师和同学显然很有把握,说到这些就抑制不住地激动,相应的,失败和枯燥的历史,就这么见鬼去了。后来,年纪大了?了解到洪秀全成天躲在宫里,和几千个宫女胡搞,根本不干正事,很吃惊。“局限性”原来是“局限于性”的意思,老师就是含蓄,害得我们懵懂了那么久。早说的话,历史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您说,那么多人,他怎么忙得过来呢?
2、是的,他怎么忙得过来呢?2012年3月14日,日理万机的温总理对记者说:重庆的领导要反思。重庆和***就真的开始烦死了,举国皆惊诧。第二天是“315”,我想,这一定是历史的巧合。许多人早就觉得“唱红歌”别扭,文革的时候已经唱大发了,很反胃,怎么没过几年又开始了呢?历史真的会反复么?想到这些,觉得有必要找些资料,反思一下了。在博客中国里看到李吉诃德的文章,好喜欢,猛读。他是李悔之先生的朋友,老李写的“梁山新传”刚刚露脸就被删了,就一直等,后来,老李介绍了几个博客,杜君立的博客也在其中,从此,他们的文章就成了我了解时事的参考。他们的文笔、立意、见解都独到,诃德诙谐,悔之老道,君立则精致充沛,这是我对他们的印象。有了他们的文章,再看世事变幻,就不那么虚头八脑的了。再后来,我在新浪注册了@菜根谭印象,和@杜君立有了些直接的关系。这时,新浪官方报道:薄与多名妇女有不正当关系,呵呵,看来他也有“局限性”的问题,历史真的会反复,这已不奇怪了,老师的话一向是对的。
3、老师的话一向是对的,或者说见解对的,应是老师。(呵呵,我对这个逻辑有点得意,做粉丝看来大有潜力。)但杜君立老师的话大都散落在网络里,有时还被禁言屏蔽删号,如果能有一本书集结成册,以备不时之需,就再好不过了。想着想着,就赶紧买了本《历史的细节》,真是得偿所愿心想事成。不过,这本书不是他博客的汇编,而是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几乎是历史的百科和索引。阅读的时候,我时常感慨,他的书房一定在飞机上,否则,开阔的视野,久远的叙事,从容的行文以及偶尔还有些忧郁和悲天悯人的急切从何而来?或许进一步地,读着本书也应在飞机上,有想法了,就看看窗外。另外,历史又好像他手上的藤蔓,“这里是叶、这里是花、这里是分叉、这里是瓜果?”,许多时候,他会告诉你,这是“苦瓜”而且长歪了!藤蔓在延续和生长,一直爬到树梢或钻进草丛,还会结出怎样的果呢?这时,不妨到屋后的菜园子里去走走?
4、不妨到菜园里走走,见满眼的油菜花,乃大悦,春天真的来了!这些花景,在历史上或许年年如此的吧。是应多读些历史和历史书,让心里也开出茂盛的花,给心灵一个苏醒的春天的明证。《历史的细节》开列了历史科目的清单,有些书,看来是必读的了。这对我这种有历史“局限性”的读者而言,真不知是一个好消息呢?还是一个好消息呢?不过,那么多的书,从哪里开始呢?我在菜院子里踱着步,思考?我似乎应买一个地球仪,先转转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好吧,先找本《全球通史》看看,慢慢来,不要着急。
5、不要着急。其实我挺着急的,——“正如波兹曼的悲观预言,在一个‘娱乐至死’时代,与其说我们面临奥威尔困境,不如说进入赫胥黎陷阱。奥威尔担心信息被剥夺,赫胥黎则担心有效信息被淹没。”——读到这样的文字,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白痴。《历史的细节》中,类似的文句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没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面对这样排山倒海的信息,你只能缴械投降。而这又是智者的诘问和思考,如果希望自己不被历史甩掉,就有必要及时地跟进。还好,杜君立先生们在引路,承担了历史信息的“整合”重任,这为我们这些历史“局限性”的人纾了困。这本书用了知识分子“瞿秋白”的诗歌开头,而结尾用诗人海子的诗结束。《瓦尔登湖》的田园牧歌怡然幽静,好像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蹄子轮子和机器不停地喧嚣,“人性亘古不变,他把未来固定在了过去”。国人的生活真像是电影“美国丽人”的翻版,阿甘一般地奔跑,但菜价又涨了?数不清的焦虑,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而历史凝在了此刻。
6、引用一下《历史的细节》的题记:历史是“时光老人”在过去年代的无数领域中间修筑起来的“经验之塔”,要爬上这座古老建筑的顶端以便一窥全貌殊非易事。那里没有电梯,但是年轻人的脚力甚健,可以最终达到目的。在这里,我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交给你们。等你们回来的时候也就明白,我何以如此热心——房龙。我想,这也是杜先生的意思。而我粗读了这本书之后,想起啦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永远向往着未来,即便难免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以上算是对《历史的细节》的观感,写得胡乱,今后还会再写些具体的,向先生讨教。谢谢杜君立先生。
第二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
客路中学冯腾玉
这本<<历史的拐点>>书内容从历史的小处着眼,将之无限放大。比如《几块石头-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几块石头”指的是宋徽宗爱收集奇石,于是各地农民全都被强迫去挖掘收集石头,各地怨声载道,于是发动起义,方腊起义再加上外族的入侵,北宋就灭亡了。正史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先杯酒释了兵权,然后又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地方行政、财政、军权分属不同官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避免地方权利过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也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军费开支达,战斗力不强。各地农民穷啊怎么都是死,不如起义,于是国内起义不断。即便是后来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也无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内环境差,再加上和外族的战争,造成了北宋的灭亡。书中有些内容则是从野史或不明作者的历史记录中找出,然后放大为一个所谓的“拐点”,这也使得这本书的历史内容可信度大大降低。比如《悍妇捉奸-促使明朝灭亡的偶然事件》。这把从野史里面找到的一个故事无限放大,放大到促使明朝灭亡。个人因素促使一个朝代灭亡是有的,但不可能是随便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一个官员因为原配捉到自己和私自纳的小妾的事情而受到泼辣夫人的责罚,于是就想通过改国家制度来解气泄愤,国家制度随后也就被改了,然后就引领大明王朝一路走向灭亡„„真就是明明白白的生拉硬拽!不知道《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没有记录这件事,我可以在之后的阅读中验证一下。当然,什么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这本书也一样。虽然在刚刚看了一个章节后就发觉了书的晦涩,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这毕竟只是作者从一个侧面评说的历史,大众性的非正规读物一般也不会让我们去深究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看个乐和吧。
书只是一个思想的媒介、载体,你可以看到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内容和他传达的思想,同时它更可以给你很多线索,引导&启发你去思考,想象,这就是书延续性的作用。本书中有一句话“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我想朝代的更迭归纳原因多可引此作为总结吧,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我想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吧。
第三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论文读后感
有幸一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刚入馆口,是由邓小平先生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在准备来的时候我已经百度过它的信息,馆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馆内陈列着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抗战文物及一些图片资料。
进入序厅,是一座巨大的铜浮雕,上面刻着“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顶部悬挂着8口方形古钟,象征着八年抗战。我们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中就已了解到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杀出了一片天,让强国刮目相看。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约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场展览中,我首先感受了在那个危急时刻我们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方同胞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冰释前嫌,一起来拯救这片土地„„“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入侵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我的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发现他的胃里全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人包围在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的写照,是他们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桀骜不屈的脊梁。实话来讲,中国抗战的胜利离不了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最终的胜利还会指日可待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绝不会是在1945年。
望着这些照片,我又想起了南京大屠杀,那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它给六朝古都添上了一抹血腥。那段痛苦屈辱的岁月,望着被杀的丈夫与子女的母亲又是怎样的痛心;望着明晃晃的枪支大刀的孩子又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本该静静度完余生的老人们又是多么悲愤!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扼住了我的喉咙。我没法想象一个平民百姓对死亡的恐惧之情;无法想象在他们面前比“死”更恐怖的日本人。更无法想象抗战军人的英勇无畏;无法想象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时的智慧与冷静,我没有经历过这些,看着想着这些画面却足以让我瞠目结舌。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它确确实实发生了,发生在了中国,发生在了南京——一个著名的六朝古都!但在那个时候古都变成了废墟。
走出展览馆,我的心中虽饱含着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但是却没有多少作为“胜利者”的喜悦。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孱弱,民族承载了更多的苦难,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从来不会有人怀疑抗战史是一部胜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复兴的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回归大国的坐标时,我们才可能最终体验到“胜利”的完整涵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力衰微、经济落后。我们常听别人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错的。正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际合作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方针策略,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必将崛起。
只有使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利益,都能满怀希望地生活,社会才具有向心力,民族也才具有凝聚力。在当代致力于祖国的富强与统一正是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共同一致的最好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我们仍将聚合起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拚搏不息。中国近现代史一再证明了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没有平等,就没有团结;没有共同的梦想,就没有民族的凝聚力。让我们高举着富强与统一的旗帜,努力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新国家,实现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第四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刘少奇》
背景:解放前夕,受中央委托刘少奇到天津和开滦等地为恢复经济,尽快发展生产,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内容:《刘少奇故事》是主要从四个部分,描写了刘少奇同志在不同时期的感人故事。1957年,根据毛主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指示,刘少奇同志带调查组南下,实际考查关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9年,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以后,联系群众、教育子女、勤政廉洁的故事。1961年,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困难,刘少奇同志到湖南农村和他的故乡深入基层调查人民的疾苦,帮助群众克服困难。
感想:今天我看了,刘少奇主席的影片,我以前并不太了解刘主席,只是小时候听家长说过,但是今天我看了刘少奇一篇,内心感触很大,刘主席于1943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一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我们国家做了许多贡献,1957年人民内部发生了矛盾,刘主席代表党南下,解决人民矛盾,一路上辛辛苦苦,但是他没有一句怨言,他解决了人民的矛盾,还使人民更加团结,1959年刘少奇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为祖国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他先后主持召开5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和109次常委会会议,用很大精力来建立健全这个崭新的制度,为我们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1年,国家遭受了重大的经济危机,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极差,刘主席深入人民群众,到湖南农村自己的故乡宁乡县,深入老百姓,体会老百姓的艰难,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并且认真研究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他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帮助人民们克服苦难,使中国人民生活慢慢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不幸的是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杀害,蒙冤致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向党提出尽快取消文化大革命。这就是我们的刘主席,一生辛辛苦苦,为祖国做贡献。
《毛泽东》
背景:毛泽东1949年任中共中央主席,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伟大贡献
内容: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赶走日本侵略者,把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打垮,成立新中国
感想: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听到这首歌,大家都会想起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他使我们现在能过上幸福生活,他在1920年创立了中国人民共产党,1927年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1928年4月毛主席与朱德领导的起义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组建了一批由正义组成的队伍,1934年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在贵州主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936年他努力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起来抗日,抗战时期,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想霸占中国,蒋介石为了欺骗人民,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深知这场谈判的危险,但是考虑到人民,他还是义无返顾的去了,他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的阴谋,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极大主动。1949年4月,指挥百万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了中国最后一片被国民党统治的地区。1949年十月举行了开国大典,我们的毛主席,为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1946年九月九日因疲劳成疾不幸去世,我们应该永远的铭记,那张慈祥的面孔。
《文化大革命》
背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进行了迫害人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内容: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感想:199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一场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一场运动爆发了。当时是由毛泽东为首开始的这场活动,我们的毛主席被林彪和江青这两个反革命政党蒙蔽了双眼,开始了一场毁灭性的活动即文化大革命,这场活动主要是废除一切旧风俗旧东西。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许多的先生,有文化的文学家,都被关进牛棚,受苦,最后被迫害致死,看到此处,我心中十分愤怒,1965年还上演了一场新剧《海瑞罢官》本是一场十分精彩的历史剧但是《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这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严重的政治色彩。此后,批判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使我国许多历史没有完整的传承下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出了毁灭性的摧残,是我们最不能原谅的,党中央在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主持下作出决定,派工作组到大、中学校协助领导运动,力图使局势稳定下来。各地工作组在领导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多数群众的支持,却加剧了同造反派的对立。在如何对待运动的问题上,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同中央文革小组之间的分歧日趋尖锐。工作组被指责为“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中央决定撤销工作组。这场革命迫害了许多曾经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直到1977年中央撤消了文化大革命,终止了这场迫害人民的活动。
《开国大典》
背景:1949年中国共产党赶走了国民党,开始建设新中国
内容:1949年10月,在北京天安门前,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感想:1949年十月一日,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前,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那庄严的一刻,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毛主席站在话筒前,庄严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一刻全场沸腾了,人人都为新中国成立而发自内心的高兴。随后,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54个民族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礼炮声声,人们心情更加激动,听着炮声,我的心情也无比激动,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证明了共产政府从今天开始建立新中国,然后浩浩荡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会场,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风采,后来群众又自发的举行了游行,直至晚上9点才结束,这场典礼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的新世纪,结束了我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会让其他西方国家欺负,这一刻,我衷心为祖国高兴!
第五篇: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
在寒假来临之前,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有趣的书,叫《历史是个什么玩意2:袁腾飞说中国史下》。里面讲述的是有关于中国现代史的时件,还有袁老师自己对近代史的见解。
对于这本书,一拿到手,翻开目录时,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陌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看,还没知道它里面讲述的事件细节;而熟悉则是因为在看到标题后,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中国近代史这几个字,还有那本陪伴着我差不多半年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这本书大概讲的也是和课本的一样吧,我心想。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先是书的目录,每一章的开头都用一些俏皮幽默的话做开头,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然后就是内容。袁老师的语言十分幽默,但是幽默的同时,历史的有关资料却一点也不含糊,在资料、有关事件这方面,这本书处理的很好,很严谨。就拿第五章浴血抗倭十四载中的第六节背后的残酷青春中的一段描述中日双方作战武器:小日本一个师团两万多人,比我们的师要大,比我们军要小,108门火炮,24辆战车,咱们中国全国也找不着几辆战车。新四军就更别提了,全军10500人,就相当于国民党一个正规师,6200支枪,这6200支枪相当多的都是村里做的那种土枪,而不是兵工厂生产的。这
段文字就能体现出这本书在文字方面描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但它还不失生动性,接着上面一段的文字又刚好说明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的语言是很幽默、很大众化、通俗易懂的:那个土枪土到什么程度呢,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脚蹬式步枪,什么意思呢?它打一枪之后这枪栓就拉不开了,得搁地下拿脚踩,那个手没劲,搁地下一踩,弹壳出去,第二发子弹入膛,非常的低劣,你说你要用这样的武器跟日本打仗,你趴地下射击一枪,然后再站起来一踩,那你就牺牲了,就光荣了。所以我们用这么低劣的武器跟飞机大炮坦克毒气,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作战。这段话我一看完就很能联想到当时的情景。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用八个字来概括吧:一本活了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