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小妹杂文随笔
又是一个烈日酷署,又是一个寒冬周未,小妹从太原动车至侯马下车,已到午时用歺时间,我驱车接她至陕食坊怱怱吃了一大碗西红柿鸡蛋面,看着小妹拔拉着狼吞虎咽,瞬间大碗面烟消云散,我忍俊不止,“香吗”,“香“,”好吃吗”,“太好吃了”。此时此刻,我看到的是小妹的旅途辛劳和饥肠辘辘;我更想到的是小妹为了尽快看到病重父亲的那种跪乳和反哺的急迫心情,可以肯定的是她为了赶车,连早饭都无暇顾及。
是啊,父亲已卧床病重时月,小妹由于特殊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也不允许她长假陪伺老人,只能借以假日来回奔波于太原一侯马,曲沃一太原,且不论舟车劳碌,仅父亲卧床年之有余,其来回车马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对一个从小体弱的女子来说,何谈易哉?
小妹是父亲的老生子,天性柔弱守礼要强,父亲病重时,她第一时间赶赴北京武警医院,毅然拿出一笔款项为父亲住院看病,父亲转院返回老家时,小妹陪护老爸颠波十几个小时坐着120救护车,一路辛苦,一身疲惫,有女孝亲,劬劳躬身,小妹辛苦了!父亲在天之灵深慰籍安,含笑九泉,福佑家门。
第二篇:父亲杂文随笔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关于学费和生活费的事儿,尤其是上大学以后,很少跟我的父亲产生交流或者对话。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总是寡言少语,很少诉说他自己的事情。直到有一年,母亲生病。父亲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工作。很难想象,那个平时粗枝大叶的人是如何在厨房里忙来忙去,为母亲准备可口的饭菜;那个又懒又笨的人是如何像母亲一样细心的整理着家务;那个平时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小心翼翼的听母亲的话,会对我嘘寒问暖,叫我按时吃饭,少抽烟喝酒,还有就是瞒着我有关母亲生病的事儿。也就是那一年,回家过春节,从来没有那么细心的观察过父亲。一根根的银丝在那稀疏的黑发中是那么的刺眼,就像黑夜的星星般对我眨着眼睛,心中有一阵一阵的痛感袭来,有一种不忍的感觉弥漫开来。
有一次,躲在房间里抽烟,玩手机时没能注意到推门而进的父亲,直到听见一阵咳嗽声,当我转过头看见父亲时,恐惧的等待着一顿即将如暴风雨般袭来的狠揍时,出乎意料的,父亲平静的说道:“少抽点,你又不锻炼,对身体不好。”然后轻轻的走过去打开窗户,又悄悄地走出去,直到关门的声音响起,我才从震惊中缓过神来,那稍显佝偻的背影深深的刺痛了我。那时,我才意识到,那个对我来说无法无天,如山般伟岸的人,也禁不住时光的蹉跎,在我的面前低下那高贵的头颅。
或许,长大就在一瞬间吧!
第三篇:苏小妹杂文随笔
袁枚《随园诗话》有一段有关苏小妹的考证:“世传苏小妹之说,按《墨庄漫录》云:‘延安夫人苏氏,有词行世,或以为东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菊坡丛话》云:“老苏之女幼而好学,嫁其母兄程潜之子之才。先生作诗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考二书所言,东坡止有二妹;一适柳,一适程也。今俗传为秦少游之妻,误矣!或云:‘今所传苏小妹之诗句对语,见宋林坤《诚斋杂记》,原属不根之论。’”
但找来宋人的《墨庄漫录》一读,却发现袁枚的引用有出入,原书说“延安夫人苏氏,丞相子容妹,曾子宣内也,有词行,世或以为东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非也。”原来有关苏小妹的传说在宋代就出现了,只是这个“延安夫人苏氏”,说的是宰相苏颂之妹,她的词章以秀丽称着于世。而柳子玉名瑾,苏东坡的《祭柳子玉文》中有“子有令子,将大子后。颀然二孙,则谓我舅。”的句子,可知柳子玉与苏轼虽是戚友,但不是同辈,也就不可能与“苏小妹”搭上关系。
袁枚说的林坤一般也不把他归为宋人,所以《诚斋杂记》准确地说应是元人的著作,从中可知苏小妹的传说并没有因为宋人的否定而绝迹,元人仍然还在延续着讲她的故事。到了明人单宇《菊坡丛话》中就越来越具体了:“老苏之女幼而好学,嫁其母兄程浚之子之才,”但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说得明白:“有子六人,今谁在堂?惟轼与辙,仅存不亡。”苏洵一生有子女六人。这在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讲得更具体:“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臣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嫁给其母兄程浚之子即其表兄程之才的女儿,却是长苏轼一岁,婚后经常受程家的虐待,婚后第二年生有一子,第三年便因受夫家虐待致死,死时十八岁。苏洵在她死后八年写的《自尤并序》中不无痛苦地自责自己当初把女儿嫁给了“州里之大盗”。
叶石林《避暑录话》说王安石不喜欢苏洵,而与苏洵关系很好的地方官又受到王安石的排挤,苏洵写了《辨奸论》,虽然没有直言是针对王安石的,但“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等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苏洵说他和晋惠帝时的王衍、郭子仪说的:“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之卢杞一样,不过是遇到糊涂皇帝而一时得志。
《苏氏族谱亭记》陈述了她之死的前前后后,苏洵的《自尤》诗是这样说的:“乡人皆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无欢欣。”当时民间重视与娘家联姻,苏洵虽不想答应,但民风如此便应允了婚事。她婚后的生活一直忧郁不已,经常受到夫家的指责。十七岁生一子后身染重病,而程家根本不予诊治,苏洵夫妇只好把她接回家治疗,病情渐有好转,而夫家却以“不归觐”夺走她身边的孩子,以致她三日便亡。从此以后,苏程两家便绝交了。周公谨的《齐东埜语》说:则提到了说:“其后东坡兄弟以念母之故,相与释憾。”宰相知道两家不和,在苏轼贬去南方时,特意让程正辅为“本路宪将,使之甘心焉。而正辅反笃中外之义,相与周旋之者甚至”,所以苏轼与他以“诗往复唱和”。
苏小妹嫁秦观的传说则更属编造,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生于1049年,苏东坡的母亲死于1057年,苏洵在当年就写的《祭亡妻文》中明确说三个女儿已经早死了。就是1057年,秦观还是个儿童。而他自己在《徐君主簿行状》中说徐成甫有“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以文美妻余。”可见秦观之妻是徐文美。而流传甚广的“苏小妹选婿”、“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等故事只是民间故事而已。
袁枚“东坡只有二妹,一适柳,一适程”的考证显然很粗疏的,而如果对“苏小妹”做一个结论性的说法的话,那就可以说是在宋元人以讹传讹,加一点故意编造的基础上,经过了元代吴昌龄杂剧《东坡梦》、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清代李玉的传奇《眉山秀》等文学创作,而在民间广泛传布的一个故事。
第四篇:理发店小妹杂文随笔
我把双手插进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有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流离于天南地北,到过很多地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跨过山和大海,我不这么觉得,山和大海是很美,要是没有人,那不过也就是一堆臭石头和废水罢了,所以我一路走来,没有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不过带着一些空空的念想,仅此而已。
太阳落山,天有些阴沉,台风要来了,手机里收到政府发来的短信,已经第三次,来到这座城市三个月,一个月一次台风,除了雨下的大些风刮的狠些,也没什么特别。问过几个本地人,说是冬天才会有大台风,家家都会门窗紧闭,还停电。没见过台风,你们可别骗我。我以前没见过大海,到这见的大海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泛黄的一片,要不是一眼望不到边我还琢磨到了黄河。又有人跟我讲天气好的时候就是蓝的,还得找对地方,想了想,麻烦,索性不去了。这城市让我有些失望。
风有些大了,我扔掉烟,抬头看了看,三个红色的大字挂在门上。
我走了进去,屋里有三个人,柜台靠里墙,左右各三面镜子,配一把椅子,地上还有散落的头发,灯光有些暗,风吹着门滋滋响,配上这天气倒显得几分萧瑟。柜台坐着个中年女人,三四十岁的样子,估摸着是老板娘。左边坐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地估计是理发师,洗头小妹坐在另一边。
三人都低着头玩手机,小妹首先注意到我进来了。
“哥,剪头嘛”。口音,四川的。我点点头,对她友善地笑了笑。
“先洗一下头吧哥”。她站起身,引着我往里面走,我跟着走了进去。老板娘瞟了我一眼,转过头又盯着她的电视剧。
“哥水要烫一点还是温一点”。她一脸笑意,语气温和的说道。
“温一点就好”。我回道。
我躺在椅子上,小妹拿过洗发露抹在头上,伸着手指在我的头上不停的抓着,头皮麻麻的,挺舒服。被人伺候的感觉真不赖,女人为最。
“水温还行吧”,小妹问道。
“还行,刚刚好”。
“我自己来吧”。她准备给我擦头,看着她青涩的脸庞,我苦笑,伸出手接过抹布。
“坐”。理发师小伙说话了。他好像有些不情愿,我打断了他玩手机的乐趣,也不碍事,我也没想着能剪多好看,能给剪短,不伤着脑袋血溅五步就好。
“怎么剪”。不冷不热的声音。
“剪短就好,平头”。我姑且讲出了这个从小剪到大的发型。
剃刀的声音响起,看着头发哗哗的从头上掉下,每次剪头,都有种出家的感觉。那年我走到五台山脚下,徘徊了一夜,我还是离开了,那次是因为一个女人,现在,我又想去了。听人说当和尚得大学毕业,不知办个假证可以不可以。是世道凄凉,人间满是荒唐。
透着镜子,余光瞧见小妹正皱着眉头对着手机,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知道在愁些什么。
一会儿,头发剪好了。
“哥来在给你洗洗”。小妹又站了起来。
“算了,我回家洗澡,麻烦你了”。
“客气了”。老板娘恶狠狠的盯了她一眼,接着挤着笑容讲道。
“多少钱”。我问道,从口袋里掏出零钱。
“十五”。
我递过钱,对着小妹笑了笑,转身走了出去。
刚走没两步,听见屋里传来老板娘的声音。
“你是不是嫌水多,水洗发露不要钱是吧”。小妹没有答她,我摇摇头,转身向巷口走去。
这座沿海城市,除了沿海,再没什么特别。风一天到晚吹个不停,什么时候你感觉到风力明显增大,那就是要下雨,下很大的雨。以我现在站都站不住的情况来看,这场雨,比想象的大。
最先滴到雨的头,然后是露出来的手臂,一阵凉意袭来,我得跑了。大马路上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三三两两地车还奔驰而过,我不怕淋雨,也没傻到去淋台风雨,来不及去看手机里的短信是几级台风了,撒起脚丫子,跑。
一分钟,大雨呼啸而下,整个马路披上一层朦胧,垃圾桶吹的哗哗响,树枝在风中摇摆,像疯狂的骑士。顾不得擦掉进眼睛里的雨水,又得买双鞋了。
“哥”。我正想着买鞋的事情,隐约听见后面传来一个声音,回头一看,理发店小妹。
她打着把风吹反过去的伞,朝我这边跑来,我愕然,有些懵地愣在了原地。
“哥,你的钱包”。她跑了过来,绑着的头发被风吹散掉了,浑身湿了个透,她从怀中掏出钱包,用那把摇摇欲坠地伞遮着,伸出手递给我。
“哎,你,走先去我家躲躲,就在前面”。我愣了一下,拍了拍了脑袋。
“你说什么”。
“我说走先去我家躲躲雨,走”。说完我拉着她就跑,街边的树丫已经摇摇坠坠了,再耽误一会儿估计得出事。
“那边有吹风,头发吹一下吧”。我看着浑身湿透的她,抱着一杯热水在那发着抖,小妹啊小妹啊,怎样的母亲教你这么善良。
“谢谢你”。
“不用,哥,哎哥你这里有伞嘛,借我一把我回去了”。她坐在椅子上,笑着说道。
“回去?台风来了,这么大的雨,你怎么回去,等下被吹到天上去了,就在我这待下吧,等台风过了再回去”。我话音刚落,她有些害怕地看着我,手不自觉地抱着胸口。我笑了笑。
“你放心了,你睡床,我打地铺。我给你找找你能穿的衣服,你先换上”。她还是不说话,眼神直盯着我。
“哎呀妹儿,你怕啥子嘛,你觉得哥像坏人慢”。我无奈地说了家乡话。
“哥你是重庆的”。听到熟悉的话语,她惊奇地讲道。
“我是重庆勒,你是四川的是不嘛,自古川渝是一家嘛,出门在外,老乡你怕个啥子,哥得吃了你慢”。我调侃道。
“吃饭没得,我煮完面是你吃”。
“要的”。她点点头爽快地说道,小丫头,防备心还挺高。
台风吹了一晚上,我躺在地上,破旧的纱窗被风打的嗤嗤响,仿佛随时会掉下来。我们用家乡话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没到十点便停了电,风声有些吵,又出奇地静。
我知道她是四川达州的,二十岁,初中毕业来到这座城市打工,在工厂做过两年,觉得没意思便找了个理发店,盼望着学点技术回老家自己开个理发店。而我呢?我告诉她我叫张三。
第二天一早,台风停了,我陪她出去吃了个早餐,马路上的树被吹倒了几颗,垃圾散布在马路上,环卫工人们推着车为这场台风善着后,满脸笑意。我看着她手里拿着杯豆浆,踏着还算欢快地步伐,慢慢消失在马路尽头,我笑了笑,转身上了楼。
刚进屋,听到手机响了,摸口袋,拿出来一看,什么都没有。撇了一眼,这才看见昨天她穿的我的七分裤口袋冒着亮光,我走过去拿了出来,一看,那个老板娘打来的,想了想了按下接听。
“你在哪里呀,你把钱包拿那里去了,还不拿回来,小丫头片子还想私吞是吧,信不信我报警抓你”。一气呵成,戾气,愚昧,偏见,刻薄,把恶集中在语言上,这便是她存在的意义,我挂断电话,开门朝楼下走去。
刚走到近前,便又听到那人的叫骂声。
“你是不是私吞了……”。声音很大。
我走到门边,被灯和海报挡着的地方。
“拿出来我们平分,等下他来问我们就说不知道”。声音很小。
我走了进去,老板娘惊恐,眼神无光,瞳孔放大,她该是在想我有没有听到,我嘴角抽动,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
她见我笑了,顿时回了一个微笑,很难看。我把手机递给小妹,她正在旁边手足无措地站着。
“谢谢”。
“不用,钱包还多谢你还给我勒”。
我随即走了出去,拿出手机,编辑短信:我朋友在重庆有开一家理发店,有需要换个地方工作嘛,我今晚的飞机,小妹,好人该有个好报。
打完字,发送,不自觉笑了笑。有些人谈不上善良,也谈不上不善良,可是,尖专刻薄成为一个人的标记,未免太荒唐了些,我又看了看这满大街的人,总有一些荒唐,也还好,还有一些不荒唐,倒也值得走一遭。
我把双手插进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有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第五篇:致父亲杂文随笔
父亲您好,中秋一别,已有一些时日,近来是否一切安好?
前几日,长治连续下了几场秋雨,感觉这个季节还没怎么过渡,就一下子掉进了冬天里了。
太原的天气,我大致查看了一下,也是阴多晴少,您可要注意身体啊,记得适时加衣。您走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就匆匆而别。我没有去车站相送,实在惭愧。那一天公司正好迎接上级检查,我没能脱出身来,还望您多多谅解。
父亲,知道吗,很久没有用写信的方式给您交流了,如今写来,不禁也有了些许的尴尬,并且在我心里有了一种娇情的感觉了。
记得,我上大学时,是1999年吧。去了河南的一个城市,您当时和母亲帮我拿着重重的行李,我们三个人乘着绿皮火车几经颠簸,走了八个多小时,才到了学校。那一次,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走出家门,走向远方,那一年我才18岁。如今依然记得那难忘的感觉:仿若一只断线的风筝,飘在了空中,没了任何依托。然而,我并不觉得那是一种清苦。如今,反倒认为那是一种人生里最甜蜜的记忆了。
那时候上学,手机还没普及起来,学校使用IC卡电话。在星期天9点以后,打长途电话便宜三毛钱。为了那三毛钱,我总是每逢星期天9点以后去学校的电话室里排着长队,给你们打电话。无论是雨天还是雪天,我们一家人在那个岁月,在电话里“煲粥”。那种感觉可是真正的好!
有时候,在电话里无法说的话,我就写在了信中。在当时,我每个月都要给家里写一封信。您也许不晓得,那时候,我心里总有一个期望,就是每个月能收到您给我的回信。那时,你和母亲还很年轻,刚开始做客运工作,并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大概是出了门的孩子总是要成长快一些吧。记得我有一封信把全家人都写哭了,我劝你们不要吵架,劝弟弟好好学习,并且向你们惭悔了成长过程中所有的过错......在您给我的回信中,说我长大了,字写的好了,虽是简单的几句赞扬,您却不知道,就因为那时您的鼓励,我的人生才得以改变了啊。我从一个不学无术的孩子,成为了一个发奋读书的人,为我今天的创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文字基础。
到如今,已快二十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您和母亲已是满头银发,而我也已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无情的时光啊,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把你们变老了。花甲之年的您,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为了给我们减轻负担,您又一次走出家门,走进省城,走进了工地。我知道您的性子,劝是劝不住的,只要您身体健康,任由你去忙活吧。或许,生命总在忙碌中才能找到慰藉。只是天气渐寒,您要多注意身体才是。
您看,金黄的秋叶正纷纷下落,寒冬也将随着来临。前几日给您打电话,您告诉我,十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是上下铺。还告诉我,包工头是咱们老家人,平时对您有所照料,就是打打杂工,做些跑腿的活计,看了这些,我方才安心下来。
父亲,您是个诚实的人,在外面不比家里,一定要留个心眼,注意身体,注意安全。我坚信,咱们全家人一起再拼搏几年,您有空了就去散步,做些喜欢的事。我们全家人就再也别分开了,好吧!
最后,愿您工作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写在2017年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