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课是一门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其丰富的审美要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利用语文课中美的形象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课中塑造了大量积极向上、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者形象,如《屈原》中的屈原,《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党员登记表》中的黄淑英,以及《药》中的旧民主主义者夏瑜等;同时也有勇于超越自我,积极进取的勇者形象,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我与地坛》中的“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以及《一碗阳春面》中的母子三人等,这些人物形象或精神感人,或品质卓越,都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可贵品质,并及时地加以渲染和引导,从而让学生为之动容动情,深受感染和教育,这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利用语文课中丰富的审美要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要素,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美、散文中的自然景物美、诗歌中的意境美,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美和语言文字美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材料。
1.剖析小说中人物的人物个性,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之美。
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小说往往是以其所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来取胜的。小说中成功的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而且它还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提示小说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鲁迅就是以其所塑造的一系列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诸如愚昧落后的华老拴、身受封建社会毒害的祥林嫂、以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阿Q等,来感人至深,发人深思,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讲析小说,不仅要讲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事件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详细分析小说中有关人物形象的描写,其中包括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因为在小说中,小说人物形象的一切描写,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关联着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无不包含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无不体现着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精美巧妙的艺术构思。在分析小说时,只有分析了小说中有关人物描写的所有一切,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并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艺术形象之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分析散文作品中的写景状物,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之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秀散文,如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充满生机的《春》,以及富有诗意的《荷塘月色》等。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引导,就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感知美、认识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如朱自清的《绿》,主要是写梅雨潭,而梅雨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瀑布潭,可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这时,在分析课文时,我们就可以有意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原来是“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的皱结页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梅雨潭的绿简直是太美妙了,美妙得如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这样,经过一定的分析和引导,学生不仅认识到梅雨潭的绿,而且还能感觉到梅雨潭的绿的可爱之处。不知不觉之中,学生在深刻地感受美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欣赏的能力。同样,在学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时,我们也要让学生深深地懂得,那荷塘中富有诗意的一切,包括那田田的叶子,袅娜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地流水,以及如洗的月光、斑驳的树影等,它们既是一幅美妙的自然景物画,同时也是作者超脱现实和自我的一种喜悦心情。只有让学生懂得这些,才能真正让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因此说,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散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的分析和鉴赏,来感染和启发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3.渲染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诗歌是以诗的意境美取胜的。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老师能用心设计,紧紧围绕诗歌的意境,不断地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去加以渲染和描绘诗的内容,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能充分体验到诗的意境美,并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的。如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诗中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勾勒了一个绚丽动人的梦中世界,创造了极其神奇美妙的意境。因此,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们就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渲染诗人丰富的想象世界,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体验诗中的审美情趣,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又如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中以无意写有意,以无情写有情,以有限的自然景观,勾勒出无限的生命境界,意味深远,意境阔大。在讲析时,如果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和渲染,带动学生的情绪,融入诗的意境,那么学生所得到的美的感染和对美的感悟将是无法言表,无法形容的。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的魅力之所在。
4.纵观各类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形式之美。
文章的篇章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的思路和脉络。面对一篇文章,只有放眼全文,了解其谋篇布局,才能真正懂得文章的真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和诱导,这样学生才能领略到文章的整体结构之美。对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来说,篇篇文章结构不同,布局迥异,有如奇峰迭起,千姿百态。如在夏衍的《包身工》中,包身工倍受中外反动派摧残的一部血泪历,在其笔下,竟浓缩在了一天之中。全文从起床到用餐,从上工到下工,处处都闪动着包身工紧张、忙乱、劳累、穷苦的身影,处处都流淌着包身工的血和泪。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痛恨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结构形式完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又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文中作者以背影为线索,抒写对生活的瞬间感受,从北京,到徐州,到南京一路写去,直到买桔子这一细节,作者才刻画出了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情感。这样全文形成了由远及近的布局艺术。还有《项链》中,路瓦栽夫人所有的虚荣,一生的遭遇全系于一挂项链上。全文围绕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构思巧妙、结构完美。《祝福》中,祥林嫂的半生经历,凄惨命运也都集中概括在两次到鲁镇做女工的前后变化之中。凡此种种,莫不显示作者驾驭题材布局谋篇的非凡功力。在教学中,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布局周密,谋篇严谨的文章结构形式之美,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极大的益处。
5.探究文中的谴词造句,让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语言教学中,深入课文,探究文中的谴词造句,会让人不断地有语言之美的发现。如在《沁园春·雪》中,一个“望”字就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千里万里的雪景尽收眼底,可谓一字传神。在《绿》中,梅雨瀑的纷纷扬扬的小水花,倏地钻进你的衣袖中,再也寻它不着,一“钻”字,平添了几分诗意,几分情趣。再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道:“茫茫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青”,一个“浮”,恰切地写出了雾的着色和轻而不散,微微飘动的雾的状态,生动、传神而逼真。诸如此类等等,在文学作品中,一些字的巧妙运用,往往会妙笔生花,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这一点,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学生也就会更加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之美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材料非常丰富,只要我们能加以合理地运用,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篇: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
第三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双鸭山市第三十五中学 孙秋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以考得高分进入好学校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弊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不仅是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向21世纪的人要有积极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合作精神,有个性,善于学习,执著地追求科学等,这中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教师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注意分散、嫉妒、抗拒(逆反心理)、冲动、考试焦虑、说谎、偷窃、厌学、孤僻等,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育收效甚微。
一、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只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有所忽视,特别是对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考虑得很少,这样也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1)挫折辅导:一般从正确认识挫折、碰到挫折后的合理反应、不当情绪的克服等着手,重视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2)应试辅导: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考试、对待“失败”、怎样发挥应有水平等方面的心理辅导。(3)人际关系辅导:引导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正确对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情绪体验。(4)青春期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恋爱等。(5)非智力因素辅导:对学生进行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教育(6)适应性辅导:针对学生的某些问题开展辅导,如上述挫折辅导、应试辅导等就有这一性质。有的学校还进行主动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教育。(7)心理素质教育,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通常是以上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实践证明,无论是为了学生在校的全面发展,还是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或者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中小学都必须开展心理教育。
二、心理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以往的班级管理大多数是教师说教,或是利用班长监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把心理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1.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使学生们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人。这样,学生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这种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学生们克服了对人不尊重、对事不关心、对己不克制等不良心理。
2.设立夺标赛台,评选各种单项标兵。谁被评为单项标兵,谁就可得到一枚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红旗,贴到相应的夺标赛台上,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我们设立的单项标兵主要有:学习标兵、礼仪标兵、劳动标兵、学习进步标兵、纪律进步标兵、学雷锋标兵等。通过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精神、拼搏精神,更主要的是给学生都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在班级活动中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开展专项心理素质训练活动
1.设立无批评日、无零食周。这种训练活动的开展将主动权与自主权交给学生本人,让学生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和信任。通过这种自主性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性的心理品质,克服了他们惯有的依赖心理,学生们也逐渐做到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胜。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开展助残日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矫治了部分学生的“骄气”与“娇气”,使他们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2)成立雷锋义务打气小组。每天上午7点10分--7点40分由两名学生到校门前马路口为过路人义务打气。学校以此为窗口让学生接触社会,扩展他们的视野,为他们今后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心理基础。
3.设立“悄悄话”信箱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就心理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咨询,也可以写在纸上,投入“悄悄话”信箱中去,由教师每周五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集体咨询或个体咨询。为了消除学生各种心理顾虑,必须做好保证工作,即疏导教师要做到:一是保密,二是不歧视。这是很重要的两条,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最怕教师、同学议论他的弱点,最怕被人看不起。这也是参加咨询学生共同的希望。因此,教师对待诉说学生更需要同情和关心,使他们感到跟老师谈心事有安全、信赖的感觉。教师要热情对待,态度要温和,能接纳学生的情绪,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要让他们把话讲完。在这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关心、亲切态度相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面部表情冷漠或武断地打断学生谈话,简单否定,常常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影响疏导效果。
此外,班级中还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自身的智力与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简单的心理调控方法,如理智法、发泄法,转移法、升华法等等。总之,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是提高他们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达到四化建设合格人才基本教育目的的特殊教育手段,也是使青少年学生达到个体化与社会化平衡协调发展,完成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途径。因此,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和加强。
第四篇: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东平县实验小学
为贯彻落实县教研中心《关于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走上健康道路,从2013年1月起,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目标任务
1.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构建“以读书活动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2.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构建高效的写话、习作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写话、习作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4.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语文骨干教师。
三、实施措施
1.构建“以读故事书活动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环境。
倡树“晨诵——午读——暮省”的学习新方式,构建共读共写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开始喜欢读故事书,享受读故事书,热爱读故事书。同时,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整体环境的提升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
2.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创设学生讲故事、读故事的平台。
各班要设置“故事图书馆”。采用学校配置、学生自带交流等方式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书,总数不少于200本;陈列书籍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丰富,保证质量,有益于其成长。
3.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讲故事舞台。除利用专门的讲故事课外,学校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一次的讲故事、编故事大赛等系列活动,与班级竞赛相呼应,培养学生的“故事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4.加强写话、习作课堂教学的研究。
通过优秀课程资源评选、语文研讨课等途径,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在写话教学、习作教学等方面专业水平不断发展。
5.学科教师要有计划、针对各学段教学实际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指导。
⑴低年级学段(1-2年级)
①一年级老师做到中午与学生一起看书,指导学生阅读图画故事书。老师们在教室里布置识字角,让识字帮助阅读,以阅读促进识字。
②二年级要重视从扶到放的指导过程。除中午为自由阅读时间外,每周还抽一节课为大阅读课,开始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自备摘抄本,摘录自己喜欢的故事、成语和格言警句。老师还要按月有重点地向学生推荐故事书目,以便于指导阅读与交流。
③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每周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动画片。播放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仔细倾听。播放后,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给同学和家人,锻炼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④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故事力教育。根据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画感兴趣,可结合课文图画对学生进行故事力的培养。加强对写话教学的研究。
⑤在学生中定期开展故事大王活动。每周开展一次画故事、或讲故事、或编故事比赛,每月评比一次阅读之星,讲故事之星,创故事之星,并对其进行适当鼓励。
⑵中年级学段(3-4年级)
①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故事力教育。
学科教学是对开展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努力让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比较活动,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故事力,激发学生故事力的发挥。
②三年级教师要争取家长积极配合,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书香氛围。鼓励学生到校图书室借书。重视读书笔记检查反馈。
③四年级老师就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孩子”,向学校要时间,向老师要时间,向家长要时间,开展有特色的故事阅读活动。如:成语故事赛、评比阅读之星等。收藏并与同学交流故事图书资料,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还要把学生作品整理成册,以便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想象作文,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学会表达自己的故事力。
④开展“每周一影”活动。每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经典电影故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电影播放后,让学生写出故事再现、故事续编或观后感,作为小练笔,在班级专栏集中展示。
⑤组织培养学生故事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人人讲故事活动。每天第一节语文课拿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讲故事,展示自我,共同进步。每周至少要安排二节课供学生用来阅读。每周的语文课中有一节专门的讲故事课,用来给学生讲故事、练故事及故事交流活动。
⑶高年级学段(5年级)
①故事阅读反馈要形成制度。每天第一节语文课拿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讲故事。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阅读交流会,每月评一次故事阅读之星。每学期开展一次“读名著,讲名著”故事主题活动或课本剧故事表演。不定期举行故事手抄报展示。
②开展小故事家评选活动。
定期召开故事会,拿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分享各自知道的故事。评出善于讲故事、写故事的同学。激励同学们去讲故事、写故事。
③和三四年级同学同时开展“每周一影”活动。
让学生讲故事、续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并开展“我的影评”活动,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培养其思辨能力。
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争做绿色卫士,走上街头发放环保传单、走进卫生死角去维护公共卫生,通过种种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中发生的事,设立素材本,真实记录生活中和阅读中的情景素材。并定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发表看法、抒发情感。让学生学会借助想象力创造性地使用平时积累的情景素材,使生活中的情景迁移到习作中,为习作所用,并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记录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
四、活动步骤
1.本次活动时间为三年:2013年1月----2016年1月。
2.按县教研室活动要求分阶段进行实施。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活动的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工作。
2.坚持领导包教研组制度。分工领导参与教研组教学、教研活动的全过程,负责对本教研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3.2013年2月,新学期之初,语文学科结合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县教研中心《关于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泰安市教研室《关于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通知》精神,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有关要求,根据本学段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计划。
4.加强教研研究力度,各语文教研组根据本学段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当做教研之重。
5.认真开展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系列活动,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及时发现典型,推广经验,促进活动高效开展。
6.每学期分学段举办一次讲故事、编故事大赛活动,发现典型,表彰鼓励,营造人人讲故事、人人编故事的校园环境。
7.制订“晨诵——午读——暮省”的各项规章制度,纳入班级管理,参加考核。
8.及时总结推广、学习教学中的典型经验、优秀案例,培树典型;运用各种媒体及时宣传表彰教学中的典型、经验做法,为活动的健康、高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〇一三年二月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中心完小 崔庆锋
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的一代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对美的事物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而且会引起情感冲动。因此,教师就得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的陶冶,这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教材内容为主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更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判,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谈一点浅显见解。
一、在诵读中体验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能见出欣赏的深浅”。是啊,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
《背篼》一文,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节奏训练与感情朗读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一位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特别是第四自然段中,“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我指导学生朗读时,句与句之间要读出跳跃性,体现孩子轻松的脚步,愉悦的心情,最后一句速度要渐慢下来,体会孩子回到家中的幸福感情。叶圣陶曾经说过,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一自然段“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虽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我又让学生反复地读,投入地读,语气不断加强,语调稍上扬,品出作者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学生在这样的美读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二、在分析中理解美
教材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很有个性。在教学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推敲、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琢磨传神的词语,重在琢磨其精妙,用词的精妙,指得就是它是否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色的颜色明亮地在我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其中的妙用,仔细体味优美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闭目想象,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似乎就在眼前。
三、在欣赏中感受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景象的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教师若能捕捉这一亮点,再配以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夏天》一文,描写雨后初晴的四、五、六自然段。作者把雨后的美丽景色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我在学生欣赏录音朗读之时,抓紧配上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了雨后彩虹挂空中,柳叶、小花干净精神,小鱼活泼可爱,以及湖边的美丽景色。学生欣赏之后,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美的感染之下,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雨后美的形象,产生爱美的情怀。所以,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感,这对于低年级语文课更是重要的审美方法。
四、在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语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呢?在启发学生想象结尾时,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善” 的倾情,对“恶”的深恶痛绝,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个空,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小羊”„„无一不说明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我还从一些图文并茂,美观实用的图画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小学生,尽情游赏这百花园,它以美的魅力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处处存在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掘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用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动用多种形式进行审美的训练,带领学生在游览、参观、阅读等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使之把美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出独特性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