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篇: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
李丽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好。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 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五 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 小组背 比赛背)
第三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大洼小学:王晓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默写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明确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情感。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分层探究式(导读)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背诵孟浩然的诗《春晓》。
2.简介孟浩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学生课前预习)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
二、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之前,做到如下几点要求:
1、读熟古诗。
*前两遍要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后两遍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出节奏。可以在诗句中画出停顿符号。
2.学生自由练读。
3.检查朗读情况。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古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参考书下的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
2.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遇到困难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2.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相机指导。
3.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4.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四、个性朗读,传情达意。
你觉得这首诗还可以怎样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创意地读。
五、随堂练习,背诵古诗。
1.随堂练习。(分层练习)
2.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其他诗人用月寄托情感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七、总结收获。
八、课外作业。①默写古诗 《宿建德江》。
②积累古诗:《天净沙·秋思》和《枫桥夜泊》。
③小练笔:把《宿建德江》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第四篇: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
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
解,引导学生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
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
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
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
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
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
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
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
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
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
鸟飞
独坐敬亭山 云闲 看不厌
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愁
鱼灯
舟夜书所见 风簇浪
散河星 美
第五篇:把握“点” 巧迁移 ——《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组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把握“点” 巧迁移
——《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组式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教育办公室
叶运强(***)《宿建德江》和《枫桥夜泊》是两首反映古代诗人旅途中“愁思”的应景之作。乡愁是一种情绪,一种文化,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客愁”是两首古诗的共同意象,是架起它们之间情感纽带的桥梁,如何解读“客愁”成了教学的关键点。教学中我对两首诗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客愁”为线索,以诵读为主线,以读为本,读中促写。通过精读《宿建德江》这个“点”,带动学生迁移学习《枫桥夜泊》。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掌握了相同主题古诗的学习方法,而且深化感悟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基点
迁移式教学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抓住适当的突破口切入。教学时我围绕“客愁”做文章,以“引客愁—读客愁—想客愁—悟客愁”为基本教学框架,指导学生精读《宿建德江》,教给学习的方法,然后学生根据“精读”学到的方法合作学习反馈,我适当点拨检查。最后对两首诗链接整合,学生通过“写客愁”进行归结升华。
二、把握迁移点
迁移式教学法关键是找准迁移的“点”,我从以下的几个“点”进行梳理:
1.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客愁”,课前教师整合“秋天的乡愁、水中的乡愁、月中乡愁”的相关诗句让学生朗读感悟,在此情感积淀的基础上巧妙导入,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巧妙联系,再解读“客愁”内涵,为深化理解古诗打下了感情的基础。
2. 学法点。教法也是学法,两者必须融合在一起。两首古诗就是通过“读诗-想画—悟情”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的,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古诗方法的参考尺度。
3. 链接点。古诗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诗,就要“知人论诗”,走进一位诗人,解读一种生活,了解一段历史。适当的链接能够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心里距离,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意蕴。可以链接诗人的生平身世,古诗的写作背景,与文本内容、思想、表达有密切联系的诗文诗句等。如教学《宿建德江》时,为了帮助理解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暮客愁新”的内涵。我链接了诗人孟浩然京城求仕而不第的经历,链接了失意离开京师游历江南时抒发内心苦闷的诗句:“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很好领会了诗人“旧愁未了,新愁又来”“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境。
4.情感点。课前的激情“点”,课中两首诗迁移的移情“点”,课末的入情“点”,需要根据古诗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以情激情,达到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综合采用了情境语言的描述、主题古诗拓展朗读、情境配乐朗读、鸟鸣钟鸣的音效等方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三、把握操作点
1.诵读与想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明了“读”对学习古诗的的重要性。我很好地落实了“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第一步,读正确、流利,一字一顿,读饱满、响亮,做到字正腔圆;第二步,读出节奏和韵味,根据声调、语调、停顿、押韵的规律,辅助动作表情,读出起伏变化,做到抑扬顿挫;第三步,配乐合作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话”想成“画”,把“他”想成“你”。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在“有声有色”的画面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诗的意境。
2.入境与悟情。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读出诗人内心的感情,读者与诗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象入境后,学生的情感得以唤醒,拉近了与诗人的心里距离。此时可以适当配上情境音乐渲染,读出诗人内心的“愁思”,与诗人心气相通,读出心心相印。如在学生反馈《枫桥夜泊》的“悟情”这一环节时,在读到“夜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后,配上《渔舟唱晚》的乐曲,辅以 “夜鸟悲鸣”“钟声沉重”的音效,让学生反复了朗读这两句诗,在“四野茫茫、明月孤舟、江水悠悠”的背景中领悟到诗人张继旅途中的孤单、忧愁的思乡情怀,意与境,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古人云,诗有三本:“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本课教学就是遵循“诗本”原则,以读为本,读中想象,入境悟情。通过“读想悟”,不仅授人与“鱼”,重要的是授人与“渔”,提高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的能力。
然而,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由于重点定位于对学生学法的引导与迁移反馈,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教法与学法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课堂的节奏比较紧凑,对两首的诵读不够深入,诵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对古诗的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古诗的表现手法领悟不够到位,如《宿建德江》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法,《枫桥夜泊》动态与静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写法等等,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