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高塔教学设计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2、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4、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第二篇:《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科学》六年级上册P38-39《建高塔》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经历“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水、吸管、透明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吧,你知道国内外有哪些著名的塔吗?
2、师:现在老师就来当当导游,带领大家领略世界上著名的塔。
这是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物,有320.75米高,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塔,并且保持了这个世界纪录长达40多年。这是澳门观光塔,它高338米,还有广州塔,它的整体高度长达600多米,是我国的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
3、思考
提问:这么高大的塔直入云霄,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要承受哪些外力的作用?(地震,狂风,暴雨,雷击)
师:是啊,这些高塔要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经久不倒,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猜猜是哪些特点让它们不容易倒?
4、生猜想(底部大,底部重,上面小,下面大„„)过渡: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塑料瓶实验
师:现在桌上有2个空瓶,一个瓶口朝上,一个瓶口朝下,你觉得哪个瓶子的稳定性更好?为什么?(板书:上小下大不易倒)
师:虽然这个瓶子的稳定性较好,但是老师轻轻一吹,它就倒了,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得更稳?(加水或加沙子)师:加水或加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师:老师这里就有2种情况,一种是在它底部加一些水,一种是加满水,你觉得哪个瓶子的稳定性更好?
师:同学们意见不一,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老师将这两个瓶子放在同一块板上,将靠近我这一端的慢慢抬起。
师:你看到了什么?(加满水的先倒了)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哪个稳定性更好?(在它底部加水的情况)师:为什么是在底部加水的这种情况,它的稳定性更好?(板书:上轻下重不易倒)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同学们,现在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老师请你们当一次工程师,我们来比赛哪个小组能设计建造一座美丽又牢固的塔。
2、我们先来看看比赛规则:(1)每组所用时间,最多为7分钟。
(2)老师喊“开始”,才能动手;老师喊“停”,每组就要将作品放到讲台,否则违规。
(3)塔建得最高的小组取得胜利,获得“最佳作品奖”。
师:各位工程师们,为了让自己的塔建得高一点,你们肯定想到了将瓶子垒起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连接的问题。老师提示一下大家,我们可以利用吸管和透明胶像这样连接。用透明胶连接的时候,尽量粘得牢一点。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吸管,其他同学准备好材料。
3、学生建塔,教师巡视,并给予相应指导。
4、汇报交流
师:好,时间到,请各个小组将你们的作品放到讲台来。这些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放眼过去,哪个小组建的塔最高?请你们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为什么你们能将塔建得这个高?还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你们脱颖而出? 师引导说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师:其他同学想一想,为什么在塔的底部用书顶着,会增强它的稳定性? 师:大家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这相当于给塔建了一个地基,地基陷于地下越深越不易倒,(板书)所以,在建房子地基时,往往需要向地下打很深的洞。
师:同学们,将来你们真的当上了工程师,有信心将你们的建筑物建得那么高吗?
我们用掌声向获得“最佳作品奖”的小组表示祝贺。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四、框架铁塔不易倒的思考
师:现在,你能说说,哪些特点使框架结构的铁塔不易倒吗? 学情预设: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师提示:还有,我们看,框架结构的铁塔是空体的,比起那些实体的塔有什么优势?(空气阻力小)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三篇:建高塔课时设计
《建高塔》课时设计
授课人:邵武丰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效果。
【教学重点】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难点】
用知识和经验,采用简单材料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胶带、水、小剪刀、筷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利用框架结构可以用较少的钢材建造很高的铁塔。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铁塔?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一些高塔的图片。
1、小组讨论:你知道这些高大的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它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2、活动一: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⑴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瓶口向下)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且装入沙子或水,让底部重一些。)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⑵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注意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⑶小组交流,归纳分析出实验结论。
3、活动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⑴提出实验要求:
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建一个“高塔”,比比哪个组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把“塔”放在纸板上,慢慢倾斜纸板,哪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⑵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⑶小组展示:扇风试试,我们建造的“高塔”抗风能力如何?我们采取了哪些办法使“高塔”不容易倒?
4、活动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学生思考后回答:
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是开放的,空气阻力小。)
5、拓展思维:
下面有一道题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
1、大家都知道2008年冬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很多输电铁塔上结了厚厚的冰层,电力工人在清除冰雪的时候,采取了从下向上敲击塔架上的冰雪的方法,导致输电塔倒塌,致使一名电力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你能为电力工人提出哪些好的建议呢?
(二)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科学道理?
(三)课外作业:
1、课件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个塔吗?它为什么不倒?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相关的资料去研究这个问题。
2、设计一座铁塔。画出设计图,或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一个模型。板书设计:
建高塔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第四篇:《建高塔》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
第五篇:《建高塔》说课稿
《
建高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综合组的,很高兴能和同组的华老师一起参与吉韵杯这个大舞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建高塔》。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胡萝卜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由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组成。我是这样设计这三部分的:
1.科学概念:
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结构的物体稳定性好。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制定和修改方案,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不仅是教材的要求,而且还符合了科学课要以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为主的要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首先说教学重点,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1.物体稳定性的探究过程。
2.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进行反思。
其次说教学难点,我的教学难点设计为:
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更多的规律。
我这样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是因为实验探究是本课的中心,很多结论的得出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得出。让学生在自己的试验中学会反思总结才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五、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法学法主要有:
实验探索法,作品制作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课件等资。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小组讨论、积极实验探研,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六、说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5根胡萝卜、100根牙签、实验记录单一份。
这些准备材料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质,既增加学生利用身边物质进行实验的意识,又比较容易得到,还增强了实验的效果。最后完成实验要填写实验记录单。
七、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三)整理小结,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埃菲尔铁塔入手,用图片出示的方式,让学生在三幅图片中找到埃菲尔铁塔。
这样设计是因为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探究高塔不容易倒做了铺垫。
然后我会让学生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找出刚才出示的三座塔在形状和结构上的相同点。最后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自己总结出哪些因素让塔不容易倒。
根据图片的提示以及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学生猜测塔不倒的原因:三角形结构;框架式结构;多边形结构;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里面是空的等等。
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让学生根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共同点来猜测塔不倒的原因。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
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在学生对塔不倒的原因进行猜测后,我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五步:引导实验、设计方案、制作高塔、展示成果、交流反馈。
第一步:引导实验
首先,我会这样要引导:刚刚同学们对于铁塔不倒的原因进行了猜测,你们的猜测是否符合实际呢?让我们做一回小小建筑师,共同完成一个有趣的“建高塔”活动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去进行实验。
第二步:设计方案。
在引导之后,我会叫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怎么一回事的。这里花费时间去讨论和设计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方案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第三步:制作高塔
在学生制作高塔的时候我会提出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合作建高塔。
(设计意图:要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小组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同伴间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四步:展示成果。
我会利用一个记录单,记录学生建造的高塔的高度,以此评定出学生各组的成绩。两名学生作为检测员记录各组成绩,按照标准评选优胜组。
第五步:交流反馈
我会请高度最高的获胜组总结经验。其他组进行评价交流。这样设计是因为:测试“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反思自制塔的优缺点,各小组反思怎样才能让塔更稳固,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利用,并了解到铁塔是具有多种结构使塔更稳固,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整理小结,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学生实验完成之后,我们会一起总结出铁塔不容易倒的原因: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当然并不是仅仅这两个原因让高塔不倒,还有其他的因素,这是我会用风大打伞为例比拟说明。框架结构也是高塔不倒的一个主要原因。(相机板书:框架结构风阻力小)
(设计意图: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八、说板书设计
5、建 高 塔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 风阻小
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体现了教学的流程和主要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也告诉了我们高塔不倒的几个关键因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