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高塔说课稿
《建高塔》教学设计
擂鼓镇小学 朱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教学重点】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教学难点】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课件、电风扇。
2.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水、筷子、透明胶、长尺、铅笔与水笔、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师: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生:地震,狂风暴雨„.师: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写的时候要清楚、简单、明了。
(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生:(汇报)„„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为了证实一这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生:„„
师: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师: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师: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预测生:„„
师: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师: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生:„„
师: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师: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咱们来试一试哪一种更稳好吗? 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学生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实验验证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师: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提醒:也请考虑美观和节约耗材的问题。(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报告单)(开始汇报)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②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
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防守让学生自己验证} 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六、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建高塔》说课稿
擂鼓镇小学
朱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安稳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材料,通过试验和制造来探究物体的安稳性问题。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才能的一个方面。“猜想――试验――制造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想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本课总共有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塔的神奇和在生活中的具大作用及塔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外观的结构,让学生猜想,塔不倒的秘密。
第二个活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三个活动制造塔。供给学生可选材料与瓶子个数的限制,学生会依据前面的猜想和自己的经验搭建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动性。
第四个活动对制造的塔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的重点放在塔高且塔不倒的的原因分析上。反思实践与猜想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这样几个知识作为基点:
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
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阅历塔的安稳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牢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
指引学生阅历一个“推测——试验、制造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感情、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认识一般不容易倒的物体结构特点。
五、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教学预备:
1、学生分组材料:学生科学文件夹、四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橡皮筋、筷子、透明胶、装满沙的水槽、直尺、玻璃球、剪刀、同样大小的塑料瓶3个。
2、老师:不倒翁一个、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由猜想进入探究的主题
在课的开端,我拿出了同学们喜欢玩的玩具不倒翁,让学生说出它不倒的秘密。创设的这个情景有两个意图:第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为学生猜想塔不倒的原因作了铺垫。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是上轻下重。
开课的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依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共同点来猜测塔不倒的原因。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才能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但是猜想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两种为难的局势,一是学生不敢猜,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责备,或同学的嘲笑;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因此,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猜想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就为学生的猜测作了铺垫。
(二)、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时,让学生依据我供给的两个空塑料瓶和一些砂子自行设计试验: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让学生阅历如何放置物体最不容易倒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才能。
(四)、制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在学生通过探究出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后,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建一座高、稳、美的塔。然后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介绍建塔的设想。这个制造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才能,和伙伴间的合作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五)欣赏群塔,畅谈收获
在课的结尾,我出示了几组有名的古塔。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欣赏古塔,这节课学生探究的、说的都是身边的塔,历史长久离我们很远的古塔也具有这个特点。最后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观看,哪些物体具有不容易倒的特点,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科学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建高塔》教学反思
擂鼓镇小学 朱涛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主要采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应当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建高塔》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本节课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了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铁塔建筑外,还可以简单而生动地介绍法国艾菲尔铁塔,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想。写下的猜想要清楚简明,分成若干条。本课最后部分,要把研究的结果与猜想想对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想比较的意义。
最后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希望学生认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风的阻力小。如果学生做的“高塔”下面很重,底面很大,扇风可能既不能吹动它更不能吹倒它,在提供材料方面要考虑尽量避免这种可能。
第二篇:建高塔教案
建高塔教案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第八周 向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如果我要用这些框架构造一个高塔,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
2、那么在考虑它的结构前,你有没有想其他设计师那样分析过它的受力情况呢?(没有)现在你可以以书本上的高塔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上面得出的高塔不倒的“秘密”和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高塔。
2、分组操作
3、比一比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4、做了上面的抗风能力的测试后,你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建高塔
一、铁塔不倒的猜想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二、建高塔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
第三篇:建高塔教学设计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2、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4、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第四篇:《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科学》六年级上册P38-39《建高塔》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经历“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水、吸管、透明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吧,你知道国内外有哪些著名的塔吗?
2、师:现在老师就来当当导游,带领大家领略世界上著名的塔。
这是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物,有320.75米高,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塔,并且保持了这个世界纪录长达40多年。这是澳门观光塔,它高338米,还有广州塔,它的整体高度长达600多米,是我国的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
3、思考
提问:这么高大的塔直入云霄,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要承受哪些外力的作用?(地震,狂风,暴雨,雷击)
师:是啊,这些高塔要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经久不倒,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猜猜是哪些特点让它们不容易倒?
4、生猜想(底部大,底部重,上面小,下面大„„)过渡: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塑料瓶实验
师:现在桌上有2个空瓶,一个瓶口朝上,一个瓶口朝下,你觉得哪个瓶子的稳定性更好?为什么?(板书:上小下大不易倒)
师:虽然这个瓶子的稳定性较好,但是老师轻轻一吹,它就倒了,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得更稳?(加水或加沙子)师:加水或加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师:老师这里就有2种情况,一种是在它底部加一些水,一种是加满水,你觉得哪个瓶子的稳定性更好?
师:同学们意见不一,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老师将这两个瓶子放在同一块板上,将靠近我这一端的慢慢抬起。
师:你看到了什么?(加满水的先倒了)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哪个稳定性更好?(在它底部加水的情况)师:为什么是在底部加水的这种情况,它的稳定性更好?(板书:上轻下重不易倒)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同学们,现在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老师请你们当一次工程师,我们来比赛哪个小组能设计建造一座美丽又牢固的塔。
2、我们先来看看比赛规则:(1)每组所用时间,最多为7分钟。
(2)老师喊“开始”,才能动手;老师喊“停”,每组就要将作品放到讲台,否则违规。
(3)塔建得最高的小组取得胜利,获得“最佳作品奖”。
师:各位工程师们,为了让自己的塔建得高一点,你们肯定想到了将瓶子垒起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连接的问题。老师提示一下大家,我们可以利用吸管和透明胶像这样连接。用透明胶连接的时候,尽量粘得牢一点。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吸管,其他同学准备好材料。
3、学生建塔,教师巡视,并给予相应指导。
4、汇报交流
师:好,时间到,请各个小组将你们的作品放到讲台来。这些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放眼过去,哪个小组建的塔最高?请你们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为什么你们能将塔建得这个高?还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你们脱颖而出? 师引导说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师:其他同学想一想,为什么在塔的底部用书顶着,会增强它的稳定性? 师:大家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这相当于给塔建了一个地基,地基陷于地下越深越不易倒,(板书)所以,在建房子地基时,往往需要向地下打很深的洞。
师:同学们,将来你们真的当上了工程师,有信心将你们的建筑物建得那么高吗?
我们用掌声向获得“最佳作品奖”的小组表示祝贺。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四、框架铁塔不易倒的思考
师:现在,你能说说,哪些特点使框架结构的铁塔不易倒吗? 学情预设: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师提示:还有,我们看,框架结构的铁塔是空体的,比起那些实体的塔有什么优势?(空气阻力小)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五篇:《建高塔》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