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高塔教案及反思( 刘钰铧 )
6、建高塔
刘钰铧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塔的形状与结构是如何保持塔的稳定的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明晰的、有条理的探究引导。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每组若干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塑料瓶、砂子、杯子和水、吸管、铁垫圈、线、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1、师出示课件引入几幅塔的图片。
2、观察这些图片,它们的形状与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汇报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倒„„
5、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的塔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塔的研究)
二、猜测可能让塔倒下的有哪些因素。
1、你们认为可能什么原因会让高塔倒下?
2、小组简单讨论,汇报交流。
3、教师将一些主要的原因板书黑板上(风力、地震、塔基不稳等)
三、猜测高塔不倒的原因
1、师:有这么多原因可能让塔倒下,那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让这些高塔稳固不倒?
2、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并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自己的猜测。
3、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实验)
2、教师提供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子。
3、师: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倒?
4、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5、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比较了哪些放置方式?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将一些学生汇报的表格简单呈现在实物投影仪上。)
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办法,然后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办法。分析这些好办法的共同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五、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师提供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若干、水、垫圈、胶带纸。
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看哪组能够建立一个又高又稳的“塔“
3、利用前面所研究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制作)
4、交流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一组的“塔”最稳?
六、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1、延伸:我们研究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许多古塔,又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古塔图片)
七、本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板书:
塔的研
究
高
稳固不倒
}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
风阻小
更高
更稳
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主要采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应当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建高塔》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本节课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了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铁塔建筑外,还可以简单而生动地介绍法国艾菲尔铁塔,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想。写下的猜想要清楚简明,分成若干条。本课最后部分,要把研究的结果与猜想想对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想比较的意义。
最后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希望学生认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风的阻力小。如果学生做的“高塔”下面很重,底面很大,扇风可能既不能吹动它更不能吹倒它,在提供材料方面要考虑尽量避免这种可能。
第二篇:建高塔教案
建高塔教案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第八周 向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如果我要用这些框架构造一个高塔,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
2、那么在考虑它的结构前,你有没有想其他设计师那样分析过它的受力情况呢?(没有)现在你可以以书本上的高塔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上面得出的高塔不倒的“秘密”和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高塔。
2、分组操作
3、比一比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4、做了上面的抗风能力的测试后,你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建高塔
一、铁塔不倒的猜想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二、建高塔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
第三篇:《建高塔》课堂实录及反思
2009年4月1日至3日参加荆州市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建高塔》课堂实录及反思
监利县上车湾镇中心小学
揭又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剪刀、电风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四支建筑队,你们向大家推荐一下自己好吗?”
组甲:我是梦翔队,梦翔!梦翔!我心飞翔,小组最强,畅游梦想!耶!
组乙:我是奇胜队,奇胜,奇胜,出奇制胜!耶!„„
(师放课件)大屏幕显示:左边的是输电铁塔,中间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右边的是通讯铁塔。
师:这些高大的铁塔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生1:风力。
生2:它们自身的重力。生3:雷击。
生4:风的阻力。生5:拉力。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 生1:三角形结构。生2:框架式结构。生3:多边形结构。生4:上轻下重。生5:上小下大。生6:里面是空的。
师:你还有哪些猜想?将你的猜想填在记录单的猜想栏中,写的时候要简洁、明了、可以分若干条。
(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二、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在建塔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实验。
大屏幕显示:
1、塑料瓶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倒立。)
大屏幕显示:
2、塑料瓶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
(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平放,并在里面放一些沙。)大屏幕显示:
3、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平放,在里面放一些水,在塑料瓶的周围放一些沙。)师:你为什么这样放?
生1:在塑料瓶里放一些沙。因为上面轻下面重些。生2:在塑料瓶的周围放一些沙。因为可以固定。
师:同学们,有谁说说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倒的实例吗? 生1:大树。生2:房子。(教师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倒的实例的图片。)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开始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塔吧!。
(教师放课件)
大屏幕显示:
1、讨论设计建高塔的方法。
2、小组讨论:
①选择哪些材料?要考虑材料的特点。②用什么方法让高塔不易倒?
③我们的高塔设计图。
3、建塔要求:让我们的塔又高又稳。
4、限时十分钟。
师:我们建塔时要注意安全,同时会评出优秀的建塔队。各小组动手建塔。师:各小组都建完吗? 生:建完了。
师:下面,有请小小检测员上台。
小小检测员上台说明检测高塔的标准: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检测员到各建筑队去检测并记录。记录员宣布结果。
优秀建筑队汇报本队建高塔的方法。
师:通过实验,你的结果与你的猜想相符吗? 学生汇报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风阻小。(板书: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风阻小。)
四、欣赏群塔,谈收获
师:大家对自己的猜想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比较验证,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世界各地的塔。(点击课件)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生:„„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建高塔》这篇课文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现在回头想想,我这节课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我把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四个建筑队,并让各小组介绍自己,简单的自我推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明确了我们今天探究的主题。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小组制作高塔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讨论制作方法并设计高塔图,再让学生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非常乐意,也非常开心。
学生的评价公正、公平。在各队建完高塔后,我让四位学生当小小检测员,让他们对各队从塔的高度、稳定、抗风阻三个方面评出优秀建筑队和最有创新建筑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有些问题还要精心设计;学生制作高塔的时间还不充足等。
点评: 很明显,这节课是老师通过吃透教材精心加工的,老师与同学关系的处理非常到位,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一是教学思路严谨;二是情境导入非常精彩,四支建筑队简单的自我推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检测员对各队的评价较客观、公正;四是学生建高塔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制作氛围浓。五是学生明确了框架式结构的塔和实物塔的不同,如:各建筑队都用剪刀把塑料瓶剪了小洞,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创新意识。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问题的提出还要精心设计;语言还要精练些。
第四篇:《建高塔》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
第五篇:科学《建高塔》教案
《建高塔》教案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 寇波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效果。
二、教学策略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的形状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三、教学媒体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小组查阅、搜集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引入课题:
我们利用框架结构可以用较少的钢材建造很高的铁塔。你知道我们的家乡诸城有哪些铁塔,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铁塔?(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乡诸城的高塔进行了观察、了解,为学习本课知识做好了铺垫。)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出示有关诸城及世界著名高塔的图片。(运用电教手段,将世界著名的高塔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世界的高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对人类杰出的建设成就感叹之余,会对高塔的有关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控究欲望。)
㈡探究新课:
1、小组讨论:你知道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课件出示,它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2、活动一: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⑴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出示)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瓶口向下)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且装入沙子或水,让底部重一些。)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避免了无的放矢,提高了探究的效率,)⑵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注意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⑶小组交流,归纳分析出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能想到把物体下面做大些、重些,上面做小些、轻些,物体就不容易倒了。这是为下面建“高塔”打下基础。)
3、活动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⑴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建一个“高塔”,比比哪个组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把“塔”放在纸板上,慢慢倾斜纸板,哪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⑵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根据学校实际,提供的材料可以更换。但材料搭配要有结构,能改变上下的大小,改变上下的轻重,能增大支撑的底面。)
⑶小组展示:扇风试试,我们建造的“高塔”抗风能力如何?我们采取了哪些办法使“高塔”不容易倒?(学生制作的方法一定是各不相同的,这里面渗透着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在制作后,让学生说说建造高塔使用的办法,是对实验过程的一个梳理,有利于学生对建造方法的理解,对语言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4、活动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课件出示高塔图片,学生思考后回答:
⑴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是开放的,空气阻力小。)
⑵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验证,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同时,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5、拓展思维:
课件出示:下面有一道题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
1、大家都知道去年冬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很多输电铁塔上结了厚厚的冰层,电力工人在清除冰雪的时候,采取了从下向上敲击塔架上的冰雪的方法,导致输电塔倒塌,致使一名电力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你能为电力工人提出哪些好的建议呢?
(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深深地体会到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就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㈢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科学道理? ㈣课外作业:
1、课件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个塔吗?它为什么不倒?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相关的资料去研究这个问题。
2、设计一座铁塔。画出设计图,或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一个模型。
(课外作业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家庭、社区和学校共同携起手来,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共同努力。)
五、板书设计:
第6课 建高塔
铁塔受到的力: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1、本身的重力
1、上小下大
2、其它的力
2、上轻下重
3、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3、框架结构是开放的,空气阻力小。
六、教后反思:
让学生查阅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以及用课件出示世界上的几大高塔,不仅增长了学生有关高塔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研究高塔的兴趣,高塔这么高为什么不容易倒?它们是怎样建成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为下面的实验探究高塔不倒的道理以及成功地建成高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电教手段,将课堂上见不到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观察,使课堂生动、饶有趣味。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能力。最后,让学生设计一个高塔,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概括、总结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