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高塔》课堂实录及反思
2009年4月1日至3日参加荆州市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建高塔》课堂实录及反思
监利县上车湾镇中心小学
揭又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剪刀、电风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四支建筑队,你们向大家推荐一下自己好吗?”
组甲:我是梦翔队,梦翔!梦翔!我心飞翔,小组最强,畅游梦想!耶!
组乙:我是奇胜队,奇胜,奇胜,出奇制胜!耶!„„
(师放课件)大屏幕显示:左边的是输电铁塔,中间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右边的是通讯铁塔。
师:这些高大的铁塔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生1:风力。
生2:它们自身的重力。生3:雷击。
生4:风的阻力。生5:拉力。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 生1:三角形结构。生2:框架式结构。生3:多边形结构。生4:上轻下重。生5:上小下大。生6:里面是空的。
师:你还有哪些猜想?将你的猜想填在记录单的猜想栏中,写的时候要简洁、明了、可以分若干条。
(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二、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在建塔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实验。
大屏幕显示:
1、塑料瓶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倒立。)
大屏幕显示:
2、塑料瓶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
(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平放,并在里面放一些沙。)大屏幕显示:
3、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平放,在里面放一些水,在塑料瓶的周围放一些沙。)师:你为什么这样放?
生1:在塑料瓶里放一些沙。因为上面轻下面重些。生2:在塑料瓶的周围放一些沙。因为可以固定。
师:同学们,有谁说说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倒的实例吗? 生1:大树。生2:房子。(教师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倒的实例的图片。)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开始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塔吧!。
(教师放课件)
大屏幕显示:
1、讨论设计建高塔的方法。
2、小组讨论:
①选择哪些材料?要考虑材料的特点。②用什么方法让高塔不易倒?
③我们的高塔设计图。
3、建塔要求:让我们的塔又高又稳。
4、限时十分钟。
师:我们建塔时要注意安全,同时会评出优秀的建塔队。各小组动手建塔。师:各小组都建完吗? 生:建完了。
师:下面,有请小小检测员上台。
小小检测员上台说明检测高塔的标准: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检测员到各建筑队去检测并记录。记录员宣布结果。
优秀建筑队汇报本队建高塔的方法。
师:通过实验,你的结果与你的猜想相符吗? 学生汇报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风阻小。(板书: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风阻小。)
四、欣赏群塔,谈收获
师:大家对自己的猜想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比较验证,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世界各地的塔。(点击课件)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生:„„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建高塔》这篇课文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现在回头想想,我这节课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我把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四个建筑队,并让各小组介绍自己,简单的自我推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明确了我们今天探究的主题。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小组制作高塔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讨论制作方法并设计高塔图,再让学生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非常乐意,也非常开心。
学生的评价公正、公平。在各队建完高塔后,我让四位学生当小小检测员,让他们对各队从塔的高度、稳定、抗风阻三个方面评出优秀建筑队和最有创新建筑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有些问题还要精心设计;学生制作高塔的时间还不充足等。
点评: 很明显,这节课是老师通过吃透教材精心加工的,老师与同学关系的处理非常到位,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一是教学思路严谨;二是情境导入非常精彩,四支建筑队简单的自我推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检测员对各队的评价较客观、公正;四是学生建高塔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制作氛围浓。五是学生明确了框架式结构的塔和实物塔的不同,如:各建筑队都用剪刀把塑料瓶剪了小洞,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创新意识。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问题的提出还要精心设计;语言还要精练些。
第二篇:《建高塔》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
第三篇: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我并没有循规蹈矩按照教材的步伐走,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实验--小结--反思—再实践—总结”的过程来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闪光点: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导入部分简单介绍了艾菲尔铁塔,还通过故事引出了大雁塔,和雷峰塔,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建筑队,来比赛建造 “高塔”,也揭开了探究主题。
2、建造“高塔”
开门见山,简单介绍了实验器材及评比的标准。明确要求后即让他们小组合作建造又高又稳的“塔”。紧接着进行比赛,看谁的“高塔”抗风能力强、稳且高。三关下来,决出一、二、三名。请大家来观察第一名的作品,并让第一名的小组来介绍自己的制作经验。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小结出“高塔”不容易倒的秘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接着让同学们在组内讨论总结自己组的作品的优缺点。此环节在学生毫无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即让他们动手做,提供了充分探究的环境。
3、再建 “高塔”
学生还意犹未尽,于是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把所学综合应用起来再建更高更稳的“高塔”,结束后再来一次评比,此时发现各个小组的作品都有很大的进步。最后是再次总结本课所学,让知识得到升华。
整节课下来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有所成而且收获了友谊。知识都是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改进之处:
1、用于建塔的时间较长,导致反思所用的时间比较少;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思,并将改进方法记录下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框架铁塔的各种结构特点有一个更加细致的理解和巩固。
2、风力对高塔的影响这一点也没有进行补充讲解。
3、有学生还提出了装上 “避雷针”。学生想的比我更全面,更真实。但我却没有想到这一点,准备材料方面不够充分。
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更好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第四篇:建高塔说课稿
《建高塔》教学设计
擂鼓镇小学 朱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教学重点】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教学难点】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课件、电风扇。
2.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水、筷子、透明胶、长尺、铅笔与水笔、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师: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生:地震,狂风暴雨„.师: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写的时候要清楚、简单、明了。
(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生:(汇报)„„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为了证实一这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生:„„
师: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师: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师: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预测生:„„
师: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师: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生:„„
师: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师: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咱们来试一试哪一种更稳好吗? 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学生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实验验证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师: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提醒:也请考虑美观和节约耗材的问题。(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报告单)(开始汇报)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②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
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防守让学生自己验证} 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六、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建高塔》说课稿
擂鼓镇小学
朱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安稳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材料,通过试验和制造来探究物体的安稳性问题。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才能的一个方面。“猜想――试验――制造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想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本课总共有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塔的神奇和在生活中的具大作用及塔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外观的结构,让学生猜想,塔不倒的秘密。
第二个活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三个活动制造塔。供给学生可选材料与瓶子个数的限制,学生会依据前面的猜想和自己的经验搭建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动性。
第四个活动对制造的塔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的重点放在塔高且塔不倒的的原因分析上。反思实践与猜想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这样几个知识作为基点:
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
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阅历塔的安稳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牢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
指引学生阅历一个“推测——试验、制造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感情、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认识一般不容易倒的物体结构特点。
五、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教学预备:
1、学生分组材料:学生科学文件夹、四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橡皮筋、筷子、透明胶、装满沙的水槽、直尺、玻璃球、剪刀、同样大小的塑料瓶3个。
2、老师:不倒翁一个、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由猜想进入探究的主题
在课的开端,我拿出了同学们喜欢玩的玩具不倒翁,让学生说出它不倒的秘密。创设的这个情景有两个意图:第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为学生猜想塔不倒的原因作了铺垫。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是上轻下重。
开课的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依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共同点来猜测塔不倒的原因。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才能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但是猜想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两种为难的局势,一是学生不敢猜,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责备,或同学的嘲笑;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因此,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猜想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就为学生的猜测作了铺垫。
(二)、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时,让学生依据我供给的两个空塑料瓶和一些砂子自行设计试验: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让学生阅历如何放置物体最不容易倒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才能。
(四)、制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在学生通过探究出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后,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建一座高、稳、美的塔。然后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介绍建塔的设想。这个制造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才能,和伙伴间的合作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五)欣赏群塔,畅谈收获
在课的结尾,我出示了几组有名的古塔。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欣赏古塔,这节课学生探究的、说的都是身边的塔,历史长久离我们很远的古塔也具有这个特点。最后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观看,哪些物体具有不容易倒的特点,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科学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建高塔》教学反思
擂鼓镇小学 朱涛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主要采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应当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建高塔》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本节课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了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铁塔建筑外,还可以简单而生动地介绍法国艾菲尔铁塔,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想。写下的猜想要清楚简明,分成若干条。本课最后部分,要把研究的结果与猜想想对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想比较的意义。
最后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希望学生认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风的阻力小。如果学生做的“高塔”下面很重,底面很大,扇风可能既不能吹动它更不能吹倒它,在提供材料方面要考虑尽量避免这种可能。
第五篇:建高塔教案
建高塔教案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第八周 向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如果我要用这些框架构造一个高塔,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
2、那么在考虑它的结构前,你有没有想其他设计师那样分析过它的受力情况呢?(没有)现在你可以以书本上的高塔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上面得出的高塔不倒的“秘密”和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高塔。
2、分组操作
3、比一比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4、做了上面的抗风能力的测试后,你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建高塔
一、铁塔不倒的猜想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二、建高塔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