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经济在创新,文化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开展多种创造性活动,多出创造性成果。教师还要点拨、引导他们锻炼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成长为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在探究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思维是能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用以解读某一篇课文答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爱思考、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学生探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捆住学生。
如在教授《愚公移山》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太笨,他不必移山。我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愚公可以搬家,也可以开山辟路,或靠山吃山,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愚公此举是破坏环境,又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学生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这样既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分析,要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有创造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做,亿万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
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除了社会制度和科举考试的因素外,还存在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获得的启示。
其次,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的冷漠,也是不应该的。对于孔乙己这样的苦人,我们应给予同情和温暖,这样世界才会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今天我们学这篇文章才有现实意义。
2.给学生留点时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现行教育,师传生授。教师忙于找题目,学生忙于做笔记,哪有时间开发思维昵?因此,教师少一点支配的时间,学生多一点自己的时间,于师于生都有利,例如学完《孔乙己》后,留出十分钟让学生思考,最后日子里的孔乙己是怎样渡过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的方法。
它是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树立新思想,树立新形象。
求异思维包括逆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两个方面,在阅读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应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独辟蹊径。如“班门破斧”,可以批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逆向思维“弄斧就要到班门’’则可写“敢于向权威挑战”,还可以写“这样便于找差距,向高手学习“。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向学生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题目的内涵,要合于情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它要标新立异,但不能脱离实际。
四、在“说”“写”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口头表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口头表达内容及能力可以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道德情感及人格心理状态。流畅自然、严谨优美的口语表达往往体现一个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在中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笔者在口头作文教学中坚持每天给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生口头说话的机会。刚上课,让三名学生用简短的话讲述“我的明天”,通过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余则通过课堂教育达到目的。
实例一:笔者在教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在作文课上布置了如下文题: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到“皮球’’是两个文意相距很远的词语,但只要经过四步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你们也来试试:完成“天空”到“茶”、“土地刀到“笔”、“牵牛花”到“水杯”的联想,并写成不少于150字的一段话。
实例二: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布置:请根据《我的叔叔于勒》的内容,合理想象“于勒回家了”的情景。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大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母校》、《“0”的遐想》、《二零三零年》等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做到以上几点,也很奏效。但是要我们全体教师立足创新教育、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进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路来。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乌丹五中高会艳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精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何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一直伸向未知的心灵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意。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
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获得的启示。这是其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和温暖,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的说从他对中举前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则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他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
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燕尾服的。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凡答案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给120分。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面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事宜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止。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化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后脑勺,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所在。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吉利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是可以有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知识评价学生的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态度,交往态度,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的机会。利用评讲可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插图,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提问:①谁在十里长街送总理?②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③插图是怎样描绘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等等,通过我的启发,学生都能认真仔细
地观察。
二、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的老师上课,常常一脸的严肃态度,要不要就斥训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弄得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很少发言;而有的老师上课,常常面带微笑,用商量和启发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言,使得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种专制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而那种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可见,和谐、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学《争画》一课时,我则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共读、共讲、共议,只有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让他们在我身上获取平等主动参与意识。
三、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知识,丰富创新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儿童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多么奇异的考虑,都要热情保护,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
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六、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榜样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七、培养自学,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知识基础,自学的方法与技巧,自学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绍聪(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英石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主要指的是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创新意识是一种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的物、人、事,这些物、人、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创新的感召力。如:物——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适应变化的新型玻璃,功能齐全的电子计算机等;人——如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小交通员,做风车的牛顿,弹钢琴的贝多芬等;事——如田忌赛马为什么会赢?毕升的印刷术是怎么发明的,铁牛是如何捞上来的,乌鸦又是怎么喝到水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创新意识熏陶的好内容。如创造性转换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某些结构相似、相对匀称,能显示语言和谐统一美的句子,首先理解句子意思,领悟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律,之后进行模仿性的转换练习。
在《桂林山水》一课中,学生领悟了对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写,每分句用“啊”来表达情不自禁的赞叹,春游公园后有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进公园我们就好像来到了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香啊,远远地就闻到了阵阵扑鼻的香味;公园里的花真美啊,阳光下花儿争奇斗艳,彩蝶飞舞,蜜蜂歌唱!”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有可能积极思考,进而创造性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切实地经历自读、自悟、质疑、讨论、说写训练和自我或相互评价的过程。下面的教学片断,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生:(情绪高昂)想!
师:想要演好戏,必须先读好剧本。下面,就请大家去找小伙伴分角色练习朗读。(学生自由结合,分角色练习朗读,师巡视,参与其中,关注学困生)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听,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生:我和A同学分角色朗读,我当小鸟,她当大青蛙。(学生读)
生评价:我认为他们读得流利,声音也洪亮,但是“你从哪里来?”没有读出大青蛙的疑问的语气。
生:我想请B同学读小鸟,请老师读旁白,我读大青蛙。师:我很乐意与你们合作。
生评价:我认为B同学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天无边无际的感觉。
生评价:我觉得C同学读得好,尤其是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了青蛙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感觉。
再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据事实去分析问题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比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能留出更多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主人。
三、引导生疑,诱导质疑,善导释疑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1)引导生疑。如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如何工作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们经过努力做完一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表现?”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再通过读抓住“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呼了一气”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注意罗丹做完工作后的殿堂表现,最后引导学生生疑:“对罗丹的这些异常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2)诱导质疑。如教学《中彩那天》时,有的学生提出“我”为什么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这样的问题,显然价值不大。教师可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这两句是写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请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恍然大悟,他们提出:“中彩后,父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可他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为什么他咆哮着要我滚开?”等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3)善导释疑。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这段时,教师归纳后可以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一是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很快就弄明白了。二是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力气,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学生通过思考,经过教师点拨,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再深一层。这样的点拨,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于成规,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育者还要做到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让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如教学《航天飞机》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语:“航天飞机的功能其实远不止这里提到的一些,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飞机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你们可以从网上或其它地方去寻找,把找到的资料拿到班上互相交流。”以此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知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信息。
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意见,教师应该乐于接受。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点水?”教师从容不迫地回答:“燕子在水面上飞行用尾尖或翼尖点水是因为它在吃到水面上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一头扎到水里去。”教师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燕子吃小鱼、小虾是错误的。我在书上看过,也观察过,燕子不吃小鱼小虾。它在水面飞行时,吃的是小飞虫。”学生能对老师所说的“结论”提出带有挑战性的质疑,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文章的主旨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否则会损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总是用“揭露资本主义黑暗”之类的语言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能分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吗?况且这种认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显得陈旧僵 化了。对大多数文学作品,最好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达到开阔视野和积累语言的目的。对作品的中心思想,不必“高度统一”,不妨让学生见仁见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给他们自由,让其各持己见,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妨给学生留些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切忌直陈其事、灌输结论、一听无余。只有那种“言有尽而意未穷”思之得之,才能使学生回味无穷,方能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作者电话:***;信箱:jsc3318690@163.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7-8期,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