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信用》教学片断及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是我在教完“讲信用”一单元后,和学生在交流学习所得的片断:
师:学完这一单元后,同学们懂得了什么呢?
生齐说:说话要算话,我们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师:你们以前有没有做过不讲信用的事呢?如果是现在,你们会怎么做的?
生1:我答应过泽贤要去他家做作业的,结果没有去。如果是现在,我会先打电话告诉他的。
师:(亲切地)你变得讲信用了,而且能从学过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真是好样的!
生2:以前,我向表哥借了一把玩具枪,说以后要还给他的,可现在还没有还给他。如果是现在,我会向妈妈要钱买。
(学生起哄)
生3:你真贪心!
生4:你说话不算话!
生5:你真不讲信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说法都有,那个学生也涨红脸,低下了头,我马上意识到这时只要稍一不慎就会深深地伤害一颗幼小的心灵。)
师:实不相瞒,老师上小学三年级时,也拿过人家的玩具,后来才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刚才这位同学的年龄比老师还小呢!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位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生6:可以经常去表哥家里和他一起玩。
生7:向他借来玩,但要记得还。
生8:对啊,我们要做一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反思
这一堂课,学生的自我检评,为我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它形成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链条,焕发了生命活力,引发了学生对反应比较激烈的问题进行讨论。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能否生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营造的氛围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注有多少。面对一片指责声和孤零零的被指责,我能用呵斥或置之不理这样简单的方式来处理吗?不,那都是庸师之举。一方需要民主,他们有话要说;一方需要关注,他渴望抚慰、呵护。简单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动态链条断开,让被指责的一方受到伤害,能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要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他十分形象地比喻为“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玖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蹲下来看学生,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想说、爱说,敢说,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第二篇: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及反思
课件出示名侦探柯南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
生:这是厉害的柯南。
(学生积极性都被调动起立了,纷纷议论说我看过,他是大人后来吃了药便沉了小孩......)
师:是的,大家都知道柯南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推理家,今天他要到我们班上挑选一批优秀的同学去帮助他推理破案。再选之前他有三道考题要考验大家,只有通过考验的人才有资格帮助他。聪明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柯南的推理考题吧。(板书课题:推理)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题一
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书共三本,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和小丽个拿的是什么书?
师:聪明的孩子要懂得展现自己,你们愿意展现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给柯南听听吗,若愿意请大声的对出来。
生: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师: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真棒!奖励个人2分。考验已经开始了,请大家在一分钟时间里尽最大的努力通过它吧。(师巡视时,已经有个别学生完成好了,我看后并问学生你能将自己的推理过程讲给同学听听。)
师:哪位聪明的孩子愿意将自己的推理分享与大家看?(学生纷纷举手想将自己的推理讲给同学听。)
生1:小丽拿的是思想品德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师:为什么小丽拿的是思想品德书,小刚拿的是语文书?
生1:因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就是思想品德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师:他的推理棒不棒?如果棒的话请给与他热烈的掌声(生拍掌)。师:还有谁愿意将自己的推理分享给大家看看?
(生抢着说:“我来,我来!”)
生2:我是这样推理的,我想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的。(投影展示)
(师提示学生2说:你们有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
生2: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3: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连出来的?
(生2不解生3的意思)
师:他的意思是你能将连线的过程与想法将给大家听听嘛?
生2:因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先将小红与语文书连上;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他拿的就是思想品德书,我就把小丽与思想品德书连上,最后将剩下的连上线。
师:这位同学真有见解,用不同的方式将这题推理出来了,画的图简单明了,值得表扬。但是在途中有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是你将思想品德的“德”字写错了,请你仔细再看看。
师:.....反思:
由于我教学的是二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走神,经过我多次的教学体验,我觉得低年级学生导入环节不应该过长,若果导入过长,学生到后面的注意力也没那么集中了,会影响新科的教授,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我将导入环节设计的比较简洁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效果也比较好,学生能迅速提起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教学流程比较紧凑。
在探究新知识的环节中,我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发言,并给发言的学生予以分数形式的奖励,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0%学生都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能做的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就好比本节课中的推理问题,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独立完成,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四能之一“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非说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在教学组织方面没有老教师老练,导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个别学生在做自己的事,而没有认真去倾听,且倾听时做的不端正。在学生回答问题前作为教师的我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坐端正,让学生也参与倾听评价中来,以提高课堂效率。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应该时时提醒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
一位老师,只有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变得更优秀。
第三篇:《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有情境图,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活力。
【片断一】
师: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想象去欣赏阳光下美丽的景色。清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遍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听!小鸟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田里的禾苗在阳光下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在阳光下更高了……
(闭上眼睛,学生听得入了神,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师:小朋友,美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生2:我想到树林里的小鸟高兴地飞来飞去,还唱起了歌。
生3:我想到公鸡会喔喔地叫,催人们快起床。
生4:我想到早晨空气清新,人们都在公园里锻炼身体。
师:是啊,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想读一读吗?
生:(大声地)想!
师:那就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课《阳光》,(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教学反思】
〖巧用文本,发展学生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一年级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活用教材,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必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提供的优美文字进行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看到“小鸟高兴地唱歌”、“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想到“早晨空气清新”。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弘扬学生的个性。
【片断二】
师:小朋友,阳光像金灿灿的金子,它使禾苗更绿了,使小树更高了,使小河变成长长的锦缎了。如果你是禾苗,你会对太阳公公说些什么?
生1:太阳公公,谢谢你!你的阳光照得我真暖和。
生2:太阳公公,你真好,你给了我阳光,我长得更绿了。
生3:我很感谢你,太阳公公!有了你,我长得更快了。
师:阳光给禾苗带来了绿色,那么小树、小河会怎么对太阳公公说呢?
生1:谢谢你,太阳公公!有了阳光,我们小树才能生长。
师(扮演太阳公公):不用谢!我很高兴看到你长得这么粗壮。
生2:太阳公公,你对我们小树真好!我身上的叶子要在阳光下才能制出氧气。
师(扮演太阳公公):这叫光合作用,我很愿意为大家效劳。
生3:我是小河,在阳光下,我闪闪发光,特别漂亮。谢谢太阳公公!
师(扮演太阳公公):不用谢,我乐意为你打扮。
【教学反思】
〖善用文本,激发学生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学生至于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生成新的语言。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绘声绘色的表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表演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同样是促使学生生成语言的好机会。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师生表演的学习情境,先是请小禾苗说,再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教师也蹲下来,积极地融入到学生中去,扮演太阳公公,与学生亲切地对话。这一过程,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因为角色是自己选的,对话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汇聚的,又能与老师一起表演,他们兴致昂然。通过表演,学生理解了阳光的作用的确很大,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它;通过表演,平时的一些礼貌用语也再次回响在学生的耳边;通过表演,我发现了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在他们的语言中不仅有禾苗、小树、小河的“形”和“意”,更表达了自己的“情”和“味”。所以,教师只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又何愁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呢?
【片断三】
师:阳光是公正无私的,它给予每一个人都一样多,谁也无法捉住它占为己有。
生1:我可以捉住阳光。
其他学生都说:阳光是捉不住的。
师:你真棒,有自己的看法,你快来说说你是怎样捉住阳光的,好吗?
(掌声)
生1:我家有个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它,我可以捉住阳光。
生2:我也能捉住阳光。我可以利用太阳灶捉住阳光。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来修改一下课文,让它更科学,好吗?
生1:科学家能捉住阳光,阳光是科学家的;
生2:妈妈晒被子时捉住了阳光,阳光是妈妈的;
生3:聪明的人可以捉住阳光,阳光是聪明人的【教学反思】
〖活用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让课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在学习“阳光是大家的,谁也捉不住阳光。”这一段落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能捉住阳光”。我马上引导他说说自己的办法,在这个小朋友的启示下,引发了同学的一场精彩发言,在热烈的掌声中,在愉悦、自豪中小朋友领会到了阳光的宝贵,人类的伟大。在这里,没有强求一律和苛刻的规训,建设性、创造性得到认可与欣赏,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显和弘扬。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智成长的愉悦。这一次,真可谓是无意中的收获。由此可见,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让课堂回归孩子的世界,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的形象、画画、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和探索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四篇:教学片断反思
片段一、一位教师在讲授《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利用实物的图片引出平面的概念,教师在用PPT展示了海平面、桌面等图片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物体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进而再告诉学生数学中的平面具有平整的、没有厚度、无限延展性等性质。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不过半分钟,课题导入如此简洁明了,教学效率可谓高矣!但这真的是优秀、高效的数学教学吗?我想这位教师口中的“我们”应该只是“我”吧!这个感受的过程是该由学生去经历,还是由教师来代替?教师不能主观地认为学生没有必要经历这样的“感受”,就剥夺了学生去感受的权利。我认为可以在用PPT展示了海平面、桌面等图片后,给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
1、平静的海面、平整的桌面、光滑的黑板等这些物体的表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
2、类比平面内直线的基本特征,你认为空间中的平面可能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正确的信息,与学生一道归纳提炼,形成师生与平面基本性质的共同认识。新课程中把“感受”、“体会”作为数学课题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其实就是提醒一线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概念从现实生活中被抽象出来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常常是简单的概念一带而过,繁难的概念强行灌输。缺少活生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成了抽象的演绎推理,学生觉得数学离生活很远很远,学习数学失去了现实意义,兴趣也就随之消散殆尽。学生没有了兴趣,课堂没有了生气。
片段
二、在“函数的周期性”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函数周期的概念以后,利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函数图象和诱导公式很快得到了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都是2,紧接着教师把难点放在了形如f(x)Asin(x)型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的探究上面。教师首先给出的如下例题:
例
1、函数f(x)sin(x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让学生按照研究函数ysinx的周期性的思路,从函数图象先来观察函数的周期性,然后再从表达式来研究函数的周期性,同时注意函数ysin(x3)是否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求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3)与函数ysinx的周期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换元的思想:令tx
3,从而将函数ysin(x
3)转化为函数
ysint,与正弦函数的周期问题联系了起来。然后教师又往前迈了一步:
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需要的是设置适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不需要给出太多的提示。如果说教师不能伪装成初学者,那最好闭上自己的嘴巴,安静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如果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就将其视为所有学生的代表,当他的回答完全正确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学生也是这样想的;即使个别活跃的学生提出一点不同的意见,有的老师却怕耽搁宝贵的教学时间,不让学生继续思考,错过提升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机会。在这种不被重视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学生常常会担心自己的想法不正确,而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把数学课堂处理得零乱一些,再零乱一些,不仅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更是还原教学的本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让学生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苦楚,他们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如此之近,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世界;只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才会为了数学“衣带渐宽终不悔”,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那才是数学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教学片断反思
刚开始学习《24字教学模式》时看到这样两句话:“教师由台前走向台后,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一改传统‘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者,成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者。”当时只认识到课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具体怎样做课堂才能达到这种水平?心里感到很疑惑。
后来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听课、评课,向同事们学习;自我尝试;其中的答案在心中逐步清晰起来。
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预习,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以后,才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才能由后台走向前台,教师才能变讲为导。在教学语文百花园五的第一题“读读说说”时,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给下面的一组字分成两类:翠、随、钟、从、岁、谁、吹、宋、最
其中书上提示可以按声母来分,然后启发学生用别的方法,来分类。
在教学前,我布置让学生预习,首先给这些字加上拼音,然后把分法写在本子上。课堂上检查时,发现学生预习效果不太好,只有一半学生会按声母分类,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除了按声母分外,还会用其他的方法分类。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会做。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而是先请了一个预习充分的学生给大家做了一个提示:
按声母分为:平舌音和翘舌音。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具体的分法,进行分类。这下学生们整体做得很好。接着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这时经过提前预习的学生就知道,还可以根据韵母来分,有的同学补充道,还可以根据结构来分。我就让学生自主完成另外两种分法,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最后,班级交流时,同学们都很踊跃,我请了一名3号和4号学生给大家讲解。这两名学生讲得也很清楚。
这让我想起去年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没有让学生预习,结果课堂上提问,学生们不会做,只能由我为学生讲做法。这样学生通过被动接受的知识,肯定没有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
我觉得这次在教学这道题时,我真的做到了变讲为导。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道亮光,有了前进的方向。
其实,我校教中、高年级的同事们,在教学中早已做到了这一点。我想:我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逐步渗透新课改的理念,把地基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