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具有相对独立主体地位的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高等教育质量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而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高校教育质量风险管理实践,分析识别高校教育质量风险及其形成因素,做到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完善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风险识别评估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应对质量风险的挑战,是对高校教学质量保证建设领域的有益尝试,在当前高等教育进行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质量 质量风险管理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及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越来越多,这些风险在带来教育成本加倍投入的同时,却使得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成为随机变量。为降低越来越大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我们可以尝试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质量风险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但引入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尝试。
一、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含义与应用
风险是复杂系统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不确定性经济学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在金融领域,将风险定义为“个人、企业、金融公司以及政府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失误或其他原因使其资产、信誉受损失的可能性”。在管理决策中,将风险定义为“某一种事业预期后果估计上的较为不利的一面,即风险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风险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简称HEFCE)在2003年1月发布的《学术风险的研究报告》中把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定义为,预计在未来会危及院校学术规定的质量和标准的行动、事件或环境。此概念关注风险的来源,强调教育质量风险是由高等教育行为及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以下5种类型:战略风险(StrategicRisk)、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合规风险(ComplianceiRsk)、名誉风险(ReputationaRisk)。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是指高等学校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不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减少破坏性事件的影响,以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应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应对措施,准确地识别教育质量风险,恰当地预测和评估教育质量风险,果断地处理教育质量风险,有效地防范、控制、化解教育质量风险,使其降到最低限度。另外,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新思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一个涉及管理、教育、控制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需要借鉴现代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体系。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识别、预测和控制这些对质量目标的威胁,引入风险管理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风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及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作为越来越独立的主体,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例如,在教学资金的使用、教职工的聘任和解聘、课程设置、学术项目规划、教学方法选择、招生自主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在这样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认为,教育质量风险主要有:
环境风险。指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威胁或危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面临非自由、一元化的市场环境;高等院校在国际、国内和地区市场对生源的竞争;高等院校为保持师资队伍稳定而承受的压力;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变化;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管理及对其资源配置的调整。
管理风险。指高等教育内部行为带来的风险。风险意识,一方面是高校内部环境存在着不确定性,如师生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科研、轻教学;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各种状况。另一方面存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备等问题。
行为风险。教育行为,指为增加或降低暴露于外部风险的程度,包括院校及其成员所采取的行动。这些风险行为有:设计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外部质量保证活动、开发组织质量管理文化及具有潜在的危险和负担的行为。
特性风险。指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或是特殊教育部门自身内在的弱点或脆弱性。从特殊教育服务来看,这些内在风险存在于合作办学、远程和电子学习方式等形式中。从教育部门自身特性来看,这些内在风险表现为教育提供者缺乏教育经验,教师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的把握不够,学习资源的不足等。应用国际上流行的绩效指标法,可以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大致归纳为下表:
三、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1.强化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意识
众所周知,无论发生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安然、世通事件,还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风险丑闻,都不是由于风险管理技术的错误造成的。这些公司都有堪称世界领先的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技术,之所以会发生如此重大的风险事件,主要还是缺乏一种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和企业自律机制,没有形成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顾海良认为,构筑高校可持续发展机制,树立风险意识,规避办学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大风险(办学风险、财务风险、校办产业风险),是高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内在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强调教育质量风险,能帮助我们树立教育风险意识,以教育质量风险的确定为出发点,促使高校更加重视对教育效果和效率的研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充分的社会效益。
高校要通过相关的目标、政策、制度使教职员工明确学校对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态度、目标及应对原则等等。校长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决策时,要时刻考虑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学校对风险的容忍度,并做出相应调整。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时也要有风险意识,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影响教育质量的风险,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教育质量,高校学生才能同样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抵御影响受教育质量的风险。
2.完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质量
高校内部治理机构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至少应该确保有持续进行的活动来辨识、评估和处置学校所面临的风险,如建立日常质量监控系统,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监控并分析其原因以应对面临的质量风险。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职责是,奠定风险管理基调和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包括确定学校是勇于冒险还是回避风险,界定风险范围和责任,评估资源和明确绩效测量方法等;决定学校合适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暴露度;积极参与财务投资、学校兼并、合作办学等影响学校风险形象和暴露度的重大决策;监控高风险管理,减少不利事件发生;拟定风险管理报告,包括风险管理活动和步骤的主要构成要素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
3.建立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风险管理本身应有~套风险资讯管理系统。从风险理论看,几乎任何组织都有“风险厌恶”的倾向,管理层一般不愿意接受风险性方案,因为他们不希望决策出现失误,但事实证明许多决策失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决策时有关资讯不足。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资讯系统正是用来确保风险管理决策有据可依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信息系统首先应当全面收集教学、科研、管理、财务、后勤等学校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可能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的风险信息,并加以分析识别,确定有效信息,经过系统的处理后传达到相应部门,并对部门的执行信息加以反馈,形成完整的信息链,贯穿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始终,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咨询。
4.强化风险识别评估,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高等教育质量风险评估首先应从大环境风险源审视开始,归纳可能带来组织风险的具体因素,然后分析这些风险是最有可能通过哪些部门和环节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风险的分析,发现危机,最后预测它们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因此,高校应运用现场调查法、风险列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各种风险识别办法进行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办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识别上述风险,为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和选择最佳的管理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认知依据,保证风险控制、风险报告、监督改进等环节的顺利开展,从而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将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特性,是一种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思路的有益尝试。
第二篇: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近些年各个高校都在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高校招生人数由98年的108万涨到11年的675万,录取率也由34%涨到70%。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大学招生人数涨了6倍。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我认为应该归咎于近十几年的扩招。高速扩招带来了许多问题,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师资力量的不足等。
就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认为可以从国家层次和学校两方面着手。
对于国家层次上的,经过十几年的大学扩招,国家也认识到了出现了许多问题。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进入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在学校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许多同学考上大学就迷茫了,没有了奋斗目标,把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他们太把大在学生当回事了,认为反正毕业了能找到工作,还不趁现在好好玩玩,以后工作没时间玩了。这是不正确的,这需要老师加以引导纠正。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或相关的讲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增加专业课课时
有些专业课课时较少,增加了学生课下学习时间。但由于许多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导致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比如这学期的岩体力学,老师只讲其中四章,剩下的就不讲了,说是在以后的其他课会详细讲解。我认为如果有足够的课时的话,老师可以讲得更全面深入。
三 老师尽量结合实际教学
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而许多书本上的知识陈旧落后。老师应多结合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案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大学扩招带来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它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大学扩招实现了许多人的大学梦;提高了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也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第三篇:教育质量论文
从社会转型,反思山区教育的瓶颈问题——以山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摘要:
教育无小事,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要关心一切学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不分贵贱。笔者从教五年年,目睹农村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颇深。山区教育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社会关注,笔者所要描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是山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不管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转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正文】
我在山区从教五年,目睹山里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颇深。山区教育中有许多问题很值得社会关注。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心一切学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不分贵贱;而且,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分析孩子生活区的周边环境,找出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然后教育孩子就可以对症下药。
社会转型,山区的教育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 1
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我在这里要重点从第三个方面的理解来分析社会转型对山区教育的影响。山区开放脚步较缓慢,艰苦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当坝区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之时,这里依然是刀耕火种、老牛下地、骡马运输,早出晚归只为养家糊口。
近年来山区加强力度搞经济建设,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紧接着不少人改变思维谋发展,发现传统社会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思想带来效益大不相同,尝到了甜头。因此就产生了外出打工的人、做生意的人,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人奔走。
然而教育却不同于产品生产,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撑,此乃“三角”,缺了一角便不稳定。山区家庭中大多是“空巢老人”,年轻人把孩子托付给思维保守陈旧、年老体弱的父母,自己只身前往大城市打工。这部分孩子就成为了山区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山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
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可怜的孩子两眼无神,无奈无助盼望变失望。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
老人对孩子恃宠而骄,一味的纵容让孩子沾染了各式各样的坏习惯。在学校老师们悉心教育,部分孩子进步很快,但放回去几天,坏毛病又被激发。
因此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成了山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以下是我以教师的立场就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2、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4、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5、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2]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4]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5]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访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第四篇: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我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还有一些保送自主招生等方式。这些方式中高考是最透明最公平的,保送自主招生也能为高校输送好的生源,但是其中不乏有暗箱操作和搞关系走后门的情况。高考看似公平透明,但也是对省内普通人而言。各省高官子弟还是可以轻松地跨过这个坎,而且高校录取时省与省也是差距很大的。例如2009年我参加高考时,河北有57万考生,本一录取率仅有2﹪,而北京天津不到10万的考生,本一录取率高达30﹪。这就是省与省的差距,尤其河北河南考生那么多,省内又没有优秀的高校,就会导致这些省内的优秀学生与优秀高校失之交臂,所以优秀高校的资源没有给最具潜质的学生,反而有些搞关系进去的学生不珍惜高校资源,昏昏度日,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进高校录取地区间的公平,加强保送自主招生等过程的监督和监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不少,但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钱没有花在刀刃上。例如许多拨给大学的科研经费并没有用在科研上,而是吃喝度假用了。对于科研经费,国家应该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对科研项目的客观评价体系,并按照体系的评价来分拨款项,而不是看哪个教授资格老,或是大学的等级,教育从来都应该是平等的,科学连国界都没有,在我国却等级森严,这就是可笑的事情。国家也不能为了建设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二盲目求进,把大量的钱砸在清华北大上,其他的学校有好的想法好的创意也苦于没有资金支持而不得发展。高等教育的发达与否,不会只看你国家的某几所大学,而是看平均水平。
看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区别就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小很多,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高校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政府自然会染指高等教育。比如在哲学领域高校开的课就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哲学的范畴有多大,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各种例子不胜枚举。我觉得缺少办学自主权的大学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灵魂的。所以国家应该推行多样化办学,还有民办学校等等,只有在财政上脱离政府,才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了。我认为高校应该多派教师去海外交流或是多招聘从海外高校回来的人才,因为这样我们的高校才能够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办学理念接轨,毕竟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历史不够悠久,经验和质量也都是不足的,应该多向世界一流大学借鉴。
总体说来我认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就要保证优秀的生源,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率,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
第五篇:企业会计内控与风险管理思考论文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呈现增长疲态,市场需求下滑,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规避内外部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强化企业会计内控与风险管理,以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平稳运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综合运用俨然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为了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两者的运用进行探讨、研究。企业会计内控不仅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控,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调整,是当下企业较为盛行的一种内部风险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有助于企业协调解决内部管理矛盾。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指导企业对外部的风险作出识别、评估,还能够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措施,降低或转移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应对内外部风险的一大主流。
二、企业会计内控以及风险管理概念
企业会计内控即是企业内部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现金流的安全、利润目标的实现以及会计信息的精准,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施的旨在达成控制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方案以及相应控制程序。企业风险管理则是专注于研究企业在运行中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风险控制方案,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是由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预计会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衡量,然后据此对风险进行决策,确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程序。
三、企业应用企业会计内控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企业之间竞争持续加大。在此经济环境下,容易导致一个问题:企业对外关注度不断上升,而对内管理程度转而下降;这就难免使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管理漏洞积累,发展到最后,企业生存面临危急。综合分析我国企业在会计内控方面的应用,从而得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不够严谨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由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关系到企业内部财务目标、组织体系、流程梳理等多方面,多数企业受限于财务目标不明确、组织体系无法保障、管理流程不清晰、部门制衡失效等种种原因,会计内控制度不够严谨,执行不到位,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缺乏全面的认识以及系统观念。另外,在日常经营中,也容易发生一种现象:企业管理者在决策中超越了会计内控,使企业遭受财务损失。现今多数企业都有制定会计内控方案,但在制度的设定上还不够严谨,制度运行上甚至形同虚设。在这种不严谨的制度环境下,容易引起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影响公司整体经济效益[1]。
(二)企业在监管会计内控方面力度不够
企业建立了一套会计内控管理机制,并不必然地永葆不失;企业有必要针对会计内控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上再建立一套相应的监督机制,以弥补会计内控相关方面的不足,减少企业的管理风险。建立会计内控管理机制的企业,由于职能重叠、专业缺乏、或者出于成本考量等因素,会计内控运行的监督机制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认可。而已建立监督机制的企业也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监督机制与会计内控机制不相适应,难以弥补企业会计内控的不足;二是监督机制不严谨,监督机制的建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确立没有明显的漏洞,而部分企业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三)企业财会人员职业素养不够
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对于财会人员的需求量很大,但现实却是国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建设不够重视,使得财会相关人员整体的职业素养不高。当下,部分企业在选择这一方面的从业人员时,对于人员的相关职业素养要求不高,持证即可上岗。这就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由于自身职业素养的原因,难以贯彻会计内控的精髓,无法有效执行会计内控要求,对业务的财务管控力有限,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水平。
四、企业会计内控与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会计内控是应对企业内部风险的措施,而风险管理则是应对企业外部风险措施,两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可以等同。为了更好地对企业会计内控与风险管理进行了解,将从二者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出发,对二者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是共同点,二者对于企业的运营都有促进作用,具体如下:
(一)保障企业可持续性经营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中会面临许多的波折、风险,所有的过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就使得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尤为宝贵。风险管理通过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和规划,降低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概率,并依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分析、诊断,得出有效方案,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性经营。而企业内控则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组织和流程进行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二)有助于适应经济市场
风险经营可以及时的反应经济市场的现状,将经济市场的变化一一呈现,这就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适应经济市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至于企业内控则是加强企业经济安全措施,对企业财产做出精确评估,进而在经济市场形成良好的优势。
(三)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风险经营有效的降低了企业亏损度,通过实际市场调查,数据收集、资料分析、以及科学决策,就能够很好地反映市场,有利于企业作出适应市场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内控也可以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做出一些贡献,对企业整体运营做出质量的改观,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的目标相同,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案不同,这就是二者本质的区别。除此之外,二者还有的不同点就是企业会计内控主要是对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以提前做些预备措施,支持决策,并不能够将风险化解或是转移。风险管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来应对企业外部的风险,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估、识别、检测以及应对。
五、针对会计内控以及风险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内控以及风险管理机制
会计内控机制必须保证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相适应,保证机制的公平、公正、均衡,对细节进行详细解析以及一些漏洞作出修改,除此之外,还要保障该机制的明确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必须保证针对经济市场,具有可变性。经济市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影响因素,或大或小的风险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合经济市场,并且可以依据经济市场的变化可做出调整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加强的会计内控以及风险管理监督力度
监督是确保这两种机制贯彻落实的重点,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监督力度。一方面建议从组织保障出发,也就是要单独设立一个管理部门,主管这两种机制的落实程度,以免出现相关人员涉嫌干扰;另一方面则是从监督机制来讲,必须设立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明令要求员工以及管理者按照这两种机制执行[2]。
(三)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建设,优秀的人才都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建议企业在招揽该方面的从业人员时,多关注人员的在会计内控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不仅是一个员工能否出色完成任务的评定标准,还是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条件的内在因素。企业应不拘于从内部挖掘该方面的人才,并对该方面的人员进行培训,以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六、结束语
风险在企业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面对风险,企业真正需要做的是加强会计内控以及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力度,强大自身,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化危为机,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丽.企业常见会计内控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9):236.[2]郝桂艳.强化会计内控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J].商场现代化,2014,13(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