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教育论文(推荐)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结构 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从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层面、容与教学方法的微观层面分析了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教育质量。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中观层面和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并提出了相应的若干对策,旨在推动高校提高高等
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数从623万发展到2900万,毛入学率从9.8发展到23.3,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规模数量上,体现在外延上。而教育教学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改革这些最核心的内容,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就业市场上,一方面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待业求职,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求贤若渴,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人才。
我们需要反思:高等教育的哪些环节存在质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如何?由此,本文不是全面地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而是侧重查找不足、分析问题,并试图研究对策。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
一般来说,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塔尖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塔底部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受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办学理念、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各类院校都在力争提高办学层次,“中升专”、“专升本”、“本申硕”、“硕申博”、进“211”、争“985”,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学校能够升格作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标志,多数高校不能安于本位。这种竞相攀高的结果,使高等教育应有的塔形结构重心上移、状态失稳、结构变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出现了错位现象,使人才市场上供求矛盾越发明显,近两年一些省区已经开始出现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不及高职生的现象。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在每一类高校都设立一流的项目和名分,并且给以重点支持和投人,鼓励各类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在所属的层面上去争一流,办出水平和特色。
除了高等教育在结构层次上与社会需求之间如何适应的问题,还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在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高校都增加了很多新专业,这些新专业往往是从办学成本出发增设的,大多是文科类。由于这类专业增加过快,毕业生明显的供过于求,加剧了文科学生总体上就业比工科学生困难的状况。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更加明显。
二、关于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
在高等学校,领导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学生投人不足仍然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大学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仅有校长是不够的。从上级各个口下来的每一项工作部属,大多都要求一把手负责、一把手挂帅。校长的责任又多又重,直接用到人才培养上的精力所剩不多。一所大学有重要的事,也有紧急的事,校长的精力用于应付紧急的事过多,用于处理重要的事不够多。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因素大体有:(1)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问题。职称评聘和岗位竞争的考核中,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容易量化,是“硬头货”,而教学则是软的,区分度较差,导致教师的兴奋点不在教学上,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2)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够,职业道德不佳,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备课不下功夫,课堂上照本宣科、令人昏昏欲睡;有的与学生联系极少,基本不管学生,使师生关系“渐行渐远”。(3)教师的实践经历问题。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经历和工程经验的过多,虽然近年来增加的教师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缺乏实践体验,很多人只能是纸上谈兵,越谈越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极为不利。而学校要想在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却经常受到“企业编不能进事业单位”的限制。德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在全世界得到公认,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工科专业的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高校应加强的工作可有:(1)改革教师评价指标,将教学的软指标“硬化”,增加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取决于有多漂亮的大楼,也不取决于有多先进的设备,而是取决于有多优秀的教师队伍;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取决于他学历的高低,也不取决于他教龄的长短,而是取决于他的教学态度,取决于他所付出的努力。(2)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作为一个教师要讲天职,这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神圣而又根本的职责,为了履行这种天职,就要注重培养所需要的天性,这种天性就是对学生的爱心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这是需要弘扬的、令人尊敬的高尚品德和职业道德。这种天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强调和要求的,是需要教师自觉自律长期养成的。(3)通过班导师、班主任等方式密切师生关系,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导教师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授业加激发的师生关系、直接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师长加朋友的师生关系和基于赏识教育的师生关系等。(4)多渠道增加中青年教师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一是组织青年教师在实验室集中工作一段时间,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二是利用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研发的机会增加工程经历;三是教师通过指导各类教学实习的机会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需求。
大学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和检测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大体有:(1)长期的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大地压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比较多地产生了厌学情绪,总体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欠缺,学风建设任务加重。(2)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和他们所面对的就业、学业、交学费等方面的压力和矛盾,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现,使学习精力分散。(3)就业活动时间的逐步提前,学生为了求职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就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使第四学年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校应大力开展激发教育。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激发。比传道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悟道;比授业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解惑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能强迫,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不能灌输,只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之大不可忽视,需要激发,所以激发教育的背景强烈,意义重大。
三、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及工程应用脱节的问题还比较明显,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够,缺少案例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一些内容陈旧,应被新技术、新方法代替的教学内容还在占用着课堂学时。三是应用型知识体现不够,特别是很多地方院校还在沿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一些过深过窄的理论分析占用了很多课时,而一些与工程联系密切的应用性知识却远远不够。
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教师的教法中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二是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三是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四是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五是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很多多媒体课堂,先进的信息化装备与课件开发不到位形成明显的反差,不少教师只是把讲稿搬到了屏幕上,“照屏宣科”的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还要差。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学法中也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五是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上述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和学习效果,助长了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与风气,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而不习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状态问题,指的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练习以及作业抄袭的现象;知而不识反映了学习方法和层次问题,指的是注重对知识的了解、记忆、存储这些“知”的层面的内容,而忽视对知识的分析、判断、加工、处理这些“识”的方面的内容;文而不化反映了教育方式和效果问题,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学生背会了很多条文,但是还没有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和素质。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促使上述的“过少”变为不少,使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从而使制约培养质量的瓶颈得以突破。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注重“四加强”:一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吐故纳新,体现了教学内容对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跟踪;二是加强课程的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的内容,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体现开放式教学;三是加强教师的科研体会或自己所了解的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实例,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四是加强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将素质教育融人专业教育之中。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各校都在尝试不同的方法。这里提出下列11项措施:(1)案例式教学;(2)项目式教学;(3)实验实训式教学;(4)提问式教学;(5)开放式教学内容;(6)无标准答案作业;(7)组织讨论课;(8)改革考试方式;(9)改革实验方式与内容;(10)改革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11)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的互动。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这里提出课程建设的“七个一”:(1)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2)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3)一套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4)一套规范的教学文件;(5)一套先进实用的教材;(6)一套先进的考核方法;(7)一套效果良好的实验。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逐渐的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改革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改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的改革重视不够,以至于比较多地存在着教学改革只是“教”的改革的状况。任何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到受教育者自身的提高上,“教”改和“学”改必须有机结合。对教师来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对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是最基本的任务,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面对今天的社会需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下面提出“32字创新学习法”,与大家探讨:一是“始于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注重在学习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是学习的兴趣和内动力,所以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三是“勇于突破”。鼓励学生突破书本和前人的框框,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突破和超越。如果一个教师把学生教的超过了自己,那是这个教师了不起的成就。四是“善于转化”。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五是“巧于综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靠综合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六是“勇于创新”。首先要注重创新性学习,然后从创新性学习发展到学习后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七是“精于挖潜”。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都有比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去开发。能够自觉地进行这种挖掘和开发是可贵的觉悟和高明的智慧。八是“勤于实践”。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是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第二篇: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近些年各个高校都在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高校招生人数由98年的108万涨到11年的675万,录取率也由34%涨到70%。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大学招生人数涨了6倍。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我认为应该归咎于近十几年的扩招。高速扩招带来了许多问题,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师资力量的不足等。
就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认为可以从国家层次和学校两方面着手。
对于国家层次上的,经过十几年的大学扩招,国家也认识到了出现了许多问题。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进入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在学校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许多同学考上大学就迷茫了,没有了奋斗目标,把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他们太把大在学生当回事了,认为反正毕业了能找到工作,还不趁现在好好玩玩,以后工作没时间玩了。这是不正确的,这需要老师加以引导纠正。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或相关的讲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增加专业课课时
有些专业课课时较少,增加了学生课下学习时间。但由于许多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导致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比如这学期的岩体力学,老师只讲其中四章,剩下的就不讲了,说是在以后的其他课会详细讲解。我认为如果有足够的课时的话,老师可以讲得更全面深入。
三 老师尽量结合实际教学
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而许多书本上的知识陈旧落后。老师应多结合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案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大学扩招带来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它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大学扩招实现了许多人的大学梦;提高了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也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第三篇:教育质量论文
从社会转型,反思山区教育的瓶颈问题——以山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摘要:
教育无小事,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要关心一切学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不分贵贱。笔者从教五年年,目睹农村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颇深。山区教育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社会关注,笔者所要描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是山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不管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转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正文】
我在山区从教五年,目睹山里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颇深。山区教育中有许多问题很值得社会关注。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心一切学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不分贵贱;而且,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分析孩子生活区的周边环境,找出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然后教育孩子就可以对症下药。
社会转型,山区的教育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 1
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我在这里要重点从第三个方面的理解来分析社会转型对山区教育的影响。山区开放脚步较缓慢,艰苦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当坝区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之时,这里依然是刀耕火种、老牛下地、骡马运输,早出晚归只为养家糊口。
近年来山区加强力度搞经济建设,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紧接着不少人改变思维谋发展,发现传统社会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思想带来效益大不相同,尝到了甜头。因此就产生了外出打工的人、做生意的人,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人奔走。
然而教育却不同于产品生产,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撑,此乃“三角”,缺了一角便不稳定。山区家庭中大多是“空巢老人”,年轻人把孩子托付给思维保守陈旧、年老体弱的父母,自己只身前往大城市打工。这部分孩子就成为了山区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山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
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可怜的孩子两眼无神,无奈无助盼望变失望。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
老人对孩子恃宠而骄,一味的纵容让孩子沾染了各式各样的坏习惯。在学校老师们悉心教育,部分孩子进步很快,但放回去几天,坏毛病又被激发。
因此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成了山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以下是我以教师的立场就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2、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4、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5、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2]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4]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5]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访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第四篇: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我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还有一些保送自主招生等方式。这些方式中高考是最透明最公平的,保送自主招生也能为高校输送好的生源,但是其中不乏有暗箱操作和搞关系走后门的情况。高考看似公平透明,但也是对省内普通人而言。各省高官子弟还是可以轻松地跨过这个坎,而且高校录取时省与省也是差距很大的。例如2009年我参加高考时,河北有57万考生,本一录取率仅有2﹪,而北京天津不到10万的考生,本一录取率高达30﹪。这就是省与省的差距,尤其河北河南考生那么多,省内又没有优秀的高校,就会导致这些省内的优秀学生与优秀高校失之交臂,所以优秀高校的资源没有给最具潜质的学生,反而有些搞关系进去的学生不珍惜高校资源,昏昏度日,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进高校录取地区间的公平,加强保送自主招生等过程的监督和监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不少,但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钱没有花在刀刃上。例如许多拨给大学的科研经费并没有用在科研上,而是吃喝度假用了。对于科研经费,国家应该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对科研项目的客观评价体系,并按照体系的评价来分拨款项,而不是看哪个教授资格老,或是大学的等级,教育从来都应该是平等的,科学连国界都没有,在我国却等级森严,这就是可笑的事情。国家也不能为了建设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二盲目求进,把大量的钱砸在清华北大上,其他的学校有好的想法好的创意也苦于没有资金支持而不得发展。高等教育的发达与否,不会只看你国家的某几所大学,而是看平均水平。
看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区别就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小很多,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高校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政府自然会染指高等教育。比如在哲学领域高校开的课就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哲学的范畴有多大,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各种例子不胜枚举。我觉得缺少办学自主权的大学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灵魂的。所以国家应该推行多样化办学,还有民办学校等等,只有在财政上脱离政府,才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了。我认为高校应该多派教师去海外交流或是多招聘从海外高校回来的人才,因为这样我们的高校才能够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办学理念接轨,毕竟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历史不够悠久,经验和质量也都是不足的,应该多向世界一流大学借鉴。
总体说来我认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就要保证优秀的生源,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率,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
第五篇: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高等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高等继续教育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探析
实现有效的高等继续教育对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国在社会服务发展中,为了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将高等继续教育实施在我国高校中,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
首先,没有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高校对高等继续教育形成的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社会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高等继续教育在我国构建形式上,不仅是成人教育形式,还是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学习型是将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呈现,以学习型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形成充足的办学到位理念,没有增加对高等继续教育教育发展的功能、教育的定位方向的认识,在高等继续教育中影响了学历教育与办学名誉的积极实施。很多高等继续教育单位并没有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高校也没有建立标准化的招生理念,在办学中还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在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等问题选择期间,也没有体现良好的社会适用性。其次,教学内容严重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较大局限性,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突出主要的教学重点。最后,市场竞争表现无序问题。高等继续教育在整体规划以及宏观管理方面,由于办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影响,不仅办学形式不统一、制度不完善,办学期间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以及恶性竞争现象。
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继续教育发挥着重要组成内容,它不仅能提高大众化的教育水平,还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需求,为教育发展形成有效的教育途径。高等继续教育教育的实施要根据人员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的实际情况,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有利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发展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意义上,将高等继续教育有效发展,坚持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实现科学定位,这样才能为人力资源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积极力量,并发展为适合全民学习、终身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综合教育。
2.人才培养。
对人才进行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高校提升教育层次、实现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基本目标实施多层次办学,还要突出继续教育培养的职业化、应用化,以及发展社会经济化的潜在需要,探索适合的学习对象、学习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以社会的市场变化、学生的导向需要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专业人才素养。为了突出继续教育的主要特色,要根据教育者的实际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结构进行优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模块,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还要协调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才能处理好知识、素质的培养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积极需要。
3.师资队伍。
推进师资队伍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能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优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针对继续教育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要对教学工作量进行计算,还要对教师的岗位进行考核,以及对教师职称进行评选等,从而提高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建立有关教师的信息库,保证师资信息之间的共享。同时,要对师资队伍进行管理,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规律、相关政策,要形成高水平、知识年龄比较合理的继续教育管理团队,从而实现继续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4.网络平台。
建立网络平台,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优势条件,并实现高等继续教育形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发展以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为载体的服务平台。不仅要合理进行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还要利用优质资源实施整合,以促进网络资源的合理开放。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加快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利用相关的教育优势,搭建合理的教育平台,实现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多样化发展。
5.监控管理。
要完善高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教育部门就要统筹安排、相互协调,坚持政策指导以及质量监控。高等继续教育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准课堂高的教育机构。还要实现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之间的监督形式,并定期进行有效评估。加强管理监控,实现办学行为规范化,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不仅要分级管理,落实各个人员之间的管理责任,还要建立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统一实现学校管理,以保证高等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总结
继续教育面向学校教育发展,对社会所有成员实现的教育活动,也是成人教育活动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实现高等继续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能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获得学历、技能以及文化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新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2]方敏.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变革及其发展探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
[3]付建生,董文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
[4]张新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析[C].“创新管理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