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海伦凯勒》教案
一、听说活动,谈话导入
1、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听力内容)
2、谈话导入:
十九世纪,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她的名字就是——海伦。凯勒。
3、交流资料,丰富人物形象
请学生自由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海伦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的交流,加深对海伦这个人物的印象,为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形象作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文章主要讲了海伦的几件事?(训练点)
三、对话交流,感悟形象
话题: 你觉得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她是怎样成功的 ?(训练点)
(她个人的奋斗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只靠她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能行吗?”学生明白了老师在她成长的道路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象:她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从学生的想象中,他们更能感受到海伦那种不畏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将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永不磨灭。
四、全文总结,挑战文本
1、话题:“海伦`凯勒为什么会留在世人的心中?” 学生很快地从书中发现,书中的最后一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一句值得推敲,她不光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值得后人尊重,那的那种一心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同样值得人们的敬仰和赞颂。可把课文改为:“海伦`凯勒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终身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2、同样是写人,表现人物形象,第2课和第3课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个有成就的人,比如海伦·凯勒,她的经历值得书写的或许有很多,洋洋洒洒写成数十万字的传记都可以,因而要在一篇字数有限的文章里具体表现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是有难度的。那如何做才能以有限的文字展现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同时又使读者能对这个人的某些方面有所认识呢?这篇《海伦·凯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那就是择取人生历程的片段具体写,使读者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一整体的认识,同时又对他的某方面有具体的了解。
这篇文章从海伦·凯勒的出生写起,一直到她大学毕业以后所投身的事业,时间跨度很长,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铺陈叙述,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表现上,所选的主要是海伦早年时期的事情。通过对海伦早年顽强学习的事例,如摸盲文、拼写单词和句子,练习说话等,来让读者具体认识海伦的个性及精神品质,而对她上大学以及大学毕业以后的经历则是仅作简洁的交代,这样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给人以较深的印象。
择取人生的片段具体写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文章的事例要有代表性,能够一小见大,反映一个人一生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像这篇《海伦·凯勒》,主人公闻名于世的就是她那自强不息的拼博精神,所以文章以此为主要对象,着力表现的。
第二,对选择的人生历程某个阶段的事例要交代具体,给人以较深的印象和感受。
第三,要把对人生某个阶段的详写和人生其他阶段的略写结合起来。既全面介绍,又重点突出。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推荐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推荐影片《海伦凯勒》
2、积累有关表示要有顽强的毅力方面的名人名言和除了海伦,你还了解哪些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人的事迹呢?建议你收集他们的资料,找几个同学将它们编成一本小书,或在学校班级举办一个展览。以下这些人供你选择参考:张海迪、高士其、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
板书设计:
3、海伦·凯勒
生病——失聪失明
奋斗——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 奋斗
奉献——永生留名
第二篇:《海伦凯勒》课文读后感
因为在这个学期中,我学习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于是我在暑假里读了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读完后,令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一个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在安妮沙利文等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在好朋友们的关怀下,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历尽了艰险,终于完成了学业,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她决心向沙利文老师那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海伦凯勒是一个奇迹。面对命运的挑战,她毫不退缩,始终以美好的心灵面对生活,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然后又用她那双援助之手伸向全世界需要帮助的人。
书中写道:在她在无声、无光的孤独岁月里,她顽强的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看人,是他们的善良、淳朴和友善让我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第二天:我要目睹黑夜转为白昼这激动人心的奇迹,看看人类发展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去体会一下每个时代在兴衰和沧桑间的巨大变化。
第三天:我想去体验一下工作的世界,到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人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第三篇:海伦凯勒教案
海伦·凯勒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三、教学步骤: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吗?这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本自传。海伦.凯勒是美国女学者。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康比,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使她成了一个盲聋哑人。但又是什么支撑着她,使她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文章《海伦.凯勒》,一起去了解这位了不起的人物。作者简介:
本文集中体现了海伦的顽强意志、不懈努力和甘作奉献的可贵精神。
一、初读感知:
1、生字词: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度几遍。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的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练习说话的事迹。生:海伦失明失聪。
生: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学会阅读、书写与算术。生: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说话。生:海伦将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残疾人。
一句话总结:讲述的是海伦失明失聪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学到了知识,学会了说话,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并奉献他人的感人事迹。
全文结构:
生病(失明失聪)——奋斗(战胜缺陷)——奉献(永留世人心中)板书:
生病:失明失聪(沉重打击)
句子与词语含义: 第一自然段:
1、“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这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对海伦尚是个娃娃就要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的痛惜之情和悲哀之感。同时,也为后面表现海伦以坚忍不拔地毅力战胜灾难形成鲜明对照,突出海伦战胜自我、获得胜利的可贵精神。
2、“隔绝”:说明小海伦与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完全断绝了联系。她看不到大自然四季变换的美景;听不到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哗哗声、乐曲的美妙,对于她而言只有无穷无尽的黑夜与死一般的沉寂。
3、“倾诉”:把心里话全说出来。(倾吐)如果你是小海伦,面对着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想倾吐内心的恐惧与害怕,想诉说喜怒哀乐却一个字也吐不出,会是什么感觉呢?焦躁、害怕、孤独、委屈、恐惧、绝望、无助。
第二课时
第二自然段:
幸运的是,正当她感到无助、惧怕、孤独之时,有一个人走近了她的世界,她就是:安妮.沙利文老师。
1、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救星来了的欣喜之感。救星沙利文来到海伦身边后,她都做了些什么?海伦的生活有变化吗?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默写第3至5段。自己找出答案。
第三至五自然段:
1、沙利文老师做了什么?
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
教她用手去感受大自然,建立起她与自然的联系。
2、“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的目的是什么?
让海伦感受到自然界中的水形态与清凉的感觉,使之与“水”单词建立起联系,进而慢慢打开那扇将她与世界隔绝的黑暗之门,使她感受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也可表现出沙利文老师的耐心、有智慧和善于启发。
猛然醒悟:海伦原来对“水”听不到、看不见,无法将其与“水”的单词联系起来,现在一下子将现实的水与单词“水”联系了起来,自然会猛然一惊,醒悟了过来,感到很神奇,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海伦的世界是黑暗的,是沉寂的,她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她只知道水这个字,却不知道水却是流动的、清凉的,现在她感受到了水的生命,与大自然建立起了联系,所以她无比喜悦。这对于她来说是全新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让她如痴如醉,让她从此爱上了文字,迷上了知识。
“水”的引号表示:音译词,表强调。“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以前的海伦生活在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与有声有色的世界完全隔绝了。我们人主要是靠眼睛和耳朵来感受生命的,可是海伦却失去了这两个重要感觉器官,她完全生活在没有生命的世界里。这时,当她触摸到了水,感受到水的清凉,她该是多么欣喜啊!头一次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喜悦,又岂是旁人所能体会的呢?所以,海伦感到她的生命终于与这个有生命的世界建立起了联系,她深深地为这个奇妙的世界着迷,她如饥似渴地想要了解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这便是她生命的新起点。3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 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说话”的引号作用:特殊含义。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有了知识,能用手指表达了自己的内心,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表达的情感。)
海伦有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能在林中漫步,能与朋友们一起泛舟于湖上,(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可见这变化之大)还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海伦在想象中感受到的世界是怎样的?美吗?)——说明海伦如今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开始热爱生活。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一起来感受海伦内心的世界是多么的美。
4、海伦从无边无际的黑暗世界,从死一般沉寂的世界中走了出来,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与爱,这多么不容易啊!是什么让海伦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心的呢? 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沙利文老师的帮助。(要让一个盲聋哑人,获得知识、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是多么不容易啊!可见沙利文老师付出了多么努力与艰辛。由此可见,沙利文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充满同情心、有耐心、有智慧、有爱心的人。正是沙利文老师的爱与鼓励,才使得海伦,如饥似渴的学习——课文中是怎么描述海伦的学习劲头的?——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又称及时雨。从这三句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海伦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地学习精神。(齐读第4、5自然段。)
5、“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如何理解“看”。
这里的引号:特殊含义。不是真正地看到,而是想象。而是她通过想象所看到的世界。
第六至七自然段:
从345自然段中,我们了解到海伦为了获得知识,如饥似渴地学习,甚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可是她不满足于看到世界,她还想说出自己的心声,她还想能亲口叫一声爸爸、妈妈,于是,她又做了哪些努力呢?请摸读第6、7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1、海伦能说话了吗?
能。
从哪里看出来的?
她的说话能力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她回到家里,大声喊道:“……” 那么她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呢?
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把手放在萨勒老师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
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难度,咱们同桌之间试着感受一下。用纸塞住自己的耳朵,对方轻声说话,看大家能不能猜出对方说了什么?
怎么样?很难吧?这么难,所以海伦才要夜以继日地努力,要一遍一遍地联系,连续读几个小时。从此,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海伦学习真不容易。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顽强的毅力。
2、十几年了,当海伦第一次叫出爸爸、妈妈时,他们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
激动、兴奋、激动。
最后一个自然段:
海伦是个具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地学习精神的人。除此以外,她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如何理解“倾注”?
把精力、情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她把全部的爱都集中在为残疾人服务上,说明海伦是个充满爱心的人,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是个无私奉献的人,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是个有恩必报的人,是个学会感恩的人。
2、“不屈不挠”?在压力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板书:
生病——失明失聪
奋斗——复聪复明(战胜缺陷)奉献——永生留名。
第四篇:海伦凯勒教案
板书设计:
海伦 凯勒
不幸
奋斗
奉献
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流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kǎi lâ bào zào pí qi gān zào()()()()gān lín máng yǎ bùqū bù náo()()()
2、解释词语: 失聪: 甘霖: 如饥似渴: 夜以继日:
3、联系上下文,辨析划线词的词义。(1)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倾诉:
(2)她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倾注:
4文章主要讲了海伦哪几件事?
二、理清课文的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
2、分小组讨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
3、分段朗读课文,小组内互相检查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引号的用法。
2、通过品读文中重点词语,理解表现海伦奋斗精神的句子。学习重、难点:
感受并学习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流程:
一、精读课文:
1、海伦诞生的时间: 海伦所属国籍: 海伦遭受的不幸是: 你的体会是:
2、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去做?海伦又是怎样做的呢?小组交流
3、是谁改变了海伦的命运?她又是怎样改变海伦的命运的呢?(1)海伦开始是怎样的表现?猛然醒悟”说明什么?
(2)海伦接着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小组交流
(3)从文中可以看出沙利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萨勒老师是怎样教海伦说话的,海伦又是怎样练习的? 小组交流讨论。
5、想一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二、回顾全文,朗读体会。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使你感动?为什么?
2、你想学习海伦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补充词语:
如()似()夜以()()不()不()与世()()无()无()()()未有
2、积累最能表现海伦学习刻苦的词语有: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描述了海伦,赞扬了她
精神。像她这样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还有、我想到一句名言:
四、学习小结:
等,
第五篇:海伦凯勒教案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五年级 韩桂花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海伦凯勒的一篇小传记,细细分析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海伦凯勒,可以简单地概括成:
1、年幼重病,失明失聪;
2、在黑暗的世界里学习盲文,寻求光明;
3、在无声的世界里学习说话,寻求倾诉;
4、奉献爱心,创造奇迹四个部分构成。而这四个部分有一条情感线索就是悲伤——感动——敬佩,所以在课堂中我围绕四方面内容,抓住这条情感线,重点推敲几处动情点,让学生走进主人公,感悟主人公的精神。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文1节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海伦凯勒(生齐读)。
2、请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小海伦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这就是隔绝。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一起来体会一下。此时的你有什么体会?
(2)当时的小海伦还是个孩子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受她当时的孤独与无助。
(3)所以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4)海伦的一生那么长,作者是从那两个方面来写海伦的呢(学盲文;学说话)又是从哪几个自然段来写她学习盲文的?(2—5)
二、学文2-5节。
(一)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沙利文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海伦,请同学们默读第2---5小节,看看这样一个失聪失明的人是如何学习盲文的。
(二)出示:第三小节,课文中写了她认识哪个字的体验?(水)1.沙利文老师是怎样来教海伦的?(一次,她们路过„„单词)
引读:这时候的海伦竟然是“猛然醒悟”(点红),她醒悟了什么?(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海伦内心的惊叹?
(三)过渡1请你再读读第四小节,找出令你感动的语句。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感动所有人的句子,感受海伦对知识的渴求。3.接读: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在这里你感受到她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不屈不挠)
B.海伦的手指真的可以说话吗?这里的说话指什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泥土”“种子”(特殊用法;指出前面的“泥土”等词引号的特殊用法)
(四)、教学第5小节
1.就这样,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海伦从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走了出来,她是怎么做的?(出示第5小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5小节。你能完成下面的这个填空吗?
海伦从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走出来了,她________。2.师接:齐读。看到一个怎样的海伦?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三、学文6-7节。
1、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学会了盲文,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出示第6小节)然而,海伦并不满足,她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母帮她请来了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那么,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小海伦是如何学习说话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和第7小节。
2、交流
(四)她付出的努力,只是为了能让最亲密的伙伴听懂他的话。我们知道,最亲密的伙伴,是最能听懂海伦说话的。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海伦?(不屈不挠的海伦)请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她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读出她那份如饥似渴,读出她那份夜以继日、孜孜不倦„„)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什么精神?(不屈不挠)
3、引读第7节
过渡: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所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出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刹那间,(引读)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是啊!小小的海伦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付出了百倍的艰辛,终于学会了说话,而且还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她的这种努力怎能不令人兴奋呢?这正是因为父母对她的爱。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倾注是什么意思?(感情、力量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文章中还有一个倾诉,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让我们再来大声而响亮地喊出这个创造了生命奇迹的女英雄的名字——海伦凯勒。
四、拓展作业,课外积累
《我生活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学盲文
海伦• 凯勒 不屈不挠
学说话
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这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情感体验。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必须力透文字张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烈烈的语文味道。“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此刻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悟,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想象并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步入一个学习语文的状态中。
二、适度展开想象。充分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啊!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引导思考海伦此刻心中会想些什么?文中这样的空间还有好多。
三、反复朗读感悟。文中写海伦学盲文“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写海伦学说话“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获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这两个重点段落先采用整体感悟,给了你什么感受?为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反复读,读中悟,悟中读,能读好,就说明读懂了。
四、课内延伸课外。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出文本,阅读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把积极的学习状态,渴求知识的心境带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眼,明亮学生的心灵。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