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读后感(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11:0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冬牧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冬牧场》读后感》。

第一篇:《冬牧场》读后感

读《冬牧场》这本书时,我随着作者的视角,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似乎走进了苍茫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依稀望见那无边的牧场,踩着硌脚的沙地,细细体会牧场的极度严寒,感受牧民们淳朴的生活,从而获得内心最大的宁静。

这本书是作者随同熟识的一家牧民深入冬牧场后写成的。他们一起去了阿勒泰南部的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作者回到家后,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谱写了这本文集。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充满向往。

这片沙漠是牧民们天然的家,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不辞劳苦地放羊、赶马,吃一些类似奶疙瘩、羊肉之类的既简单又单调的食物。在无事可做时,只是静静地坐着消磨时光。这一切都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写照。

我一开始就惊叹于这本书细腻、朴实的笔触,待我静静阅读时,总觉得像有人在给我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总能让我空虚的内心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宁静的抚慰。一个个故事看似支离破碎,作者却能把农民转场时的情景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遗。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宁静的心灵,就如同这一段描写:

“隔壁家的天窗开在地窝子西南侧,下午的阳光在床榻上投出一小方的明亮,几乎整个一二月间的下午时光里,我都坐在这方热乎乎的明亮之中,安静地行走针脚,长时间一点点扩散着毡片上的色块与线条。那团阳光移动一点,我也挪动一点,一直挪到床榻边再无处可挪时,便收工告辞。”

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就很难体会到阳光的挪移。但作者怀着宁静的心情,感受着时光的流逝和迅速消失的一切,作者是那样的从容,这种“最大的平静”,便是作者所诠释的:

“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心灵的宁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平实的生活与温暖的感动,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作者一路跟随牧民的艰苦生活恐怕再不会出现了,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进步,曾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活方式会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终将被放弃。

《冬牧场》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在“慢”中享受宁静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味生活;没有什么能抵挡时间的车轮,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让时间缓慢而又深刻地消失……

王安忆曾说过: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想,读《冬牧场》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难以忘怀,更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对人生的一种思索。

第二篇: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1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正如李娟所言,她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民族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她或许会埋怨荒野的辛苦,但也会体会到幸福。

李娟以细腻的笔触,触动了我的内心,我似随李娟踏足冬牧场,见证了哈萨克族的生活。在当今乌烟瘴气的网络社会,车马喧嚣的城市,我随着她与驼队与羊群缓缓前行,眺望耸立沙丘的牧场,步入羊粪堆砌的冬窝子,那硬邦邦的洗脸毛巾,那似刀的寒风头过屋门,和那凌乱的头发。在荒野之下,冰天雪地之上,生存条件艰苦不堪,但即使因条件限制顾不上对形象的要求,但仍能感受到他们生命的滚烫,对生活的热爱的强烈。节日里的精心打扮,“邻里”之间的问候和关心,沙沙糯糯的土豆泥,汁水盈旺的肉粒,无一不体现了荒野中的希望与幸福。

青红相接的天空,无穷无尽的荒野,洁白无瑕的雪地,耸立高大的'沙丘,成千上百的山羊,矮小而又温暖的冬窝子。牧人知道自然的残酷,漫卷荒野的暴风雪,久年不见的干旱,突如其来的死亡,但他坚持漫步尽头的跋涉,忍耐冰锋之下的孤独,化为阿勒泰的精灵,守护着阿勒泰的宁静。

“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支蝴蝶,想飞之心,永远不死。”或许前路永夜,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奋斗前行,因为星光微弱,也会为我们照亮前途。“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李白在遭遇仕途挫折后高歌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在一再贬谪后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而李娟以自己忧郁的笔触,平静地表达对生活的希望“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

“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读完全书,我恍然意识到这一场治愈之旅已接近尾声,这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盛会也即将结束,这场旅途漫长难捱,但好似又那么地匆忙草率。“命运是深渊,但人心不是深渊。哪怕什么也不能逆转,先付出努力再说吧。”

阿勒泰的精灵热情迎接了她的客人,客人谱写出冰雪的诗篇。

冬牧场读后感2

搁置许久的书,国庆出行前将它装入行李箱。转辗三地(准确地讲,是两地),放慢脚步,亲近自然,闲暇时光,与书为伴。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旅行体验。

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假期中将它看完。读《冬牧场》的时候,不时会被作者深情而又不失节制的文字感动到。在这之前,我想像中的放牧场景应该是:风吹草地见牛羊。而真实的场景竟是:满目天空、流云、白雪、黄沙,再无一物。日复一日地顶着寒风,行进在漫天的雪地里,寻找深埋雪下的那一株株枯草。那是何等的荒凉和孤独啊!感慨的同时,不由地对牧羊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自然严酷,寒冬漫漫。熊猫狗生产遇上了寒流(零下42摄氏度),当母狗生下四只小狗后,感觉到了自己状态很危险,便关闭了产道。等捱过了艰难的那几天,才生下了最后的四只。在自然面前,一切的生灵都是弱小的。但它能做的就是拼劲全力,保全自己的孩子。

长夜漫漫,伴随着寒风涌入屋内的还有小狗的惨叫,但它们一天比一天健壮。或许正如文中所述: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

在牛的冬天那个章节,有一个桥段还是蛮触人心弦的。小牛断奶后,就再也没能天天见到母亲了。渐渐地小牛就习惯了没有妈妈这件事,但牛妈妈却很难习惯。偶然地一次,小牛回来的特别晚,正在被挤奶的牛妈妈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宝宝,不顾一切奔过去闻它、舔它。但小牛无动于衷,已经不认得妈妈了。

看到这里,还是有一丝丝地难过,虽然这是它们生命必经的历程。谈及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远走他乡,早已习惯父母不在身旁。而父母依旧将我们点滴挂心头。正如老人家总说起的`一句话:父母可以为儿女做的,儿女很难做的到。

通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作者写到“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气温总会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不由地让我想起我当兵的那段时光,总是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看的到头的辛苦可以坚持。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的有希望。勉励、鼓舞自己,在奋斗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冬牧场读后感3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李娟

上个周末看到朋友圈里一位友人发了一条状态,提及在凤凰读书看到李娟专刊,因着李娟文字里关于外婆、关于和妈妈一起做稻草人的故事而感触落泪,而我一看到李娟的名字,便立即想起去年看过的她的《冬牧场》,急切的在评论里跟友人推荐了这本书。

因为这个缘故想起了这本书,便想也来写写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感触。

《冬牧场》是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记述了20xx年她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恢弘巨作,然而看她笔下那真真实实的生活,却深深被震撼到。也许那种生活、那种环境、那种经历任凭我再怎么想象也无法完全感受到,然而她的语言已然让我获知了很多未曾想见的真实生活。这一生是不可能去体验每一种生活的,能有幸从别人笔端看到另一种生活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奇妙体验。

寒冷

我去过的最冷的地方是哈尔滨,冻得双脚麻木,没有任何想要说话的欲望,外出眉毛睫毛全结霜,露在外面的脸冻得没有了感觉,照相机用不到两分钟便会被冻得关机。而这寒冷比起冬窝子怕只是小巫见大巫了,冬窝子冷的时候能到零下四五十度,李娟为了去冬窝子准备了行头,下身从里到外依次是:棉毛裤、保暖绒裤、驼毛棉裤、夹棉的不透气的棉罩裤、羊毛皮裤;上身依次是:棉毛衣、薄毛衣、厚毛衣、棉坎肩、羽绒外套、羊皮大衣。只这阵势便可想见那儿天气得有多寒冷,和严寒做斗争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儿。

资源的匮乏

处于沙漠地带的冬窝子本身便没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在那儿唯一的水源来自于雪,于是采雪便成了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想象中雪水应该是纯净自然的,然而由于天旱,雪下得不多,他们采到的雪一路上和沙土、枯草和粪渣紧密团结在一起,化开后混浊不堪,锅里有一寸多厚的沙子,其中还有不忍细数的羊粪蛋,甚至还会出现马粪团这样的庞然大物,然而沙漠中也只有这样的水可喝。另外食物也是极匮乏的,沙漠地带无作物生长,可食用的一类是用面粉做成的包尔沙克等食物,还有就是牧民自己养的羊肉,缺乏蔬菜可供食用,所以有很多哈萨克族孩子维生素缺乏,身体营养不均衡。想来我们所身处的地方,地理环境优越很多,大自然的馈赠也更丰富,我们所享受的其实已然很多,只是有时我们的欲望也更多。时时提醒自己多看看自己已拥有的,会不会生活得更纯粹些?

与自己相处

一望无际的空旷,一片片戈壁缠绕着一片片沙丘,永无止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不会突然生出很绝望的想法呢?因为一切似乎都是看不到头的,往外走,几百米几千米后仍无任何变化,永远是一成不变的样子,而身边也只有住在一起的几个人,除了一台勉强可看的电视,也没有别的可供消遣的东西了,这样的生活会不会过得突然疯掉?可同时这样的生活却也是最接近自己内心的时候,这时可以真正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听听内心的想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总是急匆匆的向前,我们停不下脚步,也根本没有办法静下来,也许看看这空旷的世界,也提醒自己给自己内心留个空旷地带,与自己相处。

生命的顽强

生活在冬窝子里的有伟大的人类,同时还有牛羊马猫狗等动物,冬窝子天气严寒,资源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然而即使是在这种糟糕状况下,生命依然顽强生存着。生活给予我们的已然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相信我们是具有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的,面对生活给的磨难,要更强大的去拼搏,发挥自己的潜力面对生活给予我们的挑战,在挑战中被磨练得越发坚毅。

这些感触只是最先蹦出脑海的几个词,想说的也不止这几个词,但真心非常推荐这本书。你也可以把它当作纪实作品来看,因为它写的是最真实的生活;你可以把它当一个故事来看,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故事;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消遣读物来看,因为它本身非常有趣。愿爱生活的你们看完这本书更爱生活。

冬牧场读后感4

恰如王安忆所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相信,李娟的文字即属于后一种,简单、朴实中满是灵气——生活的无聊、琐碎在她的笔下也顿时鲜活起来——自然,生活还是那样无聊、琐碎,但却具备了一种美、一种温情。《冬牧场》讲述李娟随哈萨克牧人居麻一家在“冬窝子”的故事,那是一种我此生很难说会去经历的生活,但在她的文字中,我切实地生活过。我不是文学批评家,也不懂文字的技巧,所思所写大多是兴之所至。关于李娟,关于她的书,一直想写一点什么,但在动笔前往往陷入不知所措——因为她是精灵,那种灵气我难以描述,尤其是在学术的专业训练后,我好像失去了那种热情。

毋庸置疑,每一个人都会喜欢李娟,喜欢她的文字,以及那个可能从未涉足的阿勒泰。首先,她的文字属于“大道至简”的那种白描,寥寥几笔却是极其生动的画面。比如,“自从我出了两本书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真的,只是几个简单的动词,但画面感极其强烈,而这样的描述全书随处可见。我们何尝不是,出门时认真打扮一番,在家时却穿得邋里邋遢,有时候真不知哪一个自己更为真实。就像李娟,开过商店、做过裁缝、打过工、当过公务员以及写过书,在我们看来怎么也不像一个作家,但她的文字却是再多的专业训练也不可能达到的。其次,李娟对于美的渴望、对于生活的热爱使我暗自惭愧。我想,在城市的“熏陶”之下,我们或多或少都戴上了伪装的面具,在竞争与消费的狂潮下早已忘却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生活吧?李娟的感人之处即在于“生活的囚笼,永远关不住心怀美好的人”。当地人亦是如此,萨伊娜老婆进冬窝子时还特意把九岁女儿获得的奖状带上,最后贴在醒目的位置,那是属于他们的自豪与骄傲;以及居麻外出放牧时,总是花很长时间将靴子擦得锃亮,而他们转场时也总是穿着最漂亮的衣服——生活或许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对于美的渴求永远是灰色中的一抹亮色。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游牧生活并不总是诗情画意,牧人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浪漫,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对于李娟而言,她只是一个外来者,她闯进他们的生活然后离开,一切在她的眼里也都显得新奇、好玩;但对于牧人,更多的则是无奈——而在外来世界的影响下,大家的心早已躁动不安。这就像刘醒龙在《一滴水有多深》中说的一般,“作为自然,乡村像诗一样美丽。作为人生,乡村像诗一样痛苦”。最后,李娟是孤独的',居麻也是孤独的。这好像是一句废话,却是游牧生活中必须忍受、甚至学会享受的。那么,像李娟最后问的,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定居是好事吗?那个生意人回答道“定居当然好!但哈萨克都完了”。那我们如何评判呢?我们总不能自己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却对他们说保持你们的落后状态吧,并时不时地下去体验一下生活——现代与传统的纠葛,我说不清,李娟也说不清,所以在全书的最后我读到了她的落寞与孤独。

是的,李娟笔下的冬牧场虽然满是艰辛,却有着“苦中作乐”的幽默——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只是心态有所不一样。那么,对于居麻、对于嫂子、对于加玛,他们又如何看待冬牧场呢?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

冬牧场读后感5

“干净”,是我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想到的词。整本书都太干净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远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谐纯粹。李娟并不会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这般干净。读李娟的书,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开书页时那一片刻的沉淀。

无论你到过阿勒泰与否,她想带你见的远不止眼前的苍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冻,周遭的雪覆盖了所有去路,住宅里腾起的温热奶香和唠着的家长里短,都在温暖着那片土地,因为人,土地从不曾被放弃、被冰冻。冬天的阿勒泰是,他们听不懂汉语却听得出一声“李娟”,他们揽了所有重活累活只为了给你带来安逸的一夜,你赶着风雪去接一通远方来电,回过头会发现他们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没有这个时代的焦虑,只有三样东西:极致的人性美、自然美与生存的底色,冬牧场像一个有浓烈色彩的童话世界,剥去明亮的部分,只留下大片的灰,那是草原人单调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运的重复,这种主题的文字,好像总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没有寒凉与消沉,而是饱含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别人看来艰难单调的生活过得有趣,写得有趣。

我们生活得其实有一些急躁,有时候会迫切地想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时候读书是这样,阅读成为了一种工具,忘记了阅读的'初心,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而读。李娟的书则能令你慢下来,让你看到时间浓稠地流淌,让你有时间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场》的最后写道:“冬牧场的荒寒之气渍透了这半年来的喧嚣世事,每当心气浮躁的时候,总算还有磐石镇放胸间,总算不至迷惘。为此我深深地感激。”——这也是我想对李娟说的话!

冬牧场读后感6

向来,认为自己才疏学浅,没读过几本书。儿时,受父亲影响,家里的哥哥们总能就某本书天南海北地神侃,我则呆坐一旁,努力跟上节奏,时不时假装领会他们所言,极不合节拍地频频点头。过后心里颇不舒服,心里很是没底啊!如此种种“受虐”,我终下定决心“穷追猛打”,恶补名著,专挑名气大的经典名作读,如《简爱》、《茶花女》、《漂亮朋友》等等。如此,稍稍心安......偶与别人谈及名著,心里竟然有些自豪,自认可与书中故人同呼吸,共悲喜。

偶然间,看到丁立梅丛书,先是被书的封面吸引,清新,淡雅;翻开书,仅读几页,便不忍放下。自此,便喜欢上当代文学作品,温暖,舒适。又一个偶然,办公室语文老师推荐李娟写的《冬牧场》。光是听她的描述及分外享受的表情,便痴痴地爱上这本书。回家,才发现,书,赫然立在书架。缘分呐!

《冬牧场》讲的是李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迁移至冬牧场,在冬窝子过冬时的所见所感。文字质朴,接地气,自认为越简单朴素的文字就越是能够触碰人心。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不禁神往。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块突兀的.黑色沙窝子,有旧年的羊粪墙羊圈和三个低矮破旧的地窝子。我们将在这儿展开整整一个冬天。”他们刚到时,居所破败不堪,地窝子被两侧流下来的沙子堵得严严实实,连羊粪墙都塌了一半......可两天过后,经主人修整,装饰,变得温馨而温暖。很难想象,住在用羊粪堆砌的居所里是什么感觉,味道,卫生状况堪忧,但它却神奇地吸引着我,仅李娟因寒冷而在被窝里的那紧紧一裹,便让我身同感受,也极想去试上一试,就着羊粪味儿睡它个昏天黑地。

此外,文中一句“哪个生命不强烈”直击心房。虽生活乏味,清苦,然那里的人们依然热情四溢,装着对美好的期盼,按着自己的方式倔强却坚强地快乐着。由此想到主人公居麻一家。男主人居麻,率性,幽默,时不时耍赖,撒娇,胡闹;但他真正的善良与热情,在客人来访时却泼墨般溅满冬窝子的四壁。居麻的妻子,寡言,勤劳,表情严肃,但内心温暖,对丈夫及子女毫无底线地宠溺。加玛,居麻之女,美丽,善良。身处荒无人烟的冬牧场,却也有着少女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的向往,对羊粪堆砌而成的冬窝子也竭尽全力地装点,使其温暖而美好;每每出门,必精心打扮,对尊严的苛求及少女最质朴的情怀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女孩子充满怜惜与喜爱......书中众生,在李娟笔下,灵动,可爱,寻味无数,久久不能相忘。

李娟写的故事是在游牧生活快要消失的年代。看似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李娟却能把牧民转场时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一切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安静的心灵。静静地体味,静静地书写。李娟写故事时,游牧生活快要消失。因此,同时,她也在静静地怀念,怀念即将消逝的冬牧场,怀念即将回归平静但清冷的冬牧场,多年后,依然几座孤坟,依然黄沙漫天,依然默默守候。由于牧民定居点的慢慢完善,这种追着雪线放牧的生活方式将在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中消失,所以,我想,《冬牧场》带给我们寒冬里的温暖,却也有细细品味后感到的丝丝悲凉。如此看来,《冬牧场》也算是对冬牧场的祭奠吧。

冬牧场读后感7

王安忆这样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冬牧场》就是这样的文字,写的是作者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的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游记,《冬牧场》中的作者扎扎实实地和牧民一起生活,从赶着骆驼进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为定居搭建冬窝子,砌羊粪墙、收拾家务,再到定居后每日的放羊、采雪背雪、找马找骆驼、绣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将这些平实的小事一一记述,并将个性饱满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绘,用羊、马、骆驼、猫、狗等动物装点,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画卷。虽然是记录着游牧生活中琐碎、平实的生活细节,但许多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读者的心田。

一是对自然的敬畏。《冬牧场》处处可见的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其中对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颇深:“同样在满天星斗的浓浓夜色中,我们朝着深入地平线一半的猎户星座启程。与此同时,月亮弯弯地挂在东方,同样还是在行走中伴随着太阳缓慢而威严地出升。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那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梦,让我久久回味。在那样的自然中,人们乐观而安然地咀嚼着自然给予的馈赠,荒漠、积雪、枯草、羊粪等等,气候环境的严酷、物资的匮乏逼迫人们贴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块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层,像皮肤紧紧贴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离”,渺小了人的个体,却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实相,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实。

二是对生命的歌颂。在描写“冬宰”这一幕时,她虽然对亲眼看到生命的结束表示难以接受,却还是鼓起了勇气去直视它。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让生命以力量的形式传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场》描写的牧民也都异常可爱,果敢勤劳同时爱耍酒疯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闲做活麻利却毛手毛脚的'女主人,爱幻想爱打扮渴望嫁到远方的女孩加玛,恰巧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为邻居并一起劳动吃饭共享生活物资,素未谋面的过客成为了座上宾,一个假戒指的礼物都因为颜色鲜艳而变成珍宝,一粒糖的分享都显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拓宽生命宽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来丰富生命的历程,于是便有了这些故事,感谢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谢李娟,也感谢每一个听我讲故事的你。(作者:章静,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干警)

冬牧场读后感8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严严实实的。在这寒冷的大地上,有无数的牛、羊、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

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去了冬牧场。《冬牧场》讲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场度过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实,不愧为文坛清新之风。一开头,李娟就说明了自己不是那种严谨,举止优雅的作家。“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的跑,边跑边回挥棍子。”感觉一点也不像个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价的东西也是宝贵的,在荒野中,加玛带着的一对土里土气又廉价的耳环在荒野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动人。

还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里哪来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还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而雪水是有点,或者说非常脏,融化以后还要沉淀好几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饮用水了。

在冬牧场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牲蓄们了。人们对牲蓄们也是十分关心。关爱的在李娟的笔下,由许多动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个和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写他们。有因为生病而住进住院部地窝子的少先队员,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乱叫的梅花猫,能吃好喝好假装努力守护地窝子的熊猫狗刚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连叫都不叫。还有到处乱跑找吃的骆驼。。。这些动物陪伴牧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

在李娟他们的冬窝子里有一台电视机。这玩意儿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啊!虽然信号十分不好,充一次电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电。但是有了一个电视,她们就很满足了,他们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们为了看电视,晚上也不点灯,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视着电视屏幕。

在书中有一句话出自李娟之口。“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与喜悦”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没有痛苦,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不一样的瞬间。

冬牧场读后感9

提到牧场这个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蓝蓝的天,碧绿的草,洁白的羊群,旁边的牧人骑在马上悠闲自得。晚上回到蒙古包中,点起篝火,喝着马奶酒,拉起马头琴,跳起蒙古舞……一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冬牧场》却给我们描述了另一幅震撼的画面,该书描写了一群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生活。在冬牧场中更多的词汇是:

长途迁徙:牧场分春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随着季节的转换,每次都要大迁徙,每次搬家的路程少则三四天,多则十几天。每年都要进行十几次或几十次的转场。

缺水:沙漠里,雪是唯一的水源。但不是天天都下雪,而且雪后往往是一场风,雪不知吹到哪里去了。人们每天要走上几公里外去找雪背雪,然后把雪化开当作饮用水用于烧茶煮饭。

寒冷:生活在冬牧场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冰箱中,正午的最高气温零下三度,半夜的最低气温零下四十二度。牧归时,人的眼睫毛和眉毛结满粗重的冰霜。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嘴角拖着长长的冰凌。

生活艰辛:羊是牧人的财富,羊是一天都不能饿着的。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放羊时牧人要在外面冻一天而且还没有饭吃。

单调枯燥寂寞:牧场广阔而单独,黄沙漫漫,白雪斑驳。万里的牧场只有两家人,生活艰难且封闭,日子寂寞单调,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羊,赶牛,背雪,清理羊粪,烤馕,绣花毡。

与世隔绝:冬窝子离最近的县城三百多公里,离最近的公路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没有手机信号。电话只有在晚上才有很弱的'信号。难以收到电视信号。

病痛:牧民一年到头吃不了多少蔬菜和水果,常年缺乏维生素。寒冷使得周身都患上了关节炎,把止疼片当饭吃。常常半夜疼醒起来吃药。

《冬牧场》中有句话:我们哈萨克人受的苦还少吗?当时看这句话时,没有太明白。后来读完《冬牧场》之后,离交作业还有些时间,我于是拜读了李娟的另外几部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春牧场》、《养道—前山夏牧场》、《养道—深山夏牧场》。在这些书中了解到,原来牧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艰苦。

在春牧场中,天气变幻无定。几分钟前老天还是风和日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马上可能就是大雨、沙尘暴或者寒流。在一次转场的途中,我们遇到了倾盆大雨。不管你穿得多厚,都给浇个湿透。走一会就要把手套和衣服拧一拧水。下马时整条腿都僵了。到了目的地根本顾不上换身上的湿衣服,先要卸掉骆驼身上的物资搭毡房、烧火……在下一次转场之前,作者特意进城买了几件宽大结实的雨衣送给大家。但对于李娟的好心,大家都拒绝了。我猛然想起冬牧场中的那句话,“如果不能忍受艰苦的劳动,会让人看不起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不坚强,心不坚强如何生存下去?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等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只是怨天尤人,是被人民鄙视的。能够在如此苦难的环境下,坚强而且体面地生存下去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栉风沐雨,顺天应地,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跋涉,他们坚韧、淳朴、热情、勤劳、好客、自尊、自信、爱美。

春天,阿尔泰山的积雪从南向北渐次融化,牧人们便追逐这融化的进程,追逐着水的痕迹,从干涸的荒原赶往湿润的深山。秋天,大雪又从北往南一路铺洒,牧人们被大雪驱赶着一路南下,从雪厚之处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带的雪薄之处。在那里,羊群能够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残根。在这条漫长寂静的南来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丰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

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冬牧场读后感10

语言幽默风趣自然,常常让人忍不住大笑起来,冬窝子里的居麻,嫂子,加玛可爱又幽默,冬窝子里的生活艰难又贫乏,但是人们一间的情感却温暖又细腻。

一幅幅的冬窝子生活场景图鲜活生动的跳跃在我脑海里,

酒鬼的居麻,打击李娟的居麻,抱着嫂子一顿亲的居麻,擦皮鞋的居麻,放羊的居麻,认真修牛圈的居麻,吃去痛片的居麻。

在炉火旁的嫂子,粘毡片的嫂子,背雪的嫂子,腰疼的嫂子,说豁切的嫂子,绣花的嫂子,

爱美的加玛,独自放羊的加玛,学习汉语的加玛,抱着爸爸居麻撒娇的.加玛,喜欢听音乐的加玛,想去学校学习的加玛,想穿漂亮衣裳的加玛,可怜的加玛,寂寞的加玛。

加玛的弟弟忘记了(?Δ?∥)

冬窝子里的好客呀,互相帮助呀,寂寞与艰难呀,冬季里的羊群与大畜的困苦呀,都在李娟笔下笔笔生花,步步生莲,大自然里人所要面对的远比想象的要艰难许多,但是生命又远比想象中的要顽强许多,

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生命间的相互照顾。好在冬天总会过去,牧民也相继定居,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未来的新生活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呢?

生活总是一边失望着一边期待着!

冬牧场读后感11

这是一部描写阿勒泰游牧民族在冬牧场生活的非虚构小说。作者把自己与哈萨克牧民一起转场、安营扎寨、共同在冬牧场生活劳作的场景,以作家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触、用质朴无华的文字细腻入微的,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让我恍惚如临其境,不由深深的为之动容…这对于出生并生活在新疆,时而会和哈萨克族人打交道的我来说,感觉很亲切又感叹那凿凿差异的深刻!

在寒冷冬季到来之前,哈萨克牧民局麻一家带着一冬的生活所需,骑着马赶着牛羊骆驼,缓缓的`前往冬牧场,开启了又一年艰辛而又传统的游牧生活。在那荒野贫瘠的土地上,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人也罢、动物也罢无不竭尽所能。生存条件的恶劣,“美食”就可以慰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时刻。比之更无奈的是荒野里的静寂无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无聊至极。(这让我多少理解了哈萨克的嗜酒者 )这个等孩子们放假回家了也就可以慰籍。他们的回归赶走了静寂与辛劳,带来爱和温暖,也带来了对以后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虑。

这苍穹下,还有人必须承受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苦。当你在为自身物质生活非常不满时,这本书或许可以化解你过剩的欲望,开阔你能释然的眼界。这个社会总有多种多样的差异,在高旷的星空下,那些静默的存在,能不紧不慢,不慌不乱,谁也不比照谁,谁也不笑话谁,谁也不可怜谁,各有各的活法。多好!?

冬牧场读后感12

初读李娟,就选择了《冬牧场》这本书,之前是看到喜爱的作家推荐,初读无感,读下来之后才发现她的文字竟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有人说她的文字干干净净,似有风吹过;亦有人说她的文字清新质朴自然,却又不乏生命力。其实两种说法都非常贴合,她的文字单通过只言片语是体味不出来的,需要你切切实实地走近她为读者描绘的阿勒泰草原中才能感受并“触摸”到。

李娟,散文作家,现居阿勒泰,供职于新疆文联。《冬牧场》的写作起因是参与了《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作者李娟在20xx至20xx年的冬天里,跟随一家熟识的牧民进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生活了三个多月,在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场中,经历了他们逐水草而居的动荡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正是由于写作起因与背景的特殊性,《冬牧场》的文字是真实并有生命力的,她最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古老的游牧民族在与大自然抗争时那些动人却又平凡的往事。也正是因为描写这样一群特殊的民族,李娟的作品中所蕴藏的高扬的生命观念与生存意识,以及从心底喷薄而发的自然纯粹的情感积累,是旁人难以企及的。

和加玛聊天时,我一边说话,一边无意识地抚摸它们依旧额发光洁的脑门,却没一点“这是尸体”的意识。高兴的时候,还会揪着它的耳朵提起来,冲它大声说:“你现在还好吗?”

李娟的'文字是温暖又柔软的。她作为一个汉人姑娘,跟随着居麻一家进入冬牧场生活了三个月。在这短暂却又艰难的时光中,无论是在寒风中追赶羊群、打扫羊圈,还是在漫无人烟的草原上收集残雪、放牛赶骆驼,她都是以一种诙谐、温暖的笔触进行记录,甚至是在居麻冬宰结束后面对着羊的“尸体”,她仍用玩笑似的话语进行“问候”。在她笔下,牧场上的每一只牛羊、每一匹骆驼,以及每一个牧民都带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她用她宽和又带有母性的视角,把风雪中的一事一物都编缀成了故事。

现实生活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渐次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

李娟的文字是独立又深情的。李娟设身处地地记录着冬牧场三个月的忙碌时光,正是因为非虚构写作,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了这广阔寂寥的草原。她用真实的笔触把居麻一家简陋艰辛的生活劳作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对于场景以及事件的叙述是直白朴实的,但在记叙的过程中,她又掺杂了自己的深情在里面。这样下来,她的文字读起来真实却又美丽,且这种美是长久并不外在的美。

靠什么支撑呢?唯有“拥抱”了。拥抱同伴、拥抱美食,更要拥抱有尊严的生活。总而言之,就是要拥抱周围所有的真切,那是他们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存在的证明啊。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李娟的文字是生命又深刻的。她笔下的牧民带着最原始的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命力,冬季的牧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打扫羊圈、晾晒羊粪、收集残雪等等,牧民们想尽一切办法物尽其用的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与寒冬抗争。漫步荒野,她深刻地描绘出居麻、胡尔马西以及加玛在艰苦条件下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和誓要顽强抵抗的坚毅决心。她的文字是荒野草原上无数坚毅之声的回响,这种回响带有生命的力量,而生命意味着长长久久,延绵不断。

冬牧场读后感13

《冬牧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李娟跟随牧民走进荒野,感受最原始的牧民生活的故事。它记录了真实牧民生活的艰辛,同时用真实而温暖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牧民以及即将消失的游牧生活的感慨。

在遥远的北疆,远离现代文明,在极度缺水、缺食物并且无比严寒的冬牧场,大地是人们生存唯一的依赖。勤劳的藏民们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而牧人能做的就是顺应自然发展,每年南下北上放牧牛羊,每年南北不停折返。春夏秋季倒还好,只是到了冬天,有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雪灾之年,白皑皑的雪被之下,埋葬的不仅是粮食和牲畜,更是牧民们的生活。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只有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历练中愈发强大。

让我感受深刻的也有作者笔下美丽旷达的大自然,大部分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窝子。李娟用未经雕琢、发自内心的文字描写出的自然情景能让你当场想象到那样的景象。她写到天空蓝得像要心碎了一样;写到夕阳沉甸甸地斜坠在西天时世界的金黄,到太阳完全陷没地平线后世界的清亮;再到星斗浮现并且越来越明亮时,世界的边缘越来越幽深……

当然,《冬牧场》描写的牧民也都可爱鲜活,果敢勤劳的男主人局麻、一刻不闲做活麻利却毛手毛脚的女主人、爱幻想爱打扮渴望嫁到远方的女孩加玛,他们与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了邻居,共同劳动吃饭、共享生活物资。素未谋面的过客成了座上宾,一粒糖的分享都显得格外甜蜜。

人之所以能感到“幸福”,那不是因为生活的舒适,而是因为活得有希望!

冬牧场读后感14

喂,你,去过新疆么?

你,去过新疆么?阿勒泰知道么?

诺大西域疆土中最北的一个位置,一座冬季气温不亚于大东北的极寒地带,那里有神秘妖娆的喀纳斯…

然而这个故事里木有喀纳斯的颜色、木有喀纳斯的湖怪,木有成片的白桦林让你去感受禾木村的原始,哦,对了,他们在赴冬窝子的行李中有带着桦树皮,用来引火。

新疆的美景让人流连,但恐怕大多数人的记忆是夏秋的色彩,而慢漫冬季长达半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下雪,山区更早,二三月才会开始化雪,山顶上常年会有积雪)。放牧,一种原始的生态链生活,逐水草而居,带上你的牛羊,赶上你的骆驼,我们一起去沙漠、去草场。赶上了春天的青翠,踏过了夏天的碧绿,奔跑在秋天的金黄,坚挺在冬季的枯黄。想象不出的艰难,可是哈萨克牧民把它作为毕生的事业,继承者、维持着。勇敢的向自然而生,那么积极、那么乐观,有水草的地方有牛羊,有牛羊的地方有毡房,有毡房的`地方有居麻和他的家。

我在新疆出生、长大,故事中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但是赶冬牧场住地窝子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了解到。只知道每年的春秋两季时,沿山的公路都得减速慢行,更甚禁行,为的是这些生灵能够顺利的转场、迁移。路上,你遇到了羊群,打喇叭都是不管用的,因为它们习以为常的听着,更甚站在车前呆呆的望着你。你只能默默的看着、等着,等着、看着。

近些年,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响应号召并落实安居政策,为牧民在各村镇规划定居点,帮助建造安居房,希望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无奈这样的生活祖祖辈辈,基因里都烙着“流浪的”印记,没几月,该出走的还是出走,该迁移的还是迁移,没有办法,工作还得慢慢做。

哈萨克族牧民,很淳朴。宽阔的脸型,纯净的眼神,尤其是孩子。

感慨,好的作品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李娟四个月的深入“卧底”,向我们揭开了冬窝子的神秘,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还有爱。

面对困境,哭喊与无奈是无用的,需要自己去突破,没有房子我们找地窝子,挖挖修修,没有水源我们有雪,没有富裕的粮食我们就“节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协作、帮助、相爱相惜绝对一点儿也不少,老祖先的生存智慧更甚光辉。

喜欢居麻一家,喜爱那片冰冻的热土。

冬牧场读后感15

《冬牧场》记录了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局麻一家进入冬牧场的几个月中的所见所闻。说到冬牧场,其实还有夏牧场,以及春秋牧场。随着季节的推移,人们赶着或是牛羊,或是骆驼在这几个牧场之间迁徙,这叫做转场。

“冬牧场”又叫做“冬窝子”,位于荒凉的戈壁滩上。这里一般降雪量适中,羊群能够用蹄子扒开浅浅的积雪吃草,这些雪其实就是牧民的生活用水了——当然是要在化开之后,而且可想而知,十分不干净。

这种条件下洗澡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洗衣服也是不大可能的——极低的温度能让一盆热水迅速冻为坚冰。书中提到:局麻的女儿加玛只有要提前返回定居点前才会洗一次头。虽然没有切身体验,但放牧这件事情——和不会说话只会低头吃草的人共处一天,想来也会让人发疯。这种生活可以被归纳为:单调、艰苦。

但在李娟的笔下,我多少感到这里也是有趣的、温暖的。

在我的刻板印象里,仿佛在艰苦条件下生活的人们脸上总是挂着一丝愁容。李娟的笔触下,从人物到动物——荒野的主人,竟全是有趣可爱的。

局麻很善于学习。原先他所掌握的用来骂人的汉语只有“三字经”。自从某次和我妈吵了一架,我妈骂他“不是人”之后,他总算又学到了一句。见了不听话的牛就骂“不是人!”见了捣蛋的骆驼也骂:“不是人的很!”

因局麻总是编排国家领导人。老是说“当初一起放羊时怎样怎样”的话,我就笑他:“你这个反革命!”他大乐,从此又学会了一句。每天赶羊入圈时,总是边赶边大喊不休:“你,反革命!你,也是个反革命!”

局麻一家还有宠物,名叫“梅花猫”和“熊猫狗”。

梅花猫还小,尚捉不得老鼠。作为闲猫,处于家中最受气的地位…于是,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平时夹着尾巴做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打了骂了,下次还得谄媚地往跟前蹭。平时一有空就练习捉老鼠、磨爪子,为早日成为一只有用的猫而努力准备着。

即便是骆驼竟也有几分人的姿态:骆驼们则是逍遥派的,无组织,无纪律。要不怎么这一整个冬天里,路过我们地窝子进来喝茶的客人们,十个有九个都是出来找骆驼的,从没听谁说出来找牛找马。并且所有牲畜里,只有骆驼的身上会醒目地写有主人的电话、姓名和村落等联系方式,可见它们不但能瞎跑,还会跑很远。

《哲学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目之所及,才是我们的圣经,诸神和祭坛。”若是说一个人的所见就是其内心的反映,那我有理由认为:李娟也一定是一个可爱的人,内心富足的人。若是换作我,见到同样的场景恐怕是会无动于衷吧。

这也是个温暖的地方。每家每户所指定的冬牧场,通常会有几平方公里的.大小。偶尔或许会有访客来——或许是前来拜访的邻居,或许是前来治病稍信的兽医,也或许只是个丢了骆驼的牧人。

但每位访客都一定会受到主人家热情的款待——这既是排解单调生活的绝佳时机,也同时是在将心比心: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不一定什么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建立良好的信用总能在危难关头起作用。

除此之外,书中的各种美食也让人心动。

问题:什么样的食物最美味?

答案:安定宁静的生活中的食物最美味!

在安定宁静的生活里,连一小把炒熟的碎麦子都能香得直灌天庭。把这样的碎麦子泡进奶茶,再拌上黄油——全身心都为之投降!……那是怎样的美味啊,每细细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体的沙滩,将沙滩上所有琐碎脚印抹得一干二净。

除了这些,还牛肉抓饭、土豆炖肉、奶酪汤、油煎粉、烤馕、包子——这不是一般的包子,光包子馅就由沙沙糯糯的土豆泥,汁水盈旺的肉粒,金黄的油渣构成。又想到喝热茶之前,把烤馕掰成好几块泡进去,让人确实咽口水……

这本书描绘的冬牧场像是另一个世界,时间过得很慢,像平静的湖面一般,让过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产生了“不适”,但有时也会“吹皱一池春水”。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持续了千年,他们关于放牧的知识一代传给另一代,过去人们会在放牧时引吭高歌,现在也能带上能收到信号的手机,边放牧边放自己喜欢的歌曲了。

第三篇:《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1

“我说:‘家里不是有狗了吗?’他说。‘谁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给梅花猫吃肉时,嫂子反对:‘豁切!’嫂子给猫吃肉时,加玛反对:‘行啦行啦!’加玛给猫吃肉时,我反对:‘它已经吃了不少了!’我给猫吃肉时,居麻反对:‘它吃得比你还多!’总之一家人就这样互相宠溺着它。”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七岁时,我在一个电话亭旁看到一个大哥哥,他背着一个书包,你做梦也不会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猫,不是一只猫,也不是普通的猫,而是两只全身金黄,刚生下来没几天的小奶猫!

怎么才能说出《冬牧场》的有趣之处呢?如果说《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与一座山的水彩画;《红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与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场》则是一个人与一群马、一群牛、一群骆驼的合影。

在李娟笔下,如此凛冽的环境都能有着如此快乐的气氛。

也许,你不曾在一个夜晚,一粒牛粪掉进了你张着的嘴里;也许,你不曾为了打一个电话,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也许,你不曾因为冬天里的牛奶,而只给小牛喝了几口奶?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远离快乐的人。

如果,你曾经为了捉一只小鸟,而扮成一颗假树吸引鸟儿,却招来了许多蜜蜂;如果,你曾经为了和小伙伴一起快乐的吃蛋糕,却把脸上、手上涂得全是奶油;如果,你曾经捉了一条鱼儿,却被它的鱼尾巴扇了好几个耳光……

是的,寒冷的冬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依旧在我的心中,告诉我没有风雨地吹打就不会存活。

“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

《冬牧场》读后感2

《冬牧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李娟在20xx年到20xx年的冬天跟随一个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沙漠中为期三个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这种生活中去,与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过了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书中很详细地向读者们讲述了他们如何搭建冬窝子、如何放羊、杀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细节,这是我觉得整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它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艰苦以及牧民们的艰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热爱冬天牧场的生活。

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描写极为细致的大自然。作者在书中曾经数次提到自己有个照相机,并且写自己会不停地拍照。在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窝子。体现了作者对冬天的牧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描写冬宰之后,李娟对羊的一生做了一个很经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因挨饿而生。"虽然她说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场面,但还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气去看。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这种笔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敬和赞颂。

在《冬牧场》一书中,作者用诙谐而平实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读者们表达了自己对游牧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这个世界没有变动,人们仍然往人多的地方挤,没有几个人走在旷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场》读后感3

这是一部描写阿勒泰游牧民族在冬牧场生活的非虚构小说。作者把自己与哈萨克牧民一起转场、安营扎寨、共同在冬牧场生活劳作的场景,以作家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触、用质朴无华的文字细腻入微的,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让我恍惚如临其境,不由深深的为之动容…这对于出生并生活在新疆,时而会和哈萨克族人打交道的我来说,感觉很亲切又感叹那凿凿差异的深刻!

在寒冷冬季到来之前,哈萨克牧民局麻一家带着一冬的生活所需,骑着马赶着牛羊骆驼,缓缓的前往冬牧场,开启了又一年艰辛而又传统的游牧生活。在那荒野贫瘠的土地上,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人也罢、动物也罢无不竭尽所能。生存条件的恶劣,“美食”就可以慰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时刻。比之更无奈的是荒野里的静寂无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无聊至极。(这让我多少理解了哈萨克的嗜酒者 )这个等孩子们放假回家了也就可以慰籍。他们的回归赶走了静寂与辛劳,带来爱和温暖,也带来了对以后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虑。

这苍穹下,还有人必须承受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苦。当你在为自身物质生活非常不满时,这本书或许可以化解你过剩的欲望,开阔你能释然的眼界。这个社会总有多种多样的差异,在高旷的星空下,那些静默的存在,能不紧不慢,不慌不乱,谁也不比照谁,谁也不笑话谁,谁也不可怜谁,各有各的活法。多好!?

《冬牧场》读后感4

休假时,利用空闲时间读完了几本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李娟的《冬牧场》,这是李娟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在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该散文集讲述了李娟跟随新疆哈萨克斯坦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冬牧场生活的经历。在荒野中,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冬窝子是唯一躲风避寒的地方。李娟所在的家深陷大地两米深,面积不到二十平米,里面集卧房、厨房、客厅所有功能于一体。主人依靠勤劳的双手,把这个温暖的小窝打造得干净、整洁,加上自创的独特的民族刺绣装饰,简直可以称得上赏心悦目了。在我看到后面作者附上的冬窝子照片时,深刻感受到身处一片荒野的生活环境中,作者与主人一家积极、乐观、向上而生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的内心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静。

关于宁静,作者在平时忙碌的劳作之后,总会怀着特有的心情,行走在一片荒芜的旷野之中,观察着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与景象。这些内容使我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空旷幽静,黄昏日落、羊群、牧羊人的孤独身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落日余辉下的人、畜、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景象。这是我很喜欢的部分,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读着作者描绘的在冬牧场的生活场景及生活细节,我时常会心一笑。恶劣的天气和物质的匮乏对冬窝子的人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欢乐、幽默、学习与分享,每个人都努力地参加劳动,尽力地维护整个牧场的正常运转,一切看似忙碌、充实近乎超能力的劳作,其实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是希望之源!

《冬牧场》读后感5

翻到了去年看李娟的《冬牧场》的读后感:

作者跟着哈萨克族居麻一家深入西北戈壁的冬季牧场,在“冬窝子”度过了一整个冬天。

那是和现代生活截然不同的一种生活,但是也并非全无现代生活的影子。

哈萨克族牧民的孩子们也都用着粉底液手机存储卡,他们向往着城里的生活,渴望着跳脱出父辈游牧生活的循环。随着“退牧还草”的政策,牧民们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几十万的赔款(TMD比我还富裕),也许游牧的生活很快就要永久地结束了。对于定居牧民们无一不是向往的,然而作者觉得可惜,因为游牧的种种传统、冬窝子里的宁静时光、牧民之间长时间形成的礼节、荒漠之中陌生人之间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也许统统要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但这种也许是文青们才有的情绪我看来有那么一点残忍,被浮躁喧嚣困住的时候有些人会渴望回归到大地和星空里去,但毕竟大多数人渴望的不过是富足安稳的生活罢了。

冬窝子里的时间是宁静的,是这个时代已经稀少的宁静。然而他们的生活并非是无所事事的,牧民以及牧民的妻子总是很忙碌的。但是放羊的时候也许算是无所事事的,就像“看灯塔”一样,好像也没有什么要做的事情,但是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事情。其实也许没有什么无法忍受的生活。无聊和寂寞是能够忍受的,忙碌和束缚到窒息到头来也是能够忍受的。

另外居麻真的好搞笑。

第四篇:《冬牧场》读后感1000字

《冬牧场》读后感1000字

王安忆这样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冬牧场》就是这样的文字,写的是作者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的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游记,《冬牧场》中的作者扎扎实实地和牧民一起生活,从赶着骆驼进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为定居搭建冬窝子,砌羊粪墙、收拾家务,再到定居后每日的放羊、采雪背雪、找马找骆驼、绣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将这些平实的小事一一记述,并将个性饱满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绘,用羊、马、骆驼、猫、狗等动物装点,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画卷。虽然是记录着游牧生活中琐碎、平实的生活细节,但许多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读者的心田。

一是对自然的敬畏。《冬牧场》处处可见的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其中对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颇深:“同样在满天星斗的浓浓夜色中,我们朝着深入地平线一半的猎户星座启程。与此同时,月亮弯弯地挂在东方,同样还是在行走中伴随着太阳缓慢而威严地出升。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那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梦,让我久久回味。在那样的自然中,人们乐观而安然地咀嚼着自然给予的馈赠,荒漠、积雪、枯草、羊粪等等,气候环境的严酷、物资的匮乏逼迫人们贴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块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层,像皮肤紧紧贴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离”,渺小了人的个体,却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实相,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实。

二是对生命的歌颂。在描写“冬宰”这一幕时,她虽然对亲眼看到生命的结束表示难以接受,却还是鼓起了勇气去直视它。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让生命以力量的形式传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场》描写的牧民也都异常可爱,果敢勤劳同时爱耍酒疯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闲做活麻利却毛手毛脚的女主人,爱幻想爱打扮渴望嫁到远方的女孩加玛,恰巧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为邻居并一起劳动吃饭共享生活物资,素未谋面的过客成为了座上宾,一个假戒指的礼物都因为颜色鲜艳而变成珍宝,一粒糖的分享都显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拓宽生命宽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来丰富生命的历程,于是便有了这些故事,感谢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谢李娟,也感谢每一个听我讲故事的你。(作者:章静,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干警)

第五篇:冬牧场读书笔记

阅读笔记范例:

一个普通人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看似极为平常的开头,却极为符合本文的题目“普通人”,也恰到好处地点明本文的中心矛盾点——有一个人欠钱“我们”未还,“我们”却不记得他是谁了。这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文字简洁,没有对“他”进行外貌穿着的描写,只是简单描写了他的动作,而这些动作似乎是他留给“我”的唯一印象,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人是多么的“普通”。】

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在那里又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表面上看似在解释这里的情况,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笔钱要回来的可能性很小!】

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为后文牧民们回来还账做了铺垫。】

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如此艰难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还账,更显示了牧民们的淳朴。】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足以见得这里的牧民有多么坚定的信仰,通过这些简单的语句,作者不露声色地给我们揭开一副美丽的民俗信仰画。】 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一页上停留了好几年。【一句话完成了文章的转折,使我们的心再次悬了起来,心中再次怀疑,我们到底能不能够找到这个人,划掉这个人的姓名?】

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前面提到的牧民的信仰让“他”的反应变得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更加体现出他如石头一般的淳朴和牧民们高尚的信仰。】

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而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母亲也是一位十分淳朴的人,刚才的骂声,只是单纯的发泄而已。】

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看似是闲笔,实际上作者又为读者设置了一个起伏,试想若是一个人不记得这些了,他很可能就不还这些钱了。】 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经过几番起伏,悬着的心终于落定了,除开释然之外,萌生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这位普通人的敬意。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他忘却了那么多东西,却没有一丝赖账的坏心眼,实在是淳朴得可爱。】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点明这个普通人完全有赖账的理由和赖账的机会。】

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文章到上一段似乎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但是作者又别具匠心地加上了这么一个结尾,引人深思。如此贫穷,他仍旧没有选择赖账,可见他的信仰和心灵是多么纯真。】篇二:读《冬牧场》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冬牧场》,起初是在网上看到柴静推荐,说这本书看得让人心里特别宁静,于是买来看看。

由于我是在牧区长大,岁然是住在县城里,但对于草原、羊群、牧民多少是有一个概念的,因此读这本书时每一个情景都能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大多数人(也包括我)对与牧民的评价是:不爱干净(不洗澡、不洗衣物、不洗头,总之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清洗)、什么都不懂、胡搅蛮缠、身上有膻味等等,总之就是不能与所谓干净人同日而语的。而外地一些更不了解、甚至没见过真正藏族的人,会觉得游牧生活是一种非常浪漫的生活,在草原上可以尽情歌唱、策马驰骋,住着漂亮温暖的帐房,喝着香醇的奶茶,吃着手抓肉,晚上人们围着篝火跳舞,总之就是简单美好的,甚至有时我也会这样畅想一下。

然而读着这本书,内心有愧疚、有心疼、也有无奈。

我默默的在心里忏悔着,曾经对牧民的评价实在不应该。那样的环境中,哪里的条件让人讲究干净呢,喝的水是每天走好远背来的雪化了后的雪水,喝都不够,怎么洗那些东西,何况牧场上整日的和牛羊牲畜打交道,即使一天换一件也是没法保持干净的呀。他们没有蔬菜,没有水果,只能吃着馕、喝奶茶、吃肉等等,总吃这些,身上自然会有牛羊肉的膻气。他们不会讲汉化,因为压根儿就没有那个环境,没有电视,什么也没有,自然无法增长见识。冬牧场上就那么一两家人住在一大块地方,附近都没有人,他们真的会寂寞。

也许有钱的人家会有美丽的帐房,可是事实上有钱的人才不会去放牧,因此游牧的人也没有条件搭豪华的帐房,再说,偶尔一两次喝奶茶、吃手抓、跳舞固然是浪漫的,可天天如此大概又是一种感受了吧,而且牧民们要管理牛羊,修整牛羊圈,哪有那么多时间享受,何况冬天的天气,在冬窝子里都冷到不行,零下四十度的天气,谁有心情去围着篝火跳舞。

很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便总是幻想着,其实现实中又是另外一番光景。这本书看到最后,我想起了爸爸。去年暑假我临走前两天,我们很多人去他下乡的帐篷热闹了一天后,大家都纷纷坐车走了,后来最后走的叔叔阿姨说爸爸很难过的说:“你们都走了,我的丫头走了,媳妇儿也走了,我又一个人在这儿了”。妈妈也说:“热闹了一天,大家都高高兴兴的走了,你爸爸又一个人空荡荡的”。当时我特别特别难受(现在想起来也特别难受)。爸爸本来就不是很开朗的人,不是很爱看书,又不爱看电视,不爱玩电子产品,那一个人在草原上真的很寂寞,唉,可是我什么也不能做。有时我们总说爸爸这不好那不好,可是我们忘了想想他的心„„现在,我终于释怀,因为,不管我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他永远是我的爸爸,我也永远会爱他。

总之,看一本,总会明白很多,感慨很多,也会勾起很多的回忆!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篇三:礼记读书笔记

《礼记》读书笔记

——《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这个寒假中,通过阅读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在专业课的学习能力上又进了一步。通过对中国儒家经典《礼记》的阅读。我深深体会到了礼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意义,也明白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说起《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总会觉得带有某种戏剧性。它最初的身份不过是《礼》的附庸,而后来竟蔚为大观,而原来的“主子”则黯然失色。非独此也,不仅《礼记》一书作为一个整体日益走红,而且从《礼记》中剖离出来的《大学》、《中庸》2篇,更是红得发紫,被编入了朱熹撰写的《四书》。在西汉时期,《五经》中的《仪礼》,并非《礼记》。但在西汉的政治生活中,《礼记》却显得非常活跃,而《仪礼》却相形见绌。例如《汉书·宣帝纪》:“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秋七月霍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这是涉及立皇位继承人的大事,霍光从《礼记》中找到了理论依据。《礼记》的被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到了三国时期,《礼记》正式升格为经。《礼记》的升格,以为着

它已经取得与《礼仪》平起平坐的资格,已经摆脱了附庸的名分,蔚为大观。而随着《礼记》地位的上升,《仪礼》的地位则日趋式微。《北史·儒林传旭》:“诸生尽通《小戴礼》,于《周礼》、《仪礼》兼通者,十二三焉。”唐初,孔颖达奉太宗之命撰《五经正义》,《五经正义》中的《礼》已经不是仪礼》而是《礼记》了。换句话说,《仪礼》的《礼经》地位已被《礼记》取而代之了。此后,《仪礼》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

生了上述戏剧性的变化。清代学者焦循《礼记补疏序》说:“以余论之,《周礼》、《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何谓“礼以时为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礼记》日益走红的根本原因。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而赢得这个美誉的最大功臣应是《礼记》。《三礼》之中,《周礼》原叫《周官》,是讲中央政府的设官分职的,严格地讲,和礼仪有点不搭界。/《仪礼》是讲礼仪的。它一共讲了15种人生礼仪,好是好,问题是它讲的礼仪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后世很少与有人问津,时过境迁,已是明日黄花,可谓有历史意义而无现实意义。在礼仪文明形成的长河中,唯有《礼记》与时俱进地陪伴着我们。

《礼记》是讲究礼仪的百科全书。在中国书的海洋里,最具有此种功能的书非《礼记》莫属。平天下需要讲究礼仪,治国需要讲究礼仪,齐家需要讲究礼仪,修身也需要讲究礼仪。最高统治者需要讲究礼仪,一般士大夫需要讲究礼仪,普通百姓也需要讲究礼仪。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都有你需要讲究的礼仪。这些礼仪在其它书中你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而在《礼记》中你都可以看得到。比较而言,《礼记》最切近人们的生活,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举些例子来说吧: 从共产党的十二大开始,“小康”、“小康社会”、“小康水平”、“小康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词语不仅高频率的出现在各种媒体

上,而且也深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一部部落实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而“小康”一次的取义,便是癞子《礼记·礼运》。

我们看到土葬时所用的棺木前方写一个大大的“奠”字,我们看到花圈中央也写着大大的“奠”字,这是为何?或曰:“这是表示祭祀亡灵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写一个“祭”字,让人一看就明了呢?《礼记·檀弓下》说:“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颖达疏云:“奠,为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以其时无尸,奠置于地,故谓之奠也。”朱熹《仪礼经传集解》云:“自葬以前,皆谓之奠。其礼甚简,改哀不能文。而于新死者亦未忍遽以鬼神之礼事之也。自虞以后,方谓之祭。”由此可知,葬前之祭,只能叫奠,不能叫祭。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都是在下葬前,所以只能写“奠”。如今的中国高校一般都有校训。校训的文字一般非常简练简洁,寓意深远,耐人咀嚼。一般是8个字,多者16字,少者4字、2字。而很多大学的校训都和儒家经典有关。其中,尤以与《礼记》者有关者为多。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云:“致知在格物。”

4、香港城市大学:敬业乐群。

《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

校训中有取于《礼记》者甚多。我们知道,校训是格言,是座右铭,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它不仅镌刻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以期达到警示作用,而且嵌印在每个学子的脑海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么多高校的校训不约而同的选自《礼记》,这至少表明在中国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共识,《礼记》是一部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儒家经典,在塑造中国未来的栋梁的国民性的事业中大有用武之地。

当然,《礼记》中也有糟粕。例如《礼记·郊特性》说:“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所谓“三从”,束缚妇女的三道紧箍咒。再如《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就是所谓“四德”,古代妇女砥砺自己的标准。

总而言之,《礼记》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在继承这份文化遗产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人的智慧渗透过千年的时间,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指引。篇四:白夜行读书感悟与读书笔记

罪恶与救赎中的挣扎——读《白夜行》有感

“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她是西本雪穗,在上小学的她美丽聪慧,却被想要摆脱贫困的母亲出卖给恋童癖的当铺老板。

他是桐原亮司,当铺老板桐原洋介年幼的独生子,冷血阴郁的不符合他的年龄。她是唐泽雪穗,母亲意外过世后,被气质高雅的唐泽女士收养,过上了看似优越的生活。从清华女中到清华女子学园,成绩优异,精致美好的五官和无可挑剔的举止无不让同龄的女孩子羡慕。

他是桐原亮司,高中时便有了卓越的经济头脑,却一直在做不合法的勾当,介绍高中男生给已婚妇女约会从中赚取中介费,从其他的游戏公司偷来程序再发行自己的游戏光盘?? 她是高宫雪穗,大学毕业后嫁给了优秀的学长诚,她是完美的妻子,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他是桐原亮司,销售盗版游戏的mugen公司的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她是唐泽雪穗,与高宫诚离婚后,开起了自己的服饰精品店。与药品公司的董事长筱冢康晴结识后坠入爱河。

他是桐原亮司,涉嫌多起谋杀,在圣诞节那天,被警方发现后,从楼上纵身一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东野圭吾的故事的发展一向让人诧异。

小说分两条线索交叉陈述。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一个如晴朗的蓝天,人生轨迹是如此顺利,另一个却像漆黑的夜,永远生活在阴影下,你或许以为他们毫无联系,除了二十年前那场未破解凶杀案。亮司的父亲桐原洋介的死,至今是个谜。

谁会想到,是两个孩子做的呢? 或许是从那时起,两个人的命运,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追查这件案子将近二十年的笹垣警官把他们比作互利共生的虾虎鱼和枪虾。

那是多久以前,两个天真无邪却孤独的孩子在图书馆里一起看书剪纸,成为知己。他们的世界却被成人邪恶的欲望毁灭了。从此,便开始了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两段生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亮司无意中碰见好友被父亲侵犯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死父亲,雪穗为了摆脱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可以明知道煤气泄漏而不顾,放任母亲死去。亮司可以帮雪穗解决掉恶意传播雪穗身世的女校学生,雪穗从家庭教师那里偷来的程序送给亮司进行盗版游戏销售??亮司和雪穗为了雪穗的事业竟然可以杀死善良却多病的养母唐泽女士,亮司为了守住秘密,毫不犹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雪穗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而亮司的愿望是:“有一天可以行走在阳光下。” 他们在黑暗中扶持前行,小心翼翼地掩盖过去的伤痕,也在黑暗中温暖着彼此。深入骨子的纠缠,只有彼此能明白对方的伤痕。正因为是同一种人,才没有相互治愈的能力。但即使,两人的双手都沾满了鲜血,依然扶持着前进。

这是爱情的一种吧。不像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简单深刻,不像陆游和唐琬的长久回味,不

像艾丝美拉达和钟楼怪人的悲惨凄凉,不像东坡和朝云的相濡以沫,不像渡边和绿子阴郁中的清澈,不像黄小仙和王小贱的小清新与重口味,不像薛涛和元稹的惺惺相惜,不像小龙女和杨过的轰轰烈烈?? 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在无尽的罪恶中挣扎,相互救赎,却深陷其中,再也无法自拔。爱,是最沉重的枷锁。放下它的时候,天光已亮,我拉开窗帘,在晨光中站立了很久,好像只有阳光才能够温暖被《白夜行》冻僵的心灵。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最彻底的黑暗,恍如白昼。

白夜行读书笔记 521页

“一天当中,有太阳升起的时候,也有下沉的时候。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真正的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看个人,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你明白吗?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在临近结尾之际,雪穗有过一番难得一见的坦白,这似乎是对全文主旨的阐述,但其实什么都没有说清楚。对她来说,与其相信亮司照亮了世界,还不如说他们是在联手抵挡黑夜的降临。他们都是心存恐惧的孩子,只懂得掠夺他人光热,来燃烧自己天空一角,仿佛向无底洞中倾泻水流,妄图将它填满。读者冷眼旁观之时,似乎能够亲眼看见他们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重,攫取光热的源泉也几近枯竭。直到亮司松手而去,太阳才终于轰然坠落。」 爱是跨越白天与黑夜牵着的手。506页

“拉开罐装啤酒的拉环,大口喝下,冰冷的液体自喉咙流向胃,全身泛起鸡皮疙瘩,蹿过一阵战栗,但这也是一种快感。所以即使到了冬天,冰箱里还是少不了啤酒。去年冬天也一样,在天冷时更想喝啤酒,这样可以让神经更敏锐。” 阅读的奇妙之处在于发现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写下对某一事物与你相同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很可能是之前一直徘徊在记忆里挥之不去却又表达不出的。这种共鸣或恍然大悟让我越来越沉醉于阅读,它帮我说出许多我自己无法形容的感受,也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孤单。538页

“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看到结局,我不寒而栗,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该同情他们的遭遇还是谴责他们的恶行,不知该感动还是该齿冷。

有人说,自始至终雪穗都是在利用亮司,就像利用其它人一样。而亮司却一直义无反顾地为她付出,十九年来,他牺牲了太多东西,得到的却又太少。在他死后,甚至无法换来雪穗的一次回顾,太不值得。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心疼亮司的,如笹恒警官所说“最终少女选择了隐瞒自我的生活,而少男为了少女,至今仍生活在黑暗的通风管中”。爱情也罢,赎罪也罢,在无情与绝望的深渊里,我更希望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支持他们坚守了十九年。而聪明如雪穗,又怎能不懂得他最后的苦心。所以她也只能不回头,无论她心中对他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但他们还保留着一丝的灵魂,他们彼此的爱,就是他们还身为“人”的原因。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推理小说,倒不如把它当做是一本关于爱的小说。与其说是书中透出巨大无形的绝望,倒不如说是那渐渐被逼入绝境的希望。他们就像是在兽道中生存的人,只能在黑暗的气息下舔舐着彼此的伤口。小说最后,亮的死带走了雪穗的灵魂,当爱消失的时候,故事也就结束了。篇五:读书笔记-将心注入 读书笔记——将心注入

《将心注入》是一本非常真诚的书,正如本书作者霍华德·舒尔茨本人一般。我曾经看过无数的成功故事,但没有一种成功的方式,像星巴克的成功方式,给我带来震撼。

这本书不仅仅是舒尔茨个人的自传或是星巴克企业的成长史,而是通过舒尔茨本人的视角,对星巴克从零到一,从诞生到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完整回顾和总结。书中很多反思和经验以及对企业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像我这种初出茅庐的人来说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下面,我就选取其中几点具体讲述: 1.对于出身背景、家庭条件

本身作者,星巴克董事会主席、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从小出身贫穷,其父亲作为蓝领,一生任劳任怨,但并未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儿时的记忆对舒尔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很多年后,当他赋予星巴克的使命时,他发誓要创立这样一个企业:不仅仅是个创造财富的机器,而且要让每个参与工作的员工都得到应得的利益和尊重。

舒尔茨并没有对其卑微的出身感到羞愧,反而以其为力量和动力,用自己的努力和热情打造出了星巴克这样的企业。他告诉我们,不要被出身所束缚,勇敢的去追寻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2.铭记企业的价值

星巴克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星巴克,其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种将“人”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员工在星巴克中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被成为“伙伴”,并拥有一份良好医疗保险,最初进入的员工同时还持有星巴克的股份。价值观作为企业的基石,左右着企业长期的发展和稳定。星巴克这种尊重每个伙伴的行为,在为其省去财务成本的同时,也建立起员工与企业之间长期共赢的良好纽带,让整个企业内部更加团结一致,加速企业发展。

共同,星巴克在几次转型中都不忘本心:以最好的咖啡、最好的服务和最亲 切的气氛来赢得顾客。为此,星巴克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开发“星冰乐”;舒尔茨能够重塑自己,完成角色上的一次又一次转变;星巴克能够在应对咖啡豆涨价危机时仍然坚持使用最优质的咖啡豆。可以说,星巴克的价值观是其基业长青的重要原因,是一种财富,一种核心竞争力。3.星巴克成功之道

正如霍华德·舒尔茨在前言中所写的: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基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建立起来的成功企业团队的故事。一个公司不必失去激情和个性也可以做强做大,但这只有在以人为本、以自身的价值观为本,而不是以利润本的情况下才可以做到。关键是人心。我把心交给了每一杯咖啡,还有星巴克的合作伙伴们。当顾客们感受到这些时,他们就会给予相应的回应。

星巴克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心注入”。好的产品,不是来源于设计,而是真诚,来自于对顾客的真诚:如何向顾客提供一流的咖啡豆;如何使让万里高空飞机上的顾客喝到纯正的星巴克咖啡?这是星巴克最关心的产品问题。

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真诚。他们不会去买劣质的咖啡豆卖给顾客;他们不会在原材料涨价的季节,把涨价的成本全部转给顾客;甚至,他们不会去选择跟自己价值观不符合的市场或伙伴。

他们对待自己的伙伴也是如此真诚:给予伙伴充分的尊重和收益,通过高品质的伙伴服务顾客,建立起优秀的服务体验和品牌效应。星巴克赋予咖啡店全新的体验,包括:品尝浪漫、负担得起的奢侈消费、一篇绿洲以及悠闲的社交活动的场所,使其成为繁忙都市中的第三空间。

最后,正如舒尔茨所说: “如果你倾心投入于自己的工作,或是任何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你就有可能实现在他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生活因此会变得很有意义。”

更加投入的工作,用热情和努力,才能有机会完成一个属于我的梦想。

下载《冬牧场》读后感(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冬牧场》读后感(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冬牧场读后感之天边眼前

    冬牧场读后感之天边眼前 三五个人栖身于杳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室外永远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每日的活动除了与牛羊为伴便是堪称简陋至极的吃喝拉撒。这样的日子能有什么一丝一......

    《冬》读后感

    《冬》读后感“冬天匆匆的接了秋天的班„„”在我的书房里传来了一阵阵读书声。 原来是我在读书,我在读《冬》的这篇课文时,它先用以拟人之笔开头。二自然段写了面红耳赤,赶紧......

    137团副政委陈在冬牧场调研工作

    137团副政委陈在冬牧场调研工作 11月11日,137团副政委陈一行冒严寒,踏寒流入阿吾斯奇牧场就冬牧场越冬度春、接羔育幼、疫病防治、牧区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及牧民生产生活情况进......

    冬景读后感

    冬天 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朱自清先生是在初中课本里,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任是以简洁的文字,细腻的文笔另人心生温暖。朱先......

    《森林报冬》读后感

    《森林报冬---雪崩》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森林报》,我读完其中的雪崩以后,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故事讲述了发生雪崩后松鼠妈妈不顾自身的安危,全力抢救出自己的......

    白马湖之冬读后感

    《白马湖之冬》阅读笔记 《白马湖之冬》选自《平屋杂文》,作者夏丐尊。“平屋”,是夏丐尊为在白马湖故居的题名,它与远近闻名的上虞春晖中学隔湖相望,是几间砖瓦结构的平房,前面......

    冬儿姑娘读后感

    《冬儿姑娘》是用冬儿姑娘的妈妈的口吻向她服侍过的太太来叙述冬儿姑娘的成长的经历的。冬儿是立冬那天生的,取名叫冬儿。冬儿的妈妈是仆人,冬儿的爸爸在前清内务府当差,前清一......

    《森林报冬》读后感

    《森林报冬》读后感 《森林报冬》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森林报夏。》,这本书为什么叫森林报呢?我带着问题,翻开书,去寻找答案。我一边看,我一边想象那些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