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教案
实验目的
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背景资料
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六个环节上完整地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三项探究活动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再通过本章设计安排的其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教学目标
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关键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的应用。
实验器材
金鱼、鱼网、温度计、两个小鱼缸、冰块或热水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学案之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师:其实,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们每天学习、吃饭、睡觉并没有进行什么探究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生活中探究的例子:当你走进车棚想骑自行车时,发现自行车没气了,你首先想到什么问题?
生:跑去找打气筒
师:当你把打气筒找来的时候,结果发现气门芯被人拔了,那你不白跑一趟。显然并不是急着找打气筒。
生:我认为首先想到的是:自行车为什么没气呢?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个问题是最直接的,也应该是最先想到的。这实际上就是探究的第一步: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1、提出问题)
师:提出问题以后,那你认为自行车没气会有几种可能原因?
生:可能是轮胎破了。
生:可能是气门芯被拔了。
生:可能是气门芯橡胶皮老化了。
生:可能是被人给气放掉了。
师:这就是探究的第二步:建立假设。把问题的几种可能性都提出来。(教师板书:
2、建立假设)
师:提出自行车没气的几种假设以后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假设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按方案进行实验。
师:针对第一个假设,应该怎样进行检验?
生:将轮胎取出,充足气,浸在水中,如果会冒气泡,则说明轮胎破了;如果不冒气,则说明轮胎没有破。
师:针对第2、3、4个假设,请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生:检查一下气门芯就知道是否被拔。
生:拿出气门芯看看橡皮套是否老化。
师:这就是探究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按解决方案,逐一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实事与证据。这就是第四步:收集实事证据。(板书: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实事证据)
师:根据收集的实事证据,对前面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并以口头或书面报告等形式表达出来,与别人进行加流和讨论。这就是
第五步:检验假设;第六步:交流。(板书)师:刚才我们就是用探究的方法解决了自行车没气的问题,也是我们第一次体验探究的方法,如果我们这个方法,就可以成为――?
生:科学家。
师:不,就可以去修自行车了。
师: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师:1.提出问题: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2.作出假设:可能是肉汤会自动生出细菌,也可能是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
3.制定计划:把肉汤分别装入两个圆底烧瓶。
4.实施实验:把两个圆底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鹅颈烧瓶内的长时间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很快变质。
5.得出结论:是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里,使肉汤变质。
3.学案之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师:我们学习了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科学探究的了,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尝试一下。
师: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鱼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
师:首先我们来设计一下几大步骤。提出问题——金鱼的呼吸是否会受到影响?
生:是。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接下来作出假设——根据大家的意思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师:制订计划——分成9个组,每组4个人,推选一名同学为组长。并且制订实验的方案。
生: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改变水温。
师:怎么样来改变水的温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加开水。
生:加冰块。
生:用酒精灯。……
师:实施计划——根据上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重复几次。
师:将你得出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4.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可后再继续体会一下科学探究的方法。
作业布置
1.完成实验手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提出问题: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2.作出假设:可能是肉汤会自动生出细菌,也可能是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
3.制定计划:把肉汤分别装入两个圆底烧瓶。
4.实施实验:把两个圆底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鹅颈烧瓶内的长时间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很快变质。
5.得出结论:是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里,使肉汤变质。
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教后反思
要注意对实验的改进,以期能够很容易实验实验的条件。
第二篇: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教案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案教学内容: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第一单元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能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2、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昼夜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人的影响。难点:理解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的影响,并知道改变动植物的生物钟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课前先布置学生先了解生活中的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教具: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根据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1、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出示一些植物的开花时间(凌晨、上午、下午、晚上开花的)。学生思考:昼夜变化对植物的行为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要适当的给予表扬与鼓励
(3)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 24 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5)介绍林奈编排的花钟及瑞典花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昼夜对人的影响
(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
(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
(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 24 小时变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
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观看收集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各自解释。
(3)看书上13页的图: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白昼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
(4)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的变化。
(5)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调查。
(6)(6)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调查须知,课后进行。)
4、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
(1)出示图片:夏天能看到菊花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2)学生发表意见,预测。(3)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
(4)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5)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人为地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生物的习性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5、课后小结:大自然真的非常神秘而又有趣,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探究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设计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花钟
昼夜对人体的影响——人体生物钟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昼行动物和夜行动物
昼夜长短会改变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第三篇: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的实验探究
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的实验探究
摘 要: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研究采用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的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一、研究对象
本实验是以温州××中为实验基地,以高中一年级3班、4班的130名学生进行实验。
二、研究工具:学习策略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的学习策略量表是由美国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Weinste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的。诸多研究表明,LASSI对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均有积极作用。
LASSI有10个分量表,分别是:
●态度(ATT),学生态度和动机;
●动机(MOT),学生对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
●时间管理(TMT),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
●焦虑(ANX),学生担心程度的能力;
●专心(CON),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信息加工(INP),学生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
●选择要点(SMI),学生进一步学习重要信息的能力;
●学习辅助(STA),学生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
●自我测试(SFT),学生信息理解程度;
●考试策略(TST),学生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
三、前期和后期问卷
为了了解学生前期的学习策略方面的情况,特对学生前期情况进行前期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1份,回收率为87.14%。
为了了解学生通过三个月的混合式学习在学习策略变化的情况,特对学生后期情况进行调查,同样是用LASSI量表进行测量,共发放问卷51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94.12%。
四、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为了更精确地分析前后学习策略的差异性,我们利用SPSS来分析,因为前后的数据具有关联性,所以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来计算,即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来得出差异性水平,如下表:
由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学习态度、专心程度、信息加工、学习辅助、自我测试、考试策略等方面,差异不是很明显。
2.在学习动机、时间管理和焦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上塘中学)
编辑 韩 晓
第四篇:《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活动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影响等等,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4、全班交流。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三、课后反思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五篇:《6 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案
《6 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教学难点
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教学内容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阅读指南车信箱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大颐、上海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上海市至1965年累计沉降达2.6米;有人统计至1965年,地球大陆面积的8%已为各类工程所覆盖,2000年面积将扩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农业生产、军事活动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地貌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三、活动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影响等等,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4、全班交流。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