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造价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文
1工程造价管理的含义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工程造价是指在建设一项工程期间的所有支出,包括预期支出或实际支出。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最终形成了工程建成以后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因此这些开支就构成了工程造价。工程造价就是建设一项工程的固定资产投资费用。而工程造价管理则是为了确保投资者所付出的资金能够利益最大化,项目能够有计划的、安全如期完成。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工程造价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在土地和设备等市场的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或实际在这些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工程价格。工程造价的这种含义将工程项目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招投标、承发包等交易方式,在多次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价格。通常将这种含义认定为工程承发包价格。
2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过程
2.1没有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模式
在这个时期计算工程量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主要是通过设计图来计算出工程量,再根据估价员自身的经验以及企业的积累资料,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工程造价的计算。
2.2由政府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的情况进行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这一时期的工程造价基本上是属于政府决定造价。其确定方式主要是依照设计图,加上与政府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相结合来计算工程量的多少。而费用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其他费用。由统一的预算定额与单价计算出来的工程费用属于直接费用,由其他的相关规定计算出来的属于间接费用或其他费用,根据这三种费用形成工程的预算造价。而工程的最终造价必须在工程竣工以后进行编制决算,经过审核,才能算做工程的最终造价。
2.3沿袭之前的造价管理方式
这一时期工程造价管理与之前的相对比,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和改善之处,仍然沿袭着之前的造价管理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控制量,放开价,引入竞争”。要求各地方在编制新的预算定额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关注当月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动情况,并且定期发布当月市场价格变动的信息以进行动态指导。根据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情况,随时在规定的幅度内进行调整。
2.4提出符合我国市场情况的规则制度
2003年3月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投标人必须在国家定额指导下,首先要考虑企业内部定额,必须保证其范围之内;其次要结合工程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竞争情况,现实情况是工程造价管理是否公平、公正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也不能忽视企业的自身实力;最后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活动后以此自主填报清单,其中包括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一系列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以及利润,并以所报综合单价作为竣工结算调整价的一种计价模式。
3工程造价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1就业面广泛
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就业面十分广泛,它涉及包含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多个专业。目前,我国仍处在大规模建设时期,因此还需要大量的建筑方面的人才。鉴于工程造价管理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因此能够为社会提供多种知识型人才,使社会的就业岗位明显增多,让很多专业人才由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发挥自己的作用。鉴于目前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工程造价专业的高端人才可谓是供不应求,它所提供的多个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就业环境,并使社会和经济都能够稳定向前发展。
3.2有利于节约成本
工程造价与质量、成本和进度之间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统一。不仅如此,工程造价对能否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建筑产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已经如日东升。但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的现象却仍无法避免,决算超过预算,预算超过概算等现象非常普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建设的稳定、良性发展。想要做好建设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就必须保证建设项目造价的发生额不超过其批准的限度额。密切、仔细的关注建设项目造价的过程,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的初衷目标得以实现。为此要在各个项目中尽可能的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节约资源,降低工程成本,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保证工程质量
建筑业的一贯基本工作方针就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可见在建筑这一行业,质量是多么的重要。但近年来,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得到工程项目的目的,在报价时尽可能的压缩自身的利益。但中标以后,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在建设过程中改变了原本的要求,偷工减料、成品不合格等问题屡见不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成了家常便饭,不仅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规范施工,导致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不仅会减少建设项目的使用寿命,增加维修费,而且还会拖延工期。因此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正常、合理实施,保证工程的质量,既能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也能促进建筑业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篇:统一战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统一战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时代赋予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自身发展壮大的客观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探索出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模式呢?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职能、特点和服务实践看,我认为必须充分熟悉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好四条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充分熟悉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当前各项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是做好统战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统战工作,使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来展开,才能不断开创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需要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好务。
2、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和平时期统一战线一项永恒的任务。作为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爱国统一战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肩负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力量的光荣使命。切实增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通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各族、各界、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创造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为加快发展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3、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也是国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集众力而莫能为,不聚众智而莫能成,这就需要动员包括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共同奋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改革发展处在要害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力量为之共同奋斗。因此,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好务,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牢牢把握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四条基本原则
1、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要害。统战工作只有积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在服务经济建设上有所作为,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离开了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战线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统战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把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要害的思想变成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动员他们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围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围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整体优势积极组织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为发展建言献策。
2、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统一战线如何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深刻理解“五个统筹”思想,大力发挥统一战线各方面优势和独特功能。尤其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积极为党外人士创造平等发展、安居乐业、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
3、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大团结、大联合优势。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统一战线历来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组成部分,为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实现党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做出了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联合。因此,统一战线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紧紧抓住大团结、大联合这一主题,多做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加强交流、凝聚力量的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自觉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4、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立足统战特色和优势。统一战线有条件为经济建设服好务。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而统一战线具有联系广泛、朋友众多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而统一战线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的优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而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改革发展稳定要求广泛集中和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志、意愿和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而统一战线具有在社会各界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渠道优势和工作优势。统一战线只有立足于自身特点,整合自身优势,选准切入点,把握好着力点,拓宽视野,拓展领域,多角度、多层面地为经济建设提供力量支持,才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大展宏图、大有可为。具体讲,就是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发挥统一战线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作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统一战线联系纽带的作用,为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牵线搭桥;发挥统战群团组织的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统一战线学习教育的功能,激励和引导统战成员立足本职为发展经济作奉献。
(三)正确处理好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建设的三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的关系。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应该说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从服务方式上看,可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两个方面。在经济工作第一线的统战成员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国家政策法规答应的范围内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统一战线成员招商引资或投资投智参与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等,可以算是直接服务。统战工作从基本职能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广大统战成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可以算是间接服务。但统战部门究竟不是具体的经济部门,在服务中心工作中要把握好工作重点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既要防止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等同于具体经济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简单做法;既不能混同于经济工作,而置自身的职能、特点于不顾,又不能偏离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个根本方向。统一战线工作是政治工作,是做群众的工作,它同经济工作有质的区别。个别地方把统战部门当经济部门来使用,把引进资金、项目的多少,作为衡量统战工作成绩大小的主要标准,是不正确的。统战部是党委的工作部门,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把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围绕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出力。由此可见,统一战线为第一要务服务,重点是做好间接服务,当然也不能忽视直接服务。
2、要正确处理好协调与服务的关系。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在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党委职能部门,必须发挥协调关系的职能优势,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对内,统战部门要履行协调、监督和检查本地统战工作的重要职责,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等有关团体的沟通和联系,整合资源优势,形成工作合力,更好地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统一战线人才、智力和国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外,要主动加强与党政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争取支持,搞好配合,协调联动,努力营造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良好环境。服务是统战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统战部门服务于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以优质的服务,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统一战线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统战成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以及开展光彩事业、智力扶贫、咨询服务、招商引资等活动,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协调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协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服务离不开协调这一工作方式。
3、要正确处理好有为与有位的关系。有为与有位是辩证统一的。有为才会有位,有位更要有所作为。统战部门在为第一要务服务中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各级党委的重视程度,取决于有关部门的配合程度,取决于统战部门的主动程度。统战部门要彻底摒弃统战工作与经济工作无关的思想,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己任,找准统战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做政治生活的“稳定剂”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重视,才能靠自己的作为来争取相应的位置;统一战线自身也才能得到进一步壮大和发展,才能大有作为。
统一战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采
区
薛立国
2009年7月16日
第三篇:农机安全管理对农机化的促进作用论文
摘要:分别从农机安全管理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展开对农机安全的管理工作论述。
关键词:农机安全管理;作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及城乡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惠民政策的出台和鼓励,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对农业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农机安全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保证农机的安全运行,我国的农业建设才可以健康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对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农机安全管理的作用
关于农机安全管理的作用的叙述,分别是:确保安全生产;健全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完善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
1.1确保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管理是一个依法执行的组织,执法过程中要按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农机安全管理要严谨、科学地监管农业机械及其操作者进行安全生产,防范和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违章现象,保障农机生产安全合理地展开,保证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1.2健全先进技术。农机安全管理通过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固定时间的学习培训,培养机手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使农业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民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从而逐渐并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3提高农民经济水平。通过长期接触,农机安全管理和机手之间自然地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和浓厚的感情。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在机手心目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引导、参考、朋友、制约者等。
1.4完善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由于农机安全管理的特殊位置,他们可以在监督管理、输送、跨区作业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提高劳动效率和作业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
2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弊端
2.1农机安全管理工作难以管理。农村的交通运输尚不发达,就部分区县而言,目前还没有开通客运服务。在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有农机人员违章载人的现象。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机手之间存在着文化技术的差异,他们中的大多数安全意识较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存在逃避管理现象,直接加大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
2.2机管与路管衔接性差。在农村部分地方交通条件差,农机分布点多、范围广,监管不便。同时,由于农机安全管理人员没有明显的农机执法标志,道路上执行安全管理职能时大大降低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效果;加之乡村道路上大多没有公安交警管理,重大农机事故防范性差、隐患较大。
2.3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根据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与原农科站合并后,机构尚不健全,人员存在接受双重领导的现象,管理不清晰。同时,农机安全管理机构没有足够的其他经济来源,管理设备的更新、安全生产宣传、机手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2.4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混乱。农机销售和维护网点缺乏规范的管理,销售及维护网店众多,广泛分布在全县各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属于无证经营,质量不合格的农机产品极易流入市场,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给农民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也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农机安全管理对农机化的促进作用
3.1促进措施。实现农机化不能只靠政治宣传,要让农民看到利益,尝到甜头。要用好的农业项目引导农民群众科学种田,同时发展多种经营,不只在种植业里应用大农机,还要在农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里用到小农机。
1)实现保护型措施。保护性耕作所需配套农机具也是农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措施因素是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只要能够选准项目,做好典型示范,农民群众还是舍得投入的。合理的农机化政策和农机购机补贴是促使农民群众投入到农机化进程中的第二动力原因。
2)出台政策。近年来,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机化政策法规,为新农村农机化建设工作确实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有很多地方的农民群众正是由于政府的补贴资助,才走上了农业机械化道路。
3)研发新型农机。开发新型适用农机具在推动农机化进程中的作用也达到了20%。这说明好的农机具不在于口头的宣传,”廉价、高效、低消耗“是检验农机产品好坏的试金石。良好的农机售后服务,使农民群众方便快捷地维修农机,保证农机使用率,在被询问要素中排到了最后。这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阶段农机服务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作用还非常有限。
3.2促进建议。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省市农业发展仍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加速推进省农机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法治机。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对农机补贴的投入力度。通过市场机制、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扶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机试验鉴定标准体系、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机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农机维修质量标准体系、农机操作和使用标准体系、农机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以及农机更新报废标准体系,为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相关配套农机产品则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积极配合发展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发展粮食作物播种和收获机械化;部分地区大力发展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机械化,加大水果机械化生产力度;干旱地区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同时要积极地推进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田地区要坚持”两旋一翻“的轮耕制度,攻克水稻插秧机械化薄弱环节。各地要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扩大“沃土工程”规模。
3)开发实用农机设备。经济实用的农机设备的开发,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机的普及率。这就要求农机研发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办法。例如,目前我国农用车生产企业,应运用降低成本与高差异的整合战略,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开拓市场,生产农民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的农用车。将农机安全培训做到每一位机手身边,认真抓好考核工作,把好年检质量关,坚决杜绝无证驾驶、病车上路现象的出现,保障农机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农机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心中时刻装着农民,怀揣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为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认真工作,敬业进取。
参考文献:
[1]辛玉满.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4):120.[2]王晔昌.当前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2011(2):83.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活的灵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管理特别强调企业成员行为的控制,通过树立共同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进行企业管理,文章将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核心竞争力;成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15-0038-02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一种隐形管理方式,是建立在成员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上的,通过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为员工创造出利于工作的工作环境,这样可以使企业员工更加热爱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生产准则、发展目标、成员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系。当今社会,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想尽办法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恰好是提高企业竞争里的一个重要手段,体现着企业的发展理念,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把利剑。
1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和道德行为规范等各种精神因素的综合。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还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主体行为的管理需要依靠自我控制。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企业成员的行为控制需要通过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进行自己对自己的控制,人们需要按照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做法,以此来适应群体行为,与大家保持一致,努力完成企业的共同目标,这是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所在。
1.1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成员追求的目标和区分事物好坏、是非的标准。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最基本的表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可以对员工起到巨大的感染作用,可以将企业员工不同的兴趣、追求统一到集体的整体价值标准上来,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企业需要形成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成功的企业总会把向社会服务来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
1.2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事管理的过程中,在思想意识上的指导思想。一般有三个部分。一是企业道德。在企业内部需要关心、爱护和尊重企业内部成员,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用;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更应该守信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诚实友善。二是效益原则。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一切活动都要讲求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市场意识。企业需要时刻注视市场动态,与外界保持实时联系,交换信息,互通有无。
1.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企业员工所共有的群体意识,为所有员工所认同,并接受这种意识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企业成员是需要一种精神动力作为凝聚力的,这一点在我国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色。比如早些年,我们国家有“大庆精神”,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现代企业有了“海尔精神”和“人本精神”等。在世界范围内,比如日本丰田公司,培育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被世人关注,“优良的产品,优良的思想,世界的丰田”,这种企业文化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1.4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准则。如果企业可以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确立一个企业制度,就可以把成员的行为指引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来,虽然企业文化是强调人的主动性和自由性的,不过分依赖硬性的规章制度。但是,就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市场体系来看,很多法制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都不完善,很多新制度和旧制度并立,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很有必要的。
2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向作用。企业提倡的是什么,推崇的是什么,这些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表达把员工的注意力引导至企业目标上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比任何硬性的指令都更有效果。
2.2规范作用
企业的文化已经形成,就会对员工在意识和行为上起到规范作用。比如杭州著名的药店胡庆余堂的招牌就是“戒欺”,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对企业成员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2.3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内在约束上,不像硬性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约束一般表现在员工的内心心理上,通过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而实现一种自我约束,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来约束员工,使员工的行为不至于出现越轨。
2.4凝聚作用
企业成员之间如果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就可以提高全体成员的集体凝聚力,这是一种无形的企业价值和力量,这种凝聚作用在日常经营和生产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对成员心里的影响,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使企业成员形成共识,在成员的精神文化层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2.5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在外界看来,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在新的市场竞争模式下,人们对企业形象越来越看重,这种形象往往影响着人们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企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要塑造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不断维护它。所以,通过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是每个企业必须要重视的一个要点。
3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应该是与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在企业诞生的一刻起,企业文化也应运而生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企业心里的不断渗透,达到在精神层面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实现。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共同理想是每个企业成员都在内心接受的。企业员工根据企业文化来约束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特别是当企业出现困难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的力量更加凸显出来,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优势,在困难时期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员工也因为企业文化的影响而对企业充满希望,不离不弃。
4新时期企业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
4.1企业建设应该以思想建设为主导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简单地几个字的理解,而是应该让员工从内心认同这种文化并且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我们还必须知道,每个企业的文化是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的,如果所有企业的文化都是一样的,都不具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就不具有竞争力,企业文化就跟没有一样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的成长过程来发展出来,切不能脱离实际的空想,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领导的意思,使企业文化变得空想化、个人主义化。
4.2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应该是经济发展
企业是以获得利益为最终目标的。需要保持自身的资产增值,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员工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脱离发展经济的目标,需要密切联系经济发展的主题,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4.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企业文化的建设之基是“以人为本”,文化是企业成员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一点,建设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是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我们必须反复了解成员的内心活动,以充分考虑他们的要求为基础,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我们知道,如果被管理者对企业文化有兴趣,全身心地愿意投入到企业建设当中去,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就会显得更积极,更愿意承担责任,更服从领导的安排,使管理更容易进行;但是相反地,如果被管理者带着负面情绪,总是处于被支配、被压制的状态,他们对领导层的意见会越来越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再好的指挥和组织也不能控制。
4.4企业领导需要做出表率
经过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创新关键还是看企业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企业领导在企业决策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指挥着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还应该与企业员工的地位是平等而和谐的,所以,他们个人的性格、行为和理念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还影响着员工的情绪,很多员工还会产生模仿效应。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领导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给企业员工做出表率。
4.5企业文化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还要反映时代特征
企业文化也应该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21世纪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人文发展,注重效率,这都是时代的特征,需要在企业文化中得到体现。同样,企业文化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让企业文化突出企业个性,反映出企业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经营理念。
5结语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为企业成员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建设企业文化,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总体形象,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薛向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西三建南宁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8).
第五篇: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浅析工程造价管理
姓名:周晴
班级:09级工程造价3班
学号:200909180109科目:工程造价管理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浅析工程造价管理
【内容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就不再是单单考虑工程质量问题了,在达到既定的工程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追求尽可能经济是每一个项目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体系。把强化工程造价管理以确保建设工程进度,建设工程质量的理念,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现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合理的、批准的投资限额之内,保证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达到理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全过程、全系统控制的过程,这种控制是动态的,应该是贯穿于项目始终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在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以及竣工等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牢牢地把握投资目标,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能够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是保证项目目标管理实现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工程造价造价管理投资控制
【正文】:
一、工程造价的发展历程
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概、预算定额,预算价格,费用定额及计价办法、规定等有关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在五十年代初期,为适应当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而开始的。党的十四大会议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之后,特
别强调了工程造价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必要性,以及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度。
从1949年建国初期国家开始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投入大量的资金,大规模搞基本建设。鉴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计价办法。在此之后,国家非常重视造价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招揽各界资深的专家学者来研究造价体系。终于在1977年我国研制出了一套基本完善的造价管理办法。从此我国便有自己的一套计价办法。
从建国初期至今造价管理已有五十年之久的历史了,现阶段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断改进,不断趋于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必要性
1、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某项工程项目所花费的全部费用。我们所指的造价管理即是对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建设结算阶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能在建设项目中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工程造价管理是遵循工程造价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合理确定,提高效
益,有效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没有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当今我国的建筑业就难以在世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强盛起来。
2、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工程造价即工程价格,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它的大额性以及动态性。
(1)能够发挥投资效益的一项工程,不仅实物形体庞大、而且造价高昂。
(2)由于一项工程的工期长,设计变更、设计材料价格、地区费率的不同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不稳定,这就是工程造价的特殊地位,也说明了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
3、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控制的必要性:
谈到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我们便习惯地想到是工程预决算。确实就目前的体制和现实来看,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工作就是预决算,要全面、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实施全过程的控制。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盛衰存亡,尤其是对构成工程制造成本的工程直接费的管理体制尤为重要,因为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占工程总造价的80%~90%,因此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
三、如何加强造价管理
1、工程前期的造价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
(1)加强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2)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3)抓好招标工作环节。
2、工程施工阶段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阶段
(1)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
(2)做好统计签证管理工作。
(3)建立良好的造价管理系统。
3、竣工结算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
竣工阶段(事后总结)竣工验收工程是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即全面考核基本建设成果。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即投资成果转入使用。竣工结算是反映建设项目实际工程造价的技术经济文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资料、经验和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4、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质的飞跃。
5、此外,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各工程造价规定,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2)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素质。
(3)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还在于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它贯穿于决策评估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承发包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阶段等项目建设全过程,将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预定的投资额度之内,是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
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是集经济、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了我们建设单位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所以,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建设单位必须把造价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最终达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程鸿群,姬晓辉,陆菊春.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65.[2]刘国华,陈建俊.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认识[J].价值工程,2004(5).[3]王兰甫.谈工程造价管理[J].四川建筑,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