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驿路梨花原文及读后感
我们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些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短短的散文就很完美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散文就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解《驿路梨花》的呢?——“通过记叙我国云南省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关怀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解释有错么?没错,但这决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我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绝非那种在课堂上就能吸收老师微言大义的有心人,所以在当初语文老师讲《驿路梨花》时,少年懵懂的我对这文章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共鸣和感动,甚至我记不起当时是在偷偷看武侠小说还是在跟同位儿臭贫。在多年以后,我看了很多书、经历了许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接受了很多宗教思想,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天呐,我蓦然发现这篇散文把我逐渐成形的人生观阐释得太形象、太富于诗意了!
文中的山路就是这个世界,赶路的旅人就是我们。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前,一直在享受其他人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就如同《驿路梨花》中享受茅屋中的免费食宿的“我们”。在向社会索取之后,我们还有责任回报,补充茅屋中的粮食、水、干草,对茅屋进行修葺,使以后的过路行人能都享受到方便。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附:《驿路梨花》原文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qiang,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第二篇:驿路梨花 教案
满树梨花万古香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5.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三月如歌,万物齐吟,南风暖窗,桃梨竞开。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同学们对古代神童所具有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一定非常向往吧,现代社会信息如海潮般涌来,知识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这对现代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全面挑战。今天,我们一面观赏迷人的驿路梨花,一面就要学习略读方法,进行略读比赛。
(一)介绍略读方法
1.略读课文(5分钟),要求:“两动”:动眼,动脑;“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可跳读。
2.师生齐读,齐背。
(二)公布自学能力小竞赛规则,为了检测同学们的略读和速读能力,我们今天将在各个小组之间举行一场对抗赛。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学生略读过程中,老师巡回纠正出声、摇头等错误行为),读完后,等待大家的是有关这篇文章的竞赛题,一题10分,请各位同学合上书本,拿出纸笔,以最简短的语句回答问题。
(三)打开书本,讨论问题答案,同桌交换改正,评选出小组优秀选手参与决赛。1.听写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山的高、大、多、险峻,暗示了翻山的困难,衬托出“我们”天晚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3.你认为,深山中,该去什么地方找人家?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评价。4.“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锁着的”这句话中那一个字我念错了?扣 5.小茅屋里有哪些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床、水、火塘、干柴、米、盐巴、辣子
6.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梦?梦中的梨花和美丽的哈尼族小姑娘。把梨花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到一起,人花相映,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颂梨花姑娘的美丽心灵。
7.第二天“我们”为小茅屋做了那些事?修葺、加草、挖深水渠
8.解放军多少年前盖的这间小茅屋?作者点明时间的用意是什么?十多年前,暗示边疆人民对小茅屋的照料时间之长,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代代流传。
9.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 10.写出文章最后的七个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四)决赛环节
1.文中出现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花林边,发现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深水渠。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心存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深水渠。
一群哈尼小姑娘:传承助人为乐的精神,照料小茅屋。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修建小茅屋,方便过路人。梨花:被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2.围绕着“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文中人物先后有两次误会、三次悬念,你能指出来吗?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解放军为什么要建房子?
表达效果:文章设置的第一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领起全文;我” 和老余误会瑶族老人是主人,瑶族老人的否认解开了第一个误会,又引出来第二个悬念“主人到底是谁”,瑶族老人的讲述让我们产生了第二个误会“主人是梨花姑娘”,哈尼族小姑娘的出现消除了第二次误会,引出了第三次悬念“解放军为什么要建房子”。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神秘的小茅屋,热心的人们,悬念层叠的误会,构成了这个离奇曲折的故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但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部队却开走了;梨花接管了小茅屋,最后却远嫁了;哈尼小姑娘们继续照管小茅屋,但他们却不是修建者;“我”、老余、瑶族老人为小茅屋添草挖沟,尽了主人之责,但“我们”却都只是匆匆忙过客。同学们这些好心人之间有主次之分吗?应该说,他们都不是主人,但他们又都是主人!
二、复述课文,弄清文章记叙顺序 1.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复述。2.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
3.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三、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文章写法
(一)你从小茅屋的故事联想到了什么呢?
教学设想:此问要学生自己归纳主题,以各个角度展现他们对主题的理解。这里是为深入挖掘着想。答:a.赞美助人为乐的精神。b.歌颂关心他人的品质。c.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d.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同学们,《驿路梨花》能在众多赞美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说明它定有高人之处。我们再来看,这些充满爱心的人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有老人,有青年,有儿童;有男人,有女人;有军人,有群众;有汉族,有少数民族。(师生共回答)解放军叔叔修建了小茅屋,梨花为他们精神所感动因而接下了管理之责任,梨花妹妹又在姐姐的感召下当了姐姐的接班人,在前人的启示下,“我们”开始为小茅屋服务。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梨花的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么,我们的小茅屋会没人管了呢?
满树梨花万古香,雷锋精神代代传。
同学们,我们通过略读的学习方法,在竞赛中了解了故事梗概,弄清了记叙顺序,理解了文章主旨。本篇课文之所以在众多弘扬雷锋精神的文章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还在于它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景物、人物,别具一格的标题,下面我们将更深的走入了那片美丽的梨花林,走进那间神秘的小茅屋,走进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如诗如梦的意境,去体会《驿路梨花》的写法美。
(二)“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4、6、24、27、37段。
4段: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6段: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借助梨花赞美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24段:梨花,哈尼族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27段: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和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出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37段:充满朝气的哈尼族小姑娘余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显示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三)细读课文,认真思考,文章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提示:可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加以思考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人民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中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四、课文总结 通过略读,我们不仅理清了情节,而且比较深入的理解了课文中心。洁白无暇、香气四溢的梨花,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是根,在边疆生长出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苗,经过边疆各族人民的努力,驿路梨花处处开,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满树梨花万古香,雷锋精神永流传。
五、作业布置
1.回忆略读方法和要求,学以致用。统计决赛得分,计入小组操行分测评。2.书面布置:
(1)完成实中课堂。
(2)学习文章写作手法,完成一篇习作
(3)整理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第三篇: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花?你们知不知道这些花的花语是什么?花语是什么知道吗?花语就是这个花的象征意义。比如,玫瑰的花语就是爱情,百合花的花语纯洁,康乃馨花语母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花语是清丽脱俗。说了这么多花,那梨花的花语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其实梨花没有像前面讲的那些花那样比较固定的花语。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梨花有关的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中梨花的花语是什么?
把书翻到46页,课文题目是什么? 【答】驿路梨花 【问】作者是谁? 【答】彭荆风
【师】看PPT上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师】“驿路梨花”这个词并不是彭荆风创造的啊,它是有出处的。这四个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在课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阅读提示,请大家齐读一遍。
【师】阅读提示里面常常包含了有关课文的非常重要的信息,你们抓到了哪些信息? 【答】可能出现各种答案。【师】老师觉得有两个信息特别重要,一是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第二个信息是“本文插叙的运用,悬念的设置”。第一个信息直接点出了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第二个信息直接点出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方式。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记叙文的顺序,你们可能学过,今天我再快速地给你们简单讲一下,这个知识点很重要,考试时候很有可能给你一篇记叙文阅读题,问你这篇记叙文的顺序是什么。都抬头看PPT,必要的都记笔记。
展示PPT第三张。
【师】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答】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师】都注意一下顺序和顺叙,有什么区别? 【答】一个是序号的序,一个是记叙的叙。
【师】第一个重在排列的序号,第二个重在叙述。
【师】 先看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比如说:《勇气》中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师】再看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比如:侦探小说。看过侦探小说吗?就是破案的小说?有个非常有名的破案的电视剧,叫狄仁杰,看过吗?
【答】看过或没有
【师】电视剧里一般先发现案情,比如有人死了或者有人家里被盗了,然后狄仁杰去破案。这就先把结局写了,再写事情的经过。倒叙,顾名思义,倒着叙述的。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师】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师】举个例子来说,你们最近是不是写过关于父亲或母亲的作文,你们在写你们的父亲或母亲时,写着写着中间插入有关于父亲或母亲一个小事件,比如有人写的雨中送伞,或者生病住院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情写完后你又继续写我的父亲或母亲怎么怎么样。那中间插入的这个小事件就是个典型的插叙。都懂了吗?
【答】懂了
【师】插叙的作用,插叙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师】最后一个是什么? 【答】补叙
【师】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顾名思义,补叙是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师】好,现在我们学习课文,我昨天叫你们预习,都预习了吗? 【师】先看基础知识,红色字的读法,陡峭,露宿,竹篾······ 【师】不会念的都注上音,注意最后的菌子,细菌,有两种读音。【师】再看词语解释,快速的读一遍。【生】齐读
【师】既然都预习了,那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答】36个
【师】把这36个自然段进行划分,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思考啊。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两分钟的时间,快速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生】讨论。
【师】讨论结束,讨论结果出来了吗?这一组说说你们的划分依据。【生】回答
【师】还是动了脑子的啊,不错,坐下。
【师】第一部分是1---8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老余在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是9---11,主要写了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2----26,主要写了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7----35,主要写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6,主题升华,热情赞颂。
【师】下面根据课文内容咱们填下面这个表格。这里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都知道吧?就是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如实地写下来,那间接描写是什么?
【答】各种回答
【师】间接描写就是借别人的口来叙述,或者是借别人的眼睛,别人看到的并不是你看到的东西叙述。
【师】最先出现的人物是谁? 【答】“我”和老余
【师】他们做了什么好事?看一下第27段。【答】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师】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向哈尼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师】答案就在原文中啊,平时做阅读题也一样。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师】第二个出场人物,瑶族老人。做了什么好事啊?目的是什么?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答】专门送粮食来。方便群众。直接描写 【师】三号出场人物是谁? 【答】哈你小姑娘
【师】所做好事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提示,看35自然段。【答】常来照管小茅屋。目的是向解放军学习,接姐姐的班。【师】第四个出场人物是?所做好事?目的?描写? 【答】解放军,建造小屋,向雷锋同志学习,间接描写。
【师】课文中解放军造屋是从哈尼小姑娘的口中的知的,所以他是间接描写。【师】最后出场的人物是?所做好事?目的?描写?
【答】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群众,间接描写。【师】课文中的人物有? 【答】“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姑娘。【师】他们的出场顺序分别是? 【答】回答 【师】实际发生顺序是什么?也就是事情实际发生的先后情况是什么?最先有解放军造小屋对吧?如果最想解放军没有建造这个小屋,那还有后面梨花姑娘照料小屋,“我”和老余露宿小屋等故事吗?
【答】没有
【师】那我们来梳理一下实际发生的顺序。
展示PPT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这是课文的写作顺序对不对?
【答】对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第四篇:《驿路梨花》说课稿
《驿路梨花》说课稿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三、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目标1)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研读l8自然段。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圈点有关词语,并作好点评。)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目标2)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梁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梨花美景。
4、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再谈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A)
2.预习课文未学的内容。(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
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第五篇: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掌握在记叙中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进行抒情的方法。
二.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三.使学生受到共产主义情操的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
教学重点:
四.速读课文
五.研习新课
1.讲读课文第1、2两节。
集体朗读这两节。
提问:这两节文字主要写的什么?找出文中描写山的几个动词。从记叙要素的角度看,这里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3-6节。这里作者如何写梨花和梨树林的?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何作用?
“白色”写出梨花的色彩,“开满枝头”写出当时正是春花烂漫,梨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写出梨树林的大小,“花瓣轻轻飘落”写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这里是实写自然界中的梨花。隐喻着正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梨花出现了,它给人们希望和安慰。因为“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同时也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这自然界中的梨花是用来比喻梨花姐妹的思想品质的,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象征。
3.分析7-11节。
指名读,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家”“家里有什么”。
提问:两个夜行人来到小茅屋看到了什么?
写这些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在屋外,看到的是草顶、竹篾泥墙,门扣着,白木门板上写着“请进”二字。“请进”两字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和诚意,给人以温暖。屋内有火塘,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盛满水的竹筒,墙上有字,柴、米、盐巴、辣子,以及水,竹床,都是过路人食宿所需要的物品。屋主人为过路人考虑得很周全。这正是肋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表现。作者表面上是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人的雷锋精神,所以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学习13~36小节
提问:“我”和老余夜宿小屋,对小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主人是谁呢?
主人应该是位处处为别人着想,充满热情,乐于助人的人。
集体朗读13、14的人。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6-36小节,完成[理解·分析]一。
讨论:(1)从全文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却又不按时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