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第一篇: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教育的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学习兴趣浓了,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关键词:观念 方式 形式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也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由于对新课改最初的迷惘、茫然,到渐渐的认识、实践及至现在的掌握、运用,经历许多探索,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所幸的是,经过实践,学校教学工作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新”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目标强力驱动下不断推进,使我们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挑战。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

为保证实验工作的有序有效,县领导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工作来抓。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全过程,特别开展了大量扎实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职活动,如集体备课、不同课型的探讨、多层次的探讨课等,使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个学生身上。“学习新课程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活动已在全县展开。他们在使用现行教材、现行大纲的条件下,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育实验为突破口,改革教育教学,推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新课程能否顺利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将是新课程思想与我们旧有的教育思想碰撞、思辨的过程。

二、课堂面貌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育方式是”师命生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变得民主化了、人为化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地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激励的是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命令性和指令性的语言少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讽刺与挖苦几乎没有了。教师不再是以身自居,不再以师自尊,而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这种具有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正在我县中小学校逐步形成。

2.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学注重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新课程的教学变为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教师注重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和经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论教的原则,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3.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学是过程序化,教师是怎么备课的,就怎么上课,追求答案的标准与统一,教学思想僵化。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把教案看成是预设的,把过程看成是动态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从多角度解决问题,让学生对答案有不同的理解,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发问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向教材和教师挑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学习。

4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单一的评价,而新课程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并且加强了社会、家长的联系。评价更注重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评价具有整合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的评价采取了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奖励评价、等级评价、抽测评价等多种方式。体现了评价的灵活性、实效性和客观性。

三、教研形式的变化

在课改的推动下,教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在教研活动中,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主评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努力营造大家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氛围,以教研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老师们感受自己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含义,树立教师正确的理念,课程改革是每个教师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别人逼我这样做。

总之,我县经过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角色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习兴趣浓了、独特性得到了拓展,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更有活力了,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学质量提高了。

第二篇: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面对探究题,要注意下列三点:一是尊重文本,任何一个探究题都源自文本,文本是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不能撒手不管自说自话;二是自圆其说,关键是“圆”,哪怕是个性化的解读,也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三、《论语》引人关注

《〈论语〉选读》是语文选修内容之一,列入高考测试范围。

二、“探究”将成新宠

与以往相比,2009年考试说明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这一能力要求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的精神。《论语》思想分析题的解答,就其本质而言是写作一篇微型的论说文。

一、结构趋向简约

今年语文高考卷在结构上将有明显变化,全卷按“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排列,取消了以前按题型特点分列的卷ⅰ和卷ⅱ的界限,更加简洁明晰。,不仅牵动着众多考生的心,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字表述题增多(作文除外共57分)、思维开放题增多,开放题比重明显加大。接着进行论证。大家在备考时应注意思考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用世与功利等几组关系的阐述。

由于问题设计包含有“ab选”的意味,所以,提出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有的考生以为,《论语》分析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随心所欲回答都能得分,可以不做准备。

(三)从文本获得某种启示 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和赏析作品独特的形式,可以说都是指向文本的,其探究对象或者说内容都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

表达时,应恰当运用下述格式:首先提出观点。2.抓住每篇课文后面所附的“相关链接”。这里所说的“独特”指的是个性化的甚至看起来是违反“常规”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是强调规范,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采用三段论方式: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正反皆可;论证或解说自己的论点,包括驳斥相反论点;总结提炼自己的观点。而怎样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呢? 1.把握《〈论语〉选读》的基本架构。

(一)熟悉《论语》教材,了解孔子基本思想。

“相关链接”都是古今大家对孔子或《论语》相关思想的解说,挖掘深广,解析精辟,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是考生理解孔子或《论语》思想的好帮手。另有一类探究性题目,其思维方向与此相反,它是从文本出发,指向考生,要求考生联系实际,或谈写作艺术的启示,或谈人生意义的启迪。如抽测卷中孔子的话仅26字,如果考生对教材不熟,很难分析出孔子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

(二)赏析作品独特的形式

一篇作品,丰富的意蕴值得发掘,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样值得探究。三个综合语用题是全卷中最能体现新意和灵活性的题目。建议先易后难,从容应试。

试题材料为教材内容节选,缺少阅读材料所常有的事理关联性,其中缺失的“链条”必须由考生根据平日积累作出补充。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涵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掌握运用三段论形式,准确表达观点。

教材分为四部分,分别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1~4课)、伦理思想(5~9课)、教育思想(10~13课)、哲学思想(14~15课),而每篇课文又分别阐述其中的一个观点。这类题型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灵敏度,但往往不是随心所欲的全开放式题目。要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脚。

要想完整准确地解答《论语》分析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为多角度和多层次解读提供了可能,为文学审美提供了空间。建议考生要敢于思考———相信有个性的思考才有创新;要善于思考———有条理的思考才有价值;此外还要加强语言表述的训练,学会用书面语简练有序地表达。

由于位置从卷尾提到了卷首板块,会给考生造成心理错觉,即陌生题多,熟悉题少。能否从中“读”出丰富的意蕴,可以检测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低。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探究题所关注的。

最后适当联系实际,进行总结。这种看法失之天真。

第三篇: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新课改,我发言的题目是“新课改给语文带来了什么”。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一道最独特、最亮丽的风景线。语文是直接关乎生命的。语文天生就是浪漫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的路有多长,人类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教育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能否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现了一国公民的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提起语文,就让人心痛,这恐怕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语文教育,让人充满了忧思。现在,新课改来了,它会带来语文教育的春天吗?这是值得期待的。它给语文带来了什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下面谈到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一,新课改带来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比如说新的教材观。现在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容量大、内容多。高一上学期要上完必修1、2两个模块(两册)的内容,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学年上完必修3、4、5和选修1A、1B五个模块的内容,高三上校本课程1C(学校自主选修的课程)和高考复习。这就相当于至少是将以前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个学期里。以传统经验和方法,那肯定“教”不完高中新教材,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学”不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尝试“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一种工具,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我们要用好、用活教材,要敢于对教材作创造性地处理。象科学地、合理地、艺术性地删减、整合、拓展相关内容;跨越单元或年级的界限,进行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对比阅读;将名著选读内容和课内教学或者写作联系起来等等。又比如说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改倡导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争论到底是“人文性”第一,还是“工具性”第一,我觉得这很无聊,这些抽象概念的争论与纠缠,应该交给那些语文专家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发、审美的愉悦其中任何一点就足够了。如果因为课改而生怕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人文性,那是很滑稽的。另外,还有许多诸如教学的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等不同学习类型的研究之类,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客观地说,现在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社会也似乎对语文新课改特别关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语文新课标的各种批评甚至非议,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这些可以理解。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对新课改至少要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有争议的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新课改实行之后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同置身于寂寞的荒原”,既无赞和又无反对,那才是最大的悲哀。中国自有改革始,非流血无以成功。当然,我们不必为新课改流血,但为它付出心血却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新课改,我们可以“悲观”,但不能没有“理想”。

第二,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可以这么说,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如果不想在课改中裹足不前,不想在课改中无所适从,那么,你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超人”。你要是一个有高度的课程实施者,一个有深度的课程资源开发者,一个有精度的课程策略选择者,一个有力度的课堂生成组织者。你还要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设计师,一个博学善辩的主持人,一个眼光独到的鉴赏家,一个民主平等的参与者。语文教师不但要是“专家”,而且要是“杂家”,更要是“艺术家”。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如此之多,综合素养的要求是如此之高,怎么办?通过新课改的培训,我有这样的认识。首先要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能有很多老师已经把这句话送给了学生,其实它也适合老师自己,而语文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当教师将读书和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使之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引发学习的地方,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创造充满诗意的校园。” 语文新课标上说“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教师不但自己要读书,还要把引导学生读书作为自己的职责。当教师将自己读书的喜悦、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燃起对读书的渴望,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会觉得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师倡导学生读书,首先自己要做

好读书之人。其次要反思。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其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的,而反思的价值恰恰在于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反思成为他自己。教学反思的内容,大致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反思、对教学常规的反思和对教学习惯的反思等几方面。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如果能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鲁迅先生自我剖析,二是以人为镜知得失,三是勤写反思日记或总结(有时三言两语就可以了)。我自己曾做过这种尝试,比如在讲诗歌鉴赏提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时……(上课举例时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或者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要多用、擅用比喻的方式);在给高一实验班新生做报告时,我想引导学生去接触古今中外的大师……(上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甚至要有意识地备点幽默);在上《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介绍徐志摩时……(借名人的故事,哪怕是爱情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符合新课标的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要创新。《新课标》把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语文课堂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它在让学生感受语文浪漫和美丽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快乐。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大胆实行“拿来主义”。我记得在给学生讲《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后附有英语原文,我就通过向英语老师借“牛津”查询,搞清楚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然后上网找到马丁的原声演讲反复听,最后我终于可以很流利地读英语原文,当我在课堂上表演时,学生感到很惊奇,说老师,看不出你的英语读得真好啊,其实他们哪能里晓得我就只这篇才读得那么好呢?后来我就告诉学生,让他们比较一下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同一个句子用文学的语言和口语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用古文甚至方言来表达会有何不同。如果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尝试,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出现,当时我并没有在这上面花时间,不过至少我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一点思考。现在有很多语文老师都在用多媒体上课,将音乐、美术和影视资源纳入课堂教学,有时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看看教学影片,让学生谈谈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的语言刻画和影片的画面反映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试着写影评,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另外,可不可以凭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创新引导学生实现由阅读的趋利向审美的过渡;还有,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不可以开设“语文信息课”呢?我们老师从教参、网络上获取的很多信息,学生同样都可以从网上获得。我们可以布置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目标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询并做好记录,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我想,只要老师指导监督到位,学生定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创新和“钓鱼”一样,都是向内使劲,是要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实现的。(邹主任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钓鱼杂谈》,他谈到“钓鱼是向内使劲,属于隐的范畴”我在这里借用一下。)当然,创新离不开和谐、民主、自由的外部环境。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隐性要求。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应该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强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疑虑;多一点自由,少一点“不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对于维护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让教师从经验和反思中迅速成长起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管课程改革是改教材还是改教法,它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我们自身,课程改革即自我新生。

第三,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困惑,我们对此感受非常深刻。在湖北省新课改暑期培训专家视频答疑时,从众多老师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改革的瓶颈--高考。蛇有七寸,事有要害;中国的教育,高考是第一。高考导向未变而推进课改,课改是无奈的、尴尬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高考和课改对立起来。目前,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在变化,自主招生还会扩大。自主招生最适合那种知识面比较宽,头脑比较灵活,整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从这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要支持课改,让学生更灵活、更主动的学习。实际上,应试能力强也是一个学生整体素质高的体现之一。有人说,应试教育数湖北搞得最好,我要说,湖北要数钟祥一中搞得最好。大家都搞应试,我们搞得最好,大家都搞课改,我们一样可以搞得最好!我觉得,在当前“课改与高考并存,挑战共机遇齐飞”的形势下,我们可以“胸怀课改,眼观高考”,争取“鱼与熊掌兼得”。我们已经走在新课改的路上了,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把握机遇,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博爱的胸怀、开拓的双手化一路风雨如歌,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祝愿大家在课改的路上、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健康快乐,收获幸福!谢谢大家!

第四篇:新课改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改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对新课程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索,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和理念;数学思想

在课程改革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例如:存钱的利息计算、土地的面积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年来,由于数学考题中增加了对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初中数学符号是比较多的,而且各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运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达深奥复杂的数学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即: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大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大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小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小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大于小的数而小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中间的那一部份;如果未知数小于小的数而大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没有解。)

(3)渗透开放性的教学思想。一提起数学,许多学生就会想到“听课”、“做题”、“考试”等,把数学看作是单一的、被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开放性的内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在学习的材料上不应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学生的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材料。例如:学校要在教学楼前的一块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选用的图形可以是圆、矩形、菱形、三角形等),应如何设计?再如:如何测量学校的旗杆高度?请设计测量方案。这些问题都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的迁移。

三、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者蹴透,就会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去生发,那么其他问题自然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

四、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1)数学知识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来确定教学起点,使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还应掌握好教学进度。

(2)作业练习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笔者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目标分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另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只关心某一次结果。一个学生如果他确实努力了还考不好,教师就不能再责备他,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型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和谐地发展。

第五篇: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浅谈在新课改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一、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下载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德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一、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要求1.奉献教育事业面对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有新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奉献教育事业是每个教师热爱教育的体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一、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部分道具创设性营造环境气氛,或虚拟场景再现,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形象,更易于学......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陶冶情操 自我完善 深处......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

    创业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学科,需要在创业教育服务领域做出一定贡献,为此本文对创业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主要从语文教学与创业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教育论文

    摘要:笔者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析: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训练写作,激发想象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学生......

    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

    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的赏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