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上帝很近美文
市场有个鱼摊,买者众多。
鱼贩宰鱼的手法很快,取鱼,往地上一摔。
鱼若还跳动,用木柄刷子猛击鱼的头部,鱼便不动了。取刀,剖开鱼腹,红色血喷涌而出。这样的场面,我们早已熟视无睹。
但那天来了一个女人,鱼贩在剖开鱼肚时,她突然哭了。
鱼贩抬头,说:“你又来了!”继而,呵斥她离开。
女人凄然而去。他笑:“一个女疯子,一看到我杀鱼,她就哭。”
我也笑。因为疯子是不可理喻的。
转到生禽摊,我突然发现这个女人面对一只等待宰杀的鸡在哭泣。
德国等国家有规定,杀鱼者不能直接宰杀,得先让鱼服晕鱼丸。而生禽,则要避开大众的视线。如果违反,则会被惩罚。
西方国家此举显得小题大做,但这背后体现的是长时间累积的人文观念。我们的悲悯,常常是基于同类的,而对自然界,对于其他生灵的尊重,远未有一个透彻的领悟。
也许惟有那些疯子,他们的心灵处于最荒芜的境地,离上帝更近,反而能流露出对残忍屠杀的惊惧和悲悯。
第二篇:敬老爱老离我们很近
我看到过这样一则关于敬老爱老的报导:
2000年2月3日,XX小学XX班的同学们在下午有一个特殊的活动,要去给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拜年。到敬老院后,先把礼物分给老人们,再向他们祝贺。接着又在饭堂大厅里举行了迎春联欢会,还打扫了敬老院。
敬老爱老离我们真的很远吗?难道敬老爱老就像报导中那样送老人们礼物,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吗?其实不然,它离我们很近:你给老人的一个微笑,你给老人让一下座,你有礼貌地招呼一下老人,这都是对老人的一种尊敬。
可是,我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公交车上,有一位老奶奶蹒跚着挤上了汽车,周围的人们有的占着位子却视而不顾,端坐着那被他(她)占为己有的位子;有的在老奶奶想坐里面的位子时,他(她)的脸上会出现一种讨厌的表情,一路上,也会和老奶奶保持距离,紧紧地拽着自己的包;有的见到老奶奶就会很远地走开,也不看老奶奶一眼;有的在当她示意自己走开时,就会大叫:“烦死了!”。这时,全车厢的人的目光都向老奶奶投来,让她无地自容,恨不得有个洞让她钻进去。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老年人也有自尊心啊,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到那时别人也对你这样,你又会怎样想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老人让一下座,每个人都能多为老人着想,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看了我的这些话,希望大家能受到一些启发,但我最想对大家说的话就是:
敬老爱老离我们很近!
第三篇:《酷虫学校》读后感:昆虫离我们很近
《酷虫学校》读后感:昆虫离我们很近
今天妈妈又给我带回来一本新书《酷虫学校》,这套书一共有好多本,都是漫画形式的,讲述了各种昆虫之间的新奇幽默的故事。妈妈手中的这一本是《校园毒霸淘汰赛》,看漫画哈哈大笑之余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昆虫的资料,真是一举两得呀!在这一本书里我认识了狼珠001,鸟粪象鼻虫、丽罗花金龟……
这本书中,我觉得最搞笑的就是其中一篇《菜园子里的超级模仿秀》,写得是四只昆虫参加超级模仿秀大赛,分别模仿鸟粪、枯叶、花、小树枝,结果全被仙人刺先生折腾得上气不接下气。你能猜得出是哪四只昆虫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鸟粪象鼻虫当然是模仿鸟粪啦,枯叶娥模仿枯叶,蟹蛛同学模仿的是一朵鲜艳的黄花,尺蠖则模仿为一截树枝。鸟粪象鼻虫竟然长得像鸟粪,真是搞笑呀,难怪每个同学都不喜欢它。
“装死大比拼”里有一个尺蠖同学,它的外号叫:吊死鬼儿。它们在比赛时,装死时间用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萤火虫同学提出时间的珍贵,因为生命对它们来说只有天,它在最后一刻说出了重要的一句话,让大家不要再浪费时间玩这种虚度生命的游戏。其实我也觉得时间很宝贵,海伦凯勒说过:“保持明天就是最后一天的态度,将是一个极好的习惯。”我现在就在努力改掉自己磨蹭的坏毛病。
“校园毒霸淘汰赛”里,几位同学因为太骄傲,大言不惭,直接就被急性子青蛙评委取消了参赛资格。最终也没有决出冠军来。
这就是昆虫校园里发生的故事,怎么样?精彩吧?精彩就去买一本看看吧,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看了一遍还想看,直到看得都能背下为止,哈哈!
现在,我还吵着妈妈,要妈妈再给我买几本呢!
第四篇:上帝的足美文
有一个晚上,有一个人做了梦,他梦到他正与上帝一同沿着沙滩散步。
天空中闪现过一些他生活中的场景。
他注意到每个场景都有两组足迹印在沙滩上——一组属于他,另一组属于上帝。
当最后一组场景将从他面前消逝时,他回头注视足迹,他发现到有许多次沿着路径只有一组足迹。他又注意到这些刚好都发生在他人生最低潮、最悲观的时段。
这点深深困扰着他,他问上帝:
“上帝,你曾说一旦我决定跟随你,你会一路陪着我走下去,但是我注意到在我人生最糟糕的时期,只有一组足迹。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最需要你时,你却离弃我?”
上帝回答:“我可爱的孩子,我爱你!而且永远不会离开你。在你蒙受考验与挫折的时候,你只看到一组足迹,那些是我背着你时所留下的。”(青年文摘)
第五篇:音乐其实离我们很近——《春》欣赏教学反思
音乐其实离我们很近——《春》欣赏教学反思
音乐其实离我们很近
——《春》欣赏教学反思
欣赏维瓦尔弟的《春》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揭示乐曲的曲式结构:直截了当告诉学生,这首音乐是回旋曲。它的曲式结构是这样的:A-B-A-C-A-D-A-E-A。其中A是主题音乐,B、C、D、E分别为不同的插部。
二、了解音乐的主题乐句。唱音乐主题:听老师唱一唱,跟随老师唱一唱(音乐相对学生的年龄水平有相当难度);聆听音乐主题,你觉得主题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联想到春天的什么?再次聆听哼唱主题音乐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并感受春的生机。找主题音乐,聆听全曲,如果听到主题音乐哼唱并举手表示。
三、聆听各个插部。听后说一说,音乐的特征,想象可能是表现春天的那一种形象?聆听验证,并结合“生活实际——绘画色彩——音乐特征”三者的联系,为各个插部填上颜色,并说出理由,要求以音乐特点为主。
四、完整的聆听。分两个环节,一通过录像观看聆听,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所用的乐器,聆听中观察每个形象分别用什么乐器表现,有什么特点。二完整聆听,整体感受欣赏。
反思:
这样的教学程序,和以往不同主要在于第一个环节。自从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直截了当的告知,几乎从音乐课堂上消失了。似乎只有学生自己探索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会扼杀学生的发展了。可是将近三年毫无疑问的引来了争议:有时候为什么放着直道不走,偏偏要拐弯抹角呢?淡化了双基的音乐教学,路走得长吗?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生就了解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够感受到《春》是回旋曲这一点,是非常乐意和自豪的。(现在想来如有一张量化的表格来衡量该多好!)这一点从学生认真聆听的表情、态度和言语上体现的很明显。本次教学,三个教学班的纪律都非常好。
就首先哼唱了解主题音乐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初的想法是承接曲式结构的介绍,直奔主题,比较省事、省时。了解主题音乐共安排了四个环节,唱——听——再听——找。逐一加深印象,增强体验,春天的音乐印象被牢牢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初听主题时都面带微笑、眼露喜色。丁一涵说:“我觉得仿佛春天的万物都在复苏的感觉,充满了生机。”徐阳说:“好像小草欣欣然张来了眼,小动物们在忙碌着,大家都很开心。”蒋紫嫣:“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好像在春游,很热闹。”„„而寻找“春天”时,三个班的学生几乎全都能高举手臂,快乐的哼唱,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
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有时是建立在一种直觉的表达上的,当要学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建立于生活实际的感受中。于是音乐便从生活与色彩间淡出了。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联系的着眼点放在音乐上,围绕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的情绪等音乐要素出发来谈谈感受,这很有必要。比如学生在表现第二插部的音乐时,颜色感各不相同,那么不妨再来聆听一遍音乐,再次感受一下音乐的特征。学生都说这段音乐很柔和,很优美。交流中刘蕊同学来了个总结:“我觉得音乐很柔和,淡雅的颜色都很适合。”真让人心花怒放。
这节课花了大约三十五分钟的时间欣赏《春》,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如果参照教师用书的建议,我显然是大大超时了,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注意的集中度来观察,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烦躁不安或者不愿意继续聆听的感觉。相反,听完一遍,学生还会有所担心的、着急的恳求:“再听一遍!我们还要再听一遍!”究其原因,我觉得当学生觉得能够清晰的了解音乐要素,并明白音乐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时,也必将对音乐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决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兴趣。原因之二,器乐的演奏在音乐诸要素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观看录像时,就等于给了学生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在录像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种乐器的配合。尤其当小提琴表现小鸟的鸣叫和大提琴表现春雷声声时,更加身临其境。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觉到小提琴的颤音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来,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则让人感受了那尽情投入的演奏。录像的现场表演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很乐于接受。真希望教材能多一些这样的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