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让自己的心灵生虫美文
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进入低潮期,干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回到家,我也不想多说一句话。母亲并没有过问缘由,只是尽可能地帮我做好我所需要的一切。
有一天,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大袋子新鲜的香菇,嘱咐我把它们拿出来摊开晾干。
几天后,当我准备把晾干的香菇装进袋子时,母亲走过来对我说:“多装几个袋子吧,不要全装在一个大袋子里。”虽然我不太明白母亲的意思,但还是按照她的要求装了那些香菇。
过了一段时间,家里来了几位朋友,我拿出一袋香菇做菜,朋友们吃完后都赞不绝口。
在第一包快要吃完时,我又拿出来第二包。但令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包里的香菇却长出了虫子。
我急忙将此事说给母亲听。母亲听后只是平静地说:“这一包生了虫子,还有其它几包,你打开来看看它们是否也生了虫子。”
我赶紧打开其它几包,还好,那几包香菇并没有生虫。
母亲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看,这就是我要你分开装的原因。如果你把它们全部装在一起,恐怕咱们可能连一包也吃不了。为了防止外面的虫蚀,虽然你用绳子将袋子的口扎紧了,却没想到,香菇的内部也是有可能生虫的。”
听了母亲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母亲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没有给我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件小事启迪了我,让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
第二篇: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美文
一
盛夏时分,喜欢在屋内小坐,或看书,或练字,或与心灵对视。
午后晴光,院外的小雀有一声没一声地啁啾,我在屋内听着,只觉心弦被轻轻拨动,身心安顿其中。
友人发来一张旧瓷图片,瓷上是寒枝冻雀,雀儿仰头欢唱的模样煞是生动可爱。友人的一句“旧瓷之美,就美在冻雀有着自己心灵的坐标”,使我陷入了沉思——拥有自己心灵坐标的雀儿?
细看旧瓷——枝上的花朵早已凋落,叶瓣已由青转呈淡黄,想是进入了深冬时分,雀儿怕是一时觅不着食,却仍是满心愉悦,于光秃的枝头上仰头高歌。
我坐着,顿然深知其好。
二
恍惚间,想起昔日经过的一家玉器店,店主是位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常于店内一角安静雕刻玉件。店主在雕刻的同时,还为众人讲解玉石的知识。第一次听店主讲解玉石的鉴别方法,他拗口的发音令我感到诧异。后来去的次数多了,与店主闲聊起来,方知店主自小患有语言障碍。
店主淡淡地说,自己苦练多年才学会发音,而与旁人不同经历的他曾经为此不敢轻易见人,而后性格愈加封闭。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玉石雕刻师傅告诉他:“人只有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才是活出真正出彩的人生。”从此,他试着走进人群,跟玉石雕刻師学会了手艺,也懂得感恩,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分享予人,无偿帮助社区老人保养玉器,自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喝彩。
临别时,店主说:有时适当的沧桑和遗憾,或可令人找到生命中更美的风景,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三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遭遇生活的变故后,并不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十二年来他在村里承包鱼塘只为了养鹅,而他养的4000多只大大小小的鹅,也成就他“鹅司令”的美名。
老人休息时,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前来慰问,一旁的鱼塘里,有的鹅在戏水,有的在互相追逐。老人眼神坚定:“虽然我的腿有残疾,但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坚守这片鱼塘。”
我想起苏东坡的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的,即便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坦然之心却令人在无边的黑暗中寻得光明,觅得心安,拥有心灵的随喜。
四
夜读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其中一句话:“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书中说,“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这样的人才能找到令自己沉浸其中的乐事。
或许我们时常感受到的苦痛,不在于生活中的烦恼多于幸福,而在于尚未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没有用喜欢的事情去滋养心灵,如冻雀、如玉石店主、如养鹅老人般去开启智慧心、感恩心、随喜心。
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修炼好内在的自己,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拥有坚实的自我以及勇气、希望与光明的力量。
如此的一生,自是耳边常伴有花香,清风白云住心头了。
第三篇:别让惯性左右自己美文(小编推荐)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
但是很多人看到滑輪后,习惯性的反应是:滑轮是吊起重物时省力的一种工具,对解决目前的问题一点作用也没有。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
实验中,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部分实验者给以了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没有给任何暗示。结果,得到暗示的实验者绝大多数都很快解决了问题,而没有得到暗示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能抓住另一根绳子。
不可否认,当我们遇到一些需要重复操作的事情,或者一些经常遇到的情况时,惯性思维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但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思维的惯性往往会使我们墨守成规,局限于以往经验和知识的“怪圈”,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变化地去看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目前这个处处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去看待新情况,必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不同的问题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一些相同的问题面前,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往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当问题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的时候,惯性思维往往有碍于问题的解决。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此时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要相信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总会有解决的方法。同时我们也要有打破惯性思维的意识,有很多问题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往往会迎刃而解。在一些问题面前,我们经常会陷入“定而不移”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第四篇:别让自信害自己美文摘抄
2015年5月17日,吉林建筑大学的二年级学生赵伦和潘家磊背着行李到达内蒙古自治区,计划从阿拉善右旗进入内蒙古西部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巴丹吉林沙漠,经过10天徒步穿行,27日走出沙漠。
赵伦20岁,山东省青岛市人,没有户外旅行经历;潘家磊20岁,江苏省无锡市人,具有户外旅行经历。他们进入的路线,前85公里比较平坦,接下来的路线是沙山区,沙山之间的落差有400多米,翻越高耸的沙山,要消耗极大的体力。两人规划的路线大致为,由西往东偏南穿越沙漠,进入巴丹吉林景区,他们的旅途需要越过许多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中午时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0摄氏度以上,而在夜间最低温度只有10摄氏度。白天温度高,赵伦和潘家磊背着沉重的东西走路很吃力,在如同烈火的太阳下,他们劳累得汗水直流,眼花缭乱。
汗水流得多,两人容易口渴,他们只能不断地喝水。只到24日,赵伦和潘家磊便把带着的水全部喝完,沙漠里面没有水,为了补充身体的水分,白天他们将自己埋进沙坑降温,夜间从沙子里出来勉强走路。人在极度脱水的情况下,在沙漠中极容易产生幻觉,出现意识不清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体能有严峻考验。
没有水喝以后,白天两个学生基本上是埋藏在沙子中。25日夜间赵伦起来准备走路时,潘家磊不想走,打算待在原地等待营救。巴丹吉林沙漠中没有通信信号,不能打手机,无法联系到任何人,赵伦的心里格外慌乱,赶快独自翻越身边大约45度角的沙丘继续前进,只走两公里的路途,他便再也没有力气。
经过查干呼都格的时候,赵伦感觉到软弱无力,干脆抛弃一个背包、一个防潮垫、一个帐篷、手机、充电宝、两张银行卡,甚至于25元现金,挣扎着走3公里路。虽然最后他想把身体埋进沙坑中,可是由于脱水严重,体力过分透支,只得无奈地倒在沙漠里。
5月27日,赵伦的哥哥多次联系,竟然都没有弟弟的丝毫信息,他只能向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救援培训人员马江龙求助。接到报案后,阿拉善右旗公安局安排3辆越野车,由15名警察、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首批救援队伍先期赶赴巴丹吉林沙漠,根据两人的GPS路线开展搜救。
当天17时,救援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详细研究确定了搜救方式、搜救路线和10个搜救点,并根据搜救范围及搜救地点实际情况,又增加30辆搜救车辆,同时要求雅布赖镇发动巴丹吉林沙漠境内的群众展开搜救。
救援队不知道赵伦、潘家磊是否偏离定位仪规划的路线,只能采取10辆车并排方式寻找,搜索的范围将有方圆100多公里。可惜救援队付出很大的努力,始终没有看到两个学生的踪影。
28日21时,在距离巴丹吉林镇200多公里的位置,阿拉善右旗的牧民发现两名失联游客的行踪,立刻把情况告诉指挥部。接到消息后,指挥部马上组织搜救队伍和医疗队,救援队克服困难,连夜前往牧民提供线索的地方。
经过9个小时的奔波,29日6时救援队分别到达两个发现地,终于找到两名失联游客。当时赵伦已经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确认死亡,潘家磊意识清醒、身体虚弱,随车医护人员立即对他组织实施救援,然后将他送到阿拉善右旗人民医院救治。
从24日开始到被搜救队找到,潘家磊已经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坚持4天多,彻底达到他的生理极限,如果再晚几个小时发现,就会有生命危险。通过医生治疗,他的身体状况恢复得很好,各项指标十分平稳。
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是全球第三大沙漠,中国第二大沙漠。在没有当地向导,没有后勤保障及医护队的情况下,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是极其危险的。
过分劳累的时候,潘家磊选择躺在沙漠里,最终等到救援队,让自己幸运地活下来;赵伦选择继续前进,结果体力全部消失,生命在沙漠里结束。赵伦属于不了解沙漠的危险性而拼命前进,认为能够走出沙漠,盲目的自信导致发生悲剧。
并非所有的自信,都是值得称赞的灵丹妙药。有时自信不仅无法带来好处,反而会对自己造成严重事故。与其在自信中失去生命,不如在作出决定前谨慎考虑,自己的行动是否会遭遇厄运。
第五篇:别让简历生怪味
别让简历生怪味
好端端的一份求职简历,封面却赫然印有“无形资本”四字;为夺人眼球,已婚偏偏写成“待定”……记者日前从人才服务中心获悉,沪上部分求职者包装意识太过强烈,频频制造出“怪味”简历,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大老远赶来不是为找工作,而是口口声声要我们为其包装。”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日前一位求职者王先生的做法令其哭笑不得。这位王先生不但将厚厚一本简历更名改姓,谓之“无形资本”,甚至连简历上的每个栏目名称都被冠以各类“资本”,生物、地理、物理,统统叫做物理资本、生物资本等等,至于具体的精通程度,“无形资本”吹嘘其为“专家”水准。
无独有偶,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已婚的吕女士竟然在简历是否婚配一栏上填上“待定”二字。吕女士表示:找工作,简历自然要“跳”得出。而在另一份简历上,一位求职者甚至把自己的大头照改换门庭,“嫁接”到了一张扑克牌的大怪身上,以显示自己的电脑美工技术确有造诣。
记者从沪上不少才市了解到,目前除了应届生热衷制造各种“怪味”简历,其他求职者也逐渐开始崇尚一些比较“妖”的简历,认为简历越“弹眼落睛”,求职希望越大。
对此,一些常与招聘单位打交道的中介机构看法不一。目前找工作难度较大,简历应根据专业细分,一方面可以节约用人单位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体现个人特色,只要适度,可以容忍。
从不少外企的反馈看,大多人事主管还是喜欢较为简洁的个人履历,三四张纸,只要把个人的信息说清楚就好,太过花里胡哨,效果反而不佳。
记者述评:谁“异化”了简历
简历本来的作用是简单介绍自己的经历、特长、要求,仅仅是求职的工具。但是,现在的求职简历却在不断“异化”,“怪味”百出。前不久国内某省一女性求职者甚至在简历上贴上低胸照,以“色相”吸引眼球;另一男性应届生为求职甚至“蓄须”铭志……
是谁“异化”了简历?经济学有一个常理,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个别单位近乎扭曲的揽才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简历的变味。前不久本报曾报道过一个35岁女性人才因为独身,用人单位不要。还有的单位竟表示不会抽烟喝酒,不要;不会泡吧,不要。外地一些媒体还曾报道,会不会与上司调情也成了一个选才的标准。
最终受害的是求职者,是真正要人才的用人单位。所以,要还简历一个本来的面貌,它们仅仅是一个手段,一种工具,骏马用其找个赛马场,伯乐用其来寻良材,除此以外,它不应再添加太多附加的功能。
套用一句广告词,何必把简单的事儿弄复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