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教《尊重孩子》的工作总结
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往往会变味。xx幼儿园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孩子的尊重,不仅仅是教学课程,直接反映出对孩子兴趣的追随,他们在生活中的等待与陪伴,也让我们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孩子是自己带水、带碗的,每个孩子喝水的时间和量都由自己掌握;每次用完餐后都是自己洗碗,整理好书包。孩子进出室内都需要换鞋,但是他们都是自己穿脱,即使是托班的孩子,老师也是在一边静静地看着他,等着他,直到他跟上大家的节奏。
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的观点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时刻。在城区幼儿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自主早餐环节,值日生准备一组的早餐物品,包括一个大盘子,里面有点心盒、点心碟、点心夹、抹布和大桶的豆浆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取点心碟,用夹子夹好饼干,倒上豆浆,喝完后自己洗杯子。值日生再负责把所有的物品收拾干净,包括用抹布把桌子擦干净。整个点心环节,保育员不用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自助、自主,而我们常常把生活环节该让孩子自己做的给忽略了、简单化了,而常常再用专门的教学时间教授“如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带任务回家帮忙择菜、帮忙扫地等,自己的吃饭、穿衣倒要成人帮,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允许他们慢慢长大。我们往往等不及孩子的思考和发现,等不及让孩子消化和体会,为了追求效果,我们常常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所以我很感动台湾的方案教学,教师要做的就是“支持”、“陪伴”,和孩子一起长大。在方案教学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追随,只要孩子喜欢,他们想到的,就让他们放手做,教师、后勤给予物质上的准备,帮助孩子完成他们的想法。李希贵校长曾经被学生邀请参加旅游活动,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如果是一般的校长,就会细细询问:是否安全,准备工作做得怎样,资金从哪里来等等,需要考虑和了解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李希贵校长说:要相信学生。所以他不问,只是支持和参与。
我们总觉得一天的时间匆匆,所以每一个环节都走得很匆忙,教室里、楼梯口都能看到师生匆忙的身影,听到“快、加油”的催促声,时时在追赶时间,不能容忍孩子们动作慢、被别人落下。所以为了整齐划一,我们帮助“个别”孩子穿衣服、帮助他们剥虾壳、拖着他们跟上大家的步骤;为了走完每一个环节,我们无视孩子的兴趣与节奏,匆匆结束这一个活动,急急开展下一个活动,严格按照作息时间操作;为了完成所有的教学计划,我们浅尝则止,不再深究;在重过程轻结果的观念之下,我们不再追求教学结果但也缺乏教学过程……对比之下,我们看到了很大的差距。
第二篇:幼教心得 尊重现实
尊重现实,踊跃接纳
----听“顺其自然地接纳,别问‘为什么’——张德芬”
“为什么?”这个看似平凡简单的三个字,不知在我的嘴唇边徘徊过几次,也早在不经意间成为自己失败、受挫时的怨恨语。无论是喜还是忧都会给失败的一方带来“为什么”。是啊,为什么我的生活这么不如人意?为什么同样的人生,我的竟是如此的坎坷?为什么,为什么幸运永远都不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付出的永远少于收获的?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疑问。对的,不问为什么,因为命运就是如此,现实就是真实,接纳才能释怀,放下才是解脱……
生活是现实的,事情发生了只能和老天进行诉愿,但不可能和老天进行较劲。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看到躺在那里再也不曾起来的丈夫,竟是一脸的从容。面对自己的除了接受,放下,还能怎样呢?是呀,我可怜的母亲也曾遭遇这样的困境。“电费都收好了,以后可能要你自己好好整理,我感觉好累,想躺一下!”这是父亲最后的一句叮咛,当母亲回头一看的时候,父亲早已安详的躺在床上不曾起来。这一刻的发生母亲早有预感,虽然早就有准备,但还是那么的突然,母亲冲着窗外大声的呼喊着,希望亲友的到来能唤醒沉睡中的父亲,能给他一丝生的希望,但是命运总是残酷的,父亲就这样在我们毫无防备的状况下走了。母亲不曾问过为什么,她只是欣然的接受着、承受着。她从没怨过自己的命运,因为她知道命运早就给自己做好了安排。而作为子女的我,也不问为什么。因为照顾母亲是我替父亲做的最后的事情。我们的生活是父母给的,而我们能做的除了给他们解压还能做什么呢?好好陪伴自己的母亲,让她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生活着,能在脸上多流露一些欣慰的笑容就是我们能做的。
命运是注定的,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所经历的一切或许比别人稍早了一些,但是你懂得了接纳,你明白白了放下。同样的城市同样的生活但是永远没有同样的人生,让我们顺气自然地接纳自己选择的生活,选择的人生。不要再问为什么,因为永远没有答案。不再问为什么永远都会获得快乐!
第三篇: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以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辱骂、棍棒随之而下,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一、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的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障的获得,儿童的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和智能权利,《儿童权利公约》是当今成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子女的思想。
二、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很很槽,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已产生不良后果,在调查过程中,上海市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
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作为父母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个发展阶段。
三、尊重孩子,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的独立自主和自由需要,这些需要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父母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才是有效的教子良方。
幼儿园小班教案《彩色的袜子》
杨店幼儿园 陈凤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巩固红、黄、蓝、绿等颜色,感知袜子的花纹及袜子的多样性,知道袜子是成双成对的,一对就是两只。
2、会仔细观察并进行比较,大胆地用普通话说说自己的发现。
3、会听指令做游戏,喜欢配对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袜子若干。
2、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导入:我们坐了这么一会来让脚宝宝运动运动,暖和暖和吧!
1、集体音乐游戏:做脚部动作。
2、师:来让老师摸摸,哎,你的小脚好暖和呀,你的脚真软„„
二、观察袜宝宝的颜色、图案等外形特征,感知一对的概念
1、老师刚刚在摸你的小脚的时候,发现你们的袜子宝宝真漂亮,来跟你的袜子宝宝亲一亲,抱一抱!说说“我喜欢你”(幼儿亲亲抱抱)。
2、你跟袜子宝宝亲一亲、抱一抱的时候发现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说、你说、你说(幼答)。
3、游戏:开飞机。
好,现在请穿黄袜子宝宝把脚翘起来,我们来玩开飞的游戏。(黄袜子,黄袜子,开飞机,呜呜呜呜„„)(别的颜色同前)。
4、我们来看看你的袜子宝宝身上还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小花纹)。
5、你脚上有几个袜宝宝?它们是一样的吗?哪里一样呢?
教师小结:我们都有两个袜宝宝,它们的颜色、花纹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是一双袜子。两只袜子就是一双袜子。
三、感受特殊的袜子——五趾袜
情境表演:袜宝宝找朋友
教师:听,是谁在器啊?(在背景台演示)
五趾袜:我是袜宝宝,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出来玩,不小心走散了,我好着急呀!
普通袜:我来了我来了!
五趾袜:不对,不对,不对,你长得跟我不一样,不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袜子宝宝说这是它的好朋友吗?(幼儿回答)它们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看花纹、五趾处)它们有这么多地方长的不一样,不是一对好朋友。那它的好朋友到底在哪里呢?
五趾袜2:来了来了,我在这儿。
教师:这个是不是它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回答,花纹、形状)我们来听听袜宝宝怎么说。
五趾袜:对对对,它是我一模一样的好朋友。(两个袜子靠拢)我们每个袜子身上有五个小房间,能让每个脚趾宝宝都住的很舒服,因此我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趾袜。来吧,好朋友,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玩吧?(放在草地上)。
教师小结:刚刚五趾袜在干什么呀?它有没有找到跟它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呢?(启下)
四、配对游戏
1、师:(承上)今天我还请来了许多袜子宝宝呢,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去找一个袜宝宝,然后做到老师身边来,和你的袜宝宝打打招呼!(您好您好)。
2、你找到的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自由认识,说说——,教师参与幼儿说的中间)。
3、师:跟你的袜宝宝长得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在哪儿呢?想不想来帮它们找朋友呀?好,老师先来找找。(教师示范:我是黄袜子,我的朋友在哪里?陆老师:来了来了,我在这里。)嗯,现在我的袜子宝宝找到它的好朋友了,我们(对陆老师说)来送它们到草地上去玩吧。(外别幼儿一对一对找和送)。
4、评价:都找对了吗?我们小朋友真棒,表扬一下自己。
5、你们知道吗?还有许多袜子宝宝也想找着好朋友去草地上玩呢,愿不愿意来帮助它们?这次你要找一双袜宝宝,它们是不是一模一样的呢?好我们来听
着《找朋友》的音乐去找吧!
5、再次操作,配上《找朋友》的音乐(其它花色多的袜子),配好对就放到情境展示台上。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有错误的幼儿。
五、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的袜子宝宝找到了好朋友,我们来和袜子宝宝一起跳个《找朋友》的舞吧!
第四篇: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解放孩子,给儿童自由成长的力量》读后感
丁家幼儿园陈红岩
当我坐下来静静品味这本书时,发现文字中的哲理深憾人心,感受到书中文字与自己思想上的“碰撞”与触动,心里为书叫好,也震撼于作者的博学,踏实的研究,感谢他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读书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以赤子之心真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编出能“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学校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陶行知老先生明确指出教育要做到“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使孩子思考
陶行知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二、解放双手使孩子有力量
防守让幼儿去“做”和“想”,“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的经验。
三、解放眼睛使孩子会发现
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四、解放嘴巴使孩子自由发问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五、解放空间使孩子回归自然
陶行知先生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使孩子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时间发挥孩子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既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六大解放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着启示、指导作用。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
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上与心理上的充分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创造的欲望,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凡所需要的肥料不同”。陶先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象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个方针对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仍有很大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用美好的语言表扬他们,用真善美的故事启发他们。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
多么悲壮的举止啊!可现在幼小的儿童不就是任社会摆布的蛹吗?家长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为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超前识字、超前教育、过热的幼儿英语学习等不合孩子天性的教育却存在着,经久不衷。于是孩子在一项项兴趣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童趣;学校中的俗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一代代学生中流传,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苦不堪言,无怪于他们喜欢《窗边小豆豆》中描绘的巴学园,喜欢西方国家的学习环境……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应当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应当使儿童这棵小树柔嫩的树干和枝条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这样他才有望成材。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其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能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耐心、细心。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对他们充满希望,真诚地爱着他们,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儿女,把浓浓的师爱化作每一个孩子心中最美的云彩,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奇迹。
以上这些是我读完文章所感的冰山一角,这些收获只是皮毛,还远远没有把握教育思想的精髓,但在学习时我也自觉地将所学来的知识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我还要继续去细细品读。
第五篇:尊重理解孩子
尊重理解孩子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
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佳佳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她一直拉着姥姥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姥姥,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佳佳满眼含泪地松开姥姥的手。佳佳的姥姥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佳佳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有什么事情她都不敢和老师说。尤其是吃饭比较慢,她害怕吃饭慢了老师会批评、指责她,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佳佳。在活动区游戏时,佳佳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佳佳,你喜欢玩什么?“她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佳佳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佳佳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佳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佳佳讲故事,佳佳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为了减轻佳佳进餐的紧张心情,严老师给她少盛了一些饭菜,可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佳佳哭了起来,我忙走过去,问她:“佳佳,你怎么啦?”“我吃不下”,“佳佳,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佳佳在我们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
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姥姥手里还拿着几本书,她对我说:“杜老师,太谢谢你们了,佳佳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姥姥,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佳佳姥姥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