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
1、了解作者写作时间;
2、了解写作意图;
3、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
1、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⑴ 注音:游说 抹桌子 着力 骷髅 锭壳 拎
⑵ 解释: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强化 优惠 施与
2、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书面完成,课后交教师检查):
⑴ 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⑵ 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了一些什么材料?中间又穿插写了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记叙之中又穿插这些材料?
⑶ 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⑷ 记下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新词
1、注音:
抹()桌子 抹()眼泪 抹()石灰
猜着()了 着()力 我没着()了
2、解释(加粗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3、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1、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2、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1、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2、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3、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
(学生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4、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学生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5、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
(学生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6、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二、三。
第二篇:《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李红梅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重点)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预习学案
一、预习任务
1、本文描写了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画面,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有何体会?
3、根据课文内容按照你的理解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二、资料补充:
1、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震撼人心的《包身工》。
2、关于报告文学及其特点(注意加点的字)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因此又有一定的政论性,所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1
3、时代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课堂教学学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请学生认读下列加点字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嘈(cáo)杂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锭子(dìng)
.......
2、解释词语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借助的意思 .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主要结合预习任务问题)
1、线索
时间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学生找出表达时间的词语)
2、包身工的遭遇
(1)家庭情况(8-10段):贫穷,无力养活自己儿女(2)居住情况(1-3段):挤、差、脏、乱
(3)伙食状况(12、13段):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4)劳动状况(25-27段
32段)(时间、条件)时间:十二小时工作 早上五点上工
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5)健康状况(35段): 衰弱到不能走路 手脚像芦柴棒一样瘦,身体像弓一样弯,面色像死人一样惨
(6)工资待遇(22段):每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学生找出具体材料,并作简要概括)
3、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 2 万元的资本。”
4、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根据课文内容为包身工下定义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板书布局):
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总结语: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三、再读文章,深入研讨。
问题:在写包身工一天生活之外,作者有穿插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穿插的内容是关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的,也是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有别。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
社会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 3 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总结本文的行文线索特点: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板书布局:
主副交互 :叙事为主,穿插为副
新闻事实(主线)新闻背景(副线)
第二课时
一、预习问题导入: 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
1、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板书布局:
“芦柴棒”: 十五六岁
瘦
受虐待:抓、摔、踢、泼——非人的折磨
跳:凶
惨
残酷
悲惨——揭露罪恶
控诉
2、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总结:将具体包身工的描写(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结合起来,使读者更加形象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分析35段、48段和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总结表达方式特点:融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 ....................... 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三个场面: “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崐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夹叙夹议
在一般描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虐待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殴辱包身工的情景。
最后直接抒情议论。
在说明中列举数字,有力说明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引用例子形象说明对包身工的折磨极其残忍,令人发指,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包身工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32K本)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
第四篇:《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
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
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
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
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
“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茅盾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
明确:“带工老板”
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
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
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早就想去那里实地看看,终如宿愿,日前朋友把我领进他一位远亲的织布厂。厂子规模不大,总共24台箭杆织布机,6个挡车女工,每人看4台。车间门窗全部关闭,酷似一个大囚笼。机器轰响,噪音崩脑,热气灸人,让人一会儿都难以待得住。这里的挡车女工都是外来妹,她们每天却要在这种囚笼似的车间里工作12个小时!据介绍,当地民营小纺织厂实行的都是12小时工作制。
车间的告示牌上写着一行歪歪斜斜的粉笔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老板气休休地擦掉了告示牌上的字,骂一句“妈的,想的美”,然后跟我解释说,肯定是那个安徽丫头写的,我立马让她滚蛋。卖力气的还挑剔,早晨吃馒头怎么成?一个馒头要5毛钱,够喝两顿稀饭的。咱们这地方厂子多得很,家家早上都是喝稀饭,没有给馒头吃的。
过去因工作关系,我跟苏北老家的打工仔打工妹常有接触,他们都说到江南生活不习惯,顶怕天天早餐喝稀饭,两碗稀饭一泡尿一撒就没了,不到中午心里就饿得发慌。我原以为早餐吃稀饭是江南人的生活习惯所致,不想竟完全是为着算计抠钱。
“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说得多么令人酸心伤感啊!我由此陷入深重的哀叹和义愤之中:
一为打工者。八小时工作制已经实行几十年了,想不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工人一天却要被迫上12个小时班;早饭争取不到一个馒头吃,非得喝稀饭不可,需要束紧腰带看机器,连不挨饿的权利都没有;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忍屈受辱,稍有不满的表示,就得滚蛋……如此的工人还能叫工人吗?他们还有何权利可言?是可忍孰不可忍!
二为老板。不少人曾经给我说过,老板的心都是黑的。显然此言偏激,以少概全,不乏黑心老板,但绝不是“都”,也有老板的心是不黑的。远离故土的打工妹打工仔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超负荷地工作,你们却让他们饿肚子,于心何忍?除非心真的黑透了!坏了良心的老板,是决不会有好报的。新的时代正在呼唤人性化管理,不能唯利是图,光顾挣钱图利,不管工人死活,做个文明守法的好心老板吧!
三为有关部门。经贸、劳动、安全生产等部门是管理监督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的,工会组织更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替职工说话的,企业如此严重违反《劳动法》、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这些有关部门都干什么去了?我认为,之所以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存在着工作严重超时(又无加班报酬)、工作条件恶劣、工资待遇不公甚至拖欠工资等不法现象,与有关部门不作为或作为不力有直接关系。他们的眼睛往往只关注城市里的大中企业,极少问津郊区的民营小企业(偏远乡镇的更无人问津)。我走访5家私营织布厂,都开业2年以上了,有关部门竟然没有来检查过一次。难怪这些小老板自诩“老大”,敢拿打工者不当人,想怎么盘剥就怎么盘剥,想怎么虐待就怎么虐待。
一些现代民工与上个世纪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许多私企老板资本积累确实不容易。而且,就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说,剥削具有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在书本中包身工被比作“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5.思考: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廉价,更重要的是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
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斥,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6.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在深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层面——”打工一族“。他们将自己绚灿的青春交付给灰色的流水线的'同时,也在深圳特区广袤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壮怀激烈的正剧。他们有很多的理想与憧憬需要倾诉,他们有很多的困惑与苦闷需要发泄。而数以百万计的”打工仔“、”打工妹“的介入,必然牵动社会的神经,引起不甘寂寞的文学的关注。衰微的晨光中,特区的地平线上出现一种崭新的文学景观——”打工文学"。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一条龙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二、截取时间三片断
《包身工》是一篇复杂的记叙文,牵涉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也相当丰富,但作者把所选的材料集中在一天之中,而且截取一天中包身工活动的三个时间片断(四点一刻、四点半后、五点钟)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包身工悲惨生活全貌
本文通过包身工清晨起床(住)、早餐(吃)、上工(劳动)等方面,具体描述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
住——工房:小、脏、乱。
小: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为“猪锣”的人。
脏: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乱:包身工起床时,“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8943;8943;
吃——早餐:稀、粗、少。
稀:浆糊一般的薄粥。
粗: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
少:轮着擦地板或倒马桶的,常常连一碗也盛不到。
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三大威胁、三大危险、三大处罚。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三大处罚——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四、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日本厂家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的来源、发展趋势。
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可靠——他们被“包身”,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安全——他们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不会发生罢工的危险。
价廉——包身工的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
包身工的来源:天灾人祸,无力养活的农村女孩。
发展趋势:吸收廉价劳动力,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五、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
记叙:本文通过对“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的具体记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记叙的方式又分顺叙、补叙和插叙。
顺叙——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起床、吃饭、上工、收工等生活场景。
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插叙——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和日本纱厂迅速膨大的事实。
说明:本文在记叙的同时,采用了说明的方法,更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在叙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时,有准确的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在插叙雇佣包身工的原因时也有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性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促成的。文中还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说明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议论:如果说明文的记叙是文章的脉络,说明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议论则是文章的灵魂。
本文议论,有的穿插在记叙、描写之中,使记叙、描写富有哲理性;有的以议论作为记叙、描写的总结,点明要旨。记叙包身工起床,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兼议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记叙包身工上工,兼议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压迫剥削。最后三段的议论重点,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警告中外吃人者。通过事理的议沦,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战斗力。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2
《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报道内容,虽然对中国报告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但从高中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继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一方面高中学生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另外,从情感目标来讲,本文是进行爱国教育、人生教育的绝好素材。本课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篇幅较长,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难度,容易遗漏信息要点。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速读”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案”积累字、词、体裁等基础知识,能够辨识“反讽”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理清并说出或写出文章线索。
3.通过“引导—发现”、“合作—探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等知识。
4.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5.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点面结合”手法,了解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
教学难点: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PPT。
2.学生通读文章一遍,列出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5个词语:自由、尊重、劳动、权利、爱。然后开始他们三步艰难的选择: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抛弃其中的一项,你会划去哪个?有第二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接着抛弃余下的两项,你又会划去哪两个?最后你剩下的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你会保留哪个?
导语设计:作为个人的秘密,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在心灵深处坚守的是什么。但老师知道,同学们的选择过程很艰难。那我们就要珍惜拥有,善待生命!可是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不被尊重,蜷缩在被爱遗忘的角落,她们只有劳动,劳动,劳动!她们是——包身工!(板书)
二、把握新闻事实
1.学生展示所列出的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说明:注意关键时间,“上午四点一刻”(第一段)、“四点半之后”(第五段)、“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第三段)。还要注意这样的语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第五段)、“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第一段)和“在上午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最后一段)。
2.关于新闻事实的学习。
问题一:小组自主探究,本文都记述了包身工的哪些事件?
说明:学生的展示可能会依照行文顺序进行,教师通过板书或用幻灯片展示明确。(见板书设计)
问题二:小组自主探究,并在组内交流,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的境遇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好?试作分析。(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进行)
说明:一是比喻、拟物手法的运用。如“生物在蠕动了”、“罐装的劳动力”、“饲养小姑娘”……这些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于精当的语言对深刻思想的表现力。二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如“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爱上了殴打”、“合理的惩戒”……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穷凶极恶的态度,毫无掩饰地赤裸着,人性的泯灭与天良的丧失直观地传递给了读者。
问题三:(开放性问题探讨)包身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她们的心情感觉如何?
说明:虽然学生找到了具体事件,但对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显然不够深刻。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包身工——作为“人”的情感,探寻生命的尊严。
三、挖掘新闻背景
1.文章除了对包身工工作生活记述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说明:旨在探究新闻背景。
(1)包身工产生的来历和身份。(第七段-P45第四段)
(2)包身工产生的土壤和根源。(第三段-P47第二段)
(3)作者的评论及控诉。(其他段落) 2.包身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学生可能会找到很多原因,如水旱灾害的肆虐,父母不忍儿女饿死,昧心的带工同乡的欺骗得逞,帝国主义的.压榨,中国封建势力的迫害等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带工同乡之所以会昧心欺骗,是因为他身后的那个隐隐浮现的面目狰狞的罪恶势力与腐朽势力的勾结,对廉价、安全、没有自由的“包身工”的大量需求。而从“包身工”身上榨取的血髓自然也养活着寄生于这个制度上的贪婪的带工老板。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纱厂罚规中殴打流行的原因了。
另外,由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学生往往表现为面对自然灾害的一种心理无奈感,容易把水旱灾害的肆虐看作是“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不必过多纠缠于是非对错的定性判断,而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似乎要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可是越是深重的自然灾难,越能体现一个政党、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人文关怀。在特大地震、冰雪灾害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积极作为,抗震救灾,体现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根据授课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的事例你还能举出多少?
四、拓展延伸
课后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工厂,进行实地采访考察,搜集资料,并要求分组撰写关于当代工人的报告文学。一方面学以致用,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点评时与原文进行比较,明确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与当时的包身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可以通过合同和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1995年珠海一家工厂的韩国女老板因为体罚工人下跪而被工人诉诸法律,最终向工人做出赔偿并公开道歉一事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与出卖自己身体和劳动、任人欺凌的包身工不同,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的劳动是在追求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评定,是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甚至是对家乡发展、社会繁荣的积极贡献。
教学反思
略。
第五篇:《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与预习检查(6min)
上周我去其他班听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同学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形容成了“地狱的第十八层”。其实,这样的人间地狱不只出现在二战时期的布热金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在一间间狭小的工房里,有一群人也像是活在地狱里。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包身工。)
首先还是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认读:猪猡 水门汀 拎着 弄堂(补充:弄瓦 弄璋)游说 胆怯 嘈杂 执拗 簿子 轧票(补充:轧)木栅(补充:栅)籼米(补充:袁隆平的科研创新精神)露骨 莴苣 揩桌子 搽粉 玄色(补充:玄皂的异同)皮辊 欺侮 锭子 扎线绳(补充:扎)怔住 薯莨(2)听写:良莠不齐 褴褛(补充:字源)舀水 蹒跚
二、课文体裁简介(2min)
《包身工》这篇课文的体裁是?(生齐: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
报告文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及时性(补充:“轻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将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传达给读者)、真实性(写真人真事,有所选择、提炼)、文学性(使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有很大区别,刻画人物、记述事件生动而有感染力;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5min)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表格)(10min)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包身工)有谁能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请一位学生尝试下定义,学生的定义可能很不全面)我们先来填写一张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完成卡片上的这些内容。
(生读课文、找答案)(1)年龄:十五六岁
(2)性别:女(为什么是女性?)
(3)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懒虫(“小福子”不是绰号)(4)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强调是被骗签订包身协议的;什么是“包身”:一仆二主——日本老板“东洋婆”,中国工头“拿摩温”(No.1)、上级女工“小荡管”)
(5)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强调是日资)(6)工作时间:一天12小时以上(看情况提醒后四问答案范围)
(7)居住条件:每间每层十七八人,蜂房、鸽子笼般,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
(8)饮食条件:两粥一饭;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为什么给吃饭?饭比粥成本更高呀。揭露了资本家的工于心计、剥削本性)
(补充:穿着)
(9)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实际惩罚中带工头常用殴打)(10)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实无所得),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包身工都是女性?工钱比男人少,干活和男人一样多)
2.给“包身工”下定义(2min)
我们已经对包身工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再回头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下定义”是考试的一种题型。下定义有两种常用的句式,一种是A是B,一种是B叫做A。比如说,我们可以说,包身工是xx,也可以说xx叫做包身工。谁能根据这张信息卡来给包身工下个定义?先给你们半分钟组织语言。(请上次回答的那位学生下定义)
根据信息卡,我们可以说:包身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日资工厂中的,从农村贫苦家庭里被骗签订包身协议,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失去人身自由、没有劳动所得的一群年轻女工。
3.时序描写,点面结合(3min)
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除了这样整体的记叙之外,课文里有没有着重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芦柴棒”、小福子、无名女工)这种既写整体又写个例的手法叫做?(点面结合)“点”就是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这篇课文中有哪些“点”呢?(请一位学生按照课文写作顺序找出)
在写作中,有了“面”,文章就有了整体感,就有了“骨架”;再加上“点”,文章就有了“血肉”,更加充实丰满、生动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合作交流,问题探究(12min)
1.寻找背景材料(2min)
前面我们关注的是课文中的记叙部分,而新闻作品除了陈述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呢?你们来找一找。(提示:除了议论和抒情,除了记叙和描写包身工们在工房、厂房里的生活的,就是背景。)
(学生思考半分钟后点人回答:写背景的有那些段落,分别介绍了什么背景)7-11:包身工居住环境,老板、“带工”等人的情况,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15-22(除“芦柴棒”挨打一事的描写之外):包身工制度突然兴盛的原因 34:在对包身工的压榨之下,中国的东洋厂迅速发展壮大
2.探究问题(10min)
从这些背景材料中,我们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包身工制度会产生,为什么包身工会这样受欢迎。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两个问题: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包身工制度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之后我们请代表来发言。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16-22段)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②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工潮的影响(注意“罐装了的劳动力”)③廉价: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2)包身工制度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
②帝国主义势力、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剥削压榨入城谋生的农民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成为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第二课时】
五、精读课文,赏析文本(20min)
1.作者简介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看一看课本下面的注释,夏衍是一位?(剧作家)对,夏衍不是一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他是一位优秀的戏剧、电影作家,因此他的写作语言非常有画面感,有感染力。
2.赏析文本
我们上一节课也说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点一位学生检查复习)及时性、真实性、文学性。《包身工》的文学性是很强的,它的语言需要我们好好品析。所以下面五分钟,前两分钟大家独立思考,找出你觉得写得精彩的语段,想想它为什么好;后面三分钟小组讨论,选一处表现力最强的语言进行赏析。(提示:抓细节,找手法)
六、精读课文,把握主旨(15min)
1.文章主旨
(从文末议论引出)揭露现实,愤怒控诉,坚决反抗,呼唤光明。2.拓展延伸:《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期间中学语文课本曾经删去了它,后来又重新把它收录了进来。为什么我们的课本要收录这篇课文呢?除了它的文学性强、语言有感染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请学生畅所欲言,试着探讨)
①提醒我们先辈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曾经受过的苦难,也提醒我们先辈曾经为发现、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剥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参考课文后《〈包身工〉背后的故事》)
②旧社会的包身工处在社会底层,他们受尽了剥削和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是距离现在80多年的事情。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包身工真的消失了吗?(没有)是的,就在今天的中国,在某些暗无天日的角落里,还有千千万万“包身工”在过着非人的生活。(事例)
③关注“弱势群体”(事例)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三、教学过程(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