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目标

时间:2019-05-13 02: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包身工教学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包身工教学目标》。

第一篇:包身工教学目标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大意和主旨,逐步学会阅读长篇幅的文章。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

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

(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1、介绍作者:

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2、解题:1)生字注音 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s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lóu)噩梦(è)怔住(zhè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了解时代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 研读文本: 第一课时 导语: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你同意吗能具体说明吗?除了同情,更需要了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下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主动,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一: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接下来是

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问题: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明确: 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问题: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明确: 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板书):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

工人状态:人为惩罚,精神麻木。总结

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粗略了解了她们一天的生活,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2:研读作品,分析作者对这几个实例如何再现 芦柴棒的故事

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典型事件,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写法特点:点面结合。二: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阅读(8-11段)(15-22段)(34段)进一步了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明确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三:同学明确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1: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2:本文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总结

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主副交互,点面结合,精确的数字。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第二课时 导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一: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1:同学们认为那一段最集中地表达作者的爱憎: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

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请同学总结本文为何强烈地震撼这我们

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文学性)精确的数字。(真实性)主副交互}行文特点 点面结合}表现手法

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板书设计

从清晨到晚上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未来 面点

起床芦柴棒恶劣的居住条件揭示包身工制度形成 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小福子恶劣的劳动条件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新闻事实(主线)新闻背景(副线

第二篇:《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话题很沉重的课文,夏衍先生的《包身工》。相信同学们在课下已经看过课文了,那么我们今天就直接进入课文,看看夏老先生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令人感到震撼的场景。

二、教学过程

(一)熟悉课文内容。

1、先请同学自己浏览一遍课文,把文中你觉得最震撼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需要注意的字词及解释。

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

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吆喝(yāo he)

相称(chèn)

呵欠(hē qian)

虐待(nūè)

2、字词解释: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二)、分析课文

1、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2、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3、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

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4、重点分析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5、板书设计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

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

一、二的后半部分内容,再次快速阅读。(1)要求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

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2)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三、集中处理作业

1、“引号”的各种主要用法本文都有出现,归纳如下:(用小黑板)

a.标明文章中引用部分:某人说的话。“工房重地,闲人莫入”。

b.表示特定称谓:“芦柴棒”、“包身契”。

c.表示突出强调:“安全地”“罐装了的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表示讽刺或否定:“慈祥”“文明的惩罚”。

e.节日或历史事件的数字:“一•二八”战争。

2、报告文学有什么共同特点?

1、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曾经存在和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或问题。

2、反映出来的现实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本文写作特点分析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第三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包身工》的教学及反思

时下,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新名词 “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时时回响在我们耳畔,提醒我们还课堂以本来的面目,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反思。反思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句话说得好:抄二十年的教案不如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起着多大的作用。初涉新课程,我对必修一《包身工》教学后做了深刻的反思。

教学过程:(两课时)

布置预习:1.(结合注释和《成才之路 》)疏通字词(1)生字注音。(2)词语解释。2.了解作家。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给“包身工”下个定义。4.什么是报告文学?(其他几个都好掌握,课堂主要解决第三个)第一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

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2.时代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和相关图片。3.解题

什么是“包身工”?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说得不全面。

引导: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布局):(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概括出: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4.研究性学习 结合课文认真思考,完成研究性学习,这几个问题是:1)从文中选择、整合材料,生动地写出《包身工的一天》。2)“芦柴棒”的故事以及形象意义。3)文章的线索、主要手法及作用。4)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200字左右。5)文章修辞手法和数字的运用及效果。6)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写篇文章。7)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8)思考“现代包身工现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每组研究一个问题。由各组长负责,分配给组员若干个小问题,讨论、搜集完了汇总起来,形成一篇小论文,最后在课堂上做报告。

学生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搜集、补充、汇总,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各组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了了解,对他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个别辅导。比如介绍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分类等。大多数小组在研究过程中配合得很默契,组长有序协调,组员分

工合作,表现了较大的积极性。他们认真地划着、写着、讨论着?? 5.结束语

今天,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本文的意义何在?本文还有哪些写作方面的特点?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期待下节课同学们的精彩报告。6.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对包身工的来历及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咱们继续通过研究本文在选材、构思、写作方面的特点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本文的现实意义。上节课,我们对本文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来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吧!2.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主要是以做报告的形式展示,每个小组都派出了一个代表发言,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数都很到位,语言很流畅。每组同学也都听讲较认真。

每个同学发完言后,我都做一小结,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补充、纠正,并且进行多媒体展示,特别是展示了现代黑砖窑、黑煤窑工人做工的图片,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觉。这样,发了言的那个小组对该

问题的理解就清晰化了,也就加深了印象。

其中,最后一组的问题是现代“包身工”现象的思考,报告时借用了多媒体(先播放了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多媒体展示)这是21世纪初十年里,在中国发生的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 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篇二:包身工 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夏莉莉)

《包身工》这篇文章放到高一新闻单元,对于老师来说真的是不小的一次挑战。先不说它的叙事结构的复杂,就说它的篇幅就让人看见了也是望而却步的。在执教这篇文章之前,就请教了几位语文老师且交流了自己上课的流程和重难点。在交流之后,做好了ppt(网上下载然后重新编排且当时自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了)。做好ppt之后还做了一张蹩脚的导学案。哎,上完之后想对自己说的是:过于花哨的教学反而束缚了自己的发挥。第一节课上得急躁了—— 这堂课的容量“撑死个胖子”。梳理文章的脉络之后,我重点讲解了点面结合的运用以及全部点的分析。整个课下来,我很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觉得还很乱。整个课堂还是很闷的那种,自己站在上面都有点站不住了。这是自己实习以来在上课时巴望着下课的一堂课。

第二节课上得乱——文章被我肢解得支离破碎。整个课堂还是闷到我想逃。自己站在上面都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了。

在与彭老师交流之后,这次上课给我的教育是真真的深刻。第一:欠缺对篇幅长的文章的把握能力,这个只能靠时间和自己的修为了;第二:ppt的祸害。整个课堂不是我在引导学生,而是ppt引导了我。现在才发现高科技的“厚爱”。自己用ppt的原因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文章太长,内容太多。但是我完全忽视了ppt给我的副作用。ppt是一张一张的放了,但是对于启发学生真的一点效用都没有(仅限用在我的课堂)。ppt也让我上课很累,因为一直都是自己在读ppt上的内容。

这堂课后,真真发现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自己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箭无虚发”——学生能够一问一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真心地感谢彭老师给我的课堂启发。谢谢!!篇三:《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学生也许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但是难以想象她们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钦佩鲁迅先生,真不愧是将国人人性剖析最透彻的作家。篇四: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32k本)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

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篇五:包身工鉴赏

品析《包身工》

编辑整理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距今六十余年了。今天读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历久弥新。这与作者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是分不开的,高超的讽刺艺术,饱含着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懑和对包身工们的深切同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在文章中由于表达的需要,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是常有的。这种变移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称之为“易色”。《包身工》一文,也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你能找出下列句中的“易色”词,并谈谈它们的讽刺效果吗?

⑴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易为贬义了,这借以说明有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搜集一些菜叶,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而实质上却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哪里算得上什么佳肴;这里故意谓之“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

⑵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这伙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和蛇蝎心肠。

⑶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这句中的“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折腾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对于“拿莫温”更省力而已。⑷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在旧社会中国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剥削和重重压迫以及饥馑灾荒,使广大穷苦农民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读来令人心酸。

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多么尖刻的嘲讽和辛辣的抨击!品读这些句子,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幅幅逼真的“漫画”,启人想像和深思。在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下,“芦柴棒”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码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生存要求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他们被旧制度压

榨、吞噬的悲剧命运便促人深思,它引人探求生活的真理,从而给人以深沉的悲悯、同情和激愤的强烈感受。

2、文中从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把“芦柴棒”“小福子”等“包身工”与“老板娘”“带工老板”“打杂”“拿莫温”和“东洋婆”加以对比,请找出这样的句子。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穿着“破烂”“蓬头赤脚”;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钱。而后者,住的是“几十层楼的高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穿的是“拷绸”之类;其榨取的利润十分惊人,带工老板的获利“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老板娘”“东洋婆”其获利之厚更可想而知。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突现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挖掘其灵魂深处的肮脏,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在此,作者对被嘲讽的人物是极少用“恶语贬词”来加以简单化否定的,而往往把憎恶之情巧妙地化为描述,集中笔墨显现,在人物自身的背谬中,使描写对象“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在冷静客观的描述中,通过他们的丑态百出,使那些丑恶、荒谬的东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寄寓了作者强烈的褒贬色彩。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作品思想内容的表现力度,而且也大大增强了作品艺术性的美学力量,体现了作家含蓄的智慧。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为什么用“饲养”一词?这样的类比起什么作用?

“饲养”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将包身工当作会讲话的动物牲口,役使她们以牟取暴利。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忍役使,使作者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蕴藉含蓄,十分精当。

4、“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作者在引用了这个警句之后,紧接着又写道:“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结尾处,作者用含蓄的笔触宣告:“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些警句有何作用? 这样的警句引用以及从引用中生发出的精辟的饱含感情的议论,如同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对读者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深化了主题,收到了画龙点睛之妙。

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又有丑的,人们为了追求美,必须认识丑、克服丑。在戏剧舞台上,有许多反面典型,如《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奥赛罗》中的埃古等,由于艺术家们活灵活现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真实地反映了丑,使得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类的否定,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从而把生活丑转化为了供人欣赏的艺术美,使读者的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

5、文中用了哪些称呼来借喻包身工?

“猪猡”是上海一带的方言,是对人侮辱性的说法。工头骂“包身工”为“猪猡”。“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左右??的‘猪猡’。”作者在这里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用“猪猡”借喻包身工,反映了包身工在老板、奴才的眼中地位极端低下,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

“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句话中的“懒虫”出自工头之口,作者拈来借喻包身工,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她们四点一刻就起床了,早晨五钟点由打杂的或者老板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才接领回来,“懒虫”其何懒也? 老板娘把一些锅焦、残粥,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的前面,这句中用“机器”借喻“包身工”,生动地揭示了日本纱厂不把包身工当作活生生的人,而纯粹看成用来赚钱的工具的罪恶本质。

文中还用“芦柴棒”借喻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极言其在超负载的繁重劳动摧残下身体是多么的羸弱。

你课外阅读过《儒林外史》吗?它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了解了“化丑为美”的艺术特色,再读,相信你一定会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6、“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和“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用了夸张手法。

第四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包身工》的教学及反思

时下,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新名词 “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时时回响在我们耳畔,提醒我们还课堂以本来的面目,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反思。反思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句话说得好:抄二十年的教案不如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起着多大的作用。初涉新课程,我对必修一《包身工》教学后做了深刻的反思。

教学过程:(两课时)

布置预习:1.(结合注释和《成才之路 》)疏通字词(1)生字注音。(2)词语解释。2.了解作家。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4.什么是报告文学?(其他几个都好掌握,课堂主要解决第三个)第一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2.时代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和相关图片。3.解题

什么是“包身工”?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说得不全面。

引导: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布局):(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概括出: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4.研究性学习

结合课文认真思考,完成研究性学习,这几个问题是:1)从文中选择、整合材料,生动地写出《包身工的一天》。2)“芦柴棒”的故事以及形象意义。3)文章的线索、主要手法及作用。4)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200字左右。5)文章修辞手法和数字的运用及效果。6)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写篇文章。7)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8)思考“现代包身工现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每组研究一个问题。由各组长负责,分配给组员若干个小问题,讨论、搜集完了汇总起来,形成一篇小论文,最后在课堂上做报告。

学生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搜集、补充、汇总,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各组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了了解,对他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个别辅导。比如介绍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分类等。

大多数小组在研究过程中配合得很默契,组长有序协调,组员分工合作,表现了较大的积极性。他们认真地划着、写着、讨论着„„

5.结束语

今天,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本文的意义何在?本文还有哪些写作方面的特点?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期待下节课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6.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对包身工的来历及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咱们继续通过研究本文在选材、构思、写作方面的特点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本文的现实意义。上节课,我们对本文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来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吧!

2.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主要是以做报告的形式展示,每个小组都派出了一个代表发言,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数都很到位,语言很流畅。每组同学也都听讲较认真。

每个同学发完言后,我都做一小结,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补充、纠正,并且进行多媒体展示,特别是展示了现代黑砖窑、黑煤窑工人做工的图片,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觉。这样,发了言的那个小组对该问题的理解就清晰化了,也就加深了印象。

其中,最后一组的问题是现代“包身工”现象的思考,报告时借用了多媒体(先播放了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多媒体展示)这是21世纪初十年里,在中国发生的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

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3.结束语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辈曾献出了无数的血泪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4.布置作业

成功之处

学生作报告时还用了很多小纸条作为补充的内容,有的甚至写了板书,比如某同学在说到点面结合的写法前介绍并板书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据我观察和课后调查,和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比以往重视,他们比较愿意查找资料、交流。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掌握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并学习了写作的思路、选材、写法等特点,理解了“芦柴棒”形象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联系这篇课文理解它在70多年后的今天的现实意义等。我们农村高中的学生本来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缺乏自信心,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研读长课文,去解决问题,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我的收获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很难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在循着课程标准的路子上教教材,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创新。不一定每篇课文都要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上。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要选择适合的,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还未动起来,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学生讲完了我又补充,耗时有些长;一组学生只研究一个问题,对其他组研究的问题和做的报告关注程度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个别组没有认真对待;应该让学生自己搜集、展示图片和资料;拓展太少;没有和报告文学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

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说到成功的原因就要说到教学前作出的各方面的分析。这一课放在必修一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放在新闻与报告文学这个单元里,学习要求是:掌握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选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关于“芦柴棒”形象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联系这篇课文理解它在70多年后的今天的现实意义。

还有教谁的问题,作为新课程的受教育对象,现在学生大多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一些资料。

所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都要联系新课改。教学理念上,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教学手段上,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学习方式上,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学生还可以从课本之外去查资料。教学重点上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但实际的问题是这篇课文太长了,说实话,连老师都不爱读,更何谈学生呢?学生不先从读课文做起,本课的所有问题就无从解决。得想办法让学生读课文,并且读得有效果。

联系到我们学校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设置了研究性学习,暑假英特尔培训时也培训过项目学习,教参上也有这样的建议。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篇课文也进行一个研究性学习呀!新课程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新的观点认为,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学生接受时可能是蜻蜓点水,甚至是一无所知,效果不会好。应该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非常精细地掌握

一、两个点。所以,做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有重点地研读课文。

于是我设置安排了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来达到本课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

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难易适中,学生的练习册《成才之路》上并没有设计到。这就可以改变以往在课堂上齐读,边读边提问,边让学生找答案并分析的做法,也不按老一套的做法说作者及背景等,免得他们失去兴趣。可以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

说到不足之处,我觉得是还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课外查找资料的时间,没有起好新课程要求的“主导”作用,没有最大化地提起他们的兴趣,监督和评价办法缺失和滞后,使学生散漫放任随意。设计的问题不太合理,特别是应该把报告文学的写作也联系上,因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实践也是很重要的。

但这毕竟是一种新模式的尝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有针对性地使用研究性学习,多创新,给学生最适合的。

第五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一: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着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篇二:包身工教学反思

听了郭铭辉老师上的散合式教学合法示范课,真是让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郭老师上的课文是《包身工》。这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我们平常都是从欣赏的角度进行教学,而一般是讲报告文学的写法,再到文章语言的品尝和结构、内容的分析。但郭老师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第一节课是进行散发式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议。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是:

发散思维课——亮出你的风采

1、提问不解之处-----期待难住老师和同学。

2、评价精彩之处------期待你独到的见解。

3、质议有误之处-----期待着你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惊喜。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并开始了热烈的探讨,他们探讨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未想过的。我想这探讨是相当成功的,学生参与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对比我们以前的传统教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见大巫,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非常值得我学习。

把时间还给学生,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完为学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篇三:包身工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

下载包身工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包身工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李红梅 教学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2.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与预习检查(6min) 上周我去其他班听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同学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形容成了“地狱的第十八层”。其实,这样的人间地狱......

    《包身工》

    《包身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包身工(范文模版)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

    《包身工》教学设计(五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

    《包身工》教学设计精心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刘倩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

    包身工教学反思[五篇材料]

    《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包身工教学反思,欢迎......

    包身工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包身工教学反思(11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包身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