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包身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一篇:《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李红梅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重点)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预习学案

一、预习任务

1、本文描写了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画面,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有何体会?

3、根据课文内容按照你的理解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二、资料补充:

1、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震撼人心的《包身工》。

2、关于报告文学及其特点(注意加点的字)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因此又有一定的政论性,所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1

3、时代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课堂教学学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请学生认读下列加点字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嘈(cáo)杂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锭子(dìng)

.......

2、解释词语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借助的意思 .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主要结合预习任务问题)

1、线索

时间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学生找出表达时间的词语)

2、包身工的遭遇

(1)家庭情况(8-10段):贫穷,无力养活自己儿女(2)居住情况(1-3段):挤、差、脏、乱

(3)伙食状况(12、13段):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4)劳动状况(25-27段

32段)(时间、条件)时间:十二小时工作 早上五点上工

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5)健康状况(35段): 衰弱到不能走路 手脚像芦柴棒一样瘦,身体像弓一样弯,面色像死人一样惨

(6)工资待遇(22段):每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学生找出具体材料,并作简要概括)

3、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 2 万元的资本。”

4、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根据课文内容为包身工下定义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板书布局):

间:20世纪30年代

点:上海东洋纱厂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质:赚钱机器

运:极其悲惨

总结语: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三、再读文章,深入研讨。

问题:在写包身工一天生活之外,作者有穿插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穿插的内容是关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的,也是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有别。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

社会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 3 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总结本文的行文线索特点: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板书布局:

主副交互 :叙事为主,穿插为副

新闻事实(主线)新闻背景(副线)

第二课时

一、预习问题导入: 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

1、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板书布局:

“芦柴棒”: 十五六岁

受虐待:抓、摔、踢、泼——非人的折磨

跳:凶

残酷

悲惨——揭露罪恶

控诉

2、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总结:将具体包身工的描写(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结合起来,使读者更加形象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分析35段、48段和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总结表达方式特点:融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 ....................... 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三个场面: “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崐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夹叙夹议

在一般描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虐待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殴辱包身工的情景。

最后直接抒情议论。

在说明中列举数字,有力说明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引用例子形象说明对包身工的折磨极其残忍,令人发指,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包身工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话题很沉重的课文,夏衍先生的《包身工》。相信同学们在课下已经看过课文了,那么我们今天就直接进入课文,看看夏老先生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令人感到震撼的场景。

二、教学过程

(一)熟悉课文内容。

1、先请同学自己浏览一遍课文,把文中你觉得最震撼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需要注意的字词及解释。

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

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吆喝(yāo he)

相称(chèn)

呵欠(hē qian)

虐待(nūè)

2、字词解释: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二)、分析课文

1、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2、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3、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

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4、重点分析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5、板书设计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

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

一、二的后半部分内容,再次快速阅读。(1)要求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

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2)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三、集中处理作业

1、“引号”的各种主要用法本文都有出现,归纳如下:(用小黑板)

a.标明文章中引用部分:某人说的话。“工房重地,闲人莫入”。

b.表示特定称谓:“芦柴棒”、“包身契”。

c.表示突出强调:“安全地”“罐装了的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表示讽刺或否定:“慈祥”“文明的惩罚”。

e.节日或历史事件的数字:“一•二八”战争。

2、报告文学有什么共同特点?

1、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曾经存在和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或问题。

2、反映出来的现实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本文写作特点分析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第三篇:《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与预习检查(6min)

上周我去其他班听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同学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形容成了“地狱的第十八层”。其实,这样的人间地狱不只出现在二战时期的布热金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在一间间狭小的工房里,有一群人也像是活在地狱里。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包身工。)

首先还是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认读:猪猡 水门汀 拎着 弄堂(补充:弄瓦 弄璋)游说 胆怯 嘈杂 执拗 簿子 轧票(补充:轧)木栅(补充:栅)籼米(补充:袁隆平的科研创新精神)露骨 莴苣 揩桌子 搽粉 玄色(补充:玄皂的异同)皮辊 欺侮 锭子 扎线绳(补充:扎)怔住 薯莨(2)听写:良莠不齐 褴褛(补充:字源)舀水 蹒跚

二、课文体裁简介(2min)

《包身工》这篇课文的体裁是?(生齐: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

报告文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及时性(补充:“轻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将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传达给读者)、真实性(写真人真事,有所选择、提炼)、文学性(使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有很大区别,刻画人物、记述事件生动而有感染力;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5min)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表格)(10min)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包身工)有谁能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请一位学生尝试下定义,学生的定义可能很不全面)我们先来填写一张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完成卡片上的这些内容。

(生读课文、找答案)(1)年龄:十五六岁

(2)性别:女(为什么是女性?)

(3)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懒虫(“小福子”不是绰号)(4)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强调是被骗签订包身协议的;什么是“包身”:一仆二主——日本老板“东洋婆”,中国工头“拿摩温”(No.1)、上级女工“小荡管”)

(5)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强调是日资)(6)工作时间:一天12小时以上(看情况提醒后四问答案范围)

(7)居住条件:每间每层十七八人,蜂房、鸽子笼般,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

(8)饮食条件:两粥一饭;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为什么给吃饭?饭比粥成本更高呀。揭露了资本家的工于心计、剥削本性)

(补充:穿着)

(9)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实际惩罚中带工头常用殴打)(10)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实无所得),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包身工都是女性?工钱比男人少,干活和男人一样多)

2.给“包身工”下定义(2min)

我们已经对包身工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再回头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下定义”是考试的一种题型。下定义有两种常用的句式,一种是A是B,一种是B叫做A。比如说,我们可以说,包身工是xx,也可以说xx叫做包身工。谁能根据这张信息卡来给包身工下个定义?先给你们半分钟组织语言。(请上次回答的那位学生下定义)

根据信息卡,我们可以说:包身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日资工厂中的,从农村贫苦家庭里被骗签订包身协议,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失去人身自由、没有劳动所得的一群年轻女工。

3.时序描写,点面结合(3min)

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除了这样整体的记叙之外,课文里有没有着重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芦柴棒”、小福子、无名女工)这种既写整体又写个例的手法叫做?(点面结合)“点”就是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这篇课文中有哪些“点”呢?(请一位学生按照课文写作顺序找出)

在写作中,有了“面”,文章就有了整体感,就有了“骨架”;再加上“点”,文章就有了“血肉”,更加充实丰满、生动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合作交流,问题探究(12min)

1.寻找背景材料(2min)

前面我们关注的是课文中的记叙部分,而新闻作品除了陈述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呢?你们来找一找。(提示:除了议论和抒情,除了记叙和描写包身工们在工房、厂房里的生活的,就是背景。)

(学生思考半分钟后点人回答:写背景的有那些段落,分别介绍了什么背景)7-11:包身工居住环境,老板、“带工”等人的情况,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15-22(除“芦柴棒”挨打一事的描写之外):包身工制度突然兴盛的原因 34:在对包身工的压榨之下,中国的东洋厂迅速发展壮大

2.探究问题(10min)

从这些背景材料中,我们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包身工制度会产生,为什么包身工会这样受欢迎。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两个问题: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包身工制度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之后我们请代表来发言。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16-22段)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②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工潮的影响(注意“罐装了的劳动力”)③廉价: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2)包身工制度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

②帝国主义势力、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剥削压榨入城谋生的农民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成为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第二课时】

五、精读课文,赏析文本(20min)

1.作者简介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看一看课本下面的注释,夏衍是一位?(剧作家)对,夏衍不是一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他是一位优秀的戏剧、电影作家,因此他的写作语言非常有画面感,有感染力。

2.赏析文本

我们上一节课也说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点一位学生检查复习)及时性、真实性、文学性。《包身工》的文学性是很强的,它的语言需要我们好好品析。所以下面五分钟,前两分钟大家独立思考,找出你觉得写得精彩的语段,想想它为什么好;后面三分钟小组讨论,选一处表现力最强的语言进行赏析。(提示:抓细节,找手法)

六、精读课文,把握主旨(15min)

1.文章主旨

(从文末议论引出)揭露现实,愤怒控诉,坚决反抗,呼唤光明。2.拓展延伸:《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期间中学语文课本曾经删去了它,后来又重新把它收录了进来。为什么我们的课本要收录这篇课文呢?除了它的文学性强、语言有感染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请学生畅所欲言,试着探讨)

①提醒我们先辈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曾经受过的苦难,也提醒我们先辈曾经为发现、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剥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参考课文后《〈包身工〉背后的故事》)

②旧社会的包身工处在社会底层,他们受尽了剥削和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是距离现在80多年的事情。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包身工真的消失了吗?(没有)是的,就在今天的中国,在某些暗无天日的角落里,还有千千万万“包身工”在过着非人的生活。(事例)

③关注“弱势群体”(事例)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三、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四篇:《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2.过程和方法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设计理念]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具体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2、师: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这里我可以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

“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其它例子、数据可另举)

3、师: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女孩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约”,所以“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在文章八至十节中,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板书:插叙)

4、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朗读结尾三段)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

5、结合背景,归纳文章主题。

师:作品实际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课,进行复习

二、师:在上一课中,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本文选材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点。

1、师: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具体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呢?)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师:除了选材上的特点,文章语言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让我们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朗读,然后对这些语句按某一种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按修辞手法归类: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

按表达方式归类: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三、课外延伸

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那你是否觉得和我们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毫无相通之处了呢?(这里我觉得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注重科学、简洁,根据整个教学程序,我的板书如下:

穿 带工老板

包身工(来历)插叙 苦难生活(芦柴棒)剥削 控诉、义愤

住 点面结合 掠夺 日本资本家

[教学反思]

夏衍曾说:“《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实际上,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并不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已经小说化了,而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强化了文学色彩。出于这一点,我在此次教学中主要就注重了文章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既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及其主题,又讨论文章在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最后的课外延伸主要是结合了课后练习,让学生继续开拓思维,夏衍曾说:“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方面可能就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恐怕也是本文过去一段时间退出课堂教学的原因,不过,从某个角度出发,我们仍能从中获益良多。

第五篇:《包身工》教学设计精心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

刘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2.过程和方法

通过文本信息筛选的方法,以“猪猡”一词为导线,筛选包身工的衣食住行情况,深入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邓宁格在《工会与罢工》中说过的这句话被马克思引入《资本论》的写作中:“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师:今天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这句话的见证,其中原文如此写道:“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这篇文章是什么?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出示教学目标

板书:报告文学:包身工

夏衍

二、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生阐述自学内容)

师明确: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有新闻性,陈述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和反映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也有文学性,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利用白板展示思维导图)

三、分析课文,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包身工的称呼:

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夏衍先生写的是一群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对于她们,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仔细速读《包身工》,请找一找文本中对包身工的其他称呼。学生阐述,学生上台进行分类小测试。

师明确:猪猡、试验工养成工、生物、活人、工人、没有锁链的奴隶、罐装了的劳动力、死娼妓、懒虫、机器、乡下姑娘。

2、从“猪猡”看包身工的衣食住行

做一下统计,其中,“生物”、“机器”、“奴隶”都出现了4次,但“猪猡”却出现了8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

细读文本,筛选信息,“猪猡”和包身工有何联系?(提醒用原文内容回答)

(学生探究、发言)教师明确:

衣:褪色、油脏、破脏的 食:睡觉的地方、喂猪的豆腐渣 住:汗臭、粪臭、湿气、狭小

行:专制看管、与世隔绝,被任意暴打,“文明”对待

深入讲解:住之狭小:作者用精确的数据做了描述:“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

一尺约等于33.333厘米,七尺阔,十二尺深换算长四米,宽2.33米,面积9.32平方米,16人居住,没人平均0.58平米。教室课桌长0.6米,宽0.4米,面积0.24平米,包身工的人均居住面积等同两张课桌那么大。(利用精确的数据让学生具体了解包身工的居住环境,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

3、包身工们“非猪非女非人”般的悲惨际遇

①师:可见,被称为“猪猡”的她们的确有猪一般的生活,然而,猪能吃了睡,睡了吃,包身工们呢? 文本35段: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他们有“猪一般的生活,却没有猪一般的轻松!”不仅身体上受摧残,精神也倍受侮辱。

②百度词条这样解释“包身工”,猪猡一词,在讲英语的外国企业中也存在,外方管理人员用 Peon(猪猡)一词称呼中国包身工,往往故意发成(Pee-on),字面意思是在其头上撒尿,引申为下贱人士,有明确的侮辱性。

③师:除此之外,备受侮辱的包身工们其实是天生的弱者,她们都是女性,可是女性特征于她们却变成:

文本第三段: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总结:可见包身工们过着非猪、非女、更非人的生活。说她们是底层,可是比起“外头工人”来说,她们是底层的底层。

见证: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zhi四声无脚虫)。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4、释题:什么是包身工(包身工既是一类人,也是一种制度)

过渡:刚才的学习中,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际遇仿佛历历在目,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这里我可以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新闻除了叙述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资料。试根据文本的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概括什么是包身工?

师明确: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由包工头迫使他们的父母或保人接受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身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5、师: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作者控诉:(学生齐读)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6、结合背景,归纳文章主题。

明确:作品实际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四、课外延伸

师:播放视频《新疆残障“包身工”多年遭非人奴役,涉案工厂被封》,让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未来。

文本写道“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杜绝今天的“包身工”现象?

1、加强司法打击力度,对不法老板进行法律制裁;

2、成立农民工工会,保障其合法权益;

3、加强农民工人权意识,学习《劳动法》,熟知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4、利用媒体正能量宣传,对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作业布置] 文本中称包身工为“奴隶”有4次之多,试结合文本,就“奴隶”这一称谓写写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报告文学:

包身工

夏衍 衣:褪色、油脏、破脏的

食:睡觉的地方、喂猪的豆腐渣

“猪猡”?——“非猪非女非人” 住:汗臭、粪臭、湿气、狭小 行: “文明”对待

控诉、义愤

下载《包身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包身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包身工》 教案教学设计

    《包身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3.结合文中交代......

    人教版《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2、学习本文......

    包身工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包身工》的教学及反思时下,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新名词 “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时时回响在我们耳畔,提醒我们还课堂以本来的面......

    包身工教学目标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

    《包身工》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包身工》的教学及反思 时下,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新名词 “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时时回响在我们耳畔,提醒我们还课堂以本来的面......

    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一:包身工>教学反思《包身工》是着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