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包身工》的教学及反思
时下,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新名词 “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时时回响在我们耳畔,提醒我们还课堂以本来的面目,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反思。反思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句话说得好:抄二十年的教案不如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起着多大的作用。初涉新课程,我对必修一《包身工》教学后做了深刻的反思。
教学过程:(两课时)
布置预习:1.(结合注释和《成才之路 》)疏通字词(1)生字注音。(2)词语解释。2.了解作家。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4.什么是报告文学?(其他几个都好掌握,课堂主要解决第三个)第一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2.时代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和相关图片。3.解题
什么是“包身工”?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说得不全面。
引导: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布局):(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概括出: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4.研究性学习
结合课文认真思考,完成研究性学习,这几个问题是:1)从文中选择、整合材料,生动地写出《包身工的一天》。2)“芦柴棒”的故事以及形象意义。3)文章的线索、主要手法及作用。4)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200字左右。5)文章修辞手法和数字的运用及效果。6)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写篇文章。7)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8)思考“现代包身工现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每组研究一个问题。由各组长负责,分配给组员若干个小问题,讨论、搜集完了汇总起来,形成一篇小论文,最后在课堂上做报告。
学生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搜集、补充、汇总,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各组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了了解,对他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个别辅导。比如介绍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分类等。
大多数小组在研究过程中配合得很默契,组长有序协调,组员分工合作,表现了较大的积极性。他们认真地划着、写着、讨论着„„
5.结束语
今天,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本文的意义何在?本文还有哪些写作方面的特点?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期待下节课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6.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对包身工的来历及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咱们继续通过研究本文在选材、构思、写作方面的特点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本文的现实意义。上节课,我们对本文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来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吧!
2.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主要是以做报告的形式展示,每个小组都派出了一个代表发言,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数都很到位,语言很流畅。每组同学也都听讲较认真。
每个同学发完言后,我都做一小结,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补充、纠正,并且进行多媒体展示,特别是展示了现代黑砖窑、黑煤窑工人做工的图片,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觉。这样,发了言的那个小组对该问题的理解就清晰化了,也就加深了印象。
其中,最后一组的问题是现代“包身工”现象的思考,报告时借用了多媒体(先播放了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多媒体展示)这是21世纪初十年里,在中国发生的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
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3.结束语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辈曾献出了无数的血泪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4.布置作业
成功之处
学生作报告时还用了很多小纸条作为补充的内容,有的甚至写了板书,比如某同学在说到点面结合的写法前介绍并板书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据我观察和课后调查,和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比以往重视,他们比较愿意查找资料、交流。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掌握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并学习了写作的思路、选材、写法等特点,理解了“芦柴棒”形象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联系这篇课文理解它在70多年后的今天的现实意义等。我们农村高中的学生本来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缺乏自信心,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研读长课文,去解决问题,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我的收获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很难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在循着课程标准的路子上教教材,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创新。不一定每篇课文都要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上。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要选择适合的,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还未动起来,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学生讲完了我又补充,耗时有些长;一组学生只研究一个问题,对其他组研究的问题和做的报告关注程度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个别组没有认真对待;应该让学生自己搜集、展示图片和资料;拓展太少;没有和报告文学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
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说到成功的原因就要说到教学前作出的各方面的分析。这一课放在必修一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放在新闻与报告文学这个单元里,学习要求是:掌握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选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关于“芦柴棒”形象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联系这篇课文理解它在70多年后的今天的现实意义。
还有教谁的问题,作为新课程的受教育对象,现在学生大多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一些资料。
所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都要联系新课改。教学理念上,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教学手段上,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学习方式上,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学生还可以从课本之外去查资料。教学重点上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但实际的问题是这篇课文太长了,说实话,连老师都不爱读,更何谈学生呢?学生不先从读课文做起,本课的所有问题就无从解决。得想办法让学生读课文,并且读得有效果。
联系到我们学校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设置了研究性学习,暑假英特尔培训时也培训过项目学习,教参上也有这样的建议。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篇课文也进行一个研究性学习呀!新课程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新的观点认为,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学生接受时可能是蜻蜓点水,甚至是一无所知,效果不会好。应该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非常精细地掌握
一、两个点。所以,做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有重点地研读课文。
于是我设置安排了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来达到本课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
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难易适中,学生的练习册《成才之路》上并没有设计到。这就可以改变以往在课堂上齐读,边读边提问,边让学生找答案并分析的做法,也不按老一套的做法说作者及背景等,免得他们失去兴趣。可以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
说到不足之处,我觉得是还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课外查找资料的时间,没有起好新课程要求的“主导”作用,没有最大化地提起他们的兴趣,监督和评价办法缺失和滞后,使学生散漫放任随意。设计的问题不太合理,特别是应该把报告文学的写作也联系上,因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实践也是很重要的。
但这毕竟是一种新模式的尝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有针对性地使用研究性学习,多创新,给学生最适合的。
第二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化难就简
—《包身工》的教学及反思
时下,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新名词 “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时时回响在我们耳畔,提醒我们还课堂以本来的面目,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反思。反思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句话说得好:抄二十年的教案不如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起着多大的作用。初涉新课程,我对必修一《包身工》教学后做了深刻的反思。
教学过程:(两课时)
布置预习:1.(结合注释和《成才之路 》)疏通字词(1)生字注音。(2)词语解释。2.了解作家。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给“包身工”下个定义。4.什么是报告文学?(其他几个都好掌握,课堂主要解决第三个)第一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
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2.时代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和相关图片。3.解题
什么是“包身工”?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说得不全面。
引导: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布局):(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概括出: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4.研究性学习 结合课文认真思考,完成研究性学习,这几个问题是:1)从文中选择、整合材料,生动地写出《包身工的一天》。2)“芦柴棒”的故事以及形象意义。3)文章的线索、主要手法及作用。4)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200字左右。5)文章修辞手法和数字的运用及效果。6)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写篇文章。7)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8)思考“现代包身工现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每组研究一个问题。由各组长负责,分配给组员若干个小问题,讨论、搜集完了汇总起来,形成一篇小论文,最后在课堂上做报告。
学生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搜集、补充、汇总,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各组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了了解,对他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个别辅导。比如介绍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分类等。大多数小组在研究过程中配合得很默契,组长有序协调,组员分
工合作,表现了较大的积极性。他们认真地划着、写着、讨论着?? 5.结束语
今天,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本文的意义何在?本文还有哪些写作方面的特点?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期待下节课同学们的精彩报告。6.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情境设置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对包身工的来历及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咱们继续通过研究本文在选材、构思、写作方面的特点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本文的现实意义。上节课,我们对本文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来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吧!2.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主要是以做报告的形式展示,每个小组都派出了一个代表发言,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数都很到位,语言很流畅。每组同学也都听讲较认真。
每个同学发完言后,我都做一小结,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补充、纠正,并且进行多媒体展示,特别是展示了现代黑砖窑、黑煤窑工人做工的图片,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觉。这样,发了言的那个小组对该
问题的理解就清晰化了,也就加深了印象。
其中,最后一组的问题是现代“包身工”现象的思考,报告时借用了多媒体(先播放了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多媒体展示)这是21世纪初十年里,在中国发生的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 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篇二:包身工 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夏莉莉)
《包身工》这篇文章放到高一新闻单元,对于老师来说真的是不小的一次挑战。先不说它的叙事结构的复杂,就说它的篇幅就让人看见了也是望而却步的。在执教这篇文章之前,就请教了几位语文老师且交流了自己上课的流程和重难点。在交流之后,做好了ppt(网上下载然后重新编排且当时自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了)。做好ppt之后还做了一张蹩脚的导学案。哎,上完之后想对自己说的是:过于花哨的教学反而束缚了自己的发挥。第一节课上得急躁了—— 这堂课的容量“撑死个胖子”。梳理文章的脉络之后,我重点讲解了点面结合的运用以及全部点的分析。整个课下来,我很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觉得还很乱。整个课堂还是很闷的那种,自己站在上面都有点站不住了。这是自己实习以来在上课时巴望着下课的一堂课。
第二节课上得乱——文章被我肢解得支离破碎。整个课堂还是闷到我想逃。自己站在上面都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了。
在与彭老师交流之后,这次上课给我的教育是真真的深刻。第一:欠缺对篇幅长的文章的把握能力,这个只能靠时间和自己的修为了;第二:ppt的祸害。整个课堂不是我在引导学生,而是ppt引导了我。现在才发现高科技的“厚爱”。自己用ppt的原因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文章太长,内容太多。但是我完全忽视了ppt给我的副作用。ppt是一张一张的放了,但是对于启发学生真的一点效用都没有(仅限用在我的课堂)。ppt也让我上课很累,因为一直都是自己在读ppt上的内容。
这堂课后,真真发现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自己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箭无虚发”——学生能够一问一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真心地感谢彭老师给我的课堂启发。谢谢!!篇三:《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学生也许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但是难以想象她们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钦佩鲁迅先生,真不愧是将国人人性剖析最透彻的作家。篇四: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32k本)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
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篇五:包身工鉴赏
品析《包身工》
编辑整理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距今六十余年了。今天读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历久弥新。这与作者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是分不开的,高超的讽刺艺术,饱含着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懑和对包身工们的深切同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在文章中由于表达的需要,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是常有的。这种变移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称之为“易色”。《包身工》一文,也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你能找出下列句中的“易色”词,并谈谈它们的讽刺效果吗?
⑴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易为贬义了,这借以说明有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搜集一些菜叶,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而实质上却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哪里算得上什么佳肴;这里故意谓之“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
⑵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这伙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和蛇蝎心肠。
⑶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这句中的“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折腾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对于“拿莫温”更省力而已。⑷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在旧社会中国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剥削和重重压迫以及饥馑灾荒,使广大穷苦农民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读来令人心酸。
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多么尖刻的嘲讽和辛辣的抨击!品读这些句子,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幅幅逼真的“漫画”,启人想像和深思。在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下,“芦柴棒”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码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生存要求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他们被旧制度压
榨、吞噬的悲剧命运便促人深思,它引人探求生活的真理,从而给人以深沉的悲悯、同情和激愤的强烈感受。
2、文中从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把“芦柴棒”“小福子”等“包身工”与“老板娘”“带工老板”“打杂”“拿莫温”和“东洋婆”加以对比,请找出这样的句子。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穿着“破烂”“蓬头赤脚”;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钱。而后者,住的是“几十层楼的高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穿的是“拷绸”之类;其榨取的利润十分惊人,带工老板的获利“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老板娘”“东洋婆”其获利之厚更可想而知。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突现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挖掘其灵魂深处的肮脏,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在此,作者对被嘲讽的人物是极少用“恶语贬词”来加以简单化否定的,而往往把憎恶之情巧妙地化为描述,集中笔墨显现,在人物自身的背谬中,使描写对象“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在冷静客观的描述中,通过他们的丑态百出,使那些丑恶、荒谬的东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寄寓了作者强烈的褒贬色彩。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作品思想内容的表现力度,而且也大大增强了作品艺术性的美学力量,体现了作家含蓄的智慧。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为什么用“饲养”一词?这样的类比起什么作用?
“饲养”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将包身工当作会讲话的动物牲口,役使她们以牟取暴利。资本家对包身工的残忍役使,使作者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蕴藉含蓄,十分精当。
4、“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作者在引用了这个警句之后,紧接着又写道:“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结尾处,作者用含蓄的笔触宣告:“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些警句有何作用? 这样的警句引用以及从引用中生发出的精辟的饱含感情的议论,如同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对读者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深化了主题,收到了画龙点睛之妙。
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又有丑的,人们为了追求美,必须认识丑、克服丑。在戏剧舞台上,有许多反面典型,如《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奥赛罗》中的埃古等,由于艺术家们活灵活现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真实地反映了丑,使得这些反面典型成为对实际生活中这些丑类的否定,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从而把生活丑转化为了供人欣赏的艺术美,使读者的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
5、文中用了哪些称呼来借喻包身工?
“猪猡”是上海一带的方言,是对人侮辱性的说法。工头骂“包身工”为“猪猡”。“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左右??的‘猪猡’。”作者在这里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用“猪猡”借喻包身工,反映了包身工在老板、奴才的眼中地位极端低下,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
“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句话中的“懒虫”出自工头之口,作者拈来借喻包身工,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她们四点一刻就起床了,早晨五钟点由打杂的或者老板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才接领回来,“懒虫”其何懒也? 老板娘把一些锅焦、残粥,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的前面,这句中用“机器”借喻“包身工”,生动地揭示了日本纱厂不把包身工当作活生生的人,而纯粹看成用来赚钱的工具的罪恶本质。
文中还用“芦柴棒”借喻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极言其在超负载的繁重劳动摧残下身体是多么的羸弱。
你课外阅读过《儒林外史》吗?它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了解了“化丑为美”的艺术特色,再读,相信你一定会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6、“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和“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用了夸张手法。
第三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一: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着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篇二:包身工教学反思
听了郭铭辉老师上的散合式教学合法示范课,真是让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郭老师上的课文是《包身工》。这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我们平常都是从欣赏的角度进行教学,而一般是讲报告文学的写法,再到文章语言的品尝和结构、内容的分析。但郭老师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第一节课是进行散发式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议。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是:
发散思维课——亮出你的风采
1、提问不解之处-----期待难住老师和同学。
2、评价精彩之处------期待你独到的见解。
3、质议有误之处-----期待着你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惊喜。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并开始了热烈的探讨,他们探讨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未想过的。我想这探讨是相当成功的,学生参与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对比我们以前的传统教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见大巫,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非常值得我学习。
把时间还给学生,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完为学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篇三:包身工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
第四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包身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包身工教学反思1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包身工教学反思2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改变现在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情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现在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现在的生活和社会,不要让他们和现在的社会脱轨,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第五篇: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1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包身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包身工教学反思1《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资料,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资料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务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保留篇目,给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其成作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透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状况,能够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仅仅如此,教师还可趁势对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明确夏衍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借助这些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兴趣。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好处,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到达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能够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学习此文的第二大障碍便是篇幅长,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传统教法来教学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于是在课后我便反复思考,翻阅多种教学案例,寻求一种较佳教学方式,以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最终发现研究性学习教适合本课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好处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堂上互相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样,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深入文本,使其学完此课之后,在知识,潜力,情感方面均有收获,此般,便到达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身工教学反思2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有的老师说《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李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首先,李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了几点仍需改进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应该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内容,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内容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包身工教学反思4《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保留篇目,给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其成作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趁势对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明确夏衍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借助这些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兴趣。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学习此文的第二大障碍便是篇幅长,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传统教法来教学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在课后我便反复思考,翻阅多种教学案例,寻求一种较佳教学方式,以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最终发现研究性学习教适合本课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堂上互相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样,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深入文本,使其学完此课之后,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获,此般,便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身工教学反思5《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资料,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资料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务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资料。
2、第一版块:感知资料,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资料。)
(2)应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取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潜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资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资料和特色。能够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包身工教学反思6第一次真正好处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李玲说她上《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丁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
首先,丁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指出了几点仍需改善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就应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资料,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资料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7《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包身工教学反思8“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包身工教学反思9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此刻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变此刻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透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状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资料基本上都能够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此刻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状况发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此刻的生活和社会,不要让他们和此刻的社会脱轨,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包身工教学反思10讲完了,做个教学总结和新设想。
设计课时:3节课
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快速阅读之后,老师呈现文章的结构层次,而不是让学生来说,因为篇幅长,学生的现实水平,认知分析课文困难。
重点研讨部分:1、用活动架构起来,找人物——制人物关系图,这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引出下面的教学资料。2、从上面“小福子、芦柴棒、无名女工”引出具体的分析,分析对这几个具体的描述。让学生找“手法、表达效果”品味语言。学生就能分析出语言描述、反语、比喻、细节描述、动作、排比、比较反衬等。就将呆板的直接呈现,转变为活动中发现。
而教学中让我最满意的就是亲自示范,生动呈现“横肉脸上发火了、踢、打、推、掷,爆发了听不清的嚷骂声”,表演!
包身工教学反思11听了郭铭辉老师上的散合式教学合法示范课,真是让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郭老师上的课文是《包身工》。这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我们平常都是从欣赏的角度进行教学,而一般是讲报告文学的写法,再到文章语言的品尝和结构、内容的分析。但郭老师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第一节课是进行散发式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议。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是:
发散思维课——亮出你的风采
1、提问不解之处-----期待难住老师和同学。
2、评价精彩之处------期待你独到的见解。
3、质议有误之处-----期待着你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惊喜。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并开始了热烈的探讨,他们探讨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未想过的。我想这探讨是相当成功的,学生参与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对比我们以前的传统教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见大巫,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非常值得我学习。
把时间还给学生,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完为学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