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读后感
暑假里阅读了市教研室主任刘武德的专著《教坛漫笔》,对我启迪很大,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这篇文章印象尤其深刻。
原来我备课就是看教材,没有 深入课文钻进教材,备课对教材只是走马观花。看了刘主任的《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我顿然醒悟。作者引用了郑板桥的画论,阐述了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的“禅机”。他用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来谈教书,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备课要达到三种境界:“我就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就是学生”。
刘老师把怎样才算读懂教材阐述的很清楚很鲜明。所谓读懂教材就要钻进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去,好象自己就是作者,对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两个问要了如指掌,领会课文作者的情感,要与作者的 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与作者感情达到共鸣。这样还不够,还要使课文反映的事物在脑子里“还原”,达到我“我身临其境”,比如写状物的文章,如见其物,写人的 文章如睹其人,写景的文章如观其景,写事的 文章如经其事,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喜其所喜,哀其所哀,忧其所忧,使眼中的教材在胸中成为“立体”的,把书由“薄”读到“厚”。而钻进了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教师读懂了教材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教材,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我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地方是重点,认准学生要学的,毫不痛惜的“凿去”把书又由厚读到薄,所谓“手中之教材”又不是“胸中之教材”。做到了“我就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就是作者”才算是备好了课。
总之,读了刘主任的专著让我感触很深,收获很大,但更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教学中不足,教学理论的贫乏,教学经验的薄弱。只有学习再学习。
第二篇:胸中之竹教学设计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
2、景中含理,寓理于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象,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教学方法】启发与点拨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关于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 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 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 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 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桥集》行世。
2、关于文体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自主学习
1、解释词语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笔 定则 化机
2、通译全文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 概括。
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 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 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7、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拓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
阅读练习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眠觉()造门()经宿方至()人问其故()
2、仅从简单的注释中略知左思和《招隐诗》,从这点出发,怎样理解王子猷的“命酌酒”又“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的系列行为?
3、读了本文,你认为王子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
2、做《练习册》。
第三篇:《竹影》读后感
《竹影》读后感
读过《竹影》,收获颇丰。它为我们指出: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爱。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三个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在这看出了,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竹影中充满童趣.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四篇:劲竹读后感
劲竹
——读《沈浩日记》有感
周爱梅
近几日,我连读三遍沈浩日记,每一次的感受都只能用感动来形容,合上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当看到书中妻子、女儿对他的眷恋,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他舍小家,顾大家,把自己最黄金的时光献给了党,献给了小岗的人民。读后,我,热泪盈眶。
沈浩是一名普通干部,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党的忠诚,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净洒小岗,让一个“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五年不富裕”的贫困农村,在三年的时间里脱贫致富,这里面饱含着他的心血,饱含着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在他三年任届期满,小岗村人集体摁手印,把他留下;在他因病去世,小岗村人摁红手印再次把他留下,永远地留在了小岗,永远地活在了小岗人的心里。沈浩走了,虽然他走的步履匆匆,但是他不后悔,他知道,他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苦,他愿意为改变农民的生活而努力。在上任六年的时光里,他牢记母亲的教诲:“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不该用的钱千万不能用,要学父亲再穷都不孬。”他坚守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的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写下了如歌的诗篇。
1999年,他主动提出到贫困地区搞扶贫开发,在这之前,他做足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知道会吃很多苦,会有很多困难摆在他的面前,但是他坚定的信念,驱使他为党的事业而奋斗。2004年2月他正式走马上任到小岗村担任书记,他把此次任职作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一定要坚定信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吃苦耐劳,朴实大方,做出成绩来,让小岗再次辉煌,让小岗人真正富起来。”
在小岗工作时期,他常常忙起来吃不上一口热饭,甚至挨打、受骂,被挑事的村民打得躺倒在医院,但是这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的心里装的全是小岗人,他要让小岗人富起来,要让小岗人过上好日子。面对工作上的重重困难,他没有气馁,他用坚强的毅力,带领小岗村人走向富裕之路。正如他的日记中写的:
要做一个有毅力的人,一个人的成才,需要有毅力。有毅力,目标正确,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定能成功。之所以要有毅力,就是因为它是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要做到有毅力,一要有坚定的意念,二要确定伟大的目标,三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如做一件事,可树立大、中、小目标,最终达到目标。毅力来自意志,来自目标,来自一步步成功的喜悦。贵在坚持!他就是在这样的自勉下,上任六年,把小岗村人的生活带动起来,修路、种植葡萄园、发展养猪场、规划村民小区、修建展览馆一步步把小岗人的生活带向了富裕。
沈浩他也有家,他有疼爱他的母亲,挂念他的妻女,但他把这些爱都深深埋在心里,把心血和精力全部倾注到了小岗村的建设上,他一直遵守着女儿在相片上留下的赠言:我爱你爸爸,别做贪官。沈浩他也有爱,他的爱是大爱,他爱国、爱人民。
2001年九月三十日的日记:看,举国上下,男女老幼,齐欢共舞,同度佳节,好不开心!
2002年一月十一月八日的日记:今天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是啊!只有坚持发展和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活力以永葆青春。祝愿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永远前进!
2004年一月二十一日的日记,在这辞旧迎新的一刻,听吧,鞭炮齐鸣,不绝于耳;看吧,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尽情地放吧,让这礼炮送走晦气,让五彩的礼花迎来福运!祝福您,祖国!祝福您,人民!
2005年十月十七日的日记:今天凌晨4点33分,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自主舱神采奕奕,精神饱满,这标志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国立的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海外华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一壮举必将激励国人更加团结,凝心聚力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沈浩,一个热血男儿,他的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把青春尽献与党,尽献给了人民。“搏!一生青春有几何?青春又有几回搏?事业艰危,治学坎坷,四化宏图,先辈重托,一代精英的铸造,全靠我们当今的年青开拓者,去搏!搏使青春光彩夺目,搏使生命充满光和热”他的人生正如他的这段文字,使人不禁从心里对他肃然起敬。
在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向沈浩这样的共产党人,如,吴大观、任长霞、焦裕禄、孔繁生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人生观,为国家的发展鞠躬尽瘁,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出的努力,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学习他们的事迹就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精神得到升华。“虚怀若谷,坦坦荡荡,自己认准了就要坚持下去,这才是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表现”。这何不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境界,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竹子的高风亮节,竹子柔中有刚,强项风雪的精神,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前进道路上的引领。
第五篇:菉竹山房读后感
这篇文章看第一遍觉得有点云里雾里,看第二遍思 路渐渐清晰,看第三遍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菉竹山房读后感。这 篇文章越看越让人觉得愤怒,越看越让人觉得悲凉。封建礼教、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是全面的,而在性自由度上更 是实行双重标准和严酷压制。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描述了“我”与阿圆 的探亲之旅,道出了二姑姑的恋爱故事,婚姻情况,指明了在封建礼 教压迫下二姑姑悲惨的身世。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妙龄女子“麻衣红绣 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这是何等的悲剧,又是对 人性多么深重的摧残。悲剧的根源毫无疑问便是那封建社会,在那个 社会里,让女子抱着死去男子的灵牌做新娘,这种扼杀人性的荒唐之 举反而会得到人们的赞许。从此,二姑姑那“幽沉”的身影在枯寂阴暗 的老宅里销蚀,这是礼教造成的悲剧。
二姑姑只是封建社会女子的一个悲剧代表。在封建传统文化、封 建制度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摧残下,二姑姑的人生是压抑 的,心理是扭曲的。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只是社会的附属,所以二姑姑面对一切不公正和不平等都只能独自默默承受,渐渐的扭 曲了自己的心灵。二姑姑这样的形象值得人们思索 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为二姑姑可悲的身世做出了强烈烘托。
二姑姑压抑的人生、扭曲的心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封建制 度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摧残,是封建礼教“吃人”历史的又 一注脚。对其所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和不平等,只能独自承受,默默地 等待被“吃”———要么是身体的毁灭,要么是灵魂的扭曲!即使是经 历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小说中说“我”过的是电灯电影洋装书 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已有两千多年封建发展史的中国社 会,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封建传统思想的堡垒依旧顽固,不是轻易就 能打破的,读后感《菉竹山房读后感》。
1923 年末,正当大家津津乐道于“易卜生主义”和“娜拉出 走”的时候,鲁迅就尖锐地提出:“娜拉走后怎样?”对妇女解放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 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见解的精辟,一针见血!不管男女是否结合,“名分”关系产生了,伦 理关系也就产生了,妇女就要尽这种伦理关系下的伦理义务,恪守这 种伦理关系下的伦理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姑姑的人生悲剧并非 从“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开始。作为一个女子,当她与 才子少年相爱时,甚或心中萌发爱的念头时,就已经注定了其爱情的 悲剧性,因为她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自己选择爱情的女人。
我们 不妨假设,如少年不死,二姑姑就能够沐浴到爱情的阳光,过上幸福 美满的生活吗?未必。她与才子少年的夫妇名分关系能否成立还是个 问题。且看小说中的描写: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 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放佚风流的叔祖父虽从中 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在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是绝对的 禁区,就算是已婚夫妇,丈夫对妻子产生感情,都会令那些卫道士们 感到惶恐,因为他们害怕这会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
陆游才学过人,在士大夫阶层中有较高的威望,但他面对自己痴心的爱人,也只能空 自悲吟《钗头凤》!对一般女性来说,不论是婚前的性行为还是婚外 的性关系,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齿的。
在封建礼教观念 如空气般笼罩大地的环境里,在重重的重压中,他们能冲破阻力成为 有名分关系的夫妇吗?这恐怕是很难的。二姑姑虽然嫁进了菉竹山 房,但实际上从少年翻船身亡的那一刻起,在封建宗法伦理观念中她 也跟着死了,是个活着的死人。也正因为少年的死,她才可能得到有 所谓“名分”关系的婚姻,而这种形式上的婚姻,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维 护者为维护封建礼教给她披上的一件外衣罢了。
对二姑姑来说,有无 这个名分关系,其生活实质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但这个名分关系对封 建礼教却极为重要,它需要这把锁链来束缚住二姑姑的身心。少年死 了,她的希望也就破灭了,她的正常人生也就结束了。这是一种人力 无法改变的真正绝望的悲哀。通过描写去菉竹山房探亲的沿途风光、山房的环境、还有山房内 部的小动物、二姑姑与兰花的绣蝶行为等更加深入勾画了二姑姑的形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