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创造力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功能,也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必须要有强烈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力。按心理学的原理,学生学习动力有外在动力(如奖励或惩罚等刺激所产生的动力)和内在动力(人的认知需要--认识和发现的需要与审美需要所产生的动力)。外在的动力是短暂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奖励或惩罚刺激。持续不断地反复使用相同性质的刺激手段,刺激效果会逐渐降低,甚至还可能产生与刺激目的相反的效果。内在动力则没有这些局限。内在动力来自人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因而它具有强烈的求新特点,这种求新的认知探索和审美追求,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如果能够充分激发、诱导和利用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让它充分发挥出来,它就表现为一种创造力;创造力一旦得到充分发挥,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产生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具产生认知探索和审美追求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学能把创造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过程始终表现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价值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双方都永远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其教学效率与效益便自然得以提高。
1.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我们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不但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也还有用。但必须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教学模式、僵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阅读上,突出地体现为“解经”;反映在写作上,突出地体现为“宗经”。这种僵化观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文本理解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这样的教学结果,不只是学生语文能力低而已,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大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所以,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得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2.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
创造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整体上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还很不适应创造力培养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
①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学观,②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
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语文教师不敢把课文当作例子,而只能做课文的奴隶;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教学观所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是保守封闭的,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观呢?这就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
3.处理好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
创造力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课本技能和习练,但不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价值来追求,而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工具性的价值来追求;不是把已习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而是拿去应用,去获取新知,在获取新知中学习创造。基础知识的习得积累和学习创造,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次,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了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造力,只能停留在儿童的水准上;如果只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而不创造,则不但创造力无法形成,基础本身也不能真正建立起来。那么基础建立与学习创造怎样有机统一呢?基础要从语言的特性出发去确定,从立足语言应用去构建。什么是语言的特性呢?于漪老师说得极科学,她说:“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必须加以更新,因为它存在两大弊端。
①它不是从立足于语言的应用来确定的基础知识、技能系统,而是把大学的研究型课程中的那套基本知识加以简化和浓缩而构成的。
②它丢弃了“人文性”,所得出的一大套名词术语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
这些弊端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对现行的“语文知识”进行重新认定和构建。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文基础内容,花足够的时间和力气,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们,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理解知识如果没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哪怕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无助于创造力的形成。正如杜威所说的:“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辞,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注意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至今我国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层面上,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只有重视知识的应用,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从另一角度说,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独立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创造。
4.重视生活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当前的语文教学缺乏创造力培养功能,忽视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又一重要原因。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的性质未能全面科学地把握,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导致了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成为象牙宝塔。语文一旦失去了生活这一活水,创造力自然枯竭。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对生活经验的依赖较之数理化,更加离不开。因为中小学的语言学习,主要是一种言语训练应用,而不是像大学那样,将其抽象为语言学来研究。这就决定了脱离生活的语言习得便成为空谈,培养创造力也自然只是奢望。所以,语文教学要把重视生活经验积累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摆脱“应试教育”束缚,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从而获得创造源泉。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激励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
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③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造力;培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对语文的迫切需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励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次,六年级最后一学期语文教学一单元“咏梅”时,笔者在黑板上斜着画了一条线,请同学想象?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有的说,一只猴子看见这条线,把它当作一根长长的竹竿,用它打下槟榔树上的槟榔;一只蚂蚁看见这条线,把它看着是一座跨海大桥,沿着这座大桥到达大海的彼岸;有的说是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暴风雨就要来了;有的说是医生手中的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用它给脑瘤患者切除毒瘤。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此刻笔者非常激动,发现如今的学生是这样有才,想象是那样丰富。后面学生们干脆自己站起来抢着说:它是一座友谊的长桥,把我们和世界连在了一起。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太好了,笔者趁机说:同学们这些美好的想象如果能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就是一首首美妙的好诗吗?现在大家先写,看谁写得更好。放学后交来了49首小诗。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我要做:友谊的使者,把抗震救灾精神,向世界传遍;把这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人民的总理;把它献给英勇的子弟兵。看后,笔者惊叹不已,孩子不是很有智慧吗?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多种设想和答案。我在一次作文教学中,看图作文:假文盲。围绕这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从母子上车处→站队的人物→展开联想。联想一:从母子上车处,为什么站着那么多男同胞。联想二:母子俩瑟瑟发抖的样子,反映出了社会的丑恶。联想三:这种视而不见的丑恶现象,不正是我们坚决唾弃的吗?如我们身边有无数垃圾,纸屑随风乱舞,却无人稍微弯腰拾捡……这样从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有来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学生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
②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
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造,无限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着创造能力的英才。
第三篇: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论文[定稿]
当今的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创造力是人类推进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教育的开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
一、死板,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如何突破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仅结合具体实例,就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有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力谈点浅见。
一、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基本上仍旧沿用旧模式。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们做一些老套的、一成不变的上下肢活动,课堂教学形式死板,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通过做一些上下肢活动,使身体机能逐渐达到工作状态。准备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因此,如何突破常规利用现有手段搞好准备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教材,创设不同的情景,并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创编准备活动。
如二年级的立定跳远教材,在准备活动中需要做纵跳练习。开课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小兔子,小蚱蜢,小袋鼠吗?”学生们齐声回答:“看过。”“那谁知道它们是怎样跳的?”我接着问到。“我知道,我知道。”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到并模仿起来。看到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我顺势又提议到:“那么,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伴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模仿这几种小动物的跳法。尽量按节拍做,两拍跳一下,看谁做的像。”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起来,伴着欢快的音乐自由自在地做着各种跳法。十秒钟后我停止了音乐又提议说:“下面听老师的提示做模仿,看谁做得最快、最像。”学生迅速安静下来,瞪大眼睛盯着我,注意我的提示。于是我间断的说:“小兔子,小蚱蜢,小袋鼠。”学生随着我的提示做出反应。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中练习纵跳,即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想象力,为教材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体育课教材中的创造力培养
体育课的主教材是体育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节体育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主教材的教学质量。学生上体育课,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为终身教育服务,而且还要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教材,驾驭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去创造想象,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某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动大脑展开想象与创造,创造性地做出一些未曾做过的动作。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如激励诱导法。在上新课时把器械摆放好后,我首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们尝试各种动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通过诱导的方式过渡到主教材上来,使学生在自主、愉快中主动学习。实践中我还时常采用回忆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过的动作和创造新的动作。如在四年级跳箱教材中,在上课之前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观看关于跳箱教材的教学片,然后再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助跑踏跳支撑之后,我向学生们提议:以小队为单位回忆教学片上的动作和以前学过的动作,如前滚翻,后滚翻,跪跳起,在此基础上融入今天学习的助跑踏跳动作,创编一组新的组合动作。然后我们再看教学片找出不足,作为课后练习的重点。学生们在我的提议下,积极练习,大胆创编。有的学生创编了纵箱前滚翻的动作;有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创编了侧手翻接横箱跳上成跪撑向前跳下的组合动作。这些创编动作融入了同学们的想象与创造,达到了身体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双重作用。
三、体育课结束部分中的创造力培养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充满着美丽的幻想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们愿听故事,喜爱儿歌,更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各种动作和舞蹈。在体育课的放松活动中采用伴着节奏舒缓音乐的方法,可以放松学生们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一些曾经看到过的动作和自己想做的动作,创编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放松舞蹈。
如在一节体育课放松整理的时候,我放了一段《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并提示学生们:只要动作舒缓自然,做什么动作都行。于是学生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做着自己随着音乐所想象的动作。动作大方,舒缓,各不相同,整个人完全陶醉于音乐之中,使这节课的放松整理真正达到了放松与创造力培养的双重作用。
当然,创造想象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教材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精心设计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情境,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理特征,让学生启发想象,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篇: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论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 “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
我们的教育应重视“智力开发”的教育提高到创造教育的高度上来,而在“珠心算”的长期教学中,由于它的神奇功能而在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中 起着优化作用。在珠心算的教学活动中,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相互作用意境,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心理气氛
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同时面向全体学生高效率的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学生的独特的思维。传统的珠算教学只是学会“算”为止,而“珠心算”则把打算盘的过程充分“升华”,摆脱了实物的算盘以及打算盘的外部动作,凭借“升华”了的算盘,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的一种独特的技能。这种特殊的计算过程就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启迪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积极快速的把“珠算 ”升华到“心算”。我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多项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等训练,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并且采取一定操作主动验证想法的正确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克服了天天打算盘,想算盘这种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断的激发兴趣,诱发了积极训练的动机,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助 与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创造,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珠心算”的乐趣,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去。当师生间建立起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教师形成以启发为主的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会“加倍感到自尊,三倍感到自重,四倍感到自信”由此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二、鼓励学生勇于刻苦训练,提倡独立思维
“珠心算”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心智技能要求较高的过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珠心算”训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珠心算”的训练大多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对比,使他们获得对自身正确的认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则抓契机加以鼓励。从而培养了努力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引诱他们独立思维,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问题,教师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另外,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只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加以鼓励。在此做法下,学生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都做到了积极采纳,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另外,拨珠活动使儿童手指肌肉的运动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适度的增加其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真可谓手巧促心灵,心灵手更巧。并且“珠心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数译珠、珠译数的训练,在此特殊的环境中会促使学生去积极的思维,在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 培养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式,灵活训练,促进创新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 运用的灵活性,他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珠心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永远也谈不上创造力。要克服思维定势,就必须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得原则,合理灵活的安排训练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新的训练形式,这样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训练形式中感到了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经常组织一些竞赛,对外人示范,给师生、家长汇报表演,请家长集体观摩,实际操作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使其乐于创新。
四、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授之创造技法,提高创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训练。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奥斯本提出“一日一设想”的思维训练。日本曾在国内大规模开展过“一日一案国民运动”,激起全民创造意识,为日本逐步发展成世界第一专利大国做出了贡献。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教授一些创造技法。如经常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在课外活动中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记数、数译珠、珠译数或“心算”的训练,做到人人出题、出新题,从而启发思维。
只要利用一些创造技法,经常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创造力发展提供个性心理保证
较高的心理素质是创造力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高创造者异于常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珠心算“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心理素质,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珠心算”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向高一层次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在自己想法与他人不同时能够“固执已见”而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在困境中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坚信胜利是属于那些跌到了爬起来看准方向再继续前进的人并且以平稳 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最大限度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在“珠心算”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五篇:培养孩子创造力
培养孩子创造性六大绝招
◎ 招数1:不要有问必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 招数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 招数3:教孩子有趣地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
1.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
2.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3.家长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不能伸进手去的瓶子里,让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而且比较合理越好。
4.给孩子两个三角形,要求他拼出五种以上的图形
◎ 招数4: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
◎ 招数5:在音乐、绘画中表现
1.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
2.为歌曲写新词。首先要注意让孩子把基本曲调掌握,启发他思考添新词。
3.让孩子画意愿画,使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加菲猫,还可能画《宠物小精灵》里的喵喵和猫老大等。
◎ 招数6:在游戏中想象
游戏,特别是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用积木搭各种建筑物时,孩子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无拘无束地进行建构,在玩商店、邮局、医院、餐厅、幼儿园等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动情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任意进行创造性想象。◎ >>>>孩子10岁前应该玩的32个游戏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
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
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
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
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影响孩子一生的6种好性格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一)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二)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
(三)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四)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宝宝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五)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六)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