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11:5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小编推荐)》。

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小编推荐)

一、积累与运用(21分,1-9题各2分,第10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鱼凫(fù)贾(jiǎ)人 铮(zhēng)铮 恬(tián)然

B.飞湍(tuān)迁谪(zhé)饿莩(piǎo)嘲哳(zhā)

C.逡(quān)巡 钿(tiàn)头 迸(bèng)裂 扪(mén)参

D.数罟(gū)暮霭(ǎi)教坊(fáng)崤(yáo)函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痒序之教 侧身西望长资嗟

B.转轴拔弦 坐中泣下谁最多

C.良将劲驽 故不积跬步

D.虽有稿暴 度长契大 比权量力

3、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②暮去朝来颜色故③恬然自安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⑤整顿衣裳起敛容⑥曲罢悯然

⑦相逢何必曾相识⑧老大嫁作商人妇⑨今漂沦憔悴

A.①③④⑦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⑨ D.④⑤⑦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来(助词,无意)江口守空船 B莫辞(拒绝)更坐弹一曲

C却(退回)坐促弦弦转急 D声非加疾(快)也

5、将下面的诗句按春、夏、秋、冬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③④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振之以威怒 D.句读之不知

7、下列名句及其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白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8、对下面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B“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象“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D<<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骨肉分离、病魔缠身、漂泊憔悴、落魄潦倒、冷酷辛酸,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9、下面对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既表达了对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的郁闷心情。“天涯沦落”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感情体验,隐含了社会变化、政治衰落给人造成的痛苦。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叙述江边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获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凄凉愁惨的气氛。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怕人瞧不起,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克服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10、阅读下面从《高老头》中节录的片断,回答问题。(3分)

“一个也不来”A(大学生)嚷道,“让我写信给她们。”“一个也不来,”老人坐起来接着说,“BC她们有事,BC她们在睡觉,BC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要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

高老头死了,BC两个女儿谁也没有来,他的钱都给女儿花光了,到死连入殓的衣服都没有,是A(大学生)卖了自己的表才给他入殓的。”

选文中的A指;B指;C指。

二、课内阅读题(21分,11-15题 各3分,16题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5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削平因:凭借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销锋镝 镝:箭头

D.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1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1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奋六世之余烈 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B.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东西南北天地,天地四方。

C.南取百越之地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

D.以愚黔首 黔首:古代称老百姓。

14、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5、解释下列加线词语(3分)

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6、翻译下列语句(6分)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⑵七十者衣帛食肉,移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三、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7——20题:(共15分)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17、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4分)

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18、“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遇事不慌 B 随遇而安 C 知遇之恩 D 不期而遇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0、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四、默写(15分,每空1分,错一个字不给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剑阁峥嵘而崔嵬。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塞上风云接地阴。

4、《师说》中定义教师职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师说》)

5、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身死人手,为天下 笑者,何也?。

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7、,此时无声胜有声。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则何如?

10、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五、语言综合运用(8分)

1、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的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

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中学生中流行的咏物诗,请仿照其写法,任选一种事物(如“月亮”“玫瑰”……),写出两句话。上下句字数要大致相等。(4分)

示例: 竹

(1)褒扬:每攀登一步,都要做一次小结。

(2)批评:过分地虚心,终不能成为栋梁。

题目: ____________

(1)褒扬:__________________

(2)批评: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7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名句,可以知古鉴今,可以畅想未来,可以体味情趣哲理,可以涵养道德品行;名句,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你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引发“随想”的名句,可以是古诗词中的,也可以采自中外现当代诗作;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21分)

1.B(A贾gǔ C钿diàn D崤yáo-xiáo)

2.C(A痒-庠,资-咨,B 拨弦,座中C驽→弩D稿→槁,契—)

3.C 4.D(疾-强,宏大)5.B6、D

7、C

8、D(第二联有豁达和坦荡,)

9、C10、A拉斯蒂捏 B雷斯多 C但斐纳

二、(21分)11.B 12.C 13.D 14.D 15.华山,黄河,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16、文言翻译

①(3分)(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2分)七十的人能够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食,百姓不挨饿,不受冻了,这样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情况,是不曾有过的事。

三、(15分)17(4分)悲哀;因此

18、C(3分)

19(6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20(2分)学习本领不专一(1分);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1分)

四、(15分)

1、枯松倒挂倚绝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江间波浪兼天涌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别有幽愁暗恨生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以五十步笑百步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五、(8分)调序后的对联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4分)(“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下面是“纵目”所见,若理解为目的性的,即为了“纵目”去“登阁”显然是不合理的;从平仄上看“览胜”“抒怀”不能颠倒,因为 “纵”(仄声)对 “抒”(平声)可,若对 “览”(仄声)则不可;“鸢飞”“鱼跃”主谓式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做相应调整,改为“水清”“木华”,若改为“木华”“水清”亦可。每改对一处得2分。)

第二篇: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一、知识积累(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B.恣睢(zìsuī)胆怯(qiè)给予(jǐ)

C.狗吠(feī)戳穿(cuó)妒忌(dùjī)D.诧异(chà)过瘾(yǐn)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鄙夷隔膜撅断朦胧B.恣睢跌落皱痕煞白

C.阔绰瑟索栈桥萧索D.一缕阔悼打拱嚼着

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

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捕写)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放乡》――《徘徨》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时代》

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7.下面短语在结构和意义方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①教育杂志②学习文件③进口商品④我要炒菜⑤实现理想

A.①⑤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17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1分)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作者鲁迅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8分)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3分)

(二)(10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4分)

3.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三)99分的苦恼(22分)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1分)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B.“一瘫”的“瘫”,注音: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2分)

A.“坎坷”:;B.“顿悟”:。

3.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3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D.99分所引起的**。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

4.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3分)

5.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2分)

A.于是就有(甲)(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走冲迈)进门来了。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继而是,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3分)

7.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6分)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8.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三、表达交流(3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1.C2.D3.B4.D5.A6.C7.A

二、(一)1.中年闰土A

2.(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3)生活贫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5.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1.B

2.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3.略

(三三)1.A.zh6uB.tan,2.A.比喻人生道路坑坑洼洼,不得志B.忽然领悟

3.BADC

4.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5.(甲):引发(乙):冲

6.高兴失望瘫

7.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8.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

三、略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白壁微瑕()

2、卑躬曲膝()

3、互相推委()

4、关怀倍至()

5、如法泡制()

6、英雄倍出()

7、隹宾满堂()

8、巧装打扮()

9、一张一驰()

10、病入高盲()

11、黄梁美梦()

12、好高骛远()

13、迫不急待()

14、陈词烂调()

15、趁心如意()

16、语无论次()

17、相形见拙()

18、直接了当()

19、毛骨耸然()20、名列前矛()

二.选择(2×2)

1、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2)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处。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

(4)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

成丘墟。

A.烘托寂静进入摧毁

B.映衬平静进入毁坏

C.烘托平静扑入摧毁

D.映衬寂静扑入毁坏

2、作品都出自同一作家的是()(2)

<1>《背影》<2>《孔乙己》<3>《白杨礼赞》

<4>《故乡》<5>《荔枝蜜》<6>《藤野先生》

A、<1><3><6>B、<1><3><5>C、<2><4><5>D、<2><4><6>

维度B(2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22)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2)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2×3)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2)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40)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根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笑狐狸:饿疲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只有经历过,你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验,这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的。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些经历都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都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十分可贵的人生体验。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要忘了拟个题目。

(3)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题目

第三单元测试(100)

维度A(66)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璧;

2、屈;

3、诿;

4、备;

5、炮;

6、辈;

7、嘉;

8、乔;

9、弛;

10、膏;

11、粱;

12、务;

13、及;

14、滥;

15、心;

16、伦;

17、绌;

18、截;

19、悚;20、茅

二、选择(2×2)

1、C;

2、D

三、作文(40)

维度B(22)

1、庆幸(2)

2、比喻的是雪亮的刀,这些刀在梨树上跳跃飞舞的姿态;用高难度的芭蕾舞演员来形容刀,其实是说梨农们砍梨树时非常讲究技术和技巧,就像芭蕾舞演员们高超的舞技一样。(2)

3、谜:初春砍果树的新枝;底:集中养料开花结果(2×3)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2)

5、形容词用做了动词,主要是说养料都集中供给了最后的开花和结果,酝酿出世间最芬芳香甜的果实,宛如一壶好酒般醇香动人。(2)

6、一刀砍下去,是把树枝砍下去了,树会痛,可是只有把过多的不必要的树枝砍下去,有限的养料才能够更好更集中地供给精华的枝干,让它们更好地发展,所以刀之伤中蕴含中对树枝未来生长的最良好的祝愿和希望,在这伤里充满了爱,伤中也是爱。(2×2)

7、刀爱(2)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分)

1、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2)

2、(1)对比;(1)(2)突出思乡之情(2)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2)

4、心得内容(3);语言表达(2)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

2、C3、C4、B5、D6(略)

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

(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

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

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8、自由平等幸福

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

2、C3、C4、B5、D6(略)

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

(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

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

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8、自由平等幸福

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第三篇:人教语文四下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三单元练习题

班别: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òu

ɡuī

shā

tān

zhēn

chá

chuǎn

cháo

xiào

zhuó

shí

ruò

shì

chǔn

shì

fǎn

huí

lán

jiàn

jiù

hǎi

ōu

mào

zi

kāi

ɡuàn

ér

chū

biān

zhuō

fēi

é

zhēnɡ

xiān

kǒnɡ

hòu

mǐn

ruì

línɡ

dānɡ

cānɡ

yínɡ

jiē

kāi

xiǎnɡ

chè

yún

xiāo

hénɡ

shù

zhànɡ

ài

yínɡ

ɡuānɡ

pínɡ

qīnɡ

ér

二、多音字组词。

吁yù()

折zhē()

扫sǎo

()

()

zhé

()

sào

()

三、比一比,再组词。

幼()

逐()

愚()

壁()

揭()

幻()

啄()

遇()

避()

喝()

四、填上适当的词。

第三单元练习题

班别: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òu

ɡuī

shā

tān

zhēn

chá

chuǎn

cháo

xiào

zhuó

shí

ruò

shì

chǔn

shì

fǎn

huí

lán

jiàn

jiù

hǎi

ōu

mào

zi

kāi

ɡuàn

ér

chū

biān

zhuō

fēi

é

zhēnɡ

xiān

kǒnɡ

hòu

mǐn

ruì

línɡ

dānɡ

cānɡ

yínɡ

jiē

kāi

xiǎnɡ

chè

yún

xiāo

hénɡ

shù

zhànɡ

ài

yínɡ

ɡuānɡ

pínɡ

qīnɡ

ér

二、多音字组词。

吁yù()

折zhē()

扫sǎo

()

()

zhé

()

sào

()

三、比一比,再组词。

幼()

逐()

愚()

壁()

揭()

幻()

啄()

遇()

避()

喝()

四、填上适当的词。

一()杂草

一()扫帚

一()电线

一()向导()的苦难

()地看着

()的保护层

()的夜晚

多()多()

机()人()

()出又()

()想()开

不()不()

()枝()叶

()心所()

()()不迭

无()无()

五、填空。

1、清明前后。

2、朝霞不出门。

3、天上,晒谷。

4、鸡迟宿。

5、蚂蚁搬家。

6、春雾风,。

7、《自然之道》一文中,“自然之道”的意思是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8、《蝙蝠与雷达》一课中,我们知道到了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9、从《“打扫”森林》一文中,我懂得了。

从《人类的老师》一文中,我懂得了。

10、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

”。

一()杂草

一()扫帚

一()电线

一()向导()的苦难

()地看着

()的保护层

()的夜晚

多()多()

机()人()

()出又()

()想()开

不()不()

()枝()叶

()心所()

()()不迭

无()无()

五、填空。

1、清明前后。

2、朝霞不出门。

3、天上,晒谷。

4、鸡迟宿。

5、蚂蚁搬家。

6、春雾风,。

7、《自然之道》一文中,“自然之道”的意思是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8、《蝙蝠与雷达》一课中,我们知道到了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9、从《“打扫”森林》一文中,我懂得了。

从《人类的老师》一文中,我懂得了。

10、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

”。

第四篇: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比如: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自然的奥秘。

(1)人们在大自然中会领悟到很多哲理。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蜜蜂,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2)大自然还带给我们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们看过那日出和日落,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就星月稀疏了。

2、要广开思路,就必须观察和体验。如何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呢? 第一,会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细致地观察。首先要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其次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观察景物可用眼去看,用鼻去闻,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摸等等。第二,能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观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观察和联想,使眼中的景物有趣有情。

大自然的启示

暑假里到峨嵋山旅游,行走在山中,触目所及,无不是苍翠欲滴,生机勃发。寺庙隐现于林中,给秀甲天下的峨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是一个独来独往的逍遥客,不管是在金顶,还是猴群时常出没的崎岖坎坷的山路上,我只想尽情享受大自然呈现于我们眼里的美丽,尽我的理解力去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寓意„„

在山中小憩时,我突然注意到这种情形:树杈交错、枝叶繁茂的树木,都长的不是太高;而挺拔向上、横空直指的大树,反而枝杈短小、树叶稀疏。在林中,我特意走到一棵我叫不上名字的大树下,树身粗过三人合抱。向上看,树干高达数十米,它旁边的树木,有的可高达百米以上,巍然耸立,自成磅礴气势,这样一些庞然大物,树冠却只有低矮树木的五分之一;再看树身上,还依然残存着一些枯枝„„

看着这情景,我的心中禁不住忽有所动:那些低矮的树木,它们为了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好处,为了能得到比其它的树木更多的欲望的满足,得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它拼命地伸展着自己的臂膀,生出更多的枝叶,去攫取,去抢占风头,去占有春光,从而使自己失去了向上的力量和长势。而那些高大的树木,也许它们从一出生就只想着向上、向上,它不想与其它树木去抢占空间,所以,除了生命的必需之外,它们不需要太长的枝。它不想那么贪婪的去攫取阳光雨露,所以,它不需要太稠密、太大的叶。它不断地抛弃自己的肢体,让那些多余的枝条枯死,积聚起足够的的营养全力供给树干,好让它茁壮地成长,勇敢地迎接风暴的洗礼。

无言的自然之书,正是用这样无字的一页默然地向我们透出了这样的一个真理:一个人的欲望愈多,希望捞到的好处愈多,那么,那么给与他蓬勃向上的机会就越少,成为人间一棵巍然的“大树”的机会就越少。而那些清心寡欲、心无旁鹜的人,他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不断地丢弃一些“欲望的枝杈”,甚至一些在别人看来是不能不要的好处,他们也弃之不取,只留下那些能使自己变得粗壮和向上的力量。这些人看似非痴即傻,但却最终成就了人间非凡的业绩,成为一棵离太阳最近的“大树”!

自然与人间、万事与万物,莫不同此一理啊!

我的发现

每个人都可能发现某种事物的某些奥妙,在发现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经历,当然,连我这个不爱发现的人也会发现事物的奥妙,如果不信,请你仔仔细细地来听一听。

那是在一个炎热而凉爽的夏天„„

我和妹妹正在池塘边玩耍。突然,一条红色的小鱼跳了出来,一个优美的海豚式的跳水动作,带着的水珠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落在了荷叶上,打一个滚,翻一个身,再跳起来,一个完美无缺的跳水动作就这样诞生了。

我想,荷叶一定被水珠打湿了,荷叶又没有毛巾,很容易感冒,而且它又不能吃药。我把它晒干,算是给它一个日光浴的机会吧.于是,我连拽代拖地把荷叶拽出了池塘。用手摸一摸荷叶,嗯,毛茸茸的,质感还不错。再仔细瞧瞧,咦?怎么是干的呢?我不相信,又把荷叶放进塘里泡了一会儿澡,拿起来一看,还是干的。是不是荷叶太热了,热了就渴;渴了就想喝水,就把水珠吞下去了吧?一定是这样的。我倒想看一看荷叶没有嘴巴怎么喝水。于是,我也不管荷叶感不感冒,又让它泡了一会儿澡。这次,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心还不时“砰砰”的乱跳,生怕错过了水珠被荷叶吃掉的情景。可是,事与愿违,水珠没有被荷叶吃掉,而是像弹珠一样“弹”进水里了。

“为什么荷叶不沾水呢?”我带着疑问走进书房,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查,哦,原来是荷叶表面有一层纳米由纳米级组成的纳米薄膜。纳米薄膜铺在荷叶表面上,使荷叶变得光滑,犹如给荷叶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光靠问是不行的,还要多查阅书籍。

听说蚂蚁可以把比自己体重多几十倍的东西抬起来。我想做个试验。

我拿了几块饼干,跑下楼。我找到一个蚂蚁洞,发现有许多小蚂蚁来来往往忙个不停,原来蚂蚁在抬一只蜻蜓。只见这些蚂蚁有的咬住蜻蜓的头,有的咬住蜻蜓的尾巴,都是很很地一口咬住,拉的拉,推的推,使劲全身力气,这个“庞然大物”竟然被拉动了,我吓了一大跳,这么小的蚂蚁竟然能抬这么重的东西。我赶紧把带来的饼干分成三份,放在了蜻蜓旁边,只见其他的蚂蚁一哄而上,把饼干咬成比蚂蚁洞还小的块,三三两两抬着一块,向洞口移动。我终于相信了:黑而瘦小的蚂蚁真有这么大的力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蚂蚁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蚂蚁是怎么互相交流的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蚂蚁的头和屁股大大的,腰却很细。头上有一对“大夹子”,那是它们的嘴,用来吃东西,也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这就是它们用来交流的器官。只要遇见伙伴,碰碰触角就是打招呼或者传递信息。

通过我的试验和观察,我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秘密,收获不小,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学到更多的知识。

可爱的小蚂蚁------------------“快来看啊!”赵航突然大声喊道。我和叶昌围上去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在花坛的边沿上爬来爬去,显得十分忙碌。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在搬运一块面包渣。

我们三个便蹲在旁边观察起来。只见这群蚂蚁围着面包渣,推的推,拽的拽,忙得不亦乐乎,面包渣也慢慢向前移动。在它们通往墙根的路上还有许多蚂蚁在跑来跑去,好像在举行一次重大的活动。

叶昌说:“这些蚂蚁真顽强,我来把它们的路拦住,看它们怎么办?”说着,他抓来一把沙放在蚂蚁前进的路上。没想到,蚂蚁们抬着面包渣绕过沙子,从花坛的边沿上走了。赵航说:“你躲得过叶昌,你躲不过我。”赵航从家里拿来胶水,在蚂蚁的洞口涂了一层。一只小蚂蚁被胶水粘住了,其它的蚂蚁一起来帮忙,接着又有几只蚂蚁被粘住了。我们认为这下蚂蚁肯定没办法了。忽然,只见几只蚂蚁吃力地拖来一小片树叶放在胶水上,把洞口的道路铺好了。最后终于把面包渣拖进了洞里。

看到这情景,我们目瞪口呆。这些小蚂蚁真顽强,真聪明啊!我想:我们在学习上不也应该具有小蚂蚁的这种精神吗?

一样的爱

我喜欢读书。我觉得,每一本书都像一条小路,带我进入一个新鲜的世界。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如同铺路的石子,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总是带给我不同的美好体验。其中,有一块石子,形态如可可西里的精灵──藏羚羊。它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伴随着我的成长。

它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在西藏的故事。一个猎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只健壮肥大的藏羚羊。于是,他立即拿起枪瞄准猎物。没想到,那只藏羚羊没有跑,反而朝猎人走了两步,扑通一下,给猎人跪了下来。同时,两行长泪流了下来„„猎人还是开枪打死了藏羚羊。藏羚羊死的时候,依旧跪着,泪痕清晰。当困惑不解的猎人第二天剖开藏羚羊的肚子时,才吃惊地发现,有一只小藏羚羊正躺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死去了。原来,藏羚羊妈妈是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才下跪,流泪„„猎人将藏羚羊母子埋了起来。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猎人。

看完这个故事,流泪的藏羚羊妈妈就化作那块奇特的铺路石,牢牢占据了我的脑海。我被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想到了我自己的母亲。

因为,是她精选了每一颗为我铺路的“石子”。而且,她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记得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外出。汽车高速行驶之中,前面的车突然停了。妈妈赶紧急刹车。就在妈妈刹

车的那一霎那,她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却伸向我,用胳膊尽力拦着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我。车停了,妈妈的身子也几乎要扑到我这边来了。

我明白了,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为了孩子,都可以献出生命。我体会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会爱我的妈妈,也会爱动物!因为人和动物有着一样的爱!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偶然间在我家洗手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蜘蛛。我惊恐万状,正准备把那只小蜘蛛踩死,只见它正在准备织网,我于心不忍,决定看看它是怎么织网的。只见那只小蜘蛛从嘴里慢慢地吐出一点白色的细丝来,然后从墙角这边爬到墙角那边,这样,第一根线就织好了。接着,它又照着前面织线的方法往下织,过了一会儿,一张完好的蜘蛛网就快完成了,我心里真替这只小蜘蛛高兴,这时小蜘蛛还在默默地努力着。眼看小蜘蛛就要完成了,淘气的风弟弟却跑来捣乱,它“呼”的一吹,蜘蛛网“绷”的一声就断了。

可怜的小蜘蛛只好又重新织网,它又按照刚才织网的方法一丝不苟地织起网来。这一张蜘蛛网和上一张一样刚织了不到一半,蜘蛛网又断了。就这样,蜘蛛网断了好几次,还是没有织完。有些厌烦了,正准备走开,心里一想:人家小蜘蛛都没有烦,还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怎么能烦呢?于是,我继续蹲在洗手间看蜘蛛是怎样织网的。最后,经过它一次又一次的艰辛努力,终于在最后一次织出了一张完好的蜘蛛网。看到这里,我被小蜘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懂得干什么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所收获的。

第五篇:(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话题是“体悟山水神韵”,包括三篇必读文本,两篇选读文本,必读、选读中各有一篇文言文。

必读文本中,《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幽幽情思;《石钟山记》虽也游历山水,表达的却是作者对人生充满哲理的思考。两篇散文语言丰富细腻,意境美好自然,情感真诚深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从而领悟作者寄托在美好景物中的情思,学习多角度评价作品语言和感情的方法。一篇文言文语言平实浅易,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文字障碍,教师只做检查及明确,而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丰富的自然与深刻而普遍的人生哲理的契合上。三篇必读篇目,分为“美读·构建”“品评·提升”“拓展·运用”三个环节,用课上时间统一组织学习,用时8课时。

两篇选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内容与手法都与《石钟山记》相似,都是在记游的基础上阐发哲理;《钓台的春昼》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述所见,抒所感。另外,《语文读本》还收录了11篇有关山水神韵的诗文,可以与两篇选读文本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读其中两篇,写下自己对文章(或句子)的感想,然后进行小组或班内交流。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整体意境,构建文本整体世界。

2.学习赏析评价山水诗文语言的方法,更深入地领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理美,掌握山水诗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3.走进文人富有魅力的精神世界,培养对山水自然的敏感的心灵,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4.进行广泛的阅读,品味意境情感,体悟山水神韵。

三、学习活动设计(一)文本品读 1.《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都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感人的情思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请反复朗读体味,并背诵《再别康桥》。2.《石钟山记》语言洗练,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并背诵,同时总结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请摘录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与同学交流。两篇文章中或许还有读不懂的地方。质疑,与同学讨论。总结山水诗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4.《石钟山记》应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作者对前人不迷信不盲从、勇于探索事实真相的精神。(二)运用拓展

1.略读两篇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从中选取两篇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评价赏析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篇目、段落或句子,写在笔记本上。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作品的赏析,每个小组选出小组最佳,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单元教案

说明:本单元按照学习规律分为三个层次,即美读·构建一品评·提升一运用·拓展,每个层次需要二至三个课时,每个课时一个教案。

美读·构建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解决对生字词和长句难句的理解与朗读节奏。2.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能建立起对文本世界的初步建构。3.能充满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方式

1.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揣摩,并进行朗读练习。3.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可配乐,评选优秀。

三、教学重点

《听听那冷雨》要读出作者心中那种长长的幽幽的深深的思乡之情。《再别康桥》要读出缠绵心中的康桥情结;《石钟山记》要读出对科学精神的执著的追求。

四、教学难点

《听听那冷雨》要读准一些长句的节奏和重音的落实;《再别康桥》要能读出诗的韵味;《石钟山记》要注意夜泊绝壁时的气氛和人物心情。

五、课时安排

《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2课时 《石钟山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解决对生字词和长句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式

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接力赛,找出重点字词和长句,进行阅读强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本单元的话题是“体悟山水神韵”,山水,人人可见,神韵,却并非人人可感,只要你有善感的心灵,山水自有神韵,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本单元的两篇优美的诗文《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正是作者将自然山水与心中浓浓的情感的完美融合,于是就让我们借助作者笔下的文字,走进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山水世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悟山水神韵,去感受人情的美好。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接力赛,随时订正学生朗读不准确的地方,强调重点字词和语句。最后评选最佳选手。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冷雨”和“康桥”中寄托了什么情思,从哪些内容看出的。

1.重点强调的字词:惊蛰 料峭 霏霏 孺慕 氤氲 岑寂 铿锵 惊悸 寒濑 想入非非 太初 迷离 如椽 石破天惊 羯鼓 一通 冥想 2.重点句子

《听听那冷雨》(略)《再别康桥》

●第一节要读出离别的感觉。

●第二至第五节从意象特点、意境风格上看,作者应该是幸福愉快的心情,所以要努力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而且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他感情的高潮。

●从“但我不能放歌”作者感情陡然降落,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几乎说不出话来,所以,语气要低缓、沉重,几乎哽咽。

●最后一段,离别的感觉要比第一段更强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习整体感知文本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式

找出文本中由“冷雨”和“康桥”分别写到了哪些人、事、物,这些内容组成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在“冷雨”和“康桥”中寄托了什么情思,何以见得。分组讨论,然后找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1.导语

经过上节课的朗读,我们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两篇文章各有一个中心意象,各是什么?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冷雨”和“康桥”。这节课我们再细读,看看作者由冷雨又写到了些什么人、事、物,给我们描画了怎样的一幅雨中世界,作者写康桥又写到了目之所及、心中所想、身之所行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一起从文中找出这些内容,概括到笔记本上。

2.学生活动15分钟 3.学生交流、总结

《听听那冷雨》

●冷雨一中国历史一那片土地(大陆)一文字一冷雨

●美国落基山雪峰一台湾山中雨后清晨美景

●听雨一大陆秋天一人生一王禹偁

●日式瓦屋一二十年前的雨一孩提时母亲的吟哦——江南水乡的蚕吃桑叶的声音一瓦屋里听台风台雨一雨中的回忆(江南,桥上,船上,四川,秧田,嘉陵江)●台北雨声的变化一雨中的浪漫故事

●回到巷子尽头的小屋整理深深的记忆

总结:

教师:从台北淅淅沥沥的春雨到大陆的杏花春雨,从美国落基山雪峰到作者在台湾的山中见到的雨后清晨缭绕的山雾,从中国历史写到中国的现实,从20年前的雨声写到20年后雨中的记忆,全由一张雨网编织,全凭千伞万伞装饰,由此这篇文章立体交构起一个雨中世界。

解决下列问题,收束全篇:

1.这个雨中世界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概括并用原文的内容来加以说明。

明确:朦胧,内涵丰富,五彩多姿„„(学生答案应各有不同,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这样一个雨中世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找出原文中作者对雨中世界的每一笔是如何写的。

明确:对故土河山的追思,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对半生漂泊经历的感慨,对25年没有回到故土的遗憾。

《再别康桥》

招手作别一西天的云彩一河畔的金柳一波光里的艳影一软泥上的青杏一柔波里的水草一榆荫下的一潭一星辉一笙箫、夏虫一挥袖告别

总结:

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歌呈现给我们的康桥世界,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康桥的秀丽宁静空灵,诗人曾经拥有的浪漫的学习生活,诗人在此寻梦的过程,诗人悄然而去的身影。

2.由此我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心中的有哪些方面的情思? 明确:身处其中的幸福和深爱,即将离别时的依恋与伤感。本节课的总结:

阅读散文诗歌,整体感知全文应该感知什么?(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明确)意象呈现给我们的文本世界及渗透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如何感知?(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明确)1.寻找意象组合的线索,把握意象之间的联系;

2.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由意象引发的叙述、议论、抒情等; 3.感知文本世界的整体风格或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石钟山记》,并落实一些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本文,让学生由此了解“记”这种文体,认识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朗读接力,整理笔记,笔译重点句子,师生共同探讨本文写的事和明的理。

教学过程 1.导语

前两节课我们体会了现代散文和诗歌的优美,这节课我们再走向古代,去追寻古人的足迹,聆听古人的心声。让我们先通过语言走进文本。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强调重点词语的读法。

重点句子:(略)3.看看本文有哪些方面的重要词语(让学生充分读语句,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明白句式特点)实词:略 虚词:略 句式:略

4.小测,检验学生对基本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5.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答: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体现在哪一段? 答: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的中心意思体现在哪一句? 答: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用三个词,概括三段的内容。

答:质疑,解疑,心得(学生答案合理即可)6.由此可见,苏轼写本文不仅是为了写景叙事,而且是为了明理,他走进自然,也不纯是为了游山玩水,而且是为了倾听自然真实的声音,探究事实真相,并由此给自己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这也是记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一,即因事明理。

品评·提升

教学目标

1.解决学生对充满美感的文字往往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评析文意的基本角度与方法。

2.能够从语言、情感、表达技巧各方面品味文本的精美之处,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3.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教学方式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对文体作摘要、评析,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明白用来评价文章的角度和方法,深层探究《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中作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两篇文章细腻、柔婉的语言风格,以及《石钟山记》中作者勇于求实的精 神,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从语言形式、思维情感各方面把握三篇文章的深层内涵。

课时安排 《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2课时 《石钟山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品评文章的一般方法与规律。2.完成关于《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的评析。

教学方式

教师教授方法,学生自选角度作书面评析。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在阅读《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时,总感觉到文章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但是真要说出是怎么个好法,往往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不太了解评析这种诗歌散文的方法。大致来说,评价诗歌散文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评价语言,可就其修辞方式谈,也可谈用词效果、语言风格等;

②评价文章,既可就其形式(如语言、结构、表达等),也可就其内容(意境内涵、思想情感等);既可从整体人手,也可从局部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谈起。

另外还要注意:第一,在评价的时候,要紧紧地抓住文本的语言因素,不能空谈观点;第二,即使从局部人手,也应该联系全文的背景,思考得深入一些;第三,可以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2.针对《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为每篇各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教师巡视、指导。

附:评析参考

品评语言:(略)品评意象:(略)品评意境:(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领悟文章精彩之处,深层探究《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中作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两篇文章细腻、柔婉的语言风格。

2.做个性化解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式

1.学生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归纳。

2.由文本联系到学生的生活。谈自己曾有的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语上一节课大家都完成了对两篇文章的赏析,这一节课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记下其他同学的发言摘要。

2.小组交流,由一人代表本组作总结发言,摘要本组的精彩内容。

3.教师总结余光中的散文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再现、自我感受的抒发,展示人瞬间的主观感觉和心理。一篇文章,从语言上讲,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同时,大量使用叠音词,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的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而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从内容上说,《听听那冷雨》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写到美国的奇岩怪石,写到台湾溪头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但无一不渗透着那种缠绵的家国之思。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用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舍弃与人的对话而去告别“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到,沉默地告别,悄悄地离去,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而用“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意象抒情,避开了人间烟火,使康桥如诗如画,加以优美的节奏、错落的诗行,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4.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曾有的为某人某事某物所激发的强烈感情。

教师启发:《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都是作者因为有着强烈的情思,以至不吐不快,加上作者丰富的联想,写成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感染着一代代的读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种那种为某人、某事、某物所激发的强烈感情,试着说一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石钟山记》叙事过程中作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体会整个事件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可贵的精神。

2.品味本文事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3.在更高层次上再次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方式

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引导学生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1.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石钟山记》一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再深入领会作者在探讨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可贵之处和可圈可点之处,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去体会。2.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针对谁的说法进行的质疑? 明确: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和唐朝李渤。

作者的这一做法给我们些什么启示?不迷信传统或权威,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充分体会“余固笑而不信”中的“笑”)3.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提出质疑,有依据吗?如果有,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略)这一点又给我们什么启示?科学探究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充分的依据。4.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探究事实真相的?遇到困难了吗?(尽量用原文的语言回答)5.作者对此番探索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作者的这个论断,同学们是否同意?(让大家充分发言)教师的自我观点:(教师不同,观点也可以各异)6.统观全文,可以看出事理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目的是明理,但确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叙事是为了明理,结论仅仅扣住叙事而来。

运用·拓展

教学目标

1.广泛接触山水诗文,理解作品深远美好的意境情感,走进古今作家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

2.运用课上所学习的评价赏析诗文的基本方法,赏析名篇佳句。

教学方式

1.学生自读,写出评析。2.小组交流。学生评价。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通过评析三篇课文,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文章的美好与丰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文宝库之中,山水类诗文数量极大。除课本上两篇选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和《钓台的春昼》外,《语文读本》在这一单元还选取了11篇诗文。略读这13篇文章,从中选取一篇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评价赏析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篇目、段落或句子,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作品的赏析,每个小组选出小组最佳,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说明:学生由于水平不一,在进行评析时,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角度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评析参考:略

【教学设计点评】

国家新课标语文教材(山东人民版)已经实验近一年了。从整个实验区老师们的反映来看,总体上感觉比较理想,教起来也比较顺手。由两位老师编写的第一模块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在充分贯彻新课标理念和挖掘教材特点的基础上。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思想。语文教学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以学生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从上面两位老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当中,我们看到了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变讲堂为学堂的可贵努力。从单元体设计到单元教案,从单元教学构想、学习目标、活动设计到教学过程,教读文本到选读文本。从文本品读到运用拓展等等,在诸多环节和方面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

2.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一是整个教学设计依照新课标中“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的层级要求设计出了“美读·构建”“品评·提升”“运用·拓展”的三个层递环节,让学生自主走进教学文本,去品读和感悟。二是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无论是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还是精彩语段的体味、咀嚼,都立足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和描述。如在“品评·提升”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就紧紧抓住了语文课独有的语文味儿。三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四是课内外结合。开拓课程空间,丰富课程资源。这主要体现在单元教学构思和“运用·拓展”环节。

3.重视山水诗文的诵读教学。这个教学设计高度重视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诵读。通过让学生多诵读和感悟来领悟文本世界的深层内蕴,从而达到学习山水诗文的文内之旨和言外之意的教学目的,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好而高尚的情操,丰富学生纯正的精神世界。这种教学思想主要渗透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单元教案”中的“美读·构建”的环节里。应该说,拿出相当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诵读,以诵读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并“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是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4.紧紧抓住了本套教材的特色。本套教材的整体设计是话题点击式的设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切入点,带动主体的发展。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就抓住了这一特点来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教师的各项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山东教材的独特个性。

下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六下第三、四单元学习要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要 班级:姓名: 一、词语。 书籍慈祥军阀娱乐抽屉僻静恐怖皮靴宪兵严峻匪徒提审会意 围歼战黑魆魆憧憬璀璨彻底送葬追悼会 炊事员 哀思审阅宫殿......

    第三单元教学案

    第三单元解读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项链练习

    项链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她先看了几副手镯,再看一串珍珠项链,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制的镶着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巧。她戴着这些首饰对着镜子左试右......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重庆大渡口志成托管辅导 大渡口革新村 ***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打“∨”。 1、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dōu dū)笑了起......

    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2013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 时间:45分钟 ) 班级 姓名 评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1.请工整地把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写在田字格中。 zh......

    九年级第三单元试卷参考答案

    河师大附中《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共20分) 1.C2.C3.B4.C5.AC6.ACD7.AC8.ABD二、辨析(10分) 9.(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是由人民间接选......

    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塌败(tà) 嫉妒(jì) 凹凼(dàn) 昏厥(jué)B.取缔(dí) 涎水(xián) 颠沛(pèi) 诘问(jié)C.骷......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