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乌镇的情感散文
许久以来,乌镇在我的心中始终像一个梦,飘渺而又真切,模糊而又清晰,即便是近在咫尺,我却常常感觉是那么遥不可及。于是,我便无数次告诫自己:我一定要去一次,真实地走进这个梦里,去瞻仰一下梦里的那些辉煌,去膜拜一回梦里的那种高度。
说来惭愧,在桐乡生活了六、七年,却一直未能成行,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路程太远、脚力不够,实在是心存敬畏,不敢走得太近。很多时候,心理距离远比物理距离更难逾越。
今年春节回家,与一个爱好文字的挚友说起这事,他大为惊异,对我身在桐乡,居然没有去过乌镇、没有去过茅盾故居、没有去过“茅盾文学奖”指定颁奖地大为不解,进而怀疑我对文字的热情是叶公好龙的虚伪。对此,我实在是哭笑不得。
其实不是我不想去,实在是不敢去,我害怕因为自己的肤浅,即使走完了那一段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却永远也走不近那风景背后岁月磨洗的辉煌,让自己徒增许多伤悲、徒增许多烦恼,从此失去了原来勉强伪装出来的哪种“自信”。
乌镇的历史积淀实在是太厚重了,六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人文痕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水,都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行走在那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路上、穿行在那一条条幽静的小巷里,你只要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触摸到一个历史的标点,都会踩踏到一段历史的音符。站在每一座桥上,你几乎都可以感觉到历代大师从身边走过的气息。伫足每一扇斑驳古旧的窗棂下,你几乎都可以领略到自那窗格间飘洒出来的书香墨韵。徘徊在那些精致幽雅的天井中,仰望头顶的那一片天空,你的脑海中,便会形象生动地浮现出那种“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儒雅风气。即便是在晚上,如果你枕水而眠,在某个时刻突然醒来,耳边也会清晰地响起弄堂深处夜归之人那空旷、寂廖、踏石而来的步履声,亦或是听到远处小儿奶声奶气的夜读声。这些想象、这些意境,只要你去了乌镇,就会长久地萦绕在你的脑海里,就很难走出那种书香飘渺、恬淡幽雅的氛围。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去”这句由刘若英代言的广告词,最能深切的表达这种缠绵的情绪。
一个春寒料峭早晨,带着一种近乎膜拜的情结,在朋友陪同下,我们一起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水乡古镇。从桐乡出发,短短十几分钟路程,我却好象经历了一次漫长的人生跋涉。也许是踌躇、犹豫的时间太久了,心中积累了太多的胆怯和敬畏。一旦真正走近,便莫名的多了几分不安、几分情怯。伫立景区门外的那一刹那,我恍然明白:长久以来,我竟一直在逃避,逃避一种自己不堪面对的博大与厚重,躲避一种自己不敢仰视的历史与人文。但是,这种人为的自我逃避,总是难以对抗那一缕一直萦绕在心头的诱惑与纠结。这种心情,一如余秋雨先生在表达他对江南古镇的情感时所说:“如果把它们全都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见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尽管我并非文人,亦没有大师们那般敏锐与深刻。但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和对历代大师的敬慕,我仍然愿意沿着自己心底的牵挂与惦念去江南的水乡、去水乡的古镇,瞻仰一段足以慰藉心灵的人文历史,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以了结自己根植于心底的思念与企盼。去感受一番哪些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让自己的生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欣慰。
陪同的朋友已来过多次,对景区的规定早已烂熟于心,办理好相关的手续,我们便一起进入景区大门。一条渡船把我们送过一段宽阔的河面,弃舟登岸,我们便真正踏上了这片用水与桥把自然与人文搭建得无比巧妙的土地。一路走来,一路看去,一座座古老的石桥、一条条斑驳的小街、一扇扇古旧的窗棂、一段段厚重的传奇,便引领着我们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替中来回穿越。
乌镇很苍老,苍老得可以向我们历数春秋的旧事、秦汉的恩怨、隋唐的风流、明清的颓废。乌镇又很年轻,年轻得可以领跑江南水乡的潮流与时尚,年轻得可以领跑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潮头。乌镇很小,小到可以是江南水乡浣纱洗衣的小家碧玉,乌镇又很大,大到可以是中国的乃至世界的乌镇。
伫足乌镇那座古旧沧桑的戏台前,仰望那种人去楼空的寂寞,我困惑迷茫、百思不解。乌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乌镇?千百年来又演绎了一段什么样的传奇?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看江南的桥、江南的水,是完全没有必要非去乌镇的。在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古镇星罗棋布,随处可见,斑驳沧桑的老街古宅无不大同小异。可是,乌镇人那句“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说得如此自豪,表达得如此自信,实非哗众取宠、粉饰精美。那是因为它不仅有一个声名赫赫的茅盾,在那波光荡漾的景致里,同时还闪耀着一大批名家大师光彩照人的身影。站在乌镇那块星光闪耀的名人牌匾前,历数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我与许许多多的游人一样,惊讶之余更是心怀崇敬。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些名家大师,也是因为有了这些名家大师,才让这一方水土更加风采迷人。徘徊在这酒旗飞扬、这水光潋艳的江南古镇,天南地北的游人心里,恐怕早已淡化了简单的看山看水的闲情逸趣。我与众多的游人一样,此时的心里也同样想着一个问题:这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又如何养育了这许多的民族精英?并让他们一个个都卓越成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坐标、一座座丰碑?
带着满腹疑问,怀着不解的困惑,我们沿着一条深深的弄堂向茅盾先生的故居走去。也许是我们选择的时间跟大家太一致了吧,此时此刻,先生的故居门前挤满了进进出出的游人。虽然拥挤但并不喧嚣、也并不吵闹,相反大家都很安静,即便是小孩,稚气的脸上也都挂着着几分肃穆、敬畏的神情。这是先生的魅力,更是文化的魅力。恍然之间,我忽然深省: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历经数千年雨打风吹依然生机勃起,依然欣欣向荣、依然繁荣昌盛,不就是在这样的肃穆与敬畏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代一代发扬光大的?伫立先生门前,看着进进出出、天南地北的游人,我仿佛看到了那一种执着传承民族文化精华的宝贵情怀,我仿佛看到了那一种永不衰竭延续民族文化命脉的宝贵精神。这种情怀、这种精神,在乌镇人“晴耕雨读”、“耕读传家”的祖训中尤其表现得更加具体、更加彻底。
于是,千百年来,乌镇子子孙孙便一直浸润在这浓郁的书香氛围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古老的乌镇,虽历经岁月磨洗,却依旧诗意盎然、依旧书香袭人。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的内容与情形。那一种深切的亡国的痛,那一种深切的对民族文化、对民族语言的依恋与不舍,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有文化良知的读者的心灵。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字是构成这个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命脉的最重要媒介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许因为暂时的贫穷与落后,可能遭受外敌的入侵甚至奴役,但是,国破山河在,只要这个国度的人民精神不倒,文化不灭,就仍然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就仍然有战胜外敌、赶走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的机会。
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异族入侵而导致本民族文化断裂乃至中绝的悲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光辉灿烂的古印度文化随之消亡,古埃及除了留下一座斑驳沧桑的金字塔,在夕阳晚照里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一片曾经养育了古埃及文明的土地上,哪里还能找到一丝千古文明的痕迹,古巴比伦更是除了留下一条千年流淌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在哪波飞浪卷的水流里,再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寻的东西。唯有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虽历经五千年岁月浸蚀,虽屡受外敌入侵、揉躏,但却依然保持着极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却依然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其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华夏子孙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家园的敬重几乎超越了对生命的敬重,为捍卫民族文化尊严、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因此,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中华民族都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文化的魅力,更是文化的活力。守住了延续一个民族命脉的语言、文化,就是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守住了自己的根。一个民族如此,一座城市如此,一个景区亦是如此。只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成就一方水土恒久不老的生命,才能赋予一方水土恒久不衰的灵气,才能赋予其永不衰竭的人文魅力,才有了可以追寻的根。山东的曲阜、河南的洛阳、甘肃的敦煌、湖北的汩罗,有哪一个地方、又有哪一处名胜,不是因此而光华永在、浩气长存!走出茅盾故居门前的那一刹那,我明白了:聪明的乌镇人为何迎回了茅盾并让茅盾在乌镇安息,为何要竭力争取做“茅盾文学奖”指定颁奖地,为何要把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放在景区开发、规划的最前列。他们在深刻领会历史文化魅力与作用的同时,更是身体力行,全力以赴为世界更为乌镇人自己,精心打造了一个“茅盾”的乌镇,当然,也在今天这个全新的文化大背景下重新诠释了一个乌镇的“茅盾”。
乌镇之美,美在水,乌镇之魅,魅在文化。乌镇人深深懂得:如果没有了历史文化的光辉照耀,如果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乌镇便不会再有如此璀璨夺目的人文魅力。
出景区大门,回望哪一川烟云,在哪波光荡漾的景致里,我仿佛看到山水诗派开山鼻祖谢灵运来了;齐梁文坛领袖沈约来了;书画大家裴休来了;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唐宋八大家之父茅坤也来了。这一个个身影,这一串串名字,有哪一个不是声名遐迩的名家大师,又有哪一个不是文采飞扬的民族精英。是他们赋予了这一方水土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他们赋予了这一方水土千年不老的活力。在他们的光辉照耀下,在他们的深刻影响下,才使得这一方水土笑谈有鸿儒,来往无白丁,才让这一方水土有了历久不衰的神韵与灵气,长久地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来客。
如果没有了这一切,乌镇便不是今天的乌镇了。
第二篇:乌镇游记散文
乌镇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乌镇游记散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乌镇游记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古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小船在河上荡漾……乌镇是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我很喜欢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文化……
刚走进西栅景区,远远望去就是一座座石桥立在河上,如果没有那些桥,河水、景色也就少了一丝生气。大的桥让人感到舒快,小的桥让人感到舒心。可我就体会不到,我走在上面就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总以为自己会掉下水去。石桥是由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无论怎样去看,都很精致,可以说为是巧夺天工。
在那里,令我最感兴趣的是:乘小船。我央求父母带我去,他们就不肯,说是太贵,180一人呢,切,过去一看,180一条船,这下,妈妈可闹了一个小笑话,最后,还是带我去乘了,那时是晚上,夜景可美了,不过,有点冷……
我还去了“龙形田”,大得真像一条“龙”,其实是许多小麦组成的,在田里还有几条小道呢,我跑在小道,东玩玩西跑跑,可开心了,爸爸还给我照了相。
我还去了……太多太多了,说也说不过来了,可那里真的太好玩了,我真想是那里的人啊,在那悠静的乡村里享受生活……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乌镇留下的美好回忆……
篇二:美丽的乌镇
如果你问我哪里的景色最美,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乌镇。
我十分幸运地去过三次乌镇,感受了乌镇的季节变换。乌镇是江南的四大古镇之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
第一次到乌镇,是个初春的早晨,薄雾中透着丝丝凉意。走在湿滑的石板路上,两边的小草已吐出嫩芽,沿河两岸的民居映入眼帘,绝大多数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石柱或木桩固定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这就是乌镇特有的“水阁”。
居民们已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枕水人家”的生活。
秋天的傍晚,我第二次来到乌镇。秋色笼罩下的乌镇显得格外古朴。小河里,摇曳着几只黑得发亮的乌篷船,秋风不时地吹来桂花香气,落日的余晖洒落在古老的木门上,映红了旁边老婆婆的脸。“小桥、流水、人家……”。
今年的除夕,我们全家在乌镇过年。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恶劣的天气却造就了难得的美景。早上推开窗,整个乌镇成了黑白的世界,宁静而凄美,水未动,雪在飞。漫天飘舞的雪花仿佛将人们和乌镇融在了一起,美不胜收。
这就是我眼中的乌镇,它象静静的河水,默默地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明,令所有到过的人们流连忘返,乐在其中!(海南天骄模特经纪演出 — 天骄文学 www.xiexiebang.com)
篇三:美丽的乌镇
乌镇是一个古朴典雅又美丽的地方,它位于浙江省。
进入乌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奇特的房子。那里的房子是用特殊的优质木材建成,而且建在水里。所以乌镇又称为“枕水之乡”。每座房子的阳台上有一块甲板,人们就在这甲板上洗衣服、聊天。坐在甲板上看着水中自由自在嬉戏的鱼儿;听着树上鸟儿婉转悠扬的歌声,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房子门旁还有些雕花屏风,不仅漂亮,而且又能使房屋通风透气。房子与房子之间还有一座拱形桥,为的是人们出行方便。瞧!乌镇的建筑风格多有趣!当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古代诗人写的《忆江南》。
再说说乌镇的水。乌镇的水十分清澈,清的能看到水底的水草、游鱼;乌镇的水十分平静,静的犹如一面魔镜,把蓝天白云、江边的绿树红花、房子、游人都“吸”到了里面,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画卷。
乌镇还有一处有趣的景点,叫“钱钟厅”。里面有一个大钟,如果你用钱击中了大钟,还代表你将来是个大富翁呢!
说完了乌镇的美丽景点,再说说乌镇的人。这是着名文学家茅盾的家乡,他的文学作品丰富了家乡的文化生活,给美丽的乌镇增添了一份灵气。
乌镇真是一个景美,水美,人更美的宝地!
篇四:梦里水乡——乌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说起美丽的江南风光,难免会提到小桥流水,充满着古色古香的古镇——乌镇。
乌镇是一个充满寂静的小镇,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显得安宁、祥和游览的人们也不想破坏这份宁静,匆匆地来,悄悄地走,只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早晨,当第一抹阳光照向大地,乌镇苏醒了。妇女们陆续走到小河边,清洗自家的衣服。一些酒家、客栈纷纷打开了大门,但人依旧显得稀少。
乌镇的小河很长,弯弯曲曲的,宛如一条绿丝带,飘荡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河水很清,水中有许许多多的鱼虾在自由自在地穿梭。河面上的老伯们撑着船,带领游客们游览乌镇。看看那一个个依河而建、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那一座座形态各异又别致精巧的拱桥,那一条条参差不齐而又狭窄的石板街,真是别具一格。我在古镇恬静的街巷中穿行,恍如走进另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会相信这是真的呢?
乌镇还有很多名人的故居,去了这些地方,我仿佛读完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乌镇那水、那桥、那宅会时时飘入我的梦里。
真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篇五:乌镇寻游
一夜流水到天明,人家尽枕河。这就是乌镇。
走在青石铺就的乌镇小巷里,把脚步轻轻落在千百年不老去的石板上,每一步都仿佛叩响了历史,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时光也仿佛在我探寻的目光中停滞下来,然后悄然地回溯。我不清楚眼前那条小巷究竟有多深,似乎只要沿着那幽深的小巷一直走下去,一便能够走进乌镇悠远而古老的故事里。
沧桑,给人一种淡淡的从容和优雅。我像是走向一条时空逆转的隧道,沿着岁月的脉络走向了某个昨天。就踩着这经过历史洗礼的“苍老”,穿过一条条曲折巷子,抚摸着那些雕花的窗棂。是在寻找久远的记忆呢,还是在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我不知道,但心却一直都在没来由地感动着。是为这城市所远不能有的静谧吗?在这里,就像来到了一个静静的天堂,只不过,没有上帝,只有黛的瓦、暗紫的木板墙、雕花的窗,古旧的屋檐,拙朴的石桥,还有横穿小镇的那条幽幽的河。水是苍绿的水,是这里的灵魂。它静静地流淌着,从容地穿起了一个镇子,也穿起了如歌的岁月。是水,润泽了千年的乌镇,生生不息。那轻悠的乌蓬船,悄然游弋在这水上街市、天上人间。高高的桅杆还立在斑驳的船头,素雅的印花布在风中飘飘摇摇,摇曳着清丽婉约的水墨江南。摇橹声欸乃,穿越千年,遥远却又在不远。
有水自有桥。乌镇的桥另有一番情趣,多而灵。我正站在逢源双桥上,听说这座桥上走左升官,走右发财。乌镇最大的桥也不过就是东市河上的这座桥。乌镇的桥大都是石拱的,古韵悠悠。拱桥或横跨在河流,或静卧于河埠,少有扶栏,只是比街面略高出三五级台阶。万兴桥、咸安桥、福安桥……每座桥都有自己吉名表达人们的心愿。这样乌镇人将桥赋予一种灵运,每年元宵的踩桥会就成为人们祈福求缘的际遇。
往河道旁的阁楼望去,偶尔有几位阿公阿婆在打着盹儿,支一架织布机静静立在屋子中间,任门外游人叽叽喳喳路过,任窗下流水潺潺。真是闲适!那高生公三白酒坊的烧酒醇香满巷,也不知饮醉了多少羁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吧!
最后是去参观茅盾纪念馆。从门槛步入,你就知道这曾经是个大户人家,前堂后厅,左厢右房,回廊曲经。人杰地灵,沈家又培养了一个自己的叛逆者,乌镇却因此而声名鹤起。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文化先驱,茅盾在这雨露丰沛的江南吸足自己的知识底蕴后,开始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长年征战。我想,这是乌镇的茅盾,更是茅盾的乌镇,乌镇的文明最终归结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知道乌镇这个地方也正是通过茅盾这一代文学巨匠的名字。
好多人都说过,乌镇是一个旧梦,深色的木格窗子,灰檐青砖小瓦,小巷蜿蜒,黄昏般阴郁的长廊,延伸着古典,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浮印人心头。
这就是乌镇了,一座江南小镇,一个宁静的梦里水乡。千百年岁月的沧桑为它增添了独有的风韵,几分矜持,几分散淡……貌似寂寞却又如诗般幽雅。
一个似曾相识的梦……
离开这个梦的时候,风儿撕开了云层,天边透出一丝光亮。阳光泻在水中,船桨划破一河水色,划碎了金,划碎了银,河面一片氤氲。乌镇渐渐远去了,但这梦里的水还在我的心中流淌。
篇六:秋游乌镇
第一场秋雨降下,我来到了乌镇。时间真的不曾改变什么,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是那个样子,宁静而古雅。
摇起了乌篷船,顺水又顺风,转过了青石港,挂起了大红灯。
初到乌镇,眼前景色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轻步上了小船,鼻尖嗅着这一江南水乡的气味,不禁闭上眼,慢慢体会。听那船桨范起的水波声缓缓荡开在心间。
小船划呀划,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靠了岸,天边夜色愈浓,皎月也已东升。登上小石桥,坐在亭台水阁边,看着这一江秋水,以及水中这一轮满溢圆月,不禁思绪万千。几叶当地特产苦丁茶,轻落杯中,缓慢舒展在水里,漾起绿色的波纹。家乡在这时候是那么遥远,撙一缕月光,一口饮下,才发现泪已湿了双眼。
情醉乌镇,不觉已该离去。这才带着爱恋与不舍匆匆离开。
第三篇:情感散文
路过爱情
很久之前,我们还熟悉彼此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地问起过你,为什么不能帮我写一篇文字。你说,你不想。
很久之后,包括此时,我仍是认为,因为不够了解,才写不出。我也一样。从认识到现在,不足一年,却是经历了两次拉黑,一次你拉我,一次我拉你。这两次不愉快的举动,或许能说明什么,我们心知肚明。也
曾试图一辈子不把你写进我的世界之中,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你无法驻足一辈子。那些一起聊天的日子里,我总是说你幼稚。其实,至于你幼稚与否,我又怎么能够妄下断论?只不过是,不想彼此走的太近,以至于无法活在现实中。
因为不能很了解你,所以这篇文字注定是一篇独白。以前,每晚都聊天时,我会担心;之后,每晚都是黑色头像时,我又会想念。可一切好不容易都还算差强人意,我又怎能任性地使坏?远远关注足矣,我们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喜欢你的文字,因为那都是真实的内心独白。有时候,读你的文字,就像是在窥探你的心事般,如此感动。你的性格中带着天性使然的羞涩,熟悉的人还好说话;在一堆陌生人面前,你会有自己的保护色。这一点,我和你很像。喜欢你穿白色帆布鞋子打篮球的样子,就算未能站在你身旁,但依然甚是欢喜。犯花痴地说,我喜欢任何一个穿白色帆布鞋的男生,估计男人是很少穿的了。想想,犯花痴的年纪也都该过了。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脑子里的片段很多,而确实有意义的,真的很少。你以前聊天的时候说起过,为什么和我这个女人说这么多废话。其实,我有多感激,那成堆的废话陪我度过太多的失眠之夜。你不是我,你也不能了解我,因为关于我,我又告诉过你什么,你又问起过什么呢?所以,很多事情是无法没节制地问下去的,因为越是问越是伤感。也可以说,许多想问的事情,到你那里,便再也无法问出口。
既然无法逾越一些东西,那就留彼此好的印象,一辈子。记得为你发过这样一条状态:我知道,爱可以排除万难,可万难之后,更是万劫不复,这是我更相信的。你说,你喜欢我;我说你是在戏弄我。在比较保守的爱情观下,我始终认为,越是说出口的喜欢,就越是开玩笑。事到如今,我们就把错过的故事,成为理所当然。是啊,在生活面前,我们要把多少遗憾,无奈归于理所应当。此刻,脑子里蹦出一句你发给我的话——有些话,说给了一个男人听,就不要再和其他男人说了。你知道吗?这句话说得很男人,我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爱情。罢了,路过爱情,仅此而已。
这篇独白,写的好无力。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往事,回忆起来是吃力的,因为就没打算保留一辈子。记住也幸运,忘记也要接受。生命中,经历的人事,无非就是不停遇见,然后忘记,而留到最后的,被叫做回忆。是不是不够珍惜,所以才会觉得写的足够吃力?乱七八糟,这篇似年终总结的自我检讨书,怎会如此啰嗦?这就是为什么从来不写纪念文,就在于我写不出来任何的感情。好多话,就掩埋在时光里吧。
如今,各自安好便罢。何必非要问出个所以然?
或者,唯有此,才更刻骨铭心。
第四篇:情感散文
题记:
女儿是父亲的“情人”,从她来到世上,他们就结下了一生解不开的缘。
我把此文送给女儿,愿远方的她平安幸福,并祝她生日快乐!
文/曙光
茉莉花开了,开在六月,每当那洁白如珠的花蕊,一朵朵俏临花丛中的时候,我总会不舍地剪下一枝,撷取一朵,放在眼前。
流连顾盼,袅绕清香,雅致的茉莉花就是一位清纯的少女。
“花心”的我总是带着一抹淡淡的忧郁,久久地守在花丛边,透过花瓣,眺过窗檐,思绪,早已把远山,往事连成了一片……
六月的山区,阴雨绵绵,晨雾重重地笼罩着山峦。
当云开雾散,太阳出来的时候,已近中午。
我和阿美看了一下今天采下的花蕾,估摸约有十多斤,一朵朵晶莹剔透的茉莉花静静地躺在花篮里,那种纯真,难于用语言来表达,阿美甜甜地笑着,一只手撑着腰部,一只手用毛巾擦着我们额头上的汗珠。
看着她疲倦的面容,沾满泥土的衣裳,衣服下面因身孕凸出的腹部,我心疼地用手抚摸着她的脸颊:
回去休息吧,孩子都累了?
阿美骄傲地说道:医生说还有十多天就生了……
我背着篮子,提着小木凳,阿美依然一只手撑着腰部,顺着田坎,沿着河边,慢慢地走了回去。
太阳出来以后,挂在枝头的茉莉花竞相开放,原来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如今朵朵笑得阳光灿烂,就连躺在花篮里的花儿也耐不住寂寞,一朵朵逐渐绽裂开来。
我似乎听见它们生命里流淌的声音;
听见那流淌的岁月在母体里喘息。
我似乎看见那洁玉般的花瓣在挣扎着舒展;
看见那一朵朵生命奇迹般地诞生。
闷热的空气里,茉莉花生命的芬芳,夹杂着泥土与青草的清香,四处飘散……
六月的一天,我们的女儿诞生了,她出来的那天,阿美在雷雨交加的深夜里呐喊。
我站在卫生所的屋檐下,守着那瓢泼的大雨,心里疼了一夜……
女儿给我们带来了福音:这天,旱了几个月的土地饱饱地喝足了水,中午时分,我看见地里的茉莉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开得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开得娇艳。
茉莉花又开了,依然开在难忘的六月,我习惯性地剪下一枝,撷来一朵,放在眼前。思念,结成一缕淡淡的忧伤……
第五篇:走近家乡优美散文
家乡,这个带有温度的词语,总是以最高的姿势柔软在记忆最深的一角,成为游子回望的方向。不经意中,一句残落的歌词,一片飘零的叶子,或一盏柔和的路灯,都足以成为开启的钥匙。汩汩流淌在岁月深处的村边小河,房顶青葱着小草的老屋,蔓延在记忆篱笆上的丝瓜藤,半悬在空中的蜘蛛网,这些携带着家乡温情的意象,热烈而殷情地涌来,直至把所有的空洞填满,把所有的寂寞温暖!
然而,当我带着丰盈的记忆去走近去归寻曾经的熟悉时,一切的清晰都遥远成一个背影!我的家乡哦,以崭新的容颜,焕发着新的篇章!
走近家乡,我看呐,任是眼睛睁得多么大,却再也找不到照片中那发黄的过去。蜿蜒若带的水泥路,铺平了那一次次凹凸不平的行程。一辆辆宽松的公客,远离了三轮车满载学子的惊险情节。青山依旧,盘旋的公路,延伸,延伸,每一个转弯,都给双眼一次全新的冲浪!青砖红瓦,小楼店肆,是乡间最打亮的图景。而通往每一缕炊烟的路径,都是由一块块石板铺成的平坦,曾经赤脚踩过的童年,也已成为故事中的故事。大山叠涌着绿浪,蓝天飘逸着白云,每一阵清风,拂来的都是最简洁最明朗最鲜活的语言——它们,是这里的见证,是这里的主人!
在那临河的渡头,再也看不到加工房排队的胜景。曾经的喧哗,连同那一张张布满粉尘的脸,已流水东去。日子一个跟斗,家家户户,都有了专门的机械室:米机,粉机,收割机,电动刀,琳琅满目!每一户田角都圈定了一方池塘,小儿戏鱼,清荷飘香;村里小河,已成一个开阔的渔场,旱可浇灌,水可生养,处处是智慧的闪光!张伯伯家的养鸡场,李婶婶家的小农庄,更有邓家大哥圈山作业的宏大构想!那一刻,我收获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在那满盛在乡亲眼里的笑中,朴实着怎样的泥土的智慧,快乐着怎样的平凡的幸福啊!对一身身古铜色,描绘出的画卷,我的笔,此刻失去了颜色!
走近家乡,我听呐,任是距离有多近,却再也听不到那心底陈旧的歌谣。老牛的哞叫,和那斑驳的划犁,早已高高地挂在历史的墙上。唤醒黎明的,不仅仅是那三两声鹃啼,还有那久违的中国之声,响彻了村庄。6点到8点,天天两个小时,这最远的声音,以最近的姿势拥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续写着这里崭新的故事。蟋蟀和鸣蝉,殷情地伴唱,引吭的鹅曲,总有几分诗意。
“看呢,下雨了,这是下金落银啊!”“是嘞,花生刚下针啊,稻穗刚抱子嘞,那晚苞谷也有望咯!”这满是喜悦的交谈,让我明白一场雨,饱满着怎样的丰收,充盈着怎样的希望!落在这片土地的雨,是如此的清清朗朗。褪去无为的浪漫愁绪,褪去苍白的小资情调,从泥土中勃发出的诗情画意,灌注在我的血脉里,歌唱!听吧,用我嘶哑的喉咙,用我带血的手掌!
晚上,周老伯一把二胡,拉亮了一宇星光!《红灯记》、《沙家浜》、《苦菜花》、《赛马》,永远年轻着的这些古老的歌谣,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中生动流淌。小黑子的吉他,小妮子的伦巴,携来的时代文明,在这里对话。麦克风传来强哥具有穿透力的歌声,村庄此夜欢腾难眠。夜幕的舞台上,三五个婶子扭动着的青春,尤是引得满空繁星失眠到三更。
丰盛的佳肴,满桌的欢笑,成了美好日子的脚注。一杯浓酒,声声祝福,醉倒在家乡的怀抱。一篮篮最嫩的花生,一筐筐最鲜的玉米棒子,和那一串串最爽朗的笑声哦,酿成一坛坛最醇的酒,必将香满我回望的每个日子!
离开,只是一个姿势,记忆将永恒着家乡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