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吸与交换》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能有根据的解释人体呼气和吸气的过程。二是制作模型,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及模拟呼吸的过程。
我在设计本课时意在通过观察、实验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并且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用了信息技术,包括课件的演示、媒体的应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整合带来的优势。同时,通过用“瓶子、气球、橡胶皮膜”等物品来模拟胸腔、肺、膈肌进行实验,由实验得出人体是如何呼吸的结论。可以说是利用学生亲自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同时,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情感,提高创新的意识,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积极愉悦地投入到体验研究中,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试验模型与自身相结合的高效率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会学生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目标的达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轻松达成目标。在教学中,学生做深呼吸,互相观察胸部的变化;将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在反复的深呼吸过程中体会;在学生不能观察的情景,让他们在反复的体验中进行猜想,再借助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使他们能直观的认识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和肺的变化,使他们对人的呼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此时又播放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比较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用肺模型模拟呼吸的时候,最开始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是让他们利用自己制作的肺模型去合作探究、在尝试中想办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来观察在模拟呼吸的过程中,呼吸器官是如何变化的?课堂中,各小组很积极的进行探究和尝试,在相互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说出呼吸器官是如何变化的。
三、探究活动伴随夺冠赛展开,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上课伊始告知孩子们:你的精彩表现将会为小组赢得荣誉。随之通过制作肺模型、解释肺模型和合作演示三个环节进行小组夺冠赛,使得小组内成员间认真探索,紧密配合。最后请所有人做评委评出小组冠军。
虽然这节课课堂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科学探究目标和知识目标,但人仍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学生的材料在实验时有坏的,应该准备的更充足;我应该多给学生引导,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发言等。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课堂应该多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同时我们教师也因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才能使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篇:呼吸与交换教学设计及反思
呼吸与交换
杜庄学区第一小学 杨青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主要讲呼吸系统,让学生通过体验呼吸、制作肺模型、测量肺活量、召开呼吸与保健信息发布会等活动,识别呼吸系统中主要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呼吸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呼吸与保健的具体措施。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2.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3.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4.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5.能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3.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2.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呼吸的过程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肺的图片或模型,测量肺活量的仪器。
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观看“肺”的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
学生交流。新 课 标第 一 网
2.讲述: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每天大家都会自然的呼气和吸气,今天我们就再次体验一下呼吸。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体验呼吸 1.呼吸时胸部的变化。
教师: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的过程是通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完成的。你仔细分析过自己吸气和呼气时胸部是怎样变化的吗?
学生:
(1)互相观察小组同学深呼吸时的胸部变化,体验呼吸的过程。(2)交流呼吸的过程。①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 ②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教师:你观察过吹气球时胸部的变化吗? 学生:吹气球,观察汇报。
讨论:怎样利用这种变化解释呼吸时空气被吸入和废气被排出的过程?
2.分析人体呼吸的过程。出示人体呼吸过程流程图。
学生:观察、描述人体的呼吸过程。呼吸过程:
新鲜空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废气—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教师小结: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呼吸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
学生:
(1)讨论、设计方案。(2)交流制作方法。(3)制作“肺”模型。板书设计:
第六课 呼吸与交换 1.呼吸时的胸部变化: ①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 ②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2.呼吸过程:
新鲜空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废气—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时时刻刻要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气体的交换,几乎每个人都患过呼吸系统疾病。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呼吸系统的健康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呼吸与保健。
1.提问: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呼吸系统的健康呢? 学生:
(1)阅读有关资料。(2)汇报、交流。2.调查与交流。
选择生活中有关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进行调查,以“呼吸与保健”为题,召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将自己的调查结果用最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并共同提出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3.阅读教材P30有关感冒的资料。
教师:你自己感冒过吗?如果要服药你会选择感冒药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选择药品时,我们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说明书中了解药品的有关信息。学生:阅读感冒药说明书。
教师:如果你感冒了,会选择那种药,为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仅仅靠感冒药能治好感冒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减少呼吸系统的疾病?
★拓展: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教师: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学生:将自己的肺活量与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并分析肺活量不同的原因。
讲述:适当的加快呼吸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氧气。教师要求学生测量自己在平静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提问:在哪些情况下呼吸会加快?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六课 呼吸与交换
1.调查生活中有关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2.了解感冒。
(1)感冒是呼吸道传染病。
(2)病源:细菌或病毒侵染呼吸道引起的。(3)选择药时要注意阅读药品说明书。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整合”一词已深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起点,它既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点,又为我们实际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本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并且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包括课件的演示、媒体的应用、信息的传达,无一不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整合带来的优势。
本课教学中,课件运用恰到好处,课堂上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效果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吹气球活动中,本意是想让学生观察吹气球过程中胸腔的变化,可是学生看“谁的气球吹的大”好像更有兴趣,而忽略了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
2、在讨论呼吸保健方面,学生对感冒怎么预防讨论详细,忽略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讨论。
3、本课设计的导入是——观看“肺”的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这个问题在本课结束后缺少一个照应。设计的导入问题,课结束前要有一个答案。
今后在备课上还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丰富课堂内容,把课堂知识拓展的更加深远。
第三篇:《6 呼吸与交换》教案
《6 呼吸与交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4、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5、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6、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7、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3、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1、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谈自己是怎样呼吸?
2、发现别人又是怎样呼吸的?
二、学习新课 体验呼吸
1、出示教材中健康的肺和因吸烟而损伤的肺的对比图片。
问:是否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虽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对呼吸器官的保健问题引起重视。
2、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细观察、分析呼吸的过程。当学生明确肺是气体交换的最重要器官后,组织学生反复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的变化。以吹气球为例有助于学牛观察胸部在呼吸时的起伏变化。
3、让学生互相观察同学深呼吸叫的胸部变化,还可将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在反复的深呼吸过程中体会。通过反复体验,逐步认识: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4、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呼吸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帮学生简要概括呼吸的基本过程:
从鼻腔吸进的新鲜空气(氧气)通过喉、气管、支气管进到肺(肺泡)里,被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从全身各处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被血液运回肺(肺泡)内,经支气管、气管、喉、鼻腔呼出体外。
5、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上述意思
6、组织学生制作肺的模型:
制作模型不是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模拟前要启发学生分析模型的各部分用来模拟呼吸系统的哪部分,观察各部分在模拟过程中的变化。
可布置学生在课下完成装置的制作,制作模型时,要注意密封,橡胶皮膜可用废气球皮代替,可用Y形管连接两个气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前调查分析,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文中提供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测量各自肺活量,同时,还要适时提醒注意安全卫生。
2、当各组整理好本组同学肺活量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柱状
图呈现同学的测量结果,尝试对结果进行分析。
讨论“在哪些情况下呼吸会加快”
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和呼吸有关的问题。
第四篇:交换教学反思
篇一: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反思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反思
伊旗二中 赵慧
本节课最终是要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课容量较大,故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讲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在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讲解时,首先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肺的位置与结构,并简单对胸廓及胸腔进行介绍,让学生有个了解。接下来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并进行总结,通过过渡性语言胸廓容积的变化还与膈肌的运动有关,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结合视频进行总结。这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以及视频动画掌握效果较好。通过设问的形式“是胸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导致胸的容积变大”来引入探究实验解决:胸廓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一课时需要以许多的物理知识来辅助理解,学生在没有接触任何物理知识的前提下理解气体压力与容积的关系比较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注射器,上课时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在加上我的讲解来得出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的关系,但是上课时的效果并不好,借助注射器好多学生也得不出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的关系,同时也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下来后经过自我反思认为此部分知识不如直接利用注射器让学生感受气体存在压力,然后将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关系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拿来利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对于是胸廓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变大这一大难点,学生普遍认为是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变大,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观点,就必须借助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由于实验室装置的损毁,为了让学生看到实验效果,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视频,但视频效果不好,学生看不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浪费了大把时间。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在对第二课时进行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对课前“想一想,议一议”进行分析引入新课,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气体的成分的变化并得出结论。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明显增多,减少的氧气又到哪里去了,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入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对于此部分知识主要以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并结合视频动画进行学习。最后在我的组织引导下进行总结。对于此部分知识,学生的掌握效果较好。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前一定要做充分准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在课上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时留足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篇二:加法交换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观察、例证、归纳、应用的过程,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的规律,体验了学习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明了方向。“加法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例题的呈现内容。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开门见山让学生在加法计算中和举例验证中获得规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4)对于规律的叙述,教师没有强加给学生规范的语言,层层递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发现的规律、然后在学生敢说的前提下教师稍加强调,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层次性。
(5)对于发现规律的表示方法的教学,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喜欢的表示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由于学生少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学生都在黑板上展示了,是不同程度学生展示了作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篇三:《商品的交换与消费》课后反思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课后反思
李涵
我于9月4日在高二计算机3班上了我开学第一节课,其中有可取之处,但更多的是不足,为了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特反思总结如下:
一、准备实施过程
我主要备了课本和教参,主要讲解了商品的含义、商品基本属性和货币的职能,现在总结觉得只是吃透知识的百分之八十,同时欠缺对小资料的收集,使知识掌握不透彻,没有充分的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充分掌握知识容量和授课时间,并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我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改进。
二、教师和学生建议
(一)学生建议:
1、优点: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课堂能力较好,具有亲和力,感情细腻,讲解详细。
2、建议:希望老师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讲点小故事和实际生活经历。
(二)老师建议:
1、本节课内容过多,可以精简内容,可以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会更好。
2、板书不完全,本门课应该结合时事政治热点话题。
三、改进措施
这是我的开学第一课,从备课到上课一直很迷茫,庆幸的是王采全老师悉心帮助我,提点我,还有王利民老师、高丰琴老师在百忙之余去听我的课,给我悉心评课,使迷茫的我找到了方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了解了学生,为了不辜负老师们和学生们的期望,为了使自己成长更迅速更优秀,我的改进措施如下:
1、以后可以借助网络和课外书资源,使备课更加充分。
2、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增强课堂趣味性,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和兴趣。
3、积极了解大多数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合理调节课堂弹性和备课内容的含量,增强与学生感情,发现学生闪光点。
4、优点继续保持,做一名具有亲和力、心思细腻、眼中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篇四: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该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00+3000=3000+2000 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 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不仅交换两个整数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小数)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这样,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氛围中,深切地感受到“交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校活动中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练习层层深入,巩固所学新知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本节课使学生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数学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考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
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教师的设问指向
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边说边做手势,指着课件3+4=4+3),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
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
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
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不
够成熟。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总结,适时改进,充分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快速成长。篇五:《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反思
《乘法结合率与交换律》教学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三节,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但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对这节课内容的研究,进行了修改。
本课我着重突出了以下几点: ⒈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理解的更容易。所以我将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⒉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了解所要学习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渗透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感觉比较好的地方: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老师所做的概括还需要大量的体验,但我相信他们经历多次这样的尝试过程,一定能逐步理解并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骤。
这节课感觉存在不足:1.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比较困难。2.在介绍结合律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括号的位置不同”。括号的位置不同说明什么?”这里引导不到位。
第五篇:肺和呼吸教学反思
肺和呼吸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人体主要呼吸器官、肺活量和保护呼吸器官的知识。其中,肺活量的知识学生已有所了解,肺活量在体育课的身体素质的检查中也测过。但那是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的。课堂上主要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整堂课兴趣很浓厚,不管是师生之间的配合还是学生之间的配合都挺有序、融洽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但仔细想来、回味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思考、注意。
第一个是课前准备要充分。从这堂课的许多细节上能看出我的课前准备还不是很到位。如实验要用到自来水,课前要有大量的准备才可以应付课堂上那些非人为的突发性事件的。为了实验成功、现象明显,我在课前反复做了几次,又准备好学生实验的药品、实验仪器,偏偏就小看了水这个最常见,最容易取得的材料。不过从这次的突发事件上,我懂得了要上好一堂课,考虑要周全,多注意细微的东西。
第二个是探究教学中的提问。在科学课程的探究教学中,提问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是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把探究推向深入的重要手段。因此有效的探究教学离不开大量、高效的提问。在我的课堂上,大量的提问是有了,但并非属于有效的问题串,小而精的问题串,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课堂细微,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想法要呼应,该扶的时候要适当扶一下,该引导的时候要恰当的引导一下,不得任其发展、支伸。同时要知道探究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理解,而不是靠教师的满堂灌输和讲解答案。因此教师要少讲多问。教师在提问时,要问能激励学生探究和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性问题,不要问对探究教学没有帮助的问题,始终把学生调控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上。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足之处,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教学的担子确实不轻,多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需要我们有临场应变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必须要时时刻刻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实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