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学反思(五篇)

时间:2019-05-15 05:2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学反思》。

第一篇: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学反思

《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以复习导入,让学生再熟悉一遍之前学过的计算,为后续教学做铺垫。然后出示了本节课主题“8+9等于几”的算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看看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出这道题。在学生交流出三种方法后,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是在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回顾、比较,在思考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做练习时,用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能动起来,用更直观的方法体会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

下面我来说一说这节课的不足。

1、整堂课对于时间的把握很不好,还没有下课时已经讲完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只能临时加上几个练习。

2、对教参及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还要多看教参,按照教参上提出的要求教学。

3、在教学中语气太平淡,不足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生从一开始的积极回答慢慢不举手,还需要再去锻炼教学中的语言、语气及表达,要能提起学生对于要学内容的兴趣。

4、对于学生能说的话预设不足,教育机智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锻炼。

5、因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多需要学生说出的内容,在学生表达欠妥或不完整时直接帮他说完,没有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6、对于学生的关注还是太少,没有及时发现学生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说话声音大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之后的课中对于这些习惯的培养还要加强。

通过这次讲课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多去听有经验教师的课,拿不准的地方还要多问,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第二篇:《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学设计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92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计算8+9=?及9+8=?让学生理解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它们的和不变。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进行计算时,可以重新用“凑十法” 进行计算,主要是看把哪个数凑成,把哪个数分成哪两个数的和。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是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推想出得数的,蕴含着简单推想过程,让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学习简单的推理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学会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及正确率。【教学方法】观察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 6 =()

+ 6 =()

+ 8 =()6 + 5 =()

+ 4 =()

+ 7 =()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8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9、8、7、6加几的知识,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继续学习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算式。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图中红花、绿花各有多少朵? 生: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5朵绿花。师:怎样列式? 生:8+5=13 师:还能怎样列式? 生:5+8=13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只交换了加数,和不变 2.课件出示:8+9=()师:这道题谁能来读一读? 生:8+9等于几

师:你知道8+9等于几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这个题?将你的想法说出来。

预设:生1:把9分成2和7,8和2凑成10,8+2=10,10+7=17 板书:方法一。

生2:把8分成7和1,1和9凑成10,1+9=10,10+7=17 板书:方法二。

师:看来在算8+9时,既可以把9凑成十,也可以把8凑成十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的凑十法。(1)除了凑十法,还有其他方法吗?(2)还有什么方法能很快想出得数?(3)我们学过的哪道题的加数和这道题相同? 生3:因为9+8=17,所以8+9=17 师:谁看懂他的想法了,能说说吗? 生:这两个算式只是交换了加数,和不变 板书:方法三:9+8=17

8+9=17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都不一样,只要符合题的意思,能计算正确,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用哪一种。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开放式的练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巩固8、7、6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既巩固了基本的凑十的方法,又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

1、写出得数相等的算式。(课件出示)

9+6=()

8+2=()

3+9=()

3+4=()

7+5=()

8+0=()

0+7=()

4+8=()

6+7=()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二题。

3、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4、看谁用的方法好

6+5+4=()

7+8+3=()

【设计意图:分层次不断深入地练习,既巩固了有关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形成技能,同时初步渗透了一些函数思想。】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感受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逐步养成懂得梳理知识的习惯。然后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本节课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5、7题。

【设计意图:作业题的设置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通过作业题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

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9+8=8+9=17

第三篇:交换教学反思

篇一: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反思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反思

伊旗二中 赵慧

本节课最终是要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课容量较大,故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讲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在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讲解时,首先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肺的位置与结构,并简单对胸廓及胸腔进行介绍,让学生有个了解。接下来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并进行总结,通过过渡性语言胸廓容积的变化还与膈肌的运动有关,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结合视频进行总结。这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以及视频动画掌握效果较好。通过设问的形式“是胸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导致胸的容积变大”来引入探究实验解决:胸廓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一课时需要以许多的物理知识来辅助理解,学生在没有接触任何物理知识的前提下理解气体压力与容积的关系比较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注射器,上课时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在加上我的讲解来得出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的关系,但是上课时的效果并不好,借助注射器好多学生也得不出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的关系,同时也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下来后经过自我反思认为此部分知识不如直接利用注射器让学生感受气体存在压力,然后将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关系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拿来利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对于是胸廓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变大这一大难点,学生普遍认为是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变大,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观点,就必须借助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由于实验室装置的损毁,为了让学生看到实验效果,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视频,但视频效果不好,学生看不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浪费了大把时间。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在对第二课时进行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对课前“想一想,议一议”进行分析引入新课,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气体的成分的变化并得出结论。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明显增多,减少的氧气又到哪里去了,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入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对于此部分知识主要以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并结合视频动画进行学习。最后在我的组织引导下进行总结。对于此部分知识,学生的掌握效果较好。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前一定要做充分准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在课上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时留足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篇二:加法交换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观察、例证、归纳、应用的过程,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的规律,体验了学习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明了方向。“加法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例题的呈现内容。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开门见山让学生在加法计算中和举例验证中获得规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4)对于规律的叙述,教师没有强加给学生规范的语言,层层递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发现的规律、然后在学生敢说的前提下教师稍加强调,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层次性。

(5)对于发现规律的表示方法的教学,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喜欢的表示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由于学生少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学生都在黑板上展示了,是不同程度学生展示了作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篇三:《商品的交换与消费》课后反思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课后反思

李涵

我于9月4日在高二计算机3班上了我开学第一节课,其中有可取之处,但更多的是不足,为了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特反思总结如下:

一、准备实施过程

我主要备了课本和教参,主要讲解了商品的含义、商品基本属性和货币的职能,现在总结觉得只是吃透知识的百分之八十,同时欠缺对小资料的收集,使知识掌握不透彻,没有充分的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充分掌握知识容量和授课时间,并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我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改进。

二、教师和学生建议

(一)学生建议:

1、优点: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课堂能力较好,具有亲和力,感情细腻,讲解详细。

2、建议:希望老师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讲点小故事和实际生活经历。

(二)老师建议:

1、本节课内容过多,可以精简内容,可以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会更好。

2、板书不完全,本门课应该结合时事政治热点话题。

三、改进措施

这是我的开学第一课,从备课到上课一直很迷茫,庆幸的是王采全老师悉心帮助我,提点我,还有王利民老师、高丰琴老师在百忙之余去听我的课,给我悉心评课,使迷茫的我找到了方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了解了学生,为了不辜负老师们和学生们的期望,为了使自己成长更迅速更优秀,我的改进措施如下:

1、以后可以借助网络和课外书资源,使备课更加充分。

2、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增强课堂趣味性,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和兴趣。

3、积极了解大多数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合理调节课堂弹性和备课内容的含量,增强与学生感情,发现学生闪光点。

4、优点继续保持,做一名具有亲和力、心思细腻、眼中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篇四: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该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00+3000=3000+2000 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 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不仅交换两个整数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小数)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这样,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氛围中,深切地感受到“交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校活动中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练习层层深入,巩固所学新知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本节课使学生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数学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考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

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教师的设问指向

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边说边做手势,指着课件3+4=4+3),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

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

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

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不

够成熟。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总结,适时改进,充分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快速成长。篇五:《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反思

《乘法结合率与交换律》教学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三节,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但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对这节课内容的研究,进行了修改。

本课我着重突出了以下几点: ⒈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理解的更容易。所以我将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⒉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了解所要学习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渗透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感觉比较好的地方: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老师所做的概括还需要大量的体验,但我相信他们经历多次这样的尝试过程,一定能逐步理解并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骤。

这节课感觉存在不足:1.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比较困难。2.在介绍结合律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括号的位置不同”。括号的位置不同说明什么?”这里引导不到位。

第四篇:数学《求未知加数》教学反思

《求未知加数》是一年级上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前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题的实际教学中,令我欣喜,欣喜的是学生的聪明才智,令我感慨,感慨学生的发展潜力。

教学中,首先出示例题:7+()=10,学生很快说出7+3=10,括号中填3。我想学生可能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于是我问学生怎么想的,学生汇报说:因为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中填3;也有的学生说,因为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括号中填3。我为学生的方法感到由衷的欢喜,并给予了他们鼓励与表扬。为了挖掘学生的潜力,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利用加减法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计算,首先我让学生根据2+4=6,这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学生很快得出6-2=4,6-4=2。然后让学生想7+()=10,怎样转换成减法算式,学生列出算式10-7=3,这时我告诉大家得数是3,括号里填3,随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用10-7,学生回答:10是总数,(也有的学生说10是一共的,)7是一部分,用总数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剩下的。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把7+()=10放在用大括号和问号表示的图中,让学生说出“10,7,?”分别表示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很快得出要求一部分数要用减法计算。并列出算式10-7=3,括号里填3。教学中对于理解较差的同学,我让他们通过观察教材主题图,动手摆学具的方法来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实现了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还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并为今后求较大的未知加数教学打下了基础。

本课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要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第五篇:《位置》教学反思

《位置》教学反思

《位置》教学反思1

1、关注学情,教而有效

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的确,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原有知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赵晨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2、巧设平台,彰显个性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在让学生以赵晨的位置“第3列第2行”为例,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抽取共性,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数对。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再通过对“数对”名字的分析,使学生对于“一对数”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3、知趣交融,快乐求学

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20至30分钟紧张的新课学习后,会感到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表现尤为明显。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特别注意练习的设计。“找好朋友”的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形式活泼有趣,极大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找,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这个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既增大了练习面,又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4、研究探索,发展思维

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条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这一抽象的过程细腻、清晰,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很好地渗透了“坐标”这一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条线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不同的描述方法过渡到列与行的方法最后通过对比淘汰产生数对的方法,这一表达方式逐步递进、简化、抽象,都使学生对数学的简捷性和抽象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课堂中,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把本课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反思,及时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了数对知识,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清晰,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5、缺点与不足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的确,尽管在不断的雕琢中我努力追求完美,但几缕缺失时常萦绕脑际,难以释怀。

(1)在第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方队中赵晨的位置描述出来,学生书写速度较慢,浪费时间,在试讲的过程中也尝试过让学生口头表述,后面学生受前面发言学生影响,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描述方法,所以这一环节还需精加工改进。

(2)这节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数对”模型,经历用简洁的数学符号确定位置这一抽象的过程,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经历了由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由繁到简的再创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抽象化、符号化。这些方面本课都体现的比较充分,但在让学生感知“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的数学本质的同时,对数对的有序性体现的不够充分。

(3)此外,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学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往往举不出恰当的例子,是否能改为先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课后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应用了数对思想确定位置实例,也在思考中。

《位置》教学反思2

“确定位置”,学生已在低年级时有所接触,会用“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这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基于此,在课堂一开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小红在座位图中的位置。之后,引出一种大家都认同并熟知的位置描述“第几列第几行”,并细致的讲解“列”与“行”的定义,然后再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小军的位置,并说一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之后,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听写“第x列第x行”,从而引发一种更简单明了的描述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位置。经过细致的介绍数对的写法、读法后,组织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和自己朋友的位置,通过多个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数对的掌握情况。

然后的教学就跳出了教室的范围,来到学校会议室,观察瓷砖的不同,并用数对表示特殊花色的瓷砖,学生的回答能基本正确,之后出示答案,组织学生观察瓷砖对应的'数对,联系瓷砖的位置,说说发现,这里通过多位学生的补充,最后得出“同一列(或行)的位置,它们的数对中第一(或二)个数都相同”。这一环节虽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让学生完整的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相信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位置》教学反思3

《用数对确定位置》知识点不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那么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我的主要思考方向。

1 本节课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情境图,说出小军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小军坐在第4 组第3 个”和“小军坐在第3 排第4 个”确定小军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叙述准确了,又显得太罗嗦。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2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行、列的含义与确定行、列的规则,再有意识让学生用行、列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即小军坐在第4 列第3 行;然后根据这一描述的方式引入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就表示“行”数;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用行、列描述其它的位置,并尝试着用数对表示出来。课堂上学生合作愉快,讨论积极热烈,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理解了用行列描述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位置》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曾产生过这一疑问,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束手无策,但是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在就说说自己的方法供老师们参考。

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我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统计图(第一册教材中就出现了)进行思考,统计图的画法也是自下向上来涂的,这与位置的确定方法是一样的。再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学生能够进行解释了,自下而上来观察、确定物体的位置就是数学上规定的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一样。这时,我表扬了学生的观点,并明确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位置》教学反思5

首次尝试一年级教学,心中多少有点忐忑。拿起一年级数学教科书,心中一阵狂喜:内容真的很简单!这有什么难教的,太容易了!

第一天, 数一数,基本都会。

第二天, 比一比,有点糊涂。

第三天, 分一分,出现不会。

第四天, 认位置,很难理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在课堂中,反复训练,还有个别学生不分左手和右手。为了辨别左右手,我先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光这个游戏,就花了一节课。第二节课,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算强。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认位置足足用了三节课,从这里我认识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什么位置,今后我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适合教学一年级学生的好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位置》教学反思6

今天教学了认位置这一课,学生对于上、下、前、后已有所认识,所以重点应放在认识左、右上。

在课的开始,我先通过游戏的方式进入教学,学生非常高兴。然后在教学了左、右之后又进行了一个游戏,这两个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寓学习于快乐之中,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效果也不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左和右了。

可到了教学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就有不少同学有问题了。他们不会描述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许多同学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造成的。如:他们知道小红在右面,小明在左面,那小红在小明的右面,这些同学当成小明在小红的右面,不知道把谁看成标准来说。看来后面的学习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表述这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教学想想做做时多问一个为什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第5题我多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前面有一个同学,后面有四个同学,那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为什么?学生说得非常精彩:这一排有6个同学,因为还有他自己。说得多么好呀!看来我们的课堂有时适当拓展一下对学生的思维是大有裨益呀!

《位置》教学反思7

确定位置是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学习的资料不但是第一学段资料的发展,也是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让学生自主表示×××在教室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表示位置的多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透过汇报时的.比较和甑别,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究竟那种方法是最准确又简单扼要的呢?自然过滤到一齐来学习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在学习时,我让学生带给经历知识再构建的具有必须挑战性的问题,并留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同时,安排“说数对,找同学”或“说同学,写数对”的形式,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中,既加深了对数对的认识,又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多维性。从而引入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又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我立刻提出让用数对(3,5)和(5,3)表示相应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让学生观察这两组数对,找出共同点,明确数对在写法上不能够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出示数对(5,5),让学生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

两个数各自的好处。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潜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存在的不足:

1、在课初学生说位置的时候,学生说法不一,如果抓住就是因为表示位置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为我们带来不便,所以才要约定俗成,有统一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样就让学生更加明确我们要学习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了

2、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学生在课始表达自己的位置时,学生都是说“我在第几组第几个”,我没有再引导到列和行,确定位置的两要素:组和个(列和行)。

3、在探究在方格图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看方格图上的点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是此节课学习的难点之一。如能透过课件,将实际的教室座位图代替教材中的情境图,教学素材顿时鲜活起来。这样做,将书本中的知识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合理的创编了教材。然后透过让学生说数对上去找位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把平面图的座位渐渐缩小,最后抽象成“点”,然后让课件再出示横线和竖线分别表示第几,帮忙学生把实际的位置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构成过程,帮忙学生建构新知系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总结得出:“从一点出发,先看竖线指着几,就先写几;再看横线指着几就再写几”的方法,将“数对”的表示方法与今后的平面坐标图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过程虽然需要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但展示了知识构成、发展和认识的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但是因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有限,所以一些好的设想只能是水中望月了,今后将要努力弥补自己教学技能上的足,以提升教学效果。

《位置》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1、有效设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第一,认识数对。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班级中小军的位置引出不同的说法,由此质疑: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冲突,进而学习数对知识。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了两个数学化的过程:一是表现形式从人物图----点子图----方格图;二是描述方式从随意----列行(有序)----数对。

第二,用数对确定位置。当学生初步认识数对后,又引导他们用数对来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借助班级的行与列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对和人的对应,经历数形结合。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2、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应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中,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将“小军坐在从左数第4列从前数第3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还是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都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位置》教学反思9

一年级的同学对于方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左右不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强调对左右的认识。

1)由教室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从学生身处的教室出发,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有些什么,再出示书本的主题图。让学生们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教室环境,学生们会觉得十分的亲切熟悉,也易于接受。

2)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想想做做的游戏,并背对学生喊出口号,一起进行。学生完成后,要及时再进行强调左右手之分,设置游戏:“左手,右手,左手,左手,右手……”学生在游戏时发生错误,其他同学会及时的发现并进行纠正。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左右方位。

3)完成思考题时,学生可以明确的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做题时,我高举右手,背对学生,再向后转,手不放下,学生可明显感觉到2次右边的不同。

4)习题练习时,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按照要求摆放好物体位置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来描述位置关系,并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没有发挥小组同学的协作学习作用,进行相互检查和评价!

《位置》教学反思10

本课是让学生完整地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也会用相关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也已经学了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以及有关角和比例尺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作用。课一开始,复习8个方向,这样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四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在一次次的设问中,学生的求知欲被一次次激发,先是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几个方向,并引出问题:方向确定了,但灯塔1具体离观测点轮船所在地多远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量出图上距离,根据图中的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进一步精确地描述出灯塔1的具体位置: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6千米处。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6千米,一定能找到灯塔1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问,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塔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上完课后心里总感觉到课上的顺利中有点问题。一是怎样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东北方向”是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认识的,所以学生在描述物体的时候就用“东北方向”进行描述。显然这样的表述不能够达到精确表示的目的。从而引出了“北偏东”。“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是从两种表述的区域范围上来看是指同一个区域。但“东北方向”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北偏东”。前者只是比较粗的表示一个区域,而后者“北偏东”可以表示是一个区域范围,更多的时候是与角度结合着使用,体现了一个角度形成过程“北-→东”,表示出比较精确的方位。所以我觉得,简单地区分可以说是后者出现是为了表达的精确度,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确实有点困难。另一个是让学生如何真正理解北偏东30度这个夹角。这个夹角的两边各是哪两条射线,学生命运将东与偏东方向的夹角误认为是北偏东的夹角,看来课堂上的比较不到位、讲述不到位,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在之后的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同学明确角度的方向,确保每人过关。

《位置》教学反思11

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情境图,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就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这节课,我做了一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演示出了情境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第一课时刚刚上完,感觉难度不大,学生兴趣也很高,讲解了列、行的界定后,在班上找一找列、行,然后我说几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学生猜是哪个同学,学生更是兴趣高涨,紧接着就揭示数对的写法和表示意义,学生领会很好。对于数对的读法有些疑问,是不是读××列、××行?还是就读数字加逗号?不过为了不引起异议还是让学生读××列、××行了。

此外,我还设计了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按要求围成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用数对表示各个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平移前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既巩固数对知识,又复习近平移的相关内容。这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教学服务,特别是中学的函数、坐标等方面的内容都以此为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在这里让学生产生歧义。

《位置》教学反思1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军营生活引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课的最后,利用猜位置找礼物和大家喜欢的迷宫游戏的实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思想。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我通过将“小强”站在从左数第3列从前数第2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然后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设计了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先设计了一个根据位置寻找礼物的游戏,又设计了一个走迷宫的游戏,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应用能力,拓宽了孩子的视野。

知识的延伸:了解数对的`发展史:

笛卡尔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有一天,笛卡尔生病卧床,但他头脑一直没有休息,还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呢?突然,他看见屋角上的一只蜘蛛在上边左右拉丝。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他本人也受到了人们永远的尊敬。由此可以看出,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许多奥秘,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然后让学生联系一下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事例,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也是应用了数对的思想。在地球仪上连接两级的点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叫做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地位置,而且还可以根据该地点的经纬度,测算出该地点与我们的距离。神州 七号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时地面工作人员就是根据经纬度来准确地判断飞船的着陆地点的。从而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当课结束了,学生还沉浸在神奇的知识奥秘之中。

《位置》教学反思13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的重点是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的难点是利用数对知识解决问题,建立数对概念。

在前面学习了关于位置和方向的一些知识的基础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相对于其他数学知识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识虽简单,但我觉得也要慢慢学,逐渐渗透有关数学的知识。。

本节课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并弄清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课本是这样告诉学生的:竖排叫做列,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是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逻辑前提,有着一定的意义,它是学生在第三学段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印象,从而应用到生活中。对于行和列的.认识,我没有直接的告诉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如他们的第几排第几行逐步过度到第几列第几行,在班内请全体同学按照老师的指令依次站起,这样他们有了确切的认识并在其中数列和行的过程中,加强了思维的训练。而在具体的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中也是请全体同学由自己到他人逐一表示出位置,使学生的观察、表述能力以训练,并加强了他们对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在整个的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到方根图逐步变化的过程,并让学生逐一进行对比、发现变化的优势,逐步渗透、培养了学生简化的思想。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易到难,从简单的按图来表示位置,到利用不全的数对找位置,画位置,找同位的位置等题型逐渐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总的来讲,从课堂同学们的表现来讲,每一个同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教学设计的目标都很好的得以实现,但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还有几个方面需改进:

1、课堂的引入,若是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这样的关于位置的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更强。

2、在整节课的设计时,因为知识比较简单,大多数的同学都已经进行了预习,可以让小老师来代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学生“说数学”的训练上还要加强指导,会说、说的明白、简洁利索才是真的理解了。

《位置》教学反思14

1、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系,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从导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几幅图片,感受桃花村的美丽,产生想随三位小朋友去探访桃花村,并愿意为他们解决路上遇到的困难。教学生活中的东西南北选取了各小队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老师与各小队的方向位置关系、我们教学楼的四周各有什么?做游戏进一步体会东西南北;教学地图上的方向,通过中国地图、五岳感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让学生随三位小朋友参观桃花村,学做小导游,介绍桃花村地理位置,到桃花村小学,针对桃花村小学的平面图提出问题,为让桃花村的小学生到我们学校来参观绘制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等等,按新课标的`理念来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

2、有效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现直观到抽象的跨越。

数学课程重视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每节课都有重点、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而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能跟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的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克服人类感官上的局限性。本节课教学现实生活中的方向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辨别方向。学生说到了利用北极星、指南针、年轮可以辨别方向,这三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如果只让学生叙说,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有困难。通过课件的演示,使抽象的叙说变成了直观的动画,符合小学生的任职规律。

3、应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低年级孩子,有时很调皮,很难保证40分钟在认真听讲,难免会出现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课堂上倾听的习惯要注意培养。如:让孩子说说: 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他说的怎样?你听明白了吗?等等,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学生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位置》教学反思15

确定位置”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够用数对来表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而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遵从学生的原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迁移,促生成,真正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下载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学反思(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学反思(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位置》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反思 武安市富强小学:刘艳红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师:从这几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生:被除数和除数发生......

    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规律——验证规律——抽象概括规律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商不变规......

    《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乘法分配率》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乘法分配率》教学反思 丛匀华 《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乘法分配率》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节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教学课,这是一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难于......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用鼓掌来引入左手和右手。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分辨这两只手?从而引入课题(左右)。 探究新知部分,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通过对《认识位置》的教学,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本节是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上下、左右、前后三对相对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确定位置教学反思。由于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