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寺飞泉亭记教案

时间:2019-05-15 11:4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峡山寺飞泉亭记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峡山寺飞泉亭记教案》。

第一篇:峡山寺飞泉亭记教案

教学要求

1.利用《新华字典》《古汉语辞典》查找生字词。

2.反复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广泛搜集材料,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解说:本文语言率真天成,清新淡雅,诵之如小桥流水,教学这篇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另外本文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自然观,应通过研究性学习形成小论文,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步,诵读。方法:采取默读、朗读、范读、引读、配乐读、对读等形式反复读课文。

这一环节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熟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读出真味,求得文章的真髓;二是体会天籁人籁合二为一的自然和生命的最高境界。

第二步,感悟。方法:采取研讨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属于哪种风格?②怎样理解“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意境美?③注意文章的比喻修辞格和“炼字”技巧。④作者的行文思路如何?⑤第2自然段的作用?

第三步,品析。方法:学生课下找相关资料,课上以讨论和论辩形式交流体会,点燃灵感火花。

第四步,作评。方法:学生将有关体会或所得形成书面材料。

(解说:这四步程序是根据文章特点决定的。古诗文琅琅上口,袁枚的文章更是有着深厚的笔力,语言绚烂至极归于素朴,洗尽铅华,是语言的上品。应让学生反复朗读,突出朗读教学。第二步程序旨在宏观把握,抓大放小,让学生把握意境,把握主旨。第三步程序,意图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入到出。第四步程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探究精神和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牨尘安牧

1.袁枚与“公安派”

袁枚字子才,浙江钱塘人。他少年得志,24岁中进士,入翰林,出为溧水等县令。33岁即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足足过了半个世纪论文赋诗、优游自在、闲云野鹤般的享乐生活。袁枚深受明末散文流派“公安派”的影响,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多数篇章抒发闲情逸致。

2.天人合一

掌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对作者思想情感和心灵感悟的体会,对自然山水诗情画意的着色,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写峡山寺飞泉亭,作者宕开笔墨进行铺垫和渲染,徐疾有致地描写了庐山等处著名瀑布的缺憾,千呼万唤,峡山寺飞瀑终于跃入读者的眼帘。作者用简洁明快的白描式勾勒,“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一气呵成,层层逼近,深刻而巧妙,平地波澜,兴会淋漓,弛骋其怀,真正体现了万物情趣化、生命艺术化的境界。

对峡山寺飞泉亭音响美的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体现了“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大境界。这正体现了袁枚诗人的底色,他的赤子之心,他的诗心慧眼,顿时,那山、那水、那树、那寺、那亭、那人都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情趣,活泼泼的,热烈而又执著地展示着它们蓬勃的生命的美丽。自然即道,山水即理,正如古代一位哲学家所说——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抽象的绝对的精神美胜过人间的具体感性。你听,在袁枚的笔下,峡山寺飞泉亭有着人世间最美的绝响:水声、棋声、松声、鸟声、曳杖声、吟咏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这是一个最动人的世界,人与自然是那么和谐,人是那么心甘情愿,那么顺理成章地归属自然,也惟其如此,才能感受自然的那一份最最动人的美丽。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庄子,看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看到了用整个世界拥抱自然“笑看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的王维,使我们再一次去领略古人的自然观,去诠释生命和自然,去透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3.艺术特色

第一,这是一篇将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散文。

文章描绘了峡山寺附近山水的胜景,并刻画了抒情主人公飘逸的形象,高僧“只在此山中”的仙风,书童和寺僧的对弈之趣,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各有其形象,各有其意境。

峡山寺是一幅大写意的水墨山水画,而那精彩的音响的摹写更是美不胜收。

第二,行文结构精致。

文章自然、清淡,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

文章采用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人,由景入情的写法,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作者描绘山寺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大自然的一切声响,这声响非但没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僻静之感。

第三,语言富有个性。

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有三:

①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幽,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将“不得从容以观”的天台瀑布、庐山瀑布等比作“倾盖交”即路上认识的朋友,生动、传神,妙趣横生;“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大胆率真,充满了瑰丽的想像和夸张,令人拍案叫绝;而“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中“仙”字更是使全文为之灵动,充满张力、活力、魅力。

②短句为主,长短句兼济。

袁枚是一位诗人,所以在他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见诗的影子,在句式的推敲上以第4段最为典型,可谓是出神入化,长短交错,各尽其妙,体现了整齐和错综的美。这段文字以四言句为主,汉语语法的常识告诉我们,大凡“四言”的短语或句式都不拖泥带水,具有明白展示或判断的意味,我国成语多取四言形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袁枚信手拈来“登山大半,飞瀑雷震……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几个四字短语作了简洁明快的白描式勾勒,紧凑畅达,细腻委婉。之后用“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打破整齐划一的四字句,使文章有参差错落,急徐起伏之美。

③本文不用典故,语言通俗易懂,如“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中的“不适”、“不能”、“久留”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一样。

(解说: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是文章形式和内容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这些,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

牐牎咀远了伎肌

牐1.怎样理解“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意境美?你还能列举哪些天籁之声? 2.模仿“水声、棋声、松声、鸟声、曳杖声、吟咏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这一句式造句描写景物的画面美。

3.可将明代公安派的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的关于《满井游记》的鉴赏文章一并印发给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体会文学的传承。现节录一段。

附:《满井游记》赏析(节选)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第二篇:峡江寺飞泉亭记-教学教案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练习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习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学会与自然相生相处,并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二、结构思路

全文共6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赞誉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峡江寺飞泉亭的景色,表现出闲适、惬意之情。

第三部分(第6段)记叙为飞泉亭作记的缘由。

三、写作特点

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中间三段多为描写,结尾一段多为记叙,开头两段以议论引出,每段结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对比映衬。如第二段写了天台、雁宕、匡庐、罗浮、石门等瀑布。这些瀑布虽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为下文写飞泉亭观瀑布作反面衬托。第三段主要写峡山的环境。山不高,“不过里许”;登山的路弯弯曲曲,有石头台阶,路边的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太阳一点也晒不着;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这峡山的特点是不高、不热、很奇特。描写这些景色为写飞泉亭作正面衬托。第四段写飞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写它的面积和窗户,面积“纵横丈余”,“八窗明净”。主要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写文章,可品着香茶尽情观赏好似九天银河的飞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写的观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语句多变,长短结合,骈散相杂,表现力强。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词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相同。

四、文中流露出来的情趣

五、诵读教学建议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富于情趣,句式和表达方式多变,适合诵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多读中体会上面的这些特点,从而向现代文的写作延伸。教学设计示例

《峡江寺飞泉景记》教学设计示例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四、释疑解难,疏通文意。

五、从表方式和句式特点入手,指导诵读。

七、布置一篇游记小品的写作,要求在字里行间能体现闲趣、理趣、雅趣这三种情趣中的任意一种。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学设计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并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

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按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再者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接下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水文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习三)

(四)总结、扩展

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习

一、练习二

2.文中找出4-8个难评且重点实词翻译。

3.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译。

4.背诵3、4、5节。

探究活动

本文中的寺、亭、瀑由于组合巧妙,构成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把玩不尽的美丽风景画,人游其中,情趣横生,如果缺少其中的任意一道景致效果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点评点评你曾经游玩过的某个风景点。

提示:应该说,峡江寺、飞泉亭、半空飞瀑组合得恰到好处,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位置只要稍加变化就会有碍观瞻,大伤景气。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峡山确实不高,“不过里许”。再如果没有了水,便成了一座枯山。有水没瀑,缺乏生气,也只能默默无闻了。正是因为“飞瀑雷震”,才引来四方游客。有瀑没寺,譬如雁荡,烟火不盛,“势不能久留”;虽然有寺,寺离瀑远,“其体不适”,也“势不能久留”;至于不但无寺、无亭,还“暴日中”,“居危崖”,譬如匡庐、罗浮、石门等地,“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唯有峡江寺的飞泉亭,位于瀑布旁边,不用多费体力。亭子有窗,窗明几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完全可以“从容以观”。不仅如此,亭内的人可以随意坐卧,在“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别有情趣。

在点评风景点时可以谈一处,也可以将几处加以比较;可以谈自然美,也可以谈人文美;可以谈景与物的协调、人与景的和谐,也可以谈缺憾。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

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 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本文由xhyzx8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课题项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2)掌握文言词语:入、欣然、念、遂、亦、空明、盖。固定格式:但„„耳。(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用圈点勾画法、质疑法、朗读法自主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用 比较法、讨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练习法

3、比较法

4、讨论法

5、质疑法

(四)课型 讲读课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㈠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圈点勾画法、质疑法扫清字词障碍,并翻译 课文。

2、了解作者生平并思考课后练习。㈡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情境一:播放贝多芬《月光曲》。情境二:老师画一弯明月正挂在柳树梢的粉笔画。师问: 中国人自古就很喜欢月亮,赋予它动人的传说,用诗词曲赋来吟咏它,大家知道古诗文中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也写到了月亮。(幻灯片 1:记 承天寺夜游)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在 “新视听” “开心辞典” “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四个节目中,(幻灯片 2)四个节目按难度系数由易到难排 列,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少数服从多数。

㈢新视听(幻灯片 3:新视听)

1、听配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语音、停顿与语气、语调。

2、指名配乐朗读。

3、配乐齐读。

4、欣赏视频朗读。㈣开心辞典 随堂检测,质疑问难(幻灯片 4:开心辞典 相关练习)(教师提出要求:开火车作答,可以指名求助其他同学。)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含义。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乐者(想)月色入户(门)遂至 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觉)积水空明(清澈透明)盖竹柏影 也(表示推测,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2.翻译下列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明确: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了夜游的雅 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 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3.将下列句子复原为文言文 ①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觉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明确: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 只是缺少有像我俩这 样的闲人罢了。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㈤探索发现(幻灯片 5 :探索发现)

1、了解背景,获得新知。(幻灯片 5)(1)、指名简介作者(这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明确:苏轼(1037—1101)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岁知书,7 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 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 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 66 岁。死后谥号“文忠”。(2)、教师补充苏东坡生平,幻灯片 5、6 突出: “三苏”、“唐宋八大 家”。(3)、指名简介张怀民。(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 天寺)(4)、教师补充归纳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幻灯片 7)明确: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 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 古》等。《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 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5)、欣赏承天寺的美景。(幻灯片 8)

2、自主探究,学习技巧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幻灯片 9 出示问题)(1)、承天寺的景色如此之美,本文主要写的是哪些景物?喜欢文中写景 的句子吗?说说理由。明确:月、竹柏。(比喻修辞手法)(2)、在《周庄水韵》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概括出了作者描绘的三幅画 卷,那么苏轼给我们描绘的画面可以用什么画形容呢?(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在头脑中想象这幅画。)(3)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旷达、乐观等。(借景抒情的写法)㈥百家讲坛︱亮出你的观点(幻灯片 10:百家讲坛)自读课文,讨论:(幻灯片 10 出示问题)

1、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

2、柳宗元被贬永州写下 《小石潭记》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记 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明确: 柳宗元和苏轼虽然处于不同的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颇为相似。仕途失意之时,他们又都寄情于山水,以派遣愁怀,寓之于文,以抒发愤懑。不 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又呈现 出自嘲、自解、自慰、自矜的心态,较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些。

3、你是否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谈谈自己的感受。㈦课堂小结 才华横溢的苏轼虽遭贬谪,却活得旷达洒脱,仍能在不幸中找寻内心的平衡。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试问,庸陋之辈可有此般兴致与胸 襟?让我们欣赏视频朗读,再次感受苏轼的兴致与胸襟。㈧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并背诵课文。

2、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 100 字以上。㈨板书设计

附:板书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 本体 月 竹柏 闲人 喻体 水 藻荇 抒情 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愤懑、自嘲、自解、自慰、自矜

第五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合作法 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与交流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课题。回顾与发现: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然后归纳:“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预习与交流:

(1)感知作者。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辙,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与同学交流。

1.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幼年与其兄苏轼从母读书,有才思。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苏洵、史苏轼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一生仕途坎坷,随着革新与保守派人物的交替上台执政。苏辙为官也几起几落,到崇宁元年(1102),革新派又当权,苏辙再度被贬,于是他决意退职,回颍川居住,平日或静坐禅诵,或读书著述,如此达十年之久,政和二年(1112)卒,七十四岁。苏辙一生的进退出处和政治态度,与其兄苏轼很相似。在文学方面,虽然诗文作品很多,但成就不如苏轼。其文多议论而少记叙,比较重视“养气”,所以文势奔放,笔力雄健,说理透辟。《黄州快哉亭记》是其游记文的代表作,把记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就“快”与“不快”层层写来,有开有合,有眼前景,有历史回顾,写得波澜起伏,汪洋恣肆。他的诗歌创作,没有什么特色,多系生活实录,缺乏提炼,缺乏形象和美感。晚年退居颍川后写的一些诗作,较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即使是描写个人心境和情态的,也多具有真情实感。如《秋稼》、《南斋竹》和《游西湖》等。有《栾城集》传世。2.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写过一篇《超然台记》,所记“超然台”台名“超然”有其弟子由所命;元丰六年(1083),苏辙谪监江西筠州监酒税时,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快哉亭”之名却是其兄子瞻所题。“超然”出于《庄子》,“快哉”语本《楚辞》,二者皆含“自乐其乐”之意。《超然台记》是流传后世的名篇,而《黄州快哉亭记》也足可与之媲美。此文题中的黄州,别号齐安,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张梦得曾谪居此地,于元丰年间修建快哉亭。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作于被贬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文章擒住题面“快哉”二字,畅加洗发。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

(2)预习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难以理解的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完成。小组无法解决的,大胆提出,交由全班共同完成。合作交流与积累

二、品味与鉴赏: 1 检测与积累:

① 字词过关。注重词类活用现象。

② 文化积累。了解文言文中“朔”“望”“既望”及“晦”的含义。③句子翻译。检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倒装句的译法。思考、表达、积累 2 整体感知:

①“快哉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帮助理解主旨)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中含有“快”的句子,整理出本文的结构。感知、概括及理解。3 品味与评价:①从文中看,“快哉亭”命名的原因是什么?②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思考、品味及自由发言 体会与鉴赏:请用两三句话,就文章的某一方面进行鉴赏。(要求:①要有观点,评析简洁;②多角度思考,一方面鉴赏)自由发言、个别发言

三、语文活动: 辨析与表达: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畅所欲言

四、课后学习与作业:

1. 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

2. 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附: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广州市真光中学 语文科

林蕴瑜

教材简析:

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

2.文章主旨:它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引导赏析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文意,理清思路)

一、导入并初步感知

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2.作者:

简单了解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3.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三、四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2.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

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抓住文眼“快”,赏析全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一、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二、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归纳:

(一)景之“快”

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三、感悟艺术特色

1、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

3、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四、结合课后练习一,对比阅读《超然台记》。附录《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译文 《黄州快哉亭记》: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超然台记》: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并初步感知

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2.文体与作者:

①.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②.简单了解作者。

3.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4.初步感知 ①.填空:快哉亭涉及了三个人,分别是

、以及

,三个人的共同点是

。(帮助理解主旨)

②.“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

二、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1、从以上七个句子入手,整理出文章的脉络、思路,了解作者的感情。

2、深入探讨 “快哉亭”命名的原因。

3、文中第三段为什么要引用宋玉《风赋》中的故事?

三、拓展与小结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四、课后学习与作业

①.请同学们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语段抄写与背诵。以积累语言和体会感情。②.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有兴趣的同学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深入研究下去,写篇读书笔记。

下载峡山寺飞泉亭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峡山寺飞泉亭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诵读:熟读成诵,读出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 、积......

    记承天寺夜j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仙桃市沙湖中学 唐惠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09-08-10 20:30:12)转载标签: 学习备课教案教育 分类: 教案全集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记承天寺夜游 一、 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对这几句词都不陌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它的作者就是宋代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篇)

    10.《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公开课教案 苏轼 研究问题:推敲关键词,从简洁的语言中品味复杂、曲折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品读“月色之美”2、悟读“闲人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啊,......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以歌咏自然山水,陶冶情操为主。《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