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同时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成为检查学校办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关键要把素质教育及就业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论文关键字: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择业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压力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期毕业同专业学生的增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结构产生较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乡镇、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只有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利于摆正自己的位置,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有利于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的就业观念,找准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二、教育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树立就业自信心
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素质和能力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用人单位,都希望接收的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诚实守信,组织纪律性强,在工作中能服从领导安排,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三者之间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党员一般在德、智、体、能各方面表现突出,往往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综合素质较高,又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管理能力,用起来放心些,在“双向选择”中备受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甚至外资企业的青睐。因此,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在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上下功夫。
2.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起码的要求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就是要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要为企业出力,与企业共创业、共度难关的品格。只有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才能引导单位走向发展的道路。在学校中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常常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一方面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比普通同学付出更多的精力,牺牲自己更多的东西,比普通同学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意识。
3.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现在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一专多能的通才”。他们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既有专业特长,又具管理意识、市场观念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应届毕业生才能有希望胜任工作。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求职的内在必备条件;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既要博又要专,同时又要具备适应社会要求,尽快进入角色,早出成果,得到器重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就业模式的转变,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活动过程中的角色也由原来的计划安排、就业管理向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转变。面对扩招后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渠道、改进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1.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前的做法往往把就业指导看作是对毕业班学生的一项应急性工作,忽视了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由于缺少一贯的职业理想教育,大学生择业时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应当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新生入学起就开展就业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在大学期间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从而为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同时针对不同的年级展开不同的职业教育如一年级起就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分析测试结果.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尽可能的选择专业,使其有目的地努力.参加相关活动;第二年要开展职业教育,开始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第三年就要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的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加就业招聘会.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越早,准备得越充分,就越有成功择业的希望。因此,学校要通过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召开校友恳谈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择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让毕业生主动学习和系统掌握择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
2.创业意识和自立精神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认识到:一次成功的就业指导.固然可以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次就业成功绝不意味着终身以此为业,大学就业指导应从纯技术指导的层次超越出来,注重更高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其选择职业的动机不能停留在谋生这一功利层面上,更应该上升到实现人生价值和为社会作贡献这一价值层面上。
3.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的难易不仅依靠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同时也取决于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是说,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影响到就业指导的开展,也影响到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加快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职能转变,突出就业服务和指导的功能,努力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造就一批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专门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工作队伍来满足就业指导,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改变在学校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要毕业生的工作方法,要主动地走出去“推销”毕业生.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选择毕业生,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来校招聘的单位、要提供优质服务,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各种洽谈会,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就业的机会,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
4.提高毕业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应当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很好的“双选”空间.降低学生择业和企业录用的成本。高校要积极搜集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的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生源信息,为就业主体服务,毕业生可以在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宣传自己,用人单位可以在网站上发布需求信息,建立一个无形的人才市场,作为有形市场的有益补充。
5、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必须适应不断变化工作、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有的专业可以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过细地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扩招后高校和毕业生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修订教学计划,重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总之,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大学生就业是学校的一项整年性的重要工作,学校应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提高服务意识.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学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学习和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
第二篇: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提出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加强就业信息沟通,使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0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突破500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各类人群关注的焦点问题,寻找更好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各种渠道引导大学生更好就业,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递增,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另外大学生思想中的“精英情结”及其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逐年增多,作为高校应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1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方面的问题急待解决。
1.1学生方面
1.1.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大学毕业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生活,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个别大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也有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知识,应变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失去了许多良好的机遇。
1.1.2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急待更新尽管当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仍有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认为他们应该到大城市去工作,甚至不少毕业生期待到党政机关工作,或者从事白领职业等。而在急需人才的祖国西部小型民营企业,毕业生却不太愿意去,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宁可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事条件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就业问题势必会愈加严重。
1.2学校方面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就职业指导,以期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问题。但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首先,职业指导需要主动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是在职业道德的教育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能力测评等方面的工作,另外,需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
1.3社会方面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处于待业状态。而2008年岁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又让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大学毕业生急需外部社会条件的大力支持。
1.3.1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条件与毕业生实际脱节目前,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空间较大,自行制定的录用标准和条件不切合毕业生实际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毕业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用人单位不切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招聘附加要求,例如“工作经历”、“试用期”等。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的又一大困难。
1.3.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侵权现象较多的主要发生在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规定等方面违反劳动法规。对毕业生伤害更大的是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和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有意设套侵害毕业生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2基本对策
2.1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学习是为就业服务,学生只有掌握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立足于社会。“今天求知是为了明天谋生创业”,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多能,必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抓学生中、初级专业技术证书的通过率,提高职业素质,并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将训练范围拓宽以适应广泛就业和再次就业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为提高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学校要努力实现“多证”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进行择业指导毕业生就业难,难在观念转变。要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就业观念。学校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应“动态”就业,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式既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个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整。在就业思路和视野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正在被打破,“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
2.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学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进一步探索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密切校企关系,加强与劳动力、人才市场相关部门的联系,探索“订单式”培养的途径,拓宽就业渠道。
2.3.1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就业管理制度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任务,合理分工,协调解决毕业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工作组要定期召开会议,每周一次例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研究和分析下阶段工作任务。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共同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局面。同时,要健全就业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制度、就业工作安全制度、就业工作奖惩制度、毕业生校外实践条例等;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库。毕业生班主任每周对毕业生的就业与实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不断完善待就业登记制度并进行跟踪调查。
2.3.2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学院应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提供职业咨询、就业服务。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才能掌握就业主动权。为此,学校要收集就业信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服务。
2.3.3指导应聘技巧,提高谋求职业的成功率求职就业是一门艺术,涵盖了许多技巧和学问。如今,面试已成为用人单位挑选录用人才的重要手段,参与应聘面试已成为求职者通往职业岗位的必然程序。所以,学校就业指导从如何写好一份有自我推销功能的自荐书、一份规范而有吸引力的应聘表,到心理素质、形象、口头表达、工作责任心、个人目标、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训练,结合学校的课外活动组织就业演讲、形象设计、化妆讲座等,以及模拟求职应聘,使毕业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让他们的实际才能在面试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2.3.4疏通就业渠道,为毕业生谋职就业铺路搭桥学校应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在校召开就业洽谈会。几年来,我们体会到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进行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果很好;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高等教育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三部曲”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部曲”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txt3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4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5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三部曲”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也正逐步扩大,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帮助大学生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把他们的知识优势切实转化为技能优势,让他们更乐观自信地走向职场,成为了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大学里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及能力高低,也不知道何种职业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一些学生普遍缺乏对相关职业和市场需求的了解,往往过高、过低或完全错误地估计职场状况,从而导致就业定位模糊,求职路上跌跌撞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笔者看来,引入职业咨询、完善相关培训、建立实习基地,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三部曲”。
成就一项事业首先需要知己知彼,找工作亦然。因此,职业咨询理所应当成为“三部曲”中的前奏。过去,很多人对职业咨询不以为然,认为职业兴趣必须在实践中去摸索,职业经验必须到实践中去总结。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和特长,也都有最适合、最利于潜能发挥的职业领域,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却不可能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试遍“三百六十行”。综观当今大学校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苦于找不到职业方向,担心一旦做错选择不仅会让自己在职场上事倍功半,更会影响长远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把职业咨询引入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职业咨询承认个体差异,注意个人性格、能力、兴趣和价值与不同职业的契合,能帮助咨询者更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帮助他们明确职业规划、树立就业信心。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第二步是完善相关培训。针对目前的就业状况,清华大学开展了“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在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正视自我、培养职业品性素养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这项活动可资借鉴。“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创新性培训:教练全部来自工作第一线,既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又有优秀的辅导与管理才能;培训地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广泛深入社会,努力促成学员与企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培训内容不再千篇一律,而是由学员与教练共同商讨决定,尽力满足每一个人的现实需求;培训形式不再以讲授为主,而转变为小组交流,鼓励头脑风暴与经验分享;考核方法也不再是死板的答题,而改为成果展示会,注重调动主动性和激发成就感„„
时代在发展,培训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应摒弃过去那种一人唱独角戏的大讲座形式,逐渐向团队学习靠拢。充分的交流、实践和体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
无论是职业咨询还是职业培训,都没有真正进入职场领域,要想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积累实践经验,必须做细做好大学生实习工作。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可以说,实习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因此,校方在毕业生实习这一环节上,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大推荐力度和指导力度。现在一些有
条件的学校已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因为,建立实习基地能够保证大学生毕业实习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也便于学校了解收集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保就业已经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直面困难、创新思路,更加重视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唱好职业咨询、完善相关培训、建立实习基地“三部曲”,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帮助。(记者 李薇薇)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稳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笔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预期的工作很难。同时,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向不均衡,导致行业间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既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又存在人才短缺的状况。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不断攀升。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到2006年就增至413万,增幅高达28%,但就业率却由82%降至为71.9%。据 统 计 数 字 显 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由2008年的532万人增至610万人。除去10%考研、考博、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学生,再加上上一年待就业的 70万至80万人,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近700万。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完成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就业者的转变,而这个转变非常不易。而去年全球性的经济震荡,又使国内发展速度减缓,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之路,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实乃当务之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扩招、人才过剩所致。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高校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深刻变化,这些都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二是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相比较,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变化,有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不可能把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而现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业率必然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明确了这个标准,就明确了当前就业问题不仅事关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是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狭隘。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首先,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可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可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其次,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达到20%到 30%。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再次,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毕业生素质有所欠缺。一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我国的就业体制已从“统包统分”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很多毕业生仍不能适应这一趋势,贪“高”工资高、待遇高)求“好”区域好、环境好、岗位好),使毕业生就业难与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毕业生团队、职业、责任、行为、品格等意识不强。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思上进,认为大学就是“混”个毕业文凭,以致在应聘时因无真才实学而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三是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绝大部分企业提到,现代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一批可以很快派上用场的人才,这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还可以节省培训费用。然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上手慢。浙江理工大学的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500 名杭州高校大三 学 生 开 展 的 一 份 调 查 显 示,37.9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占各个选项之最。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就业率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只有从招生源头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要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制度,放宽人事和户籍管理政策,加大毕业生自由择业空间,建立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打通供求双方择业和择人的渠道,使双方距离缩短、环节减少、手续简化,达到择人择业便捷高效。
2.建立信息网络,全面收集就业信息。信息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极为重要。对此,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注意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信息,主动与当地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就业的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为学校决策提供建议,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相应指导。
3.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区域偏好明显、过于注重个人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忽视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因此,要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力度。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功利思想。其次,要对他们进行择业观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整个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消除可能出现的择业偏差。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形成了自身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关政府部门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实践,引导其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学校也应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使之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入了解社会。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前往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到一些部门、企业,为他们学以致用地解决这些部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业实干精神。
总之,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有效配置,不仅对国家、对高校还是对毕业生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想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个人各方面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2〕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3〕 刘明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5).
第五篇:提高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结课论文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
结课论文学 院 名称信电学院专业班级09级4班学生姓名张建伟学号0901100832指 导 教 师张东玲考试分数填表时间:2010年5 月10日
提高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张建伟
(信电学院09级4班学号:0901100832)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伴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对大学生专业
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自动化专业而言,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未来就业当中将至关重要。因此本论文重在研究:在如今依然严峻的就业情况下,提高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各种对策。
关键词:自动化就业竞争力对策
现在,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在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与招聘单位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不仅需要全社会和各个高校的高度关注,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一: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
1.好的状况:自动化专业本身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一般来说不外乎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较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
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
三是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本专业课程设臵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相对于其他的一些专业相对好一些。
2.不好的现状:本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渠道,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广泛,其就业领域也五花八门。正因为如此,有些同学在择业时容易产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认为自己的自动化专业紧缺,社会需求量大,工作单位可以随自己挑。并没有认识到现在学生就业实行的是‚双向‛选择的政策,你选用人单位,但用人单位也在选你。
况且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总是喜欢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甚至有的一些单位打出只招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并且许多大型国企例如鞍钢、唐钢、油田、电厂等对自动化专业大学生专业掌握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这使得许多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另外许多企业倒闭,失业人员不断增多。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1]
二: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由于用人单位盲目设臵的各种条件所带来的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私有企业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而许多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往往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从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大力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以至于许多本科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工作,另外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2.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臵与市场需求脱节,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在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2]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4.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提高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通过高校的改革来提高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臵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
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相应的开设几门就业指导课程,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加强政府部门在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臵。鼓励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降低求职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自动化专业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 私企可能会累点,但是老板希望你干活,你干的越多学的越多。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学好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导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自动化概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本专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等等,甚至连流体力学也要修。可以说自动化专业需要工科各方面的知识,其课程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电机工程甚至化学工程都有交叉。
其三,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应的到一些企业实地训练一下。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多参加一些创新活动,同时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在应聘工作时千万不要表现出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神情,自我感觉很了不起,这样只会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甚至最终不录用你。谦虚、踏实、稳重是本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第一选择。
其四,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提高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因此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五,继续深造。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不管怎样,在学习和就业中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相信通过自动化专业大学生以及全社会、各高校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并且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高校毕业生中的一组成部分,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2]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